日期
人物库
何去非宋 1077 — 11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45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正通。
学问该博。
神宗元丰五年以特奏名廷试中第。
授左班殿直、武学教授,校兵法七书。
寻擢博士。
以苏轼荐换文资,授承奉郎。
知富阳县,有治声。
改通判沧州,绥抚流民。
除司农寺丞,官终通判庐州。
有《何博士备论》及文集。
全宋诗
何去非,字正通,浦城(今属福建)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何博士备论》),一说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以特奏名廷试,除右班殿直,授武学教授,迁博士。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以苏轼荐,授承事郎。
五年,为徐州教授(《东坡全集》卷五八《进何去非备论状》)。
尝知富阳县,后通判沧州,卒。
有《何博士备论》二卷传世。
事见《东牟集》卷一四《隐士何君墓志》、《东坡全集》卷五五《举何去非换文资状》。
全宋文·卷二五六四
何去非,字正通,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喜论兵,累举进士不第。
元丰五年特奏名,召对称旨,除右班殿直、武学教授。
迁左侍禁、武学教谕,使校兵法七书,寻擢武学博士。
元祐四年,以苏轼称荐诏加承奉郎。
岁馀,出为徐州教授。
秩满,知富阳县。
课最,改通直郎、通判沧州。
又除司农寺丞。
求外补,遂通判庐州。
卒,年七十三。
所著有《何博士备论》四卷(存)、《三备略讲义》六卷、《司马法讲义》三卷、《文集》二○卷。
见王洋《东牟集》卷一四《隐士何君墓志铭》,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三九文苑传卷三。
主要活动
  • 1096年-10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司农寺丞
赵煦北宋 1077 — 11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00 【介绍】: 即宋哲宗。
神宗第六子。
元丰五年,封延安郡王。
八年,立为太子。
旋即位。
时年尚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次年改年号为元祐,召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为相,贬逐章惇、蔡确等新党。
八年,太后死,始亲政。
次年改元绍圣,以章惇为相,罢范纯仁、吕大防、苏辙等,尽复神宗时新法,重修《神宗实录》。
在位十六年。
全宋诗
宋哲宗赵煦(一○七六~一一○○),神宗第六子。
元丰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
八年,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
元祐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亲政。
在位十六年,建元元祐、绍圣、元符。
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
庙号哲宗,葬永泰陵。
事见《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纪》。
全宋文·卷三二二一
宋哲宗赵煦(一○七七——一一○○),神宗第六子,熙宁九年十二月生。
初名佣,授检校太尉、太平军节度使,封均国公。
元丰五年迁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
八年立为太子,是年三月即位,年仅十岁。
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改元元祐,召司马光、吕公著为相,贬逐新党,尽罢新法。
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崩,始亲政,改元绍圣,以绍述神宗新法为名。
遂罢免宰相范纯仁等,追夺司马光等谥,以章惇为相,起用曾布、蔡卞等执政,于是熙丰新法渐次恢复。
元符三年正月崩,在位十六年,年号三:元祐、绍圣、元符。
有集二十七卷。
事迹见《宋史》卷一七至一八《哲宗纪》,《玉海》卷二八。
毛维瞻北宋 1011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衢州西安人,字国镇。仁宗朝进士。以诗名,与赵抃同邑相得,为山林之乐。神宗元丰三年,知筠州,政平讼理。时苏辙谪筠州,相与唱和。有《凤山八咏》、《山房即事十绝》。
全宋诗
毛维瞻(一○一一~?生年据《清献集》卷四《次韵张侨庆毛维瞻得谢》自注推算),字国镇,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神宗熙宁八年(一○七五),以上殿劄子误用字及不如式,由开封府推官罢为提举洞霄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元丰三年(一○八○),知筠州(《栾城集》卷二三《筠州圣祖殿记》)。曾与苏辙、赵抃唱和。《两浙名贤录》卷四六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九九二
毛维瞻(一○一一——?
),字国镇,苏门词人毛滂之父。
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人。
庆历二年进士。
庆历中为缙云县尉,皇祐中为义乌令。
熙宁中任开封府推官、度支郎中。
八年,罢为提举洞霄宫,与致仕还乡之赵抃相友善,为山林之乐。
元丰三年以朝请大夫知筠州,与谪监筠州酒税之苏辙多所唱和。
五年致仕。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栾城集》卷二三、二四,雍正《广西通志》卷七○,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二三,道光《东阳县志》卷一○,《括苍金石志》卷三,《宋诗纪事》卷一五,《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一。
主要活动
  • 1042年,进士
  • 1080年-1083年,江南西路筠州(高安),筠州知州
释继忠北宋 1012 — 1082
全宋文·卷九八九
继忠(一○一二——一○八二),俗姓丘,字法臣,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八岁得度,师事广智,甚为契之。
永嘉士庶请居开元寺东阁,迁妙果、慧安寺,退隐江心。
再出主西湖法明院。
元丰五年十月卒,年七十一。
忠服膺四明知礼之学,屡与山外诸师争辩。
著有《四明仁岳异说丛书》七卷(存)、《扶宗集》五十卷,世因称扶宗尊者。
见《水心文集》卷一二,《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释门正统》卷六。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继忠。
字法臣。
永嘉丘氏子。
父母求嗣佛祠。
同梦一僧授以好子云。
螺溪尊者。
寄汝养之。
母娠。
即厌荤血。
幼见佛像必致敬。
八岁得度。
即诣南湖。
依广智学。
劳苦得疾。
乃行请观音三昧。
感大士放光以水灌顶。
其疾即愈。
既而洞悟教观。
广智深契之。
时令代讲。
雪窦显禅师。
见而叹曰。
四明之道。
为有传矣。
永嘉士庶。
请居开元东阁。
迁妙果。
慧安退隐。
江心嗣。
又出主西湖法明。
学者骤集。
有欲革大其居者。
师曰。
施者方受其福。
吾忍毁之乎。
每岁正月上八。
于郡中授菩萨戒。
行放生事。
士庶尝至数万人。
每誓于众曰。
入吾道场。
而皈命三宝者。
纵未得道愿。
生生世世。
不失人身。
正见出家。
求无上道。
行法华光明弥陀观音三昧。
日不虚过。
诵咒救疾。
神应莫测。
每入市。
坐者避席。
行者避路。
举首加敬。
称为戒师。
元丰五年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
坐脱。
人见赤光炤澈空表。
鸟雀悲鸣。
三日不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继忠,字法臣,姓邱氏,永嘉人也。
父母求嗣佛寺,夜梦一僧授以子曰:“螺溪尊者,寄汝养之。
”及有孕,即厌腥血,故生而端详,性好清洁,虽在髫年,每睹佛像,必致敬礼。
八岁入开元,蒙恩得度,即诣南湖,依广智学,劳苦得疾,乃行请观音三昧,见大士放光,以水灌顶,其疾即愈。
既而洞悟教观,无所凝滞,广智深器之。
时令代讲,雪窦显禅师见而叹曰:“四明之道,为有传矣。
”永嘉士夫请居开元东阁,迁妙果慧安。
退隐江心,研精禅观。
出主西湖法明,学者骤集。
有欲革大其居者,忠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毁之乎。
”每岁正月上八,于郡中受菩萨戒,行放生事,士庶尝至数万人。
每誓于众曰:“入吾道场而归命三宝者,纵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见出家求无上道。
”行法华、光明、弥陀、观音三昧,日不虚度,诵咒救疾,神应莫测。
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举首加敬,称为戒师。
杭州大旱,郡守范公仲淹命忠祷于湖,甘雨随应。
宋元丰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集众说法,结印坐亡。
人见赤光彻照空表,净社全教梦金甲士告曰:“今夜得道人入灭。
”庆恩希妙梦神人告曰: “忠法师已生兜率。
”忠久行施食,后虽有继,乌雀悲鸣,三日不下。
葬于瑞鹿山,传法者及百人。
著《扶宗集》五十卷,《十谏》、《指迷》、《抉膜》、《十门析难》及《十义》诸书,用昭四明,独得祖道之正。
赵清献公汴为之赞曰:“教明圆通,听众依响。
以心传心,以真破妄。
真兮谓何?
有相非相。
如水中月,如鉴中象。”
曾巩北宋 1019 — 10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83 【介绍】: 宋建昌军南丰人,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曾易占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少有文名,为欧阳修所赏识,又曾与王安石交游。累官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诸州,所至多有政绩。神宗元丰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节用为理财之要。次年,加史馆修撰,典修五朝国史,管勾编修院,旋擢中书舍人。曾校理《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等典籍。尤擅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谥文定。有《元丰类稿》。
全宋诗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南丰)人。
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
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
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
五年,为中书舍人。
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
理宗时追谥文定。
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著称。
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
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为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
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
集外诗附于编末。
词学图录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好藏书,珍藏古籍达两万余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曾校勘《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陈师道、王无咎、曾肇、曾布等皆其门弟子。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另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有词见《梅苑》。
全宋文·卷一二三一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南丰)人,致尧孙。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
神宗元丰三年留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兼判太常寺;五年拜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年六十五。
人称南丰先生,理宗时追谥文定。
见曾肇《行状》,林希《墓志铭》(《元丰类稿》附录),《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曾巩诗文俱称著于世,尤以散文见长,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著《元丰类稿》五十卷(存)、《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另有史学著作《隆平集》。
主要活动
  • 1057年,进士
  • 1058年-1060年,江西南丰,太平州司法参军,曾巩调太平州司法参军,自江西赴任
  • 1060年-1067年,安徽当涂,史馆修撰,曾巩被召编校史馆书籍
  • 1068年,河南开封,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曾巩在京师编校史馆书籍,为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
  • 1068年,河南开封,史馆检讨,正月,诏修《英宗实录》,曾巩与孙觉充检讨官
  • 1068年-1069年,河南开封,史馆修撰,曾巩作《谢实录院赐研纸笔墨表》
  • 1069年-1071年,河南开封,越州通判,曾巩罢英宗实录检讨,出通判越州
  • 1071年-1073年,江苏淮安,齐州知州,曾巩道山阳遇故友李丕(字子京)
  • 1073年-1075年,山东济南,襄州知州,曾巩徙知襄州军州事,作《离齐州后五首》
  • 1075年-1077年,江西南昌,洪州知州,曾巩作《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
  • 1076年,江西南昌,洪州知州充江南西路兵马都钤辖,冬,曾巩至洪州,权知洪州军州事,充江南西路兵马都钤辖
  • 1077年-1078年,江西南昌,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兵马钤辖,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军州事,兼福建路兵马钤辖,赐绯章服
  • 1078年,福建福州,判太常寺,九月,召判太常寺,曾巩去闽,作《北归三首》
  • 1078年-1079年,江苏南京,明州知州,曾巩自南丰赴京,行至江宁府接敕牒,差权知明州
  • 1079年-1080年,浙江宁波,亳州知州,五月十三日,有徙曾巩知亳州之命
  • 1080年,安徽亳州,沧州知州,自亳州移知沧州,曾巩作《授沧州乞朝见状》
  • 1080年-1081年,河南开封,勾当三班院,神宗留曾巩勾当三班院,巩感激奋厉,欲有所自效
  • 1081年,河南开封,史馆修撰,八月,曾巩奉敕充史馆修撰,又奉旨专典史事,合编《五朝国史》
  • 1081年,河南开封,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曾巩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 1081年-1082年,河南开封,史馆修撰,废编院入史馆,不须勾当,仍任史馆修撰
  • 1082年-1083年,河南开封,中书舍人,曾巩擢试中书舍人,赐服金紫,不使入谢,使谕就职
韩缜北宋 1019 — 10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97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字玉汝。
韩亿子,韩维弟。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历两浙、淮南转运使,移河北,后知秦州。
神宗熙宁七年,宋辽议界,使辽。
元丰五年,除同知枢密院事,进知院事。
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
元祐元年,遭劾,罢相知颍昌府,移永兴、河南,终安武军节度使,知太原府。
所至以严称,性颇暴酷,知秦州时,尝令以铁裹杖箠杀部属,秦人有“宁逢乳虎,莫逢玉汝”之语。
卒谥庄敏。
全宋诗
韩缜(一○一九~一○九七),字玉汝,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子。以父荫补将作监主簿。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知合肥、钱塘县,迁签书南京留守判官,知洋州。英宗治平初,权三司度支判官,除两浙转运使,徙知河中府。神宗即位,知扬州,历淮南、陕西转运使。入知审官院。兄韩绛执政,以天章阁待制知秦州,因为政暴酷落职。久之起知瀛州。熙宁七年(一○七四)除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权知开封府、兼判尚书兵部。元丰中,拜同知枢密院。哲宗即位,拜尚书右仆射,被谏官所论,自请出知颍昌府。移守永兴军、河南府、太原府。元祐三年(一○八八)以太子太保致仕。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宋史》卷三一五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七
韩缜(一○一九——一○九七),字玉汝,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第六子。庆历二年登进士第。嘉祐中,历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度支判官,出为两浙、淮南、河北、陕西等路转运使。熙宁中,以天章阁待制知秦州、瀛州、开封府。奉命与辽使画界,除枢密都承旨,加龙图阁直学士。元丰四年,同知枢密院事;六年,进知院事。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元祐元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颍昌、永兴、河南、太原等军府,致仕。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谥庄敏。《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主要活动
  • 1042年,进士
  • 1061年-106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
  • 1061年-106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殿中侍御史
  • 106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判官
  • 1064年-1065年,两浙路杭州(杭州市),两浙路转运使
  • 1067年-1068年,陕西路秦州(甘肃省天水市),陕西路转运使
  • 1068年,淮南路待考(待考),淮南路转运使
  • 1068年-1069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68年-1073年,河北路大名府(河北省大名县),河北路转运使
  • 1070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河东路转运使
  • 107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盐铁副使
  • 107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
  • 107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西院
  • 107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礼院
  • 1070年-1071年,秦凤路秦州(天水),秦州知州兼安抚使,1071年7月落职,分司西京
  • 107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1071年又兼判流内铨
  • 1071年-107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三班院
  • 1071年-107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 1073年-1074年,河北路瀛州(河北瀛州),瀛洲知州兼安抚使
  • 1074年-107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75年-108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兵部
  • 1075年-108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都承旨,1081年1月除同知枢密院事
  • 1075年-108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群牧使,1081年1月除同知枢密院事
  • 1081年-108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83年7月进知枢密院事
  • 1083年-108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1085年5月加中书侍郎、右仆射
  • 1085年-108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87年4月以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知颍昌府、京西北路安抚使,9月薨
  • 1086年-1096年,京西北路颍昌府(许昌),颍昌府知府
  • 1087年-1089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1089年9月知河南府
  • 1089年-1091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91年-1095年,河东路太原府(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府知府兼安抚使
王圭北宋 1019 — 10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85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徙居开封,字禹玉。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
神宗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
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
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
尝监修《两朝国史》,书成奏进。
卒谥文恭。
有《华阳集》。
全宋诗
王圭(一○一九~一○八五),字禹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侍读学士。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拜参知政事。九我,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哲宗即位,封岐国公,卒于位。谥文恭。圭仕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以文章致位通显。有集百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成《华阳集》六十卷,附录十卷。武英殿聚珍版印时,删编为四十卷。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八叶清臣撰《王文恭圭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王圭诗,以武英殿聚珍版《华阳集》(其中诗六卷)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另辑得集外诗,编为第七卷。
全宋文·卷一一二○
王圭(一○一九——一○八五),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庆历二年,举进士甲科,通判扬州。
召直集贤院,为盐铁判官、修起居注。
进知制诰、知审官院,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神宗即位,迁学士承旨。
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
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八年,封岐国公。
是年五月,卒于位,年六十七。
赠太师,谥曰文恭。
圭在相位无所建明,然其文闳侈瑰丽,自成一家。
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策,多出其手,词林称之。
尝监修《两朝国史》、《国朝会要》。
有《华阳集》一百卷。
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主要活动
  • 1042年,进士
  • 107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8月为监察御史里行,未几,卒
王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原人。曾任钱塘酒官。潜心医术,历二十余年博采群方七千余首,择其要者五百余首,作《博济方》。
全宋文·卷六六一
王衮,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尝为钱塘酒官,著《博济方》五卷(存辑本),有庆历七年自序(今本序脱年,此据《直斋书录解题》)及郎简序,知为仁宗时人。
参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郡斋读书后志》卷二,《嘉泰会稽志》卷一九。
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三二六、《栾城集》卷三○载,熙宁八年中书堂后官王衮编定《命官四等过犯》,元丰五年为大理少卿,又尝知兖州。
未知是否为同一人。
主要活动
  • 1082年-108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大理少卿,5月已在任
钱藻北宋 1022 — 10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2—1082 【介绍】: 宋临安人,寓居苏州,字醇老。钱明逸从子。仁宗皇祐五年进士。复中制科。为秘阁校理。三上书乞慈圣后归政。历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为政简静有条理,不肯循私取显。官终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东院。
全宋诗
钱藻(一○二二~一○八二),字纯老,一作醇老(《咸淳临安志》卷六五),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寓苏州。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为旌德尉。
嘉祐四年(一○五九)试校书郎、无为军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
英宗时通判秀州。
神宗熙宁三年(一○七○)知婺州(《元丰类稿》卷一三《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
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东都事略》卷四八)。
加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改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东院。
元丰五年卒,年六十一。
事见《元丰类稿》卷四二《钱公墓志铭》。
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七
钱藻(一○二二——一○八二),字醇(一作纯)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家苏州。明逸从子。皇祐五年进士。嘉祐四年,又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试校书郎、无为军判官,为秘阁校理。熙宁三年三月出知婺州。元丰元年十一月,以知制诰、直学士院加枢密直学士。二年,权知开封府。后改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东院。五年正月卒,年六十一。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二,《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有附传。
主要活动
  • 1053年,进士、贤良方正科
  • 1070年-1072年,两浙路婺州(金华),婺州知州
  • 1074年-107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74年-107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74年-108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75年11月罢
  • 1076年-107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礼部
  • 1077年-1078年,京西南路邓州(邓州市),邓州知州
  • 1078年-107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
  • 1079年-108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81年-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1082年正月庚寅卒
谢景温北宋 1021 — 10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师直。谢绛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京西、淮南转运使,以与王安石善,骤擢为侍御史,诬劾苏轼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时章惇开五溪,景温协力拓筑,以功进拜礼部侍郎。哲宗元祐中,历知永兴军、河阳。卒年七十七。
全宋诗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小名锦衣奴(刘攽《中山诗话》),富阳(今属浙江)人,绛子。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
通判汝、莫二州,历京西、淮南转运使。
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
历知邓、襄、潭州。
元丰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书卷三三一)。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宝文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同上书卷三六九),寻罢知蔡州。
三年,权刑部尚书。
又出知郓州、真定府、扬州、寿州、邓州(同上书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
绍圣四年徙知河阳,请致仕,未受命卒(同上书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
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绛次子。皇祐元年进士,通判汝、莫二州,江东转运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涟水军。神宗初徙真州,提点江西刑狱,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王安石骤擢之为侍御史知杂事,诬劾苏轼。出知邓州,进陕西都转运使,改知邓、襄、澶三州。加直龙图阁,判将作监。出知潭、洪、应天府、瀛州。元祐初进宝文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蔡州;三年初权刑部尚书,改知郓州,再历永兴军,徙知河阳。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主要活动
  • 1049年,进士
  • 1061年-1064年,江南东路昪州(待考),江南东路转运判官
  • 1067年-1068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市),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67年-1068年,淮南东路真州(仪征市),真州知州
  • 1068年-1069年,京西路襄阳/洛阳(湖北省襄阳市/河南省洛阳市),京西路转运使
  • 1069年-1070年,淮南路待考(待考),淮南路转运使
  • 107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107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西院
  • 107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礼院
  • 1070年-107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知杂事
  • 1071年-1072年,陕西路秦州(甘肃省天水市),陕西路转运使
  • 1071年-1096年,京西南路邓州(邓州市),邓州知州
  • 1072年,京西南路襄州(襄阳市),襄州知州
  • 1072年-1073年,京东西路曹州(曹县),曹州知州
  • 1073年-1074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74年-1077年,河北路澶州(濮阳),澶州知州
  • 1075年,永兴军等路待考(待考),永兴军等路转运使
  • 1075年-107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将作监,1076年3月仍在任。
  • 1077年-1082年,荆湖南路潭州(长沙市),潭州知州兼安抚使,8月已在任1082年4月守户部侍郎
  • 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户部侍郎
  • 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礼部侍郎
  • 1082年-1084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洪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84年-1085年,京东西路应天府(河南商丘),应天府知府
  • 1085年-1086年,河北路瀛州(河北瀛州),瀛洲知州兼安抚使
  • 1086年,河东路太原府(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8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86年-1087年,京西北路蔡州(河南上蔡县),蔡州知州
  • 1087年,成都府路成都府(成都),成都府知府兼安抚使,未赴,同年六月,改知扬州
  • 1087年-1091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1088年12月为权兵部尚书1091年11月知寿州
  • 1088年-108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刑部尚书
  • 1089年-1090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90年-1091年,河北路真定府(石家庄正定县),成德军知军兼安抚使
  • 1091年-1092年,淮南西路寿州(寿县),寿州知州,1092年6月知邓州
  • 1095年-1097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1097年5月知河阳
  • 1097年,京西北路孟州(河南孟县),河阳知州,是年8月卒
王存北宋 1023 — 11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3—1101 【介绍】: 宋润州丹阳人,字正仲。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修洁自重,为欧阳修、吕公著、赵概所知。英宗朝,历太常礼院。素与王安石交厚,神宗熙宁中安石执政,论事不合,即不来往。元丰初除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累迁知开封府。哲宗朝,历尚书右、左丞,吏部尚书。时朋党论炽,存进言恐滥及善人,忤任事者,出知杭州。以右正议大夫致仕。参与编著《元丰九域志》。
全宋诗
王存(一○二三~一一○一),字正仲,丹阳(今属江苏)人。
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
历嘉兴主簿、上虞令、密州推官。
英宗治平中,入为国子监直讲,历三馆、太常礼院。
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修起居注。
二年,以右正言、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判太常寺。
五年,知开封府。
进枢密直学士,改兵部尚书。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知蔡州,改扬州、杭州。
绍圣初致仕。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九。
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曾肇《王学士存墓志铭》,《宋史》卷三四一有传。
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一五一六
王存(一○二三——一一○一),字正仲,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令。治平中为国子监直讲。元丰二年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判太常寺。后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进枢密直学士,改兵部尚书,转户部。哲宗立,拜中大夫、尚书右丞,出知蔡、扬、杭州。绍圣初致仕,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九。著有《九域志》十卷(存)、《枢密院诸房例》一百四十二卷、文集五十卷。见曾肇《王学士存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集卷三○),《宋史》卷二○四、二○七、二○八及卷三四一本传。
主要活动
  • 1046年,进士
  • 1071年-107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院检详兵房公事
  • 1077年-107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礼院
  • 1078年-107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79年-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82年4月权知开封府
  • 1079年-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寺
  • 1082年-108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84年-108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户部尚书
  • 1084年-108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兵部尚书
  • 1087年-108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88年4月除尚书左丞1089年6月知蔡州
  • 1089年-1090年,京西北路蔡州(河南上蔡县),蔡州知州
  • 1090年,京东东路青州(青州市),青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90年-1091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1091年R8月为吏部尚书
  • 1091年-109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尚书
  • 1092年-1094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曾孝宽北宋 1025 — 10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令绰。曾公亮子。以荫知咸平县,民诣府诉雨伤麦,因亲赴田里,辨其虚实,得蠲赋。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时保甲法行,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煽惑者。累迁枢密都承旨。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州。复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
全宋诗
曾孝宽(一○二五~一○九○),字令绰,一作公绰(《东都事略》卷六九本传),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以荫知桐城、咸平二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为秘阁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五年,擢龙图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八年,进枢密直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同上书卷二七一)。元丰三年(一○八○),知河阳(同上书卷三○三)。历知陈、秦等州。六年为吏部尚书(同上书卷三三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颍昌府(同上书卷四○一)。五年,徙成德军(同上书卷四三八),召为吏部尚书,道卒(同上书卷四四六),年六十六。《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曾孝宽(一○二五—— 一○九○),字令绰,一字公绰,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公亮子。
以荫知桐城县。
选知咸平县,有政绩。
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
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
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
元丰元年,自陈州知秦州,又以端明殿学士改知河阳。
五年,徙知郓州。
其后又历知邓州,颍昌府、永兴军、秦州、成德军。
元祐五年六月,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
赠右光禄大夫。
宋史》卷三一二《曾公亮传》有附传。
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三,《北宋经抚年表》卷二、三。
主要活动
  • 106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鼓司
  • 1069年-107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群牧使
  • 1069年-107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都承旨,1075年12月除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 1069年-107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群牧副使
  • 1070年-1071年,开封府开封府(开封市),开封府界提点刑狱公事,1071年3月言事
  • 107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刑部
  • 1071年-107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1072年7月为起居舍人
  • 1071年-107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1072年-107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三班院
  • 1073年-107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军器少监
  • 1074年-107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军器监
  • 107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兵部
  • 1075年-107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78年闰1月丁父忧,5月起复,固辞
  • 1080年-1081年,京西北路陈州(淮阳县),陈州知州
  • 1080年-1082年,京西北路孟州(河南孟县),河阳知州
  • 1080年-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司农寺
  • 1081年-1087年,秦凤路秦州(天水),秦州知州兼安抚使,11月转知河阳1087年5月改知颍昌府
  • 1082年-1083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83年-109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尚书,1090年八月甲辰卒
  • 1085年-1089年,京西北路颍昌府(许昌),颍昌府知府
  • 1086年,京西南路邓州(邓州市),邓州知州
  • 1086年-1087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1087年五月改知秦州
  • 108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金部郎中
  • 1089年-1090年,京西北路郑州(郑州),郑州知州
  • 1090年,河北路真定府(石家庄正定县),成德军知军兼安抚使
熊本北宋 1026 — 10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 【介绍】: 宋饶州鄱阳人,字伯通。仁宗庆历间进士。为抚州军事判官,知建德县。神宗熙宁六年,为梓夔路察访使,击降泸州蛮。八年,又招降渝州南川少数部族。进知制诰,分司西京,历知滁、广、桂州。入为吏部侍郎,终知洪州。有文集、奏议。
全宋诗
熊本(一○二六~一○九一),字伯通,其先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徙鄱阳(今江西鄱阳)。既冠,举进士,为抚州军事判官。英宗治平间,知池州建德县,改遂州录事参军。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知滁州,历广州、桂州、洪州、杭州、江宁府。哲宗元祐六年,复知杭州,未行召还,行次真州卒,年六十六。事见宋彭汝砺《熊公墓志铭》(一九七八年出土于鄱阳县,参《文史》一九八三年第一七辑),《宋史》卷三三四有传。
全宋文·卷一○四七
熊本(一○二六——一○九一),字伯通,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庆历中进士及第,为抚州军事判官,稍迁秘书丞、知建德县。
熙宁初,上书称旨,除提举淮南常平、检正中书礼房事。
七年,以边功擢刑部员外郎、集贤殿修撰、同判司农寺。
河、湟初复,为秦凤路都转运使。
八年,神宗称其文,遂知制诰。
元丰元年,落知制诰,为屯田员外郎。
三年,提举太平宫。
四年,知滁州,改广州。
五年,召为工部侍郎,以边事,道除龙图阁待制、知桂州,遂为广南西路经略使。
七年,入为吏部侍郎。
八年,力请外,知洪州。
元祐初,徙杭州、江宁府。
六年五月,再知洪州。
九月召还,卒于道,年六十六。
著有文集三十七卷、奏议二十卷。
宋史》卷三三四有传。
主要活动
  • 仁宗庆历间,进士
  • 1069年-1070年,淮南路扬州(江苏省扬州),淮南路提举常平等事
  • 107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检正中书礼房公事
  • 1072年-107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检正中书户房公事,1073年5月察访梓州路常平等事1074年3月为刑部员外郎
  • 1074年-1075年,秦凤等路待考(待考),秦凤等路转运使
  • 1074年-107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司农寺
  • 1075年-107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
  • 1081年,淮南东路滁州(滁州市),滁州知州,9月知广州
  • 1081年-1083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广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81年-1083年,广南东路连州(广东省连州市),连州知州
  • 1082年-108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工部侍郎
  • 1082年-1084年,广南西路桂州(广西省桂林市),桂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84年-108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侍郎
  • 1085年-1091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洪州知州兼安抚使,1087年5月降朝散大夫,8月知越州1091年9月卒
  • 1088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88年-1091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1091年未行
  • 1089年-1091年,江南东路江宁府(南通),江宁府知府兼安抚使,1091年2月23日赴阙
沈括北宋 1031 — 10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1—1095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存中。
沈遘从弟。
仁宗嘉祐八年进士。
神宗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仪器,招卫朴造《奉元历》。
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
熙宁八年出使辽国,力斥辽夺地之谋,途中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迁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主免下户役钱,被劾出知宣州。
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防御。
元丰五年,坐事谪均州团练副使,徙秀州。
晚年居润州梦溪园。
博学善文,熟知天文、地理、化学、生物、律历、音乐、医药、典制等。
有《梦溪笔谈》、《苏沈良方》、《长兴集》等。
全宋诗
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虽幼于沈遘,但辈分为遘之叔。(《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父周荫为海州沭阳主簿。嘉祐八年(一○六三)举进士。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馆阁校勘。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提举司天监。六年,奉使察访两浙。七年,为河北西路察访使。八年,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次年罢知宣州。元丰三年(一○八○)知延州,加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两年后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谪均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初徙秀州,后移居润州。绍圣二年卒,年六十五。著有《长兴集》四十一卷及《梦溪笔谈》等。南宋高布曾合沈遘《西溪集》、沈辽《云巢集》为《吴兴沈氏三先生集》,至明中叶时重刻,惜《长兴集》已散失大半,诗一篇不存。一九八五年为纪念沈括逝世八百五十周年,胡道静辑有《沈括诗词辑存》。《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沈括诗,以《沈括诗词辑存》为底本。由于材料从类书、方志等搜录,多有异文,此次整理时又作校订和补正。另从《永乐大典》、《诗渊》等书中,辑得集外诗三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六八四
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历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迁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兼知通进银台司。
熙宁七年为河北西路察访使。
次年出使辽国,力斥其夺地之谋。
迁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熙宁末,因事降知宣州。
元丰三年,除鄜延路经略使、知延州。
五年,坐首议筑永乐城,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
元祐初徙秀州,晚年居润州梦溪园。
绍圣二年卒,年六十五。
括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
有《梦溪笔谈》(存)、《苏沈良方》(存)、《长兴集》(残)等著述四十馀种。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又参胡道静《沈括事迹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梦溪笔谈校證》附录)。
主要活动
  • 1054年,江苏沭阳,沭阳县主簿,以父荫初仕任海州沭阳县主簿
  • 1055年-1062年,江苏东海,知东海县,摄东海县令
  • 1063年,进士
  • 1063年-1065年,河南开封,扬州司理参军,本年,举进士第,授扬州司理参军
  • 1065年-1068年,河南开封,编校昭文馆书籍,奉诏解扬州司理参军任,赴京任编校昭文馆书籍,参预详定浑天仪
  • 1068年-1070年,河南开封,昭文馆校勘,自昭文馆编校迁昭文馆校勘
  • 1071年,河南开封,大理寺丞;昭文馆校勘;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在大理寺丞、昭文馆校勘任上,十一月丙戌授检正中书刑房公事
  • 1072年,河南开封,史馆检讨;提举司天监;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在昭文馆校勘、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任上。七月己亥充史馆检讨
  • 1073年,河南开封,集贤院校理;史馆检讨;提举司天监;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在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任上。三月乙丑加集贤校理
  • 1074年,河南开封,同修起居注;集贤院校理;史馆检讨;提举司天监;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在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任上,加同修起居注衔
  • 1074年,河南开封,右正言,之前上《浑仪》等三议及浑仪制器,授右正言,并赐银绢各五十
  • 1074年,河南开封,知制诰,兼知通进、银台司公事,授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长
  • 1074年,河北正定,河北西路察访使;知制诰,在知制诰任上,八月丙戌代章惇为河北西路察访使
  • 1074年,河北正定,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河北西路察访使;知制诰,在知制诰、河北西路察访使任上。八月辛卯,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
  • 1074年-1075年,河北正定,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河北西路察访使;知制诰;判军器监事,在知制诰、河北西路察访使、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任上,受命兼判军器监(代章惇之职)
  • 1075年,河南开封,知制诰;判军器监事,在知制诰、判军器监事任上,受命重详定九军阵法
  • 1075年,江苏扬州,知制诰;判军器监事;淮南两浙灾伤体量安抚使,在知制诰、判军器监事任上,受命为淮南两浙灾伤体量安抚使
  • 1075年-1076年,安徽凤阳,权发遣三司使公事;知制诰,以淮南两浙灾伤体量安抚使身份巡视淮南东路,行至钟离,得诏召还,受命权发遣三司使
  • 1076年-1077年,河南开封,权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制诰,在权三司使任上,约在本年12月拜翰林学士,作《除翰林学士笏记》
  • 1078年,安徽宣城,集贤院学士、知宣州,因侍御史知杂事蔡确弹劾,沈括由翰林学士、起居舍人、权三司使改集贤院学士、知宣州
  • 1079年-1080年,安徽宣城,龙图阁待制、知宣州,在知宣州任,复龙图阁待制
  • 1080年-1081年,河南开封,龙图阁待制、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自知宣州改任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 1082年,陕西延安,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在知延州、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任上。以出兵守安疆界、应付边事有劳,迁龙图阁直学士
  • 1082年-1084年,陕西绥德,均州团练副使,以应对西夏“措置乖方”,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
  • 1085年-1088年,湖北安陆,秀州团练副使,或以哲宗登基大赦之故,改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自随州出发赴秀州,途经安陆
  • 1089年-1096年,江苏镇江,光禄少卿、分司南京,以秀州团练副使身份谪居秀州,有诏由秀州团练副使改授左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许于外州军任便居住,沈括因此迁居润州梦溪
丰稷北宋 1033 — 11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1107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相之。仁宗嘉祐四年进士。为谷城令,以廉明称。历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职。徽宗立,除御史中丞,奏劾蔡京,又乞辨宣仁后诬谤之祸。转工部尚书兼侍读,改礼部。尽言守正,积忤贵近,出知越州。蔡京得政,贬道州别驾,台州安置。除名,徙建州。卒。
全宋诗
丰稷(一○三三~一一○八),字相之,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借著作佐郎为奉使高丽书状官。三年,知开封府封丘县,擢利州路提点刑狱。哲宗即位,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元祐六年(一○九一)累官权刑部侍郎。绍圣间,历京东西路、真定路、京西北路安抚使,历知颍、广等六州。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杭州(《乾道临安志》卷三)。徽宗即位,历御史中丞、工部尚书兼侍读、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苏州。崇宁元年(一一○二),改越州,入元祐党籍,贬道州别驾,台州安置,除名徙建州,移婺州居住。叙复朝请郎,提举亳州太清官。大观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年七十五。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追复枢密直学士,赐谥清敏。遗著散佚,近人张寿镛辑有《丰清敏公诗文辑存》一卷。事见《丰清敏公遗书》附《丰清敏公遗事》、《宋礼部尚书叙复朝请郎提举亳州太清宫丰公墓志》,《宝庆四明志》卷八、《宋史》卷三二一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六四
丰稷(一○三三——一一○七),字相之,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嘉祐四年进士及第,为谷城令。
元丰三年召对,为监察御史里行。
五年,擢监察御史。
六月,徙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提点利州、成都路刑狱。
元祐二年,迁工部员外郎。
九月,入为殿中侍御史、除右司谏。
三年,改国子司业、起居舍人。
六年,除太常少卿、国子祭酒。
七年,为刑部侍郎。
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江宁府,拜吏部侍郎,知应天府。
绍圣四年,加龙图阁待制,知河南府。
徽宗立,以左谏议大夫召,道除御史中丞。
俄转工部尚书兼侍读,建中靖国元年改礼部。
数言事忤贵近,以枢密直学士守越。
崇宁元年,贬海州团练副使、道州别驾,寻除名徙建州,稍复朝请郎。
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五。
建炎中,追复学士,谥曰清敏。
著有《浑仪浮漏景表铭词》四卷、《丰清敏公诗文辑存》一卷(存)、《丰清敏公奏疏辑存》一卷(存)。
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主要活动
  • 1059年,进士
  • 1080年-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1082年6月为秘书省著作佐郎
  • 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郎中
  • 1082年-108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著作佐郎
  • 1085年-1087年,利州路兴元府(陕西省汉中市),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8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工部郎中
  • 108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殿中侍御史
  • 1087年-1088年,成都府路眉州(四川省眉山县),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87年-108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右司谏
  • 1088年-109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国子司业,1090年3月改为起居舍人。
  • 1090年-109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起居舍人
  • 109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中书舍人
  • 109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太常少卿
  • 1091年-109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国子祭酒
  • 1092年-109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刑部侍郎
  • 1095年-109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侍郎
  • 1097年-1098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97年-1098年,京东西路应天府(河南商丘),应天府知府
  • 1098年,京西北路颍州(阜阳市),颍州知州
  • 1098年-1099年,两浙路湖州(吴兴),湖州知州,六月到任
  • 1099年-1100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右谏议大夫
  • 11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左谏议大夫
  • 11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
  • 1100年-110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工部尚书
  • 1101年-1102年,两浙路苏州(苏州),苏州知州
  • 1101年-110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礼部尚书
  • 1102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102年,两浙路常州(常州),常州知州
梁焘北宋 1034 — 10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4—1097 【介绍】: 宋郓州须城人,字况之。登进士第。累除检详枢密院五房文字。神宗元丰中,上书论时政,称新法乖戾。哲宗立,为工部郎中,擢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坐事出知潞州,值岁饥,不待命发常平粟赈民。以左谏议大夫召还,劾前宰相蔡确作诗怨谤。历迁翰林学士、尚书左丞,以疾罢知颍昌。绍圣初,坐元祐党,累贬化州安置。
全宋诗
梁焘(一○三四~一○九七),字况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茜子。
以荫为太庙斋郎。
第进士,编校秘阁书籍,迁集贤校理,通判明州。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提点京西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三)。
八年,为吏部郎中(同上书卷三五九)。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右谏议大夫。
二年,知潞州(同上书卷四○一)。
四年,进御史中丞(同上书卷四三四)。
五年,知郑州(同上书卷四四七)。
六年,权礼部尚书,拜翰林学士(同上书卷四六六)。
七年,拜尚书右丞。
绍圣元年(一○九四),出知颍昌府,徙郓州。
以元祐党人知鄂州。
三年,再贬少府监、分司南京。
四年,三贬雷州别驾、化州安置,卒,年六十四。
东都事略》卷九○、《宋史》卷三四二有传。
全宋文·卷一七八三
梁焘(一○三四—一○九七),字况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举进士中第,编校秘阁书籍,迁集贤校理、通判明州,检详枢密五房文字。元丰中,出知宣州,提点京西刑狱。哲宗立,召为工部郎中,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历任御史中丞、权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元祐七年,拜尚书右丞,转左丞。绍圣初,坐司马光党,黜知鄂州,再贬少府监,三贬雷州别驾、化州安置。绍圣四年卒,年六十四。著有《安南献议文字》并目录五卷、《荐士录》,又与顾临合撰《总戎集》十卷。《宋史》卷三四二有传。
主要活动
  • 进士
  • 107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礼院
  • 1078年-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院检详刑房公事
  • 1082年-1083年,江南东路宣州(宣城),宣州知州
  • 1082年-1085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市),京西北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8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工部郎中
  • 1085年-108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郎中
  • 108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太常少卿
  • 1086年-108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右谏议大夫,1087年5月知潞州
  • 1087年-1089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潞州知州
  • 108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左谏议大夫
  • 108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给事中
  • 1089年-109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1090年5月权户部尚书,8月知郑州
  • 1090年,京西北路郑州(郑州),郑州知州
  • 109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户部尚书
  • 1091年-109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092年6月除尚书左丞
  • 1091年-109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礼部尚书
  • 1092年-109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93年6月领醴泉观使
  • 1093年-1094年,京西北路颍昌府(许昌),颍昌府知府
  • 1094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94年-1096年,荆湖北路鄂州(武昌),鄂州知州
郭祥正北宋 1035 — 11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平州当涂人,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又号漳南浪士。少有诗名,极为梅尧臣所赏叹。举进士。神宗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计专听安石处画,神宗异之,安石耻为小臣所荐,极口陈其无行。时祥正方从章惇辟,以军功为殿中丞,闻安石语,遂以本官致仕去。后复出通判汀州,元丰七年坐事勒停。知端州,又弃去,隐于县青山卒。能诗。有《青山集》。
全宋诗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生年据本集卷二○《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六十明朝是”推算),字功父(甫),自号醉吟居士,谢公山人、漳南浪士,当涂(今属安徽)人。
据本集推知,约举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为德化尉。
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权邵州防禦判官。
六年,为太子中舍,与江东路家便差遣,为桐城令。
后任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未几弃官隐姑孰青山。
元丰四年(一○八一)前后,通判汀州。
五年,摄守漳州。
七年,因事勒停。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起知端州。
四年,致仕。
卒年七十九(明嘉靖《太平府志》卷六)。
祥正诗格俊逸似李白,同时人梅尧臣誉之为“真太白后身”。
有《青山集》三十卷。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郭祥正诗,以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年影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南宋初刊本为底本。
校以清道光刊本(简称道光本),参校清影印宋抄本(简称影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傅增湘校道光本(简称傅校本)等。
《四库全书》尚有《青山续集》七卷,其中卷一、卷二诗均见《青山集》,卷三至卷七诗均见孔平仲《朝散集》,故不录。
另从道光本及《无为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为第三十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又号漳南浪士,太平州当涂(今安徽当涂)人。少有诗声,梅尧臣以比李太白。庆历中举进士,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以殿中丞致仕。后复出,元丰中通判汀州,元祐三年知端州。弃去,隐于青山县,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九。有《青山集》三十卷、《续集》七卷(存),《钱塘西湖百咏》一卷(存)。《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有传,又见本集卷二三《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嘉靖《太平府志》卷六。
主要活动
  • 庆历中,进士
  • 1080年-1081年,福建路漳州(漳州),漳州知州
  • 1088年-1089年,广南东路端州(广东省肇庆市),端州知州
蔡承禧北宋 1035 — 10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1084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景繁。蔡元导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大理寺丞、知雩都县、太平州司理等职。神宗熙宁中召对,陈用人立政之弊,擢监察御史里行。劾吕惠卿及其亲属之罪,章五上,神宗遂黜惠卿并其党,累迁太常博士,加集贤院校理,后出为淮南转运副使。有《论语指归》及奏议、文集。
全宋诗
蔡承禧(一○三五~一○八四),字景繁,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历知虔州雩都县。神宗熙宁八年(一○七五),擢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二)。十年,加集贤校理,权发遣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一四),开封府推官,改判官。出为淮南计度转运副使。元丰七年卒,年五十。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事见《苏魏公文集》卷五七《承议郎集贤校理蔡公墓志铭》。
全宋文·卷一八○九
蔡承禧(一○三五——一○八四),字景繁,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
登嘉祐二年进士第,累官大理寺丞、知虔州雩都县。
敢任大责,遇艰食,辄出常平仓以振绝乏。
熙宁七年,召对便殿,极陈用人立法之弊。
次年,擢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公直敢言,奏论吕惠卿党之罪,数指摘时病。
十年,加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县镇公事。
入为开封府推官,累迁太常博士。
元丰五年,出为淮南计度转运副使。
七年卒,年五十。
承禧笃学力文,博记善说,著《论语指归》十卷、奏议集十卷、文集十五卷。
见苏颂《蔡公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卷五六)。
主要活动
  • 1057年,进士
  • 1074年-107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1075年8月考试开封府举人
  • 107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
  • 1077年-1079年,开封府开封府(开封市),开封府界提点刑狱公事
  • 1081年-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提举三司帐司勾院磨勘司
  • 1082年-1084年,淮南路待考(待考),淮南路转运副使
章惇北宋 1035 — 11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1106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寓居苏州,字子厚。仁宗嘉祐四年进士。神宗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擢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察访荆湖,用兵溪洞,拓境数百里,置沅州。元丰二年参知政事。坐事罢知蔡州,徙陈、定二州。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除知枢密院事。与司马光力辩免役法不可废,为刘挚、苏轼等所劾,黜知汝州。哲宗亲政,起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引用蔡卞、蔡京等,倡“绍述”之说,尽复青苗、免役诸法。排挤元祐党人,报复仇怨,株连甚众。又反对还西夏故地,断绝岁赐,战争重兴。哲宗死,力阻议立徽宗。及徽宗立,累贬舒州团练副使、睦州居住,徙越州、湖州。
全宋诗
章惇(一○三五~一一○五),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徙居苏州。
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九),耻名位于侄衡下,委敕而出。
再举甲科,调知商洛县。
神宗熙宁初,历湖南、湖北察访使,入为右正言、知制诰,直学士院,出知湖州。
十年(一○七七),入为翰林学士(宋《乾道临安志》卷三),知审官院。
元丰三年(一○八○),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四年,出知蔡、陈、定三州。
五年,召拜门下侍郎。
哲宗即位,知枢密院事,旋黜知汝州,提举洞霄宫。
哲宗亲政,起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徽宗立,封申国公,为山陵使。
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再贬雷州司户参军。
崇宁二年(一一○三),改舒州团练副使,睦州居住,徙越州,改湖州。
四年卒,年七十一。
政和三年(一一一三),追赠太师。
东都事略》卷九五、《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八、实录《章丞相惇传》、《宋史》卷四七一有传。
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五
章惇(一○三五——一一○五),字子厚,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嘉祐二年举进士,耻出侄衡下,四年再登甲科,调商洛令,与苏轼游。
熙宁初,王安石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经制南北江群蛮,命为湖南、北察访使。
召还,擢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
因言者论,出知湖州,徙杭州,入为翰林学士。
元丰三年,拜参知政事,罢知蔡州,历陈、定二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
哲宗即位,知枢密院事。
宣仁听政,驳司马光所更役法,黜知汝州。
哲宗亲政,起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复熙、丰之政,力排元祐党人,报复仇怨,株连甚众,天下怨愤。
徽宗初,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徙睦州。
崇宁四年卒,年七十一。
著有《导洛通汴记》一卷(存)、《熙宁新定孝赠式》一五卷、《元符敕令格式》一三四卷。
见《宋史》卷四七一《奸臣传》一,卷二○三、二○四《艺文志》二、三。
主要活动
  • 1059年,进士
  • 1072年-107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1074年3月为起居舍人、知制诰
  • 107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检正中书户房公事,5月改礼房
  • 107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检正中书礼房公事
  • 1074年-107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使,1075年10月知湖州
  • 1074年-107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军器监,5月已在任。
  • 1074年-107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75年10月知湖州1077年5月知杭州市
  • 1074年-108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9月权发三司使1075年10月知湖州1080年2月除参知政事
  • 1076年-1077年,两浙路湖州(吴兴),湖州知州,三月到任
  • 1076年-1077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江陵府知府兼安抚使,1077年2月言事
  • 1077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未行
  • 1080年-108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85年除知枢密院事
  • 1081年-1082年,河北路定州(河北省定州市),定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85年-108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1086年闰2月知汝州
  • 1086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未赴
  • 1094年-11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
  • 1095年-1096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广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95年-1096年,广南东路连州(广东省连州市),连州知州
王安礼北宋 1035 — 10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109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和甫。王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进士。累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作诗涉及新法下狱,无人敢救,唯安礼从容为神宗言之,轼得救。进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决断滞讼,勤于政事,辽使知而叹息夸异。后历尚书左丞,七年,罢知江宁府。官终知太原府。有《王魏公集》。
全宋诗
王安礼(一○三四~一○九五),字和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清同治《临川县志》卷三六)。从河东唐介辟。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年,迁直集贤院(同上书卷二六○),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元丰四年(一○八一),为翰林学士(同上书卷三一一),知开封府。七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同上书卷三四七),出知扬、青、蔡三州。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舒州(同上书卷四五四)。七年,知宣州(同上书卷四七八)。绍圣初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卒,年六十二。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王魏公集》七卷,其中诗一卷。《宋史》卷三二七、《东都事略》卷七九有传。 王安礼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胡志敬《豫章丛书》所辑本(简称丛书本),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九八
王安礼(一○三五——一○九六),字和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安石弟。
嘉祐进士。
熙宁中为崇文院校书,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
召为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进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苏轼下御史狱,尝言于神宗救之。
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七年罢,移知江宁府。
元祐中历知扬、青、蔡、舒州。
绍圣初移知永兴军,徙太原府。
三年九月卒,年六十二。
著有《重修开封府熙宁编》十卷,《天文书》十六卷,《二仪赋》一卷,文集二十卷。
事见《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礼四四之一七,《东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二○四、二○六、二○八。
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主要活动
  • 1061年,进士
  • 1074年-107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检正中书孔目房公事,1075年2月罢
  • 1075年-1078年,两浙路润州(镇江),润州知州
  • 1075年-108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提举三司帐司勾院磨勘司
  • 1078年,两浙路湖州(吴兴),湖州知州,十月到任
  • 1079年-108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81年3月为翰林学士
  • 108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81年-108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81年-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1月知开封府1082年4月守尚书右丞
  • 1082年-108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83年8月除尚书左丞1084年7月知江宁府
  • 1084年-1086年,江南东路江宁府(南通),江宁府知府兼安抚使,9月3日知府事1086年11月改知扬州
  • 1086年-1087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1087年6月知成都府
  • 1087年,成都府路成都府(成都),成都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88年-1090年,京东东路青州(青州市),青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90年-1091年,京西北路蔡州(河南上蔡县),蔡州知州
  • 1091年-1092年,淮南西路舒州(安庆市),舒州知州,1092年10月知宣州
  • 1092年-1094年,江南东路宣州(宣城),宣州知州
  • 1094年-1095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
  • 1095年-1096年,河东路太原府(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府知府兼安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