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胡邃北宋
全宋诗
胡邃,乐平(今江西万年)人。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清同治《乐平县志》卷七)。
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二三)为两浙路提点刑狱。
七年,除比部郎中(宋张洖《会稽续志》卷二)。
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天台续集别编》卷一)。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九一四
胡邃,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熙宁元年进士。崇宁五年知宁都县,累官两浙路提点刑狱。迁比部郎中。见《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一九七,嘉靖《赣州府志》卷七,《宋诗纪事补遗》卷二○。
主要活动
  • 1094年,进士
  • 1123年-1126年,两浙路越州(绍兴市),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1125年5月除比部郎中
  • 1125年-112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比部郎中
刘韐北宋 1067 — 11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7—1127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仲偃。哲宗绍圣元年进士。为陕西转运使,擢中大夫、集英殿修撰。夏人攻震武,韐摄帅鄜延解其围。知越州,败方腊义军于城下。召为河北、河东宣抚参谋官,徙知真定府、建州,改福州,复守真定。靖康难,遣使金营,金人诱其降,酌酒自缢。谥忠显,追封魏国公。
全宋诗
刘韐(一○六七~一一二七),字仲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哲宗元祐九年(一○九四)进士。
调丰城尉、陇城令。
迁陕西转运使,擢集贤殿修撰。
徽宗宣和初,提举崇福宫,起知越州。
四年(一一二二),召为河北、河东宣抚参谋官。
五年,知建州,改福州。
寻知荆南。
复守真定。
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充河北、河东宣抚副使,继除京城四壁守禦使。
京城不守,遣使金营,金人欲用之,不屈,于靖康二年自缢死,年六十一。
高宗建炎初赠资政殿大学士,谥忠显。
事见《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三,《宋史》卷四四六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九四八
刘韐(一○六七——一一二七),字仲偃,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绍圣初进士及第,调丰城尉、陇城令。随王厚经营熙河,为转运使,继为鄜延帅,以奇兵解夏人之围。乞奉祠,拜徽猷阁待制,提举崇福宫。起知越州,徙真定、建州、荆南府,再知真定府,任真定府路宣抚副使。金人围京师,召为京城四壁守禦使。遣使入金营,金人欲官之,沐浴更衣,自缢而死。时靖康二年正月,年六十一。追谥忠显。见宇文虚中《刘公神道碑》(《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五),《靖康要录》卷一五,《宋史》卷四四六有传。
主要活动
  • 1094年,进士
  • 1119年,永兴军路延安府(延安),延安府知府
  • 1120年-1122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123年-1124年,福建路福州(福州),福州知州兼安抚使,1124年6月奉祠
  • 1125年-1126年,河北路真定府(石家庄正定县),成德军知军兼安抚使
苏过北宋 1072 — 11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1124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子。以荫任右承务郎。轼帅定武、谪岭南,唯过随行奉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轼卒,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小斜川,因以为号。历监太原府税,知郾城县,晚年权通判中山府。能文,善书画,人称“小坡”。有《斜川集》。
全宋诗
苏过(一○七二~一一二三),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轼第三子。
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曾应礼部试,未第。
绍圣元年(一○九四),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
元符三年(一一○○),随父北归。
轼卒后,依叔父辙居颍昌。
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
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监太原税。
五年,知郾城。
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
有《斜川集》二十卷(此据《宋史》本传,他书著录均为十卷),已佚。
清乾隆时人吴长元得旧钞残本,并从他书纂辑,釐为六卷,其中诗三卷。
事见《永乐大典》卷二四○一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过诗,以《知不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武进赵氏刊本(简称赵本),清旧抄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卷。
全宋文·卷三一○○
苏过(一○七二——一一二三),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少子。
元祐七年,以父荫为右承务郎。
绍圣元年,轼贬惠州,后再迁海南,独过侍行。
徽宗即位,轼北还,途染疾卒于常州,过葬之汝州郏县,即依叔父辙卜居颍昌。
后尝监税太原,知郾城。
晚权通判中山府。
宣和五年卒,年五十二。
过能诗文,善书画,时称「小坡」。
有《斜川集》传世。
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有附传。
主要活动
  • 1112年-1114年,河南许昌,监太原府税,六月下旬,苏过出监太原府税
  • 1115年-1122年,河南许昌,知县,冬,苏过得敕知河南郾城县
  • 1123年,河南许昌,通判,夏,苏过为通直郎,权通判中山府
王安中宋 1076 — 11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6—1134 【介绍】: 宋中山阳曲人,字履道,号初寮。
哲宗元符三年进士。
徽宗政和中,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以疏劾蔡京,迁翰林学士承旨。
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
三年,迁左丞。
五年,授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
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骄横跋扈,安中不能制,曲意奉之。
召还,为大名府尹。
钦宗靖康初,为言者所劾,累贬象州安置。
善属文,尤工四六。
有《初寮集》。
全宋诗
王安中(一○七六~一一三四,此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宋史》本传推算,如按《文忠集》卷一五《跋初寮王左丞赠曾祖诗及竹林泉赋》所记推算,生年提前一年),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
哲宗元符三年(一一○○)进士。
调瀛州司理参军、大名县主簿,历秘书省著作郎。
徽宗政和间,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疏蔡京罪,为翰林学士,迁承旨。
宣和元年(一一一九),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五年,主联金攻辽,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二○)。
七年,宋金启衅,以上清宝箓宫使兼侍读召还(同上书职官五四之一一)。
除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
钦宗靖康初,连贬随州、象州安置。
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
绍兴四年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五),年五十九。
有《初寮集》七十六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八卷。
宋史》卷三五二有传。
 王安中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初寮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抄本,藏北京图书馆)。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王安中(一○七六——一一三四),字履道,号初寮,中山曲阳(今河北曲阳)人。
元符三年进士及第,调瀛州司理参军、大名县主簿。
历秘书省著作郎。
政和间为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因疏劾蔡京,迁翰林学士,又迁承旨。
宣和初拜尚书右丞。
三年,为左丞。
五年,授庆远军节度使、燕山府路宣抚使,与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安中不能制。
召还,除检校太保、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
靖康初为言者所论,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
累贬象州安置。
绍兴初,复左中大夫。
四年,卒,年五十九。
宋史》卷三五二有传。
事迹又见周必大《初寮集序》(《初寮集》卷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五。
主要活动
  • 1100年,进士
  • 1114年-111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著作郎
  • 1115年-111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秘书少监
  • 1116年-111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中书舍人
  • 111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9月为翰林学士
  • 1117年-111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119年11月除尚书右丞
  • 1119年-112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121年11月迁尚书左丞1123年1月知燕山府
  • 1126年,河北路大名府(邯郸市大名县),大名尹兼安抚使
韩驹宋 1080 — 11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5 【介绍】: 宋仙井监人,字子苍,号陵阳先生。徽宗政和初,以献颂补假将仕郎,召试,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累官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与三馆士分撰亲祠明堂、圆坛、方泽等乐曲。迁中书舍人,寻兼权直学士院,制词简重,为时所推。高宗即位,知江州。卒于抚州。尝从苏辙学,诗似储光羲。有《陵阳集》。
全宋诗
韩驹(一○八○~一一三五),字子苍,蜀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
早年从苏辙学。
徽宗政和初以献赋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
旋因曾为苏氏学,谪监蒲城市易务,迁知分宁县。
召为著作郎。
宣和五年(一一二三),除秘书少监。
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擢权直学士院。
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由知应天府移知黄州,寻又因苏氏学提举江州太平观。
高宗即位,知江州。
绍兴五年卒于抚州,年五十六(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四)。
苏辙称其诗如储光羲,吕本中亦引之入江西诗派。
有《陵阳集》四卷传世。
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韩驹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校以萧山王氏十万卷楼旧藏抄本(简称王本,今藏南京图书馆),清宣统二年沈曾植仿宋刊本(简称沈本)。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五卷。
全宋文·卷三五○八
韩驹(一○八二——一一三五),字子苍,号牟阳,又号北宪居士,世称陵阳先生,陵井监(治今四川仁寿)人。
少有文称,大观四年以献颂补假将仕郎。
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
寻坐为苏轼学,谪监华州蒲城县市易务,知洪州分宁县,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
宣和五年除秘书少监,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寻兼权直学士院。
制词简重,为时所推。
坐乡党曲学,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
靖康元年再除中书舍人,左迁应天尹,谪黄州。
高宗即位,知江州。
绍兴元年寓居洪州。
五年,卒于抚州。
有《陵阳集》十五卷,今存诗四卷。
见《题王元之文集后》(《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一),牟巘《跋韩子苍帖》(《陵阳集》卷一六),《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主要活动
  • 进士
  • 1115年-1126年,淮南西路黄州(黄冈市),黄州知州,1126年三月而罢
  • 1123年-112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秘书少监
  • 112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
  • 1124年-112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中书舍人,10月提举江州太平观
  • 1127年,江南东路江州(九江),江州知州
王仲闳北宋
简介
宣和四年(1122)官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
宣和五年(1123)5月除本路转运副使。
靖康元年(1126)3月送吏部。
主要活动
  • 1119年,福建路福州(福建省福州市),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19年-1120年,荆湖北路常德府(湖南省澧县),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22年-1126年,两浙路越州(绍兴市),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1123年5月除本路转运副使1126年3月送吏部
  • 1123年-1125年,江南东路昪州(待考),江南东路转运副使
张纲宋 1083 — 11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66 【介绍】: 宋润州丹阳人,字彦正,一作彦政,晚号华阳老人。入太学,三中首选,徽宗政和四年以上舍及第,特授太学官。除校书郎,论事与蔡京不合,被挤罢职。久之还故官,兼修《国朝会要》、校定御前文字。后累官中书舍人。高宗建炎初为给事中,以秦桧用事致仕。桧卒,召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在朝屡有论列,迁参知政事。告老,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寻致仕。有《华阳集》等。
全宋诗
张纲(一○八三~一一六六),字彦正,晚号华阳老人,金坛(今属江苏)人(元《至顺镇江志》卷一八)。
徽宗政和四年(一一一四),试上舍及第,释褐授承事郎。
五年,为国子正。
六年,除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
八年因忤蔡京出主管成都玉局观。
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再除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国朝会要。
四年,除著作佐郎。
五年,为屯田员外郎。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两浙提点刑狱。
绍兴二年(一一三二),改江东提点刑狱。
三年,召为中书舍人。
四年,迁给事中,以言事罢,提举江州太平观。
二十三年,以左中奉大夫致仕。
二十五年,秦桧死,起为给事中。
二十六年,除吏部侍郎,兼侍讲。
二十七年五月为参知政事,九月,以年老辞机务,除资政殿学士,出知婺州。
二十八年,转左大中大夫,依前充资政殿学士致仕。
孝宗乾道二年卒,年八十四,谥章简。
有《华阳集》四十卷,其中诗五卷。
又有《瀛洲唱和集》八卷等,已佚。
事见本集卷四○附洪箴《张公行状》,《宋史》卷三九○有传。
 张纲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金坛于文熙刻《华阳集》(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三编亦据此本影印)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小集)、《曲阿诗综》。
新辑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六六一
张纲(一○八三——一一六六),字彦正,晚号华阳老人,镇江府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政和五年举进士,徽宗以其三中首选,特除太学正,迁博士。宣和三年除校书郎。论事与蔡京不合,出管玉局观。久之还故官,兼修《国朝会要》,校正御前文字。迁著作佐郎,为屯田、司勋郎。靖康元年,出为两浙提刑。绍兴二年,改江东提刑,次年擢中书舍人。四年,除给事中,以劾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三年引年致仕。二十五年召为吏部侍郎,次年兼侍讲,权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期年告老,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寻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四,赐谥章简。著有《尚书解》三十卷、《六经辨疑》五卷、《确论》十卷、《闻见录》五卷、《华阳集》四十卷。见所撰《乞宫观第四状》(《华阳集》卷一六)、洪箴《张公行状》(《华阳集》卷四○)、《宋史》卷三九○本传。
主要活动
  • 1115年,进士
  • 1155年-115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给事中
  • 1155年-115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侍郎
  • 115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尚书
  • 115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工部侍郎
  • 1156年-1157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参政,1157年9月罢参政,知婺州
  • 1157年-1158年,两浙东路婺州(金华),婺州知州
杨应诚北宋
全宋文·卷三五○六
杨应诚,成都府郫县(今四川郫县)人。
景宗孙。
宣和三年以武功大夫、成州团练使提刑两浙、权知婺州;五年,移河北河东宣抚使司机宜文字。
建炎元年以浙东路马步军副总管假刑部尚书充大金、高丽国信使,约高丽与金战,不果。
绍兴三年以右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提举台州崇道观。
四年正月同主管客省四方馆阁门公事;三月除枢密副都承旨;七月提举江州太平观;九年二月落致仕,提举京城四壁节制军马司参议官。
见《宋会要辑稿》兵五之一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一六、七○、七二、七四、七八、一二六,《会稽续志》卷二,张纲《华阳集》卷六,《宋史》卷二五、一八八、一九六等。
主要活动
  • 1121年,两浙路婺州(金华),婺州知州
  • 1121年-1123年,两浙路越州(绍兴市),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1123年5月移河北河东宣抚使管勾机宜文字
  • 113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枢密副都承旨
宋孝先北宋
简介
宣和五年(1123)任尚书右司郎中。
绍兴四年(1134)任淮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绍兴四年(1134)任衢州知州。
绍兴四年(1134)任扬州知州兼安抚使,要录为朱孝先。
绍兴八年(1138)任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
绍兴十年(1140)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主要活动
  • 1123年-112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尚书右司郎中
  • 1134年,两浙东路衢州(西安县),衢州知州
  • 1134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要录为朱孝先
  • 1134年-1135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淮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38年-1140年,福建路福州(福建省福州市),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40年,两浙东路绍兴府(绍兴市),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曹勋宋 1098 — 11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8—1174 【介绍】: 宋颍昌阳翟人,字公显,一作功显,号松隐。
曹组子。
以父恩补承信郎。
徽宗宣和五年赐进士甲科。
钦宗靖康初为閤门宣赞舍人,从徽宗北迁,过河十余日,帝出御衣书领中,命勋间行诣康王。
高宗建炎初至南京,进御衣书,请募死士航海入金奉徽宗归,执政不从,出勋于外,九年不迁。
绍兴中为副使二使金,迁保信军承宣使、枢密副都承旨。
又拜昭信军节度使。
孝宗朝加太尉。
卒谥忠靖。
有《北狩见闻录》、《松隐集》。
全宋诗
曹勋(一○九八?
~一一七四),字公显,一作功显,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以恩补承信郎,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二三)赐同进士出身(《嘉定赤城志》卷三四),仍为武官。
靖康之变从徽宗北迁,至燕山,受密旨间行诣康王。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至南京,以建言忤执政,出于外。
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副刘光远使金,中途还,又充馆伴副使。
未几,为报谢副使使金,十二年至金,得请还梓宫及太后。
十三年,兼枢密副都承旨。
十五年奉祠。
二十五年,起知閤门事兼干办皇城司。
二十九年,再为称谢副使使金。
三十年,提举万寿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一、一四二、一四四、一五○、一五三、一七○、一八五)。
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起提举皇城司(《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八二)。
淳熙元年卒,年七十馀。
遗著由子耜辑为《松隐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四十卷。
事见《攻愧集》卷五二《曹忠靖公松隐集序》,《宋史》卷三七九有传。
 曹勋诗,以《嘉业堂丛书》据旧刻本所刊《松隐文集》为底本,校以旧钞本(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四库本多残,且佚原书第十四卷(实佚大部分,卷中几首诗并入第十三卷),而旧抄本第十四卷亦与底本全异。
因彼此都不明所自,兹将旧钞本第十四卷诗编为第二十四卷。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二○○
曹勋(一○九八——一一七四),字公显,号松隐,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以父恩补承信郎。
宣和五年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
靖康初为閤门宣赞舍人、勾当龙德宫,除武义大夫。
从徽宗北迁,被命自燕山遁归,建炎元年至南京,以御衣所书进入,建议募死士航海入金,奉徽宗由海道归。
执政难之,出勋于外,九年不得迁。
绍兴十一年奉命使金,金许还梓宫及太后。
二十九年拜昭信军节度使。
孝宗朝加太尉、提举皇城司、开府仪同三司。
淳熙元年卒。
年七十七。
著有《松隐文集》(存)、《北狩见闻录》(存)。
见《宋史》卷三七九本传。
主要活动
  • 1123年,进士
  • 1158年-11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枢密副都承旨
游酢北宋 1053 — 11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3—1123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字定夫,一字子通,世称鹿山先生,亦称广平先生。游醇弟。神宗元丰五年进士。累官太学博士,擢监察御史,历知和州、汉阳军、舒州、濠州等地。师事程颢、程颐,与谢良佐、吕大临、杨时并号程门四先生。有《易说》、《诗二南义》、《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及《廌山文集》。
全宋诗
游酢(一○五三~一一二三),字定夫,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
学者称廌山先生,亦称广平先生(《宋元学案》卷二六),初从程颢学。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调越州萧山尉。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为太学录,除博士。
二年,知河清县。
应范纯仁辟,为颍昌府教授。
历齐州、泉州签判。
元符三年(一一○○),召为监察御史。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出知和州。
四年,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
政和元年(一一一一),知汉阳军。
七年,知舒州。
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知濠州。
罢归,寓历阳。
五年,卒,年七十一。
谥文肃。
有文集十卷,已佚。
后人辑有《游廌山先生集》、《游定夫先生集》行世,卷次不一。
事见《龟山集》卷三三《御史游公墓志铭》,《宋史》卷四二八有传。
今录诗十九首。
全宋文·卷二六五八
游酢(一○五三——一一二三),字定夫,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
师二程,登元丰五年进士第,调萧山尉。
近臣荐其贤,召为太学录。
元祐元年,改宣德郎,除太学博士,以奉亲不便,求知河清县。
四年,范纯仁守颍昌,辟为府学教授。
纯仁入相,复为博士。
绍圣二年,纯仁罢政,酢亦请外,除签书齐州判官,移泉州,还为监察御史。
徽宗朝,历知汉阳军及和、舒、濠三州。
宣和五年卒,年七十一,谥「文肃」。
酢以文行知名,学者称「廌山先生」,亦称「广平先生」。
所著有《易说》、《诗二南义》、《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及《游廌山集》等。
见《游定夫先生集》卷首所载《御史游公墓志铭》及《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
主要活动
  • 1082年,进士
  • 1083年-1084年,河南开封,县尉,调越州萧山尉。三月,长子撝生
  • 1085年,浙江绍兴,太学录,官萧山,召为太学录
  • 1086年-1087年,河南开封,宣德郎、博士,在京,官太学录,改宣德郎,除博士
  • 1088年-1089年,河南孟津,知县,官河清。四月三子拂生。作序文
  • 1090年-1091年,河南许昌,府学教授,在颍昌任教授。举著述科
  • 1092年,河南许昌,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颍昌任教授。除太学博士
  • 1092年-1094年,河南开封,太学博士,官太学博士。七月,五子掞生
  • 1095年-1098年,山东济南,签书齐州判官厅公事,在京,官博士。公亦请外,除签书齐州判官厅公事
  • 1099年,福建泉州,泉州签判,赴泉州任
  • 1099年-1101年,河南开封,监察御史,十一月上旬,召还为监察御史,有疏
  • 1102年-1104年,安徽和县,知州,出知和州
  • 1105年-1112年,安徽当涂,管勾南京鸿庆宫,任鸿庆宫,居太平州
  • 1112年-1117年,湖北武汉,知军,官汉阳。四月中旬,作文
  • 1118年-1119年,安徽潜山,知州,官舒州
楼异北宋 ? — 11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3 【介绍】: 宋明州奉化人,徙居鄞县,字试可。楼郁孙。神宗元丰八年进士。调汾州司理参军。迁大宗正丞,度支员外郎。以养亲求知泗州,复为左司郎中、鸿胪卿。徽宗政和末,知随州、明州,屡治湖为田,以增岁粮,但湖水尽泄,自是苦旱,乡人怨之。方腊起事时,以善理城戍,进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
全宋诗
楼异(?
~一一二三),字试可,人称墨庄先生(清同治《鄞县志》卷二六引《义田庄记》),奉化(今属浙江)人。
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宝庆四明志》卷一○)。
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知登封县(《攻愧集》卷七六《跋先大父嵩岳图》)。
后除直秘阁,知秀州。
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知随州,入辞,改知明州(同上书卷七三《跋陈进道所藏杜祁公诗》)。
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知平江府(明洪武《苏州府志》卷一九)。
五年,卒,赠太师、齐国公(《跋先大父嵩岳图》)。
宋史》卷三五四有传。
今录诗二十四首。
全宋文·卷二七七三
楼异(?
——一一二三),字试可,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
钥祖父。
元丰八年进士。
绍圣元年任汾州灵石县令,调汾州司理参军,历大宗正丞、度支员外郎、吏部左司郎中、太府鸿胪卿。
除直秘阁、知秀州。
政和末徙知随州、明州。
宣和初为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
宣和五年卒,累赠太师齐国公。
见楼钥《跋先大父嵩岳图》(《攻愧集》卷七六),《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三。
宋史》卷三五四有传。
主要活动
  • 1085年,进士
  • 1104年-110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大宗正丞
  • 110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度支郎中
  • 1107年-1110年,淮南东路泗州(盱眙县),泗州知州
  • 1109年-111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司封郎中
  • 111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郎中
  • 111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尚书左司郎中
  • 111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尚书右司郎中
  • 111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太府卿
  • 1114年-111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鸿胪卿
  • 1115年-1117年,两浙路秀州(嘉兴),秀州知州
  • 1117年-1121年,两浙路明州(鄞县),明州知州
  • 1121年-1123年,两浙路平江府(苏州),平江府知府
李新北宋 1062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仙井人,字元应。哲宗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
全宋诗
李新(一○六二~?
),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
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
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
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
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
宣和五年(一一二三),为茂州通判。
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
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
以上事迹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为底本。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二八八一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元丰七年二十三岁入太学。元祐五年登进士第,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三年上书论时政之弊,崇宁初入党籍为邪等尤上,编管遂州。大观间赦还叙官,宣和中累官郡佐,卒。绍兴八年追赠朝奉郎。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作四十卷)、《塾训》十三卷、《欲书》五卷。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五、一一八,《宋史》卷二○五《艺文志》四、卷二○八《艺文志》七,《宋史翼》卷六。
主要活动
  • 1090年,进士
  • 1107年-1109年,梓州路潼川府(四川省三台县),梓州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09年,河东路并州太原府(山西省太原市),河东路提举常平等事
释守卓北宋 1065 — 1124
全宋诗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
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
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
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
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
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
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鉴勤禅师请居第一座。
后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
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
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所附介谌撰《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守卓诗,以《语录》中《偈颂》部分编为第一卷,散见书中者辑为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