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全宋诗
张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诚斋集》卷九八《张钦夫画像赞》作钦夫),号南轩(同上书卷七三《怡斋记》作乐斋),祖籍绵竹(今属四川),寓居长沙(今属湖南)。浚子。从胡宏学,与朱熹、吕祖谦为友。以荫入仕。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辟为书写机宜文字(《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二)。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汤思退用事,主和议,随父罢。乾道初,主讲岳麓书院。五年(一一六七),起知抚州,改严州。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寻兼侍讲,迁左司员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以事退职家居累年。淳熙元年(一一七四)起知静江府,广南西路安抚经略使。五年,除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七年卒,年四十八。有《论语解》、《孟子详说》、《南轩先生文集》等。事见《晦庵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诚斋集》卷一一六《张左司传》,《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张栻诗,以明嘉靖元年刘氏慎思斋刻《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其中诗七卷)为底本。校以明嘉靖缪辅之刻本(简称缪刻本)、清康熙锡山华氏刻本(简称康熙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八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栻(1133—1180)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曾任江陵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等职。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为南宋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一代学者宗师,著述甚丰。今存《南轩易说》等。作有《黄鹤楼说》文一篇,对黄鹤楼的各神传说、来源加以评论,论证“盖黄鹤名楼,以山得名也”,使黄鹤楼以山命名有了一个说法。又据王葆心考证,旧有“江汉亭”在“南楼蛇山间,绍兴中南轩先生张栻所建”。
全宋文·卷五七二一
张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后因避讳改字钦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迁衡阳(今湖南衡阳)。浚子。早年师事胡宏,隆兴元年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居父丧,服除,主讲于城南、岳麓二书院。乾道五年,因刘珙荐,除知严州。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忤时宰,出知袁州。退而家居累年,授徒讲学。淳熙元年,诏除旧职,知静江府、主管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公事。有善政,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求退,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与朱熹、吕祖谦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淳熙七年二月卒,年四十八。嘉定中赐谥曰宣,淳祐中从祀孔子庙。著作有《论语解》十卷(存)、《孟子说》七卷(存)、《南轩易说》(存)、《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一卷(存)、《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存)等。见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杨万里《张左司传》及《宋史》卷四二九《张栻传》。
主要活动
- 1163年-1168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
- 1169年-1170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知州,以补郡临遣,得复见皇上,接连论奏
- 1170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尚书吏部员外郎,自严州赴召
- 1170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兼权左右司侍立官,奏罢发运使职
- 1170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得对经筵
- 1171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左司员外郎,兼侍讲,开经筵,将《葛覃》篇,推广其事以进陈
- 1171年-1173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知州,以论近习张说,被命出知袁州
- 1174年-1178年,荆湖南路潭州(湖南长沙),知府兼安抚使,除旧职,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
- 1178年-1180年,广南西路静江府(广西桂林),知府,子焯病故,力请出广,遂除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0—1207
【介绍】:
宋济南历城人,原字坦夫,后字幼安,号稼轩。高宗绍兴末,聚众二千隶耿京部,为掌书记。奉京命奏事建康,闻张安国杀京降金,归擒之,献俘行在。孝宗乾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历浙西提点刑狱、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历知镇江、隆兴府。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后追谥忠敏。一生力主抗金。擅为长短句,风格悲壮激烈,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等。
全宋诗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众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为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历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为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著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为《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为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卷。
词学图录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有《稼轩长短句》。
黄鹤楼志·人物篇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系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等。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宁宗时知镇江府,未久落职。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临行之际,同僚在武昌南楼设宴为其饯行,他即席赋词《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抒发豪放悲壮的抑郁情怀。
全宋文·卷六二一四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号稼轩居士,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末,金主亮死后,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奉表归宋。乾道元年,奏《美芹十论》。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又上疏论恢复大计甚备。八年,出知滁州。淳熙二年,提点江西刑狱。历知江陵、隆兴府,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再知隆兴。八年,为言者所劾落职,隐居上饶带湖十年。绍熙二年,起提点福建刑狱,知福州,罢,徙居铅山。嘉泰三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加宝谟阁待制,知镇江。开禧三年卒,年六十八。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屡起屡罢,忧愤而死。工于词,所作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主要活动
- 1161年,山东西路济南府历城(山东济南),掌书记,金主亮大举南犯,稼轩聚众二千,与耿京共图恢复
- 1162年-1164年,江南东路建康府建康(江苏南京),签判,闰二月,耿京为张安国等所杀,稼轩缚安国献俘行在,改差江阴签判
- 1164年-1170年,两浙西路江阴军江阴(江苏江阴),通判,江阴签判任满,改广德军通判,当为本年秋冬间
- 1170年-1171年,两浙西路临安府临安(浙江杭州),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主簿
- 1172年-1173年,淮南东路滁州滁州(安徽滁州),知州,春,出任滁州知州。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 1174年,江南东路建康府建康(江苏南京),安抚司参议官,春,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 1174年-1175年,两浙西路临安府临安(浙江杭州),仓部郎官,叶衡荐稼轩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
- 1175年-1176年,两浙西路临安府临安(浙江杭州),提刑,茶商赖文政起事,数败官军。六月十二日,稼轩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进击茶商军
- 1176年,江南西路赣州赣州(江西赣州),转运判官,调京西转运判官
- 1177年,荆湖北路江陵府江陵(湖北江陵),知府、湖北安抚,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 1177年-1178年,荆湖北路江陵府江陵(湖北江陵),知府、江西安抚,冬,江陵统制官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稼轩为百姓言,徙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 1178年,江南西路隆兴府豫章(江西南昌),大理少卿,召为大理少卿
- 1178年-1179年,两浙西路临安府临安(浙江杭州),转运副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
- 1179年-1180年,荆湖南路潭州潭州(湖南长沙),知府、安抚使,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 1180年-1181年,荆湖南路潭州潭州(湖南长沙),知府、江西安抚,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 1181年-1193年,江南西路隆兴府豫章(江西南昌),提刑,冬十一月,改除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旋以台臣王蔺论列,落职罢新任
- 1193年,两浙西路临安府临安(浙江杭州),太府卿,迁太府卿
- 1193年-1202年,福建路福州福州(福建福州),安抚使,秋,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 1203年-1204年,两浙东路绍兴府山阴(浙江绍兴),知府、安抚使,夏,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六月三十一日到任
- 1204年-1205年,两浙西路镇江府镇江(江苏镇江),知府,差知镇江,赐金带,三月到任
- 1206年,江南东路信州铅山(江西铅山),知府、安抚使,赋诗题桃符
- 1206年-1207年,两浙东路临安府临安(浙江杭州),知府,又进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1—1218
【介绍】:
宋临江军人,字茂献。以兼经中乡荐。孝宗即位,应诏上万言书,礼部奏名第一,孝宗称其文似陆贽。调道州教授,召对,授太学录。历太学、太常博士、左司谏。宁宗立,迁侍御史兼侍讲,权兵部侍郎。因请留赵汝愚,忤韩侂胄而罢官。侂胄诛,除集英殿修撰,累官礼部尚书。乞修改《甲寅龙飞事迹》,诏令考订削诬,从实上之。晚年奉祠家居。卒谥文肃。有《南渡十将传》。
全宋诗
章颖(一一四一~一二一八),字茂献,临江军(今江西樟树西南)人。以兼经领乡荐。孝宗下诏求言,颖上万言书,礼部奏名第一,调道州教授。召为太学录。添差通判赣州。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召为太常博士。宁宗即位,迁侍御史兼侍讲,与韩侂胄不合,罢。侂胄诛,起为集英殿修撰,累迁礼部尚书兼侍读。嘉定十一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四○四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六二六七
章颖(一一四一——一二一八),字茂献,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以兼经中乡荐。孝宗即位,应诏上万言书,礼部奏名第一。调道州教授。召对,除太学录,历太常博士、左司谏。宁宗即位,除侍御史兼侍讲,寻权兵部侍郎。韩侂胄用事,请留赵汝愚,罢。起知衢州,寻知赣州。侂胄诛,除集英殿修撰,迁刑部侍郎兼侍讲,乞修改《甲寅龙飞事迹》。除吏部侍郎,寻迁礼部尚书,升侍读。丐去,奉祠,以嘉定十一年卒,年七十八,谥文肃。颖操履端正,生平风节不为穷达所移。著有《中兴四将传》四卷(存)、《宋朝南渡十将传》十卷(存)、《舂陵图志》十卷、《文州古今纪》十二卷。见《宋史》卷四○四本传及卷二○四、二○七《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五○。
主要活动
- 1191年-119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太常博士
- 1192年-119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太常寺丞
- 119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军器少监
- 1193年-119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左司谏
- 119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侍御史
- 1194年-1195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兵部侍郎
- 1202年-1205年,两浙东路衢州(西安县),衢州知州
- 1205年-1206年,江南西路赣州(赣州),赣州知州,1206年2月12日与祠
- 1208年,福建路泉州(泉州),泉州知州,10月改知庆元府
- 1208年,福建路建宁府(建瓯),建宁府知府
- 1208年-120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刑部侍郎
- 120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侍郎
- 1209年-121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尚书,嘉定十一年卒
- 1209年-121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礼部尚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3—1194
【介绍】:
宋婺州永康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才气超迈,喜谈兵。曾于孝宗乾道五年,上《中兴五论》,不报。淳熙五年,复诣阙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遭人嫉恨,两度入狱,出狱后志气益励。淳熙十五年,第三次上书,建议太子监军,为经理建康之计,以振动天下而与金绝。光宗绍熙二年,被人诬告,第三次下狱。绍熙四年登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与朱熹友善,论学则冰炭不相容,倡导经世济民“事功之学”。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谥文毅。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
全宋诗
词学图录
陈亮(1143-1194) 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全宋文·卷六三一九
陈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自幼颖异,才气超迈,喜言兵,议论风生。隆兴初,与金约和,亮独以为不可。会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不报。已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淳熙五年,复诣阙上书,极论时事,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孝宗欲官之,弃不顾,遂渡江而归,日狂饮为大言,人以为狂怪。淳熙十五年,亮复上书,乞以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锐意恢复,不报。绍熙四年,亮以状元登第,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及上任,次年卒,享年五十二。端平初追谥文毅。亮与朱熹友善,往复论学,多所辨难。著有《三国纪年》、《龙川文集》、《龙川词》,又尝辑《欧阳文粹》。见《宋史》卷四三六本传,《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一六。
主要活动
- 1193年,状元
- 1193年-1194年,两浙西路临安府临安(浙江杭州),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秋七月,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成都人,字子言。孝宗淳熙中知南康军。工诗。有《庐山杂著》。
全宋诗
全宋文·卷六二六三
主要活动
- 1182年-1183年,江南东路南康军(星子),南康军知军
- 1188年-1189年,两浙西路严州(建德),严州知州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赵惇 | 光宗 |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温文皇帝 | 1189年—1194年 | ||
绍熙 | 1190年—1194年 | 五年七月宋宁宗即位沿用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7—1200
【介绍】:
即宋光宗。孝宗第三子。孝宗时,封恭王。乾道七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即位,次年改元绍熙。独任留正为相,与金通好,武备渐弛。皇后李氏请立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不许。惑于李氏言,疑孝宗有废主之意,由是不朝孝宗。五年,孝宗死,称疾不出执丧。太皇太后吴氏用赵汝愚之请,奉嘉王扩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在位六年。
全宋文·卷六四一五
宋光宗赵惇(一一四七——一二○○),孝宗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绍兴二十年,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三十二年,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立为太子。淳熙十六年二月,受内禅,即帝位。独任留正为相,与金通好,渐弛武备。绍熙元年,皇后李氏请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不允,遂惑李后之言,与孝宗矛盾日深,渐成水火不容之势。自此政治日昏,孝养日怠,不朝孝宗。五年,孝宗崩,称疾不出执丧,朝中骚动。太皇太后吴氏用赵汝愚、韩侂胄、赵彦逾等所请,奉皇子嘉王即帝位,遂尊为太上皇,居寿康宫。在位六年,年号绍熙。庆元元年上尊号曰圣安寿仁太上皇帝。六年崩,年五十四,庙号光宗。见《宋史》卷三六《光宗纪》,《两朝纲目备要》卷一至卷三。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8—1159
【介绍】:
宋越州上虞人,字泰发,号转物居士。徽宗崇宁五年进士。高宗时知宣州,缮城池,聚兵粮,建义社,守境有方。后为吏部尚书。绍兴中,宋金和议成,秦桧借其名押榜以息异议,拜参知政事。及见桧撤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即极言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斥桧怀奸误国,为桧所恶。贬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后移琼州、昌化军。桧死,得复官秩。卒谥庄简。有《庄简集》。
全宋诗
李光(一○七八~一一五九),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舆地纪胜》卷二四、一二五),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入为符宝郎,以言事贬监汀州酒税。钦宗即位,擢右司谏,迁侍御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擢秘书少监。三年,知宣州。改知临安府。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知婺州,甫至郡,擢吏部侍郎。二年,授淮西招抚使,改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兼寿春府,落职提举台州崇道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五二、五八)。寻知湖州,历知平江府、台州、温州。七年,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同上书卷一一七)。八年,拜参知政事。九年,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同上书卷一二四、一三三)。十一年,贬藤州安置;十四年,移琼州;二十年,移昌化军;二十五年秦桧死,内迁郴州;二十八年,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同上书卷一五二、一六一、一七○、一八○)。二十九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同上书卷一八二)。孝宗即位,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八存《椒亭小集》一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有《庄简集》十八卷。《宋史》卷三六三有传。 李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庄简集》为底本,参校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本,藏北京图书馆)、《椒亭小集》简称小集》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八卷。
全宋文·卷三三○六
李光(一○七八——一一五九),字泰发,一字泰定,号博物居士,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宣和中,累迁司封、司勋员外郎。钦宗立,擢右司谏,迁侍御史,反对割地乞和。建炎三年,知宣州,守备有方。移知临安府。绍兴初,知婺州,擢吏部尚书。寻充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为吕颐浩所挤,落职提举宫观。五年,复知湖州、平江府。除礼部尚书,去知台州、温州。七年,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八年,自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以为和不可恃、备不可撤,并于高宗前面斥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为桧所恶,执政一年而罢。十一年,复谪于藤州安置。居三年,移琼州。居六年,又移昌化军。二十五年桧卒,始得内移郴州。二十八年,复官听自便。二十九年卒,年八十二。孝宗立,追复资政殿学士,谥庄简。光尝学于刘安世,著有《读易老人详说》十卷、文集三十卷、《兵略》十卷、《神仙传》十卷。见《宋史》卷三六三本传,《会稽志》卷一五,《会稽续志》卷五。
宋登科记考
字泰发,一字泰定,谥号庄简。越州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人。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累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官左朝奉大夫。
主要活动
- 1106年,进士
- 1106年-1111年,山西古县,县尉,任岳阳县尉
- 1112年-1118年,浙江开化,县令,任开化令
- 1119年,江苏常熟,知县,知常熟县
- 1119年,河南开封,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在京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 1120年-1122年,河南开封,太常博士,在京任太常博士
- 1123年-1124年,河南开封,司封员外郎,在京迁司封员外郎
- 1124年,河南开封,知阳朔,闻李光以论事贬阳朔县,刘安世贻书伟之
- 1125年,河南开封,司勋员外郎,符宝郎,在京任司勋员外郎,迁符宝郎
- 1126年,河南开封,右司谏,在京任右司谏
- 1126年,河南开封,侍御史,在京除侍御史,李光再上辞免状
- 1126年,河南开封,酒税,在开封,贬汀州酒税,未赴任
- 1127年,河南开封,朝奉郎,在开封,为朝奉郎
- 1127年,河南开封,秘书少监,在开封,擢秘书少监,未赴
- 1128年,江西九江,知州,知江州
- 1128年-1129年,江西九江,宫祀,在江州,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
- 1129年,安徽宣州,知州,在宣州,除知宣州
- 1129年,安徽宣州,直龙图阁,在宣州,进直龙图阁
- 1129年,安徽宣州,右文殿修撰,在宣州,击退繁昌叛军,进右文殿修撰
- 1129年-1130年,安徽宣州,知州,在宣州视事,金人不敢入宣州
- 1130年,浙江杭州,右文殿修撰,在临安升右文殿修撰
- 1130年-1131年,浙江杭州,徽猷阁待制、知府,在临安充徽猷阁待制、知临安府
- 1131年,浙江杭州,宫祀,在临安,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 1131年,江西波阳,知州,知饶州
- 1131年,浙江金华,知婺州,移知婺州
- 1131年,浙江杭州,吏部侍郎,在临安,擢吏部侍郎,上辞免状
- 1132年,浙江杭州,吏部尚书,在临安,擢吏部尚书
- 1132年,浙江杭州,招抚使,在临安,为淮西招抚使
- 1132年,安徽宣州,安抚大使,充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兼寿春府,滁濠庐州无为军宣抚使,有谢表
- 1132年,江苏南京,江东安抚大使,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大使,荐宗颖、胡舜陟为淮西制置使、巡抚使
- 1132年-1134年,江苏南京,提举台州崇道观,提举台州崇道观
- 1135年,浙江上虞,知州,在上虞。复宝文阁待制,知湖州
- 1135年,浙江湖州,知府,除显谟阁直学士,知平江府,上谢表
- 1135年-1136年,江苏苏州,礼部尚书,在平江,除礼部尚书
- 1136年,浙江杭州,礼部尚书兼权刑部尚书,兼权刑部尚书
- 1136年-1137年,浙江台州,知州,罢为端明殿学士,知台州,上辞免状
- 1137年-1138年,浙江温州,安抚大使、兼知州,任江南西路安抚大使、兼知洪州
- 1138年,江西南昌,安抚制置大使,在洪州任江南西路安抚大使,有文祭张觷
- 1138年,江西南昌,吏部尚书,在洪州,试吏部尚书
- 1138年-1139年,浙江杭州,参知政事,在临安,除参知政事,上谢表
- 1139年-1141年,浙江杭州,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在临安,罢参知政事,上乞罢奏疏
- 1141年-1144年,江西清江,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李光赴藤州,途经清江,有诗寄向子諲
- 1145年-1150年,广西藤县,建宁军节度副使琼州安置,离藤州
- 1150年-1156年,海南儋州市,建宁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在昌化军。李光贬昌化军,魏安石等远送至儋耳,李光有诗
- 1156年-1157年,广西合浦县,建宁军节度副使郴州安置,北归至雷化道中,有诗
- 1158年-1159年,湖南郴州,左朝奉大夫,在郴州,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全宋诗
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号卢溪真逸(《诚斋集》卷八○《卢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宣和末年退居乡里。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铨上疏斥秦桧,贬岭南,庭圭独以诗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编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桧死,许自便。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召对,改左承奉郎,除国子监主簿。以年老力辞,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见。七年,至阙,除直敷文阁,领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传世有《卢溪集》,此外著述颇多,均已佚。事见《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状》、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铭》。《宋史翼》卷七○有传。 王庭圭诗,以明嘉靖五年梁英刊《卢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为诗,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泸溪文集》二十卷(简称李本、卷一至卷一○为诗,藏上海图书馆)、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泸溪集》十六卷(简称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诗,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间采近人傅增湘校语(简称傅校)。集中杂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依次编为第二十六卷。
全宋文·卷三四○六
主要活动
- 1118年,进士
- 1119年-1123年,湖南茶陵,县丞,本年调衡州茶陵县丞
- 1119年-1162年,湖南株洲茶陵,茶陵县丞,先生调衡州茶陵县丞
- 1163年-1170年,浙江杭州,左承奉郞;国子监主簿;主管台州崇道观,此日,授左承奉郞,除国子监主簿,主管台州崇道观
- 1171年,浙江杭州,直敷文阁;主管崇道观,此日,先生应召至临安。对内殿。除直敷文阁,仍主管崇道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全宋诗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历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历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为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八○○
曾几(一○八四——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人,后徙河南(今河南洛阳)。楙、开弟。以恩补将仕郎,试吏部中优等,擢国子正,为校书郎。靖康初提举淮南东路茶盐公事,徙荆湖北路。以疾奉祠,起为广南西路运判、荆湖南路转运副使。忤秦桧意,提举道观历七年。寓居上饶茶山寺,自号茶山居士。桧死,起两浙东路提刑,知台州。召除直秘阁,授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时金人入侵,上疏力谏通使纳币。孝宗立,迁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五月卒于平江,年八十三,谥文清。几刚毅质直,笃于为义,素擅文名,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存《茶山集》八卷)、《易释象》五卷、《论语义》二卷、杂论著若干卷。见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渭南文集》卷三二),《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主要活动
- 1103年-1114年,江南西路虔州赣县(江西赣县),将仕郎,居乡赣县。以兄弼恩荫授将仕郎。
- 111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宣义郎,在开封,赐上舍出身。为宣义郎。
- 1116年-111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校书郎,在开封,入秘书为校书郎。
- 1118年-1123年,京畿路应天府谷熟(河南商丘),少尹,在应天少尹任。
- 1124年-112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主管,在开封,丁内艰服除,主管内外宗室财用。
- 1126年-1127年,淮南东路扬州江都(江苏扬州),提举,在扬州。提举淮东路茶盐公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5—1147
【介绍】:
宋解州闻喜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徽宗崇宁五年登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高宗即位,历任右司谏、殿中侍御史,陈战、守、避三策,除御史中丞。绍兴四年,擢参知政事,力荐岳飞出师复襄阳,旋以知枢密院事督川、陕军事。未几,拜右相。五年,升左相,与右相张浚论事不合,出知绍兴府。七年,复左相,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倾,累贬潮州安置,移吉阳军,绝食而死。谥忠简。有《忠正德文集》。
全宋诗
赵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开封府士曹参军。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除司勋员外郎,擢右司谏,迁侍御史。金兵逼长江,陈战守避三策,拜御史中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四、二六、二九)。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出知平江、改知建康,移知洪州。四年,襄阳陷,召拜参知政事。都督川、陕诸军事(同上书卷六八、七五、七九)。同年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五年,晋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与张浚并相。监修神宗、哲宗实录,书成,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之。六年,出知绍兴。七年,召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为秦桧所挤,再知绍兴。九年,徙知泉州。屡谪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居住。十四年,移吉阳军,在吉阳三年,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孝宗即位,追谥忠简。有《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居士集》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忠正德文集》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四,《宋史》卷三六○有传。 赵鼎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忠正德文集》为底本,校以清道光会稽吴杰跋刊本(简称道光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赵鼎(1085-1147) 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人。中兴名臣之一。有《得全居士词》。
全宋文·卷三八○六
赵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历洛阳令、开封士曹。建炎三年召为司勋员外郎,擢右司谏、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四年,签书枢密院事。绍兴二年知建康府,移知洪州。四年二月召拜参知政事。九月,除尚书右仆射。奏起张浚知枢密院,命诸将邀击金人,连败之。次年迁左仆射。出知绍兴府。七年九月,再拜左相。治国以固本为先,力辟和议,为秦桧所挤,复出知绍兴府,徙泉州。桧又讽御史陷之,谪官居兴化军,移漳州。十年谪潮州安置。在潮五年,又移吉阳军。绍兴十七年,不食而死,年六十三。临终自书铭旌有「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之句。孝宗时谥忠简。史称「中兴贤相,鼎为称首」。著有《忠正德文集》十卷。事迹见所撰《自志笔录》,《宋史》卷三六○本传。
主要活动
- 1106年,进士
- 1108年-1113年,甘肃两当,县尉,或在两当,中进士后初调凤州两当尉。
- 1114年-1116年,陕西韩城,户曹,调同州户曹次。
- 1117年-1123年,山西永济,县丞,任河中府河东县丞。
- 1124年-1125年,河南洛阳,?,在河南府洛阳县。
- 1126年-1128年,河南洛阳,士曹,在开封。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 1129年,浙江杭州,司勲员外郎,至行在所杭州,除司勲员外郎。
- 1129年,普宁寺(江苏南京),左司谏,在建康,除左司谏。上书《论时政得失》。高宗纳鼎言,罢王安石陪享神宗庙庭。
- 1129年,普宁寺(江苏南京),殿中侍御史。,在建康,改殿中侍御史。
- 1129年,浙江绍兴,侍御史,除侍御史从驾越州。
- 1129年,浙江宁波,御史中丞,至明州,除御史中丞。
- 1130年-1131年,浙江绍兴,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在绍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 1132年-1134年,江苏南京,制置使,除知平江府,道改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节制庐、寿军马。
- 1134年,浙江杭州,太中大夫;参知政事,在临安,除太中大夫、参知政事。
- 1134年,浙江杭州,知枢密院事,在临安。除知枢密院事,充川陕宣抚使,寻改都督川、陕、荆、襄军马。
- 1134年,浙江杭州,明堂大礼使,在临安。充明堂大礼使。
- 1134年,江苏苏州,知枢密院事;明堂大礼使,扈从亲征驻平江。
- 1135年-1137年,江苏苏州,左仆射;枢密使,迁左仆射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监修国史。
- 1138年,江苏南京,仆射,在建康。《哲宗实录》书成,授特进。吕本中草授特进制并以此被罢职。
- 1138年,浙江绍兴,节度使;制置使,在绍兴府。引疾除检校少傅奉国军节度使、充浙东安抚大使知绍兴府。
- 1139年-1140年,福建晋江,知州,除知泉州。
- 1140年-1147年,浙江慈溪,节度副使,责授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6—1163
【介绍】:
宋福州闽县人,字汉章。徽宗宣和六年进士。以张浚荐,除福建、广东、广西财用所属官。忤秦桧,出教授越州。桧死后,累迁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兵临江,陈战、备、应三策。孝宗即位,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谥忠靖,改文靖。
全宋文·卷三八三五
朱倬(一○八六——一一六三),字汉章,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世学《易》,入太学。宣和六年登进士第,调常州宜兴簿。绍兴初为广东茶盐司干办公事,除福建二广财用所属官。忤秦桧,出教授越州,十二年,充诸王宫教授。二十六年,除知惠州,行国子监丞,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二十七年,召为右正言,迁侍御史、御史中丞兼侍读。三十年,参知政事,寻拜尚书右仆射。三十二年,罢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孝宗即位,降资政殿学士,寻致仕。隆兴元年卒,年七十八,谥文靖。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八五、一四五、一七四、一七七、一八一、一八三、一八五、一八九、二○○,魏了翁《文靖朱公神道碑》(《鹤山大全集》卷七四),《宋史》卷三七二本传。
主要活动
- 1124年,进士
- 1141年-1143年,广南东路惠州(广东省惠州市),惠州知州
- 1156年-1157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国子监丞,9月已在任。
- 1157年,两浙西路苏州平江府(江苏省苏州市),两浙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 1157年-1158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右司谏
- 1157年-11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右正言,1159年2月守侍御史
- 11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侍御史,12月为御史中丞
- 1159年-116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御史中丞,1160年7月除参知政事
- 1160年-116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参政,1161年3月迁右仆射、同平章事
- 1161年-116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宰相,1162年6月罢右仆射提举太平兴国宫
全宋诗
刘岑(一○八七~一一六七),字季高,号杼山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迁居溧阳(今属江苏)。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直秘阁,知郑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绍兴四年(一一三四),知太平州,历知池州、镇江府、潭州、信州,以其历守三郡妄费官帑,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一年,责授单州团练副使,全州安置(同上书卷一三八、一四一)。三十一年,召赴行在,试户部侍郎。金人入和州,兼御营随军都转运使,沿江措置,旋复奉祠(同上书卷一九○、一九三、一九五)。三十二年,以言者论其前罪落职(同上书卷一九六)。孝宗乾道三年卒,年八十一。《景定建康志》卷四九、《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下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八八四
刘岑(一○八七——一一六七),字季高,晚号杼山老人,溧阳(今江苏溧阳)人,述曾孙。宣和六年登第,建炎初以著作郎知郑州,宣抚河东。绍兴二年为金部员外郎,除秘书少监,擢刑部侍郎,移吏、户部。出知太平州,寻奉祠。七年,起知池州、镇江府。召为吏部侍郎,复出知潭州,责授单州团练副使、全州安置。三十三年复职,知泰、扬州,除户部侍郎,随军北征,为御营随军都转运使,再奉祠。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乾道三年卒,年八十一。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一九、职官七○之一五、职官七○之二四、选举二四之一九、食货六九之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六、五三、五七、七二、一一○、一一七、一二六、一二七、一四一、一七○、一八二、一九○、一九三,《景定建康志》卷四九,《宋史》卷二三、二○三,《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下。
主要活动
- 1124年,进士
- 1159年,淮南东路泰州(泰州市),泰州知州
- 1159年-1160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1160年2月移知温州
- 116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户部侍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1164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大猷。幼力学,博涉经史,善属文。徽宗宣和六年进士。调严州兵曹掾兼治右狱。高宗绍兴十三年,迁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因不附秦桧,罢去。历泉、衢二州通判。孝宗即位,权工部侍郎兼侍讲,上十事,皆切中要害。隆兴元年,力陈和议有六害,反对与金媾和。进工部尚书兼侍读。次年,引疾请归,居家逾月卒。
全宋诗
全宋文·卷四○○八
张阐(一○九一——一一六四),字大猷,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宣和六年进士,调严州兵曹掾兼治右狱。绍兴初为虔州州学教授,辟于江西、湖南帅幕,历鄂、台二州教授。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绍兴十三年,迁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忤秦桧,主管台州崇道观,历泉、衢二州通判。二十五年,提举两浙市舶,入为御史台检法官,吏部、祠部员外郎、兼建王府赞读。孝宗即位,权工部侍郎兼侍讲。隆兴元年真拜工部尚书、兼侍读。次年七月卒,年七十四,谥忠简。有文集若干卷。见周必大《张公神道碑》(《周文忠公集》卷六一),《宋史》卷三八一本传。
主要活动
- 1124年,进士
- 1127年,福建路泉州(泉州),泉州知州
- 1142年-114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校书郎
- 1143年-114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秘书郎
- 1155年-1159年,两浙路杭州(浙江省杭州市),两浙路提举市舶
- 1159年-116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监察御史
- 1160年-116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郎中
- 1160年-116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工部侍郎
- 116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祠部郎中
- 1161年-116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判将作监
- 1162年-116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宗正少卿
- 1163年-116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工部尚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全宋诗
全宋文·卷四○六五
主要活动
- 1118年-1120年,荆湖南路,荆湖南路提举学事司
- 1121年-1122年,江南东路昪州(待考),江南东路转运副使,5月已在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70
【介绍】:
宋温陵人,后徙潮州,字元龟。高宗建炎初,廷试第二,差监登闻鼓院,奉祠。赵鼎谪潮州,日从讲学。后知连州,张浚亦谪居,命其子栻与讲学。孝宗时,迁礼部侍郎、谏议大夫,上疏劾汤思退主和误国罪,改兵部侍郎,官终礼部尚书。
全宋诗
全粤诗·卷二七
全宋文·卷四○八四
主要活动
- 高宗建炎初,进士
- 1141年-114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判鼓司
- 1154年-1155年,江南西路袁州(宜春),袁州知州
- 115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国子司业,二月已在任。
- 1156年-1158年,两浙东路温州(温州),温州知州
- 1159年-1160年,福建路福州(福建省福州市),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61年-1162年,广南东路韶州(广东省韶关市),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62年-116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礼部侍郎
- 116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兵部侍郎
- 1163年-116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右谏议大夫,6月论事
- 1165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礼部尚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宣州宣城人,一作江宁府溧水人,字道弼。高宗曾称其可属大事,累官吏部侍郎。绍兴十九年,知庐州。二十五年,擢参知政事,寻罢。出知绍兴、宣、潭、洪等府州,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六十九。谥敏肃。
全宋诗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一说溧水(今属江苏)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初为丹徒尉,调遂昌令。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系来要录》卷五七)。使金还,丐祠。九年,起为左右司员外郎,十年,迁中书门下省检正,十一年,擢吏部侍郎(同上书卷一二八、一三二、一三八、一四一)。二十五年,为参知政事,不三月,出知绍兴,历知宣、潭、洪三州(同上书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九、一八○、一八八)。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谥敏肃。事见《周文忠公集·亲征录》绍兴三十二年四月辛未纪事,《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六
主要活动
- 1121年,进士
- 113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刑部郎中
- 1133年-113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都官郎中
- 1134年-113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郎中
- 1137年-1138年,福建路漳州(漳州),漳州知州
- 113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尚书右司郎中
- 113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礼部郎中
- 1139年-114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尚书左司郎中
- 1140年-114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
- 1141年-114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侍郎
- 1142年-1143年,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市),庐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43年-1147年,江南东路池州(池州),池州知州兼安抚使,1147年1月提举江州太平观
- 1149年-1153年,潼川府路泸州(泸州),泸州知州
- 1155年-115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参政,1156年2月罢参政,知绍兴府
- 1156年,两浙东路绍兴府(绍兴),绍兴府知府
- 1158年,江南东路宣州(宣城),宣州知州,9月移知潭州
- 1158年-1160年,荆湖南路潭州(长沙市),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61年-1162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洪州知州兼安抚使,1162年闰2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64
【介绍】:
宋汉州绵竹人,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张咸子。徽宗政和八年进士。高宗建炎初历侍御史、礼部侍郎。三年金人南侵,留吴门节制军马。苗刘之变,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议经营关陕,诏以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决策治兵与金军大战于富平,虽失利,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绍兴五年,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曾镇压杨么。部署沿江、两淮诸军为防御计,且谋北伐。以郦琼叛引咎求罢。秦桧用事,被斥近二十年。金完颜亮南侵,复起用。孝宗隆兴元年,除枢密使,督师北伐,符离之战失利。旋再相,为主和派排去。卒谥忠献。有《易传》、《中兴备览》及文集等。
全宋诗
张浚(一○九七~一一六四),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调山南府士曹参军。高宗建炎、绍兴间,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为著名抗金将领。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因郦琼兵叛事,引咎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大使。秦桧当政,被摈斥近二十年。桧死,复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孝宗即位,除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封魏国公。隆兴元年(一一六三),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池州江阴军屯驻军马。二年,除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改除醴泉观使,卒。近人辑有《张魏公集》。事见《晦庵集》卷九五《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诚斋集》卷一一六《张魏公传》,《宋史》卷三六一有传。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四一二一
张浚(一○九七——一一六四),字德远,自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中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为太常簿。建炎三年,苗、刘之变,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得便宜黜陟。绍兴四年,除知枢密院事;五年,除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十二年,封和国公。秦桧执政,贬徙在外近二十年。三十一年,金完颜亮南下,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隆兴元年,除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节制建康镇江府池州江阴军屯驻军马,进封魏国公。二年八月卒,年六十八,谥忠献。著有《易传》十卷(存),《论语》、《春秋》、《诗》、《书》、《礼》、《中庸》解各若干卷,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见朱熹《张魏国公行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五),杨万里《张魏公传》(《诚斋集》卷一一五),《宋史》卷三六一有传。
主要活动
- 1118年,进士
- 1161年-1162年,江南东路建康府(南通),建康府知府兼安抚使,12月29日判府事,
- 116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枢密使,12月授右仆射、同平章事
- 1163年-116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宰相,1164年4月罢右相,判福州
- 1164年,福建路福州(福州),福州知州兼安抚使,八月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7—1165
【介绍】:
宋信州弋阳人,字长卿。徽宗宣和三年进士。高宗绍兴中累除参知政事,拜右相,迁左相。三十一年,金兵至庐州,朝臣遣家预避,独康伯迎眷属入浙,并奏请高宗亲征。虞允文寻大败金兵于采石。孝宗即位,兼枢密使,以病请去位。次年金兵复南犯,再任左相兼枢密使。卒谥文恭,后改谥文正。
全宋诗
全宋文·卷四一四二
主要活动
- 1121年,进士
- 1121年-1123年,两浙路苏州长洲(江苏苏州),主簿,调苏州长洲县主簿
- 1124年-1125年,京西北路孟州济源(河南济源),县丞,以功调孟州济源县丞
- 112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县尉,转从政郎,任开封府雍丘县尉
- 1127年-112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秘书省正字、太学正,召试馆职,权秘书省正字,补国子太学正
- 1128年,浙江杭州,秘书省正字、太学正,在秘书省正字、国子太学正任上
- 1129年,安徽贵池,干办公事,改差江东路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监太军仓
- 1129年,浙江杭州,宣教郎,召对,改宣教郎
- 1129年,安徽贵池,干办公事,改差江东路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监太军仓
- 1129年,浙江杭州,宣教郎,召对,改宣教郎
- 1130年,浙江杭州,校书郎,迁校书郎,奉敕修《圣政实录》等
- 1130年,浙江杭州,校书郎,迁校书郎,奉敕修《圣政实录》等
- 1131年,浙江杭州,删定官,为敕令所删定官,预修《绍兴敕令》
- 1131年-1135年,浙江衢州,通判,出通判衢州
- 1131年,浙江杭州,删定官,为敕令所删定官,预修《绍兴敕令》
- 1131年-1135年,浙江衢州,通判,出通判衢州
- 1135年-1137年,安徽贵池,提举,提举江东路茶盐公事
- 1135年-1137年,安徽贵池,提举,提举江东路茶盐公事
- 1138年,浙江杭州,枢密院计议官,为枢密院计议官
- 1138年,浙江杭州,枢密院编修官,为枢密院编修官,有奏章
- 1138年-1139年,浙江杭州,屯田员外郎,除屯田员外郎
- 1138年,浙江杭州,枢密院计议官,为枢密院计议官
- 1138年,浙江杭州,枢密院编修官,为枢密院编修官,有奏章
- 1138年-1139年,浙江杭州,屯田员外郎,除屯田员外郎
- 1140年-1141年,浙江杭州,户部员外郎,除户部员外郎
- 1140年-1141年,浙江杭州,户部员外郎,除户部员外郎
- 1142年,浙江杭州,吏部司勋员外郎、郎中,除吏部司勋员外郎,寻徙郎中
- 1142年,浙江杭州,吏部司勋员外郎、郎中,除吏部司勋员外郎,寻徙郎中
- 1143年,浙江杭州,军器监,除军器监
- 1143年,浙江杭州,军器监,除军器监
- 1144年-1145年,浙江杭州,吏部侍郎,二月,权尚书吏部侍郎
- 1144年-1145年,浙江杭州,吏部侍郎,二月,权尚书吏部侍郎
- 1145年-1155年,福建泉州,知州,五月,出知泉州
- 1145年-1155年,福建泉州,知州,五月,出知泉州
- 1156年-1157年,浙江杭州,吏部侍郎,中道召还,二月,复为吏部侍郎
- 1156年-1157年,浙江杭州,吏部侍郎,中道召还,二月,复为吏部侍郎
- 1157年,浙江杭州,吏部尚书,迁吏部尚书
- 1157年-1158年,浙江杭州,参知政事,拜参知政事
- 1157年,浙江杭州,吏部尚书,迁吏部尚书
- 1157年-1158年,浙江杭州,参知政事,拜参知政事
- 1159年,浙江杭州,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六月,兼枢密院事
- 1159年-1161年,浙江杭州,右仆射,守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1159年,浙江杭州,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六月,兼枢密院事
- 1159年-1161年,浙江杭州,右仆射,守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1161年-1163年,浙江杭州,左仆射,授左光禄大夫,迁左仆射
- 1161年-1163年,浙江杭州,左仆射,授左光禄大夫,迁左仆射
- 1163年-1164年,江西上饶,观文殿大学士判信州,康伯罢尚书左仆射,特授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判信州,进封福国公
- 1163年-1164年,江西上饶,观文殿大学士判信州,康伯罢尚书左仆射,特授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判信州,进封福国公
- 1164年,江西上饶,观文殿大学士判绍兴府,八月,判绍兴府
- 1164年-1165年,浙江杭州,左仆射,北兵犯淮甸,望公复用。十一月戊戌,康伯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依前少保,进封鲁国公
- 1164年,江西上饶,观文殿大学士判绍兴府,八月,判绍兴府
- 1164年-1165年,浙江杭州,左仆射,北兵犯淮甸,望公复用。十一月戊戌,康伯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依前少保,进封鲁国公
- 1165年,浙江杭州,少师、观文殿大学士、鲁国公,二月二十八日,康伯卒
- 1165年,浙江杭州,少师、观文殿大学士、鲁国公,二月二十八日,康伯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6—1180
【介绍】:
宋福建路邵武人,字通老。高宗绍兴五年进士。授保宁军节度推官。历普安、思平府教授,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使金还,除起居郎,迁权礼部侍郎。每进见辄言边事、陈方略,高宗称善。兼给事中。孝宗乾道中,进兵部尚书兼侍读,乃陈十要道,力求去职,寻致仕。卒谥简肃。有奏议十卷。
全宋文·卷四○九四
黄中(一○九六——一一八○),字通老,邵武(今福建邵武)人。以族祖潜善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擢进士第二人。官州县二十年,始自绍兴府通判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历迁著作佐郎、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秘书少监、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绍兴三十年,擢工部侍郎、兼侍讲,移礼部侍郎。孝宗立,兼权兵部侍郎。乾道元年,以集英殿修撰致仕,进敷文阁待制。六年,复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陈十要道。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进端明殿学士。淳熙七年卒,年八十五,谥简肃。有奏议十卷。见朱熹《端明殿学士黄公墓志铭》(《朱文公文集》卷九一),《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主要活动
- 1135年,榜眼
- 1141年-1143年,江南西路袁州(宜春),袁州知州
- 115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校书郎
- 1156年-1157年,两浙路临安(杭州),著作佐郎
- 1157年-1158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司封郎中
- 1157年-11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国子司业
- 11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中书舍人
- 11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秘书少监
- 1159年-116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起居郎
- 1159年-116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礼部侍郎
- 1160年-116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工部侍郎
- 116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给事中
- 117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兵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