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其它
差补郊庙监祭事奏(元丰四年七月)(1081年7月) 北宋 · 孙觉
今后遇阙监祭,令预牒太常博士。
如有妨阙,即申尚书吏部,差曾任台谏并馆职清资官。
又阙,差知州资序人。
其太祝,并差进士出身人。
陈副使诗跋(元丰四年七月)(1081年7月) 北宋 · 孙觉
陈公固所尝闻,然不及见也。
今公之孙以公诗为阙读之,亦足想见其风采矣。
元丰四年七月一日,高邮孙觉题。
按:《珊瑚木难》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先生墓志铭(元丰四年九月)(1081年9月) 北宋 · 孙觉
公姓陈氏,讳襄,字述古。
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时王氏入闽,因随家焉,今为福州侯官县古灵人。
曾祖讳令图,仕闽通显。
祖讳希颖,文林郎、果州司户参军。
父讳象,台州黄岩县尉,累赠尚书兵部侍郎;
母黄氏永嘉县太君,继母王氏集庆郡太君。
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建州浦城县主簿。
浦城多世族,侵扰请托,以挠法败政为常,县阙令者久之。
公不为恤,辨治有能名。
移台州仙居县令,益务以礼法教其民,民爱乐之,莫肯犯。
皇祐三年,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孟州河阳县。
时司徒郑国富公为之守,一见而知之。
土人不知水种之利,公度田二百亩,为法以示人,人习行之至今。
移彭州濛阳县。
富公入相,荐之,召试,充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
有乞寺观额度人为僧、道士者,公论不可。
编定昭文馆书籍。
知常州。
州滨大湖,而运渠高,水不能溉。
公为刬去堰埭,浚之,与湖通波,赖其利者二百里。
民有父母存而出赘,公叱使还养,凡数十人。
召为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
上初即位,使契丹。
契丹欲屈公下坐,公以礼固争,不为屈。
还,知明州,未至,召修起居注、知谏院、管勾国子监。
有诏两制、台阁议学校贡举之制,公因奏常秩等四人知经有实行,宜以礼召见,补太学官。
未几罢谏院,兼侍御史知杂事。
有旨知制诰阙,召试,公上言:「陛下以义使臣,臣当听命之不暇,敢怀利以事上哉」?
从之。
兼判吏部流内,赐紫衣金鱼。
言内外臣僚乞亲属官,多选人已授者,请以三月为限,从之。
时朝廷大新法度,而听者为屈。
公数上疏论列,辄留中不下。
召试知制诰,公奏辞曰:「臣有言责,不敢不言;
言未足塞责,谴其可逃!
召试,臣何敢当」?
又除直舍人院、天章阁侍讲、兼修起居注,皆固辞,乞补外官。
上赐手诏曰:「近以卿知制诰,卿以言事未遂,恳不受命,且求外补。
朕素慕卿经术行己,深惜远去,特还旧职,庶几左右经席,渐磨道义,以适所愿闻。
今览来奏,尚欲固辞,岂未悉朕意欤?
还卿来章,当亟就职」。
乃复起居注、判流内铨。
明年,知制诰、兼直学士院。
诏河决河北诸郡,公当视草,以「水不润下」为言,中书改之,乞知陈州,移杭州。
复唐相国李泌六井,通判杭州事苏轼为之记。
僧方人居,而禅学久废不传,公以宗本、宗传二人为之倡,其徒至奔走天下。
移应天府,未至,又移陈州。
修八字沟以泄城中霖雨水潦之苦,州人便之。
召还,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提举进奏院。
公久去朝廷,上见而劳问之甚渥。
除尚书右司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明年,兼侍读、知审官东院。
又明年,提举司天监。
元丰元年,详定郊庙奉祀礼文。
明年,兼判尚书都省。
是年十月,慈圣光献太后山陵以公为卤簿使,公盖已病矣。
三年三月十一日,卒于京师,享年六十有四。
公在告久,上数以问大臣,及遣中贵人临视,而公已卒。
奏至,上为悯悼,赠给事中,录其子之未官者,且及其外孙焉。
阶朝散大夫,勋护军。
公布衣居里巷,与陈烈、周希孟、郑穆游,乡人尊之,号四先生。
仕宦所至,必大葺学舍,新祭器,岁时行礼其中,亲为诸生横经以讲。
及任太府,事剧体重,犹不倦以止,其乐善好学,殆天性也欤!
资禀温厚,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与人交,久而弥笃。
折节下士,所游多时闻人,郑穆、刘彝,皆其女弟之婿。
娶陆氏,封文安郡君。
子男二人:绍夫,秘书省正字;
中夫,将作监主簿。
女五人:长适苏州录事参军傅楫,次适宣德郎方蒙,次适承奉郎孙之敏,二女未嫁。
所著文集二十五卷。
以元丰四年九月葬于常州宜兴县永定乡蒋山之原,铭曰:
有严陈公,不降色辞。
躬厉以正,去尝见思。
小邑大州,视之若一。
劝学谈经,人罔不率。
问学醇古,操行则高。
经术行己,天语之褒。
如公羁孤,又无党援。
学士殁身,维帝之眷。
行信于友,有德在人。
虽不百年,在公犹存。
毗陵宜兴,公治昔者。
今葬其乡,将配公社。
俞公达待制挽词二首 其一 (1081年6月) 北宋 · 秦观
七言律诗
词场英妙气如虹,出入青云见事功。
流马木牛通蜀漕,葛巾羽扇破渠戎。
风生使者旌旄上,春在将军俎豆中。
诏墨未乾人奄忽,伤心江汉日倾东。
俞公达待制挽词二首 其二 (1081年6月) 北宋 · 秦观
七言律诗
一麾出守著威名,凶讣西来上为惊。
玉帐笑谈成昨梦,锦囊书札见平生。
衣冠渐散红莲府,铠马还归细柳营。
可道风流回首尽,芝兰庭下粲朝荣
⑴ 原作怅,据各本改
与苏先生简(四)(1078年12月) 北宋 · 秦观
某顿首再拜。
去冬伏奉所赐教,旋又李献甫过此,甚得兴居之详,欣慰何可胜言!
寻欲上状,而区区之情,欲布于左右者。
一日复一日,人事无间断。
而自春已来,尤复扰扰。
家叔自会稽得替,便道取疾入京改官,令某侍大父还高邮,又安厝亡婶灵柩在扬州,且买地,趁今冬举葬。
入夏,又为诸弟辈学时文应举,而家叔至今虽已改官,尚滞京师未还。
老幼夏间多疾病,更遇岁饥,聚族四十口,食不足,终日忽忽无聊赖,本欲作书详道,至今不果,甚可笑也。
想公当悉此意矣。
即日初寒,伏惟尊候万福。
前得所赐书,承用道家方士之言,自冬至后,屏去人事,室居四十九日乃出。
又李漕传到《成都大慈宝藏记》文,诵书读记,想见公超然逸举于形骸埃𡏖之外,虽欲从之,不可得也。
辱诲谕,且令勉彊科举。
如某者,实无所有,岂敢求异于时?
但长年颇惭,为儿女子所嗤笑耳。
得公书,重以亲老之命,颇自摧折,不复如向来简慢
尽取今人所谓时文者读之,意谓亦不甚难及。
试就其体作数首,辄有见推可者,因以应书,遂亦蒙见录。
今复加工,如求应举时矣。
但恐南省所取又不同,傥只如此,恐十有一二可得也。
前寄呈乱道,继亦作得十数篇,未敢附上。
子骏以公言,顾遇甚厚。
尝令作《扬州集序》,并辩才法师见嘱作《龙井记》,言师嘱作《雪斋记》,二记皆黄鲁直为书,已刻成,尚未寄到。
今且录草去,因便却乞并此书转致高安先生处,幸甚幸甚。
子骏以保任不当,罢去。
莘老复固辞不来此,亦是无聊一事也。
莘老云有两书托公择寄去,不知曾有书去否?
渠云非求答,但欲知达否尔。
昨过此不多日,然相聚甚款,未尝无一日不数十次及公昆仲也。
虽不求扬州,为公作黄楼主人,亦是吾党中一段佳事。
某来岁东归时,庶几到徐见之也。
黄鲁直去年过此,出所为文,尤非昔时所见。
其为人亦称是,真所谓豪杰间出之士也,但恨去速,不得与之从容。
参寥在阿育王山琏老处,极得所。
比亦有书来,昨云已断吟诗,闻说后来已复破戒矣。
某数日间便西行,未缘侍坐,伏乞与时自重,下慰瞻依。
不宣。
某再拜。
辛酉岁旦偶成(1081年1月1日) 北宋 · 赵抃
七言绝句
一夕寅隅斗转魁,三阳和气入春台。
鉴中华发浑霜雪,七十四从头上来。
博州高唐县学记(1081年11月) 北宋 · 晁补之
始余读《史记》,至西门大夫治邺,投巫妪三老,禁为河伯取妇,喟然叹曰:「贤哉,西门大夫」!
稍行四方,见今为县令者论罪人适榜箠耳,亦具狱乃决,佐史自旁持之,至上下顾,莫敢谁何。
于是益太息,知豹为不可能。
其后读律令,见所以绳吏者甚具,更悟曰:「法如是耳」。
晚得高唐令王君圣涂而异之。
圣涂为高唐,非能外律令用其意也,而独规矩抢攘之中,从容以和。
夫使骐骥得原野,则势便利;
至里门曲艰,六辔不乱,而所投无差,难矣哉!
高唐民贫,圣涂惟不夺其时,民以富。
县有孔子庙,岁久,坏弗治,学者莫至,风雨,草生之,可罗雀也。
圣涂曰:「我岂得勿忧,猥自安,曰非不能或不可,姑以俟后人而已哉」!
举而新之,鸠材庀工,人罔告劳也。
又教其邑中君子小人以学道之美,武城弦歌,达于四境。
余闻而喜曰:「非有为则难,以莫之敢为而为之则难。
古者其美是人也,嗟叹之,永歌之,亦使睦者歌吾子可也」!
故为诗以遗其邑人,俾不忘王君。
曰:「高唐之学兮,王君之作兮。
王君去我,谁吾与觉兮!
谁使此微兮?
而举则希兮。
王君去我,谁吾与归兮」!
元丰四年七月丙戌学成,十一月戊子颍川晁补之记。
进士杜君墓志铭(元丰四年十月)(1081年10月) 北宋 · 晁补之
宽伯姓杜氏,讳钦卨,濮州鄄城人也。
杜氏固多贤,而宽伯之高祖某官讳某,曾祖某官讳某,祖某官讳某,皆以文学政事显于时,杜氏始大。
而今为宣德郎、详定官制所检讨官曰纯,乡人尤以为贤而师之者,实生宽伯。
宽伯为人颀然而长,质直且愿,人以为称其家儿也。
补之十馀岁时,先君为补之言:「宣德君,君子也,若人乃可事之」。
及补之长,为补之求配,以为莫良杜氏。
而补之所与奉先君祭祀者,实于宽伯为第二姊。
宽伯与补之游七年,饮食起居不见其有过也。
读书能知其意,为言语皆质直,事亲竭力,不薄于其所厚。
与兄弟族人处,窃窃然爱不能舍也。
元丰四年五月八日不幸感疾以夭,年十九。
娶阎氏,无子。
卜以十月某日葬于开封府祥符县某村之原。
初,宽伯疾亟,补之入视,挽补之衣泣曰:「恨不与吾姊别」!
补之悲之,宽伯孝弟人也!
铭曰:
生而不寿无男子,生莫毒斯,而宽伯罹之。
求其所以至此极者,不知其为谁。
呜呼已而!
拟辞免修五朝国史状(1081年8月) 北宋 · 曾巩
右,臣去年八月伏奉敕命,充史馆修撰,又奉圣旨专典史事,且将三朝国史先加考详,候两朝史了日,一处修定。
又于延和殿伏蒙面谕所以任属臣之意,臣是以祗服圣恩,不敢辞避。
天下皆知臣居此职,出自主知,以为荣遇。
况臣以至孤至远之迹,出深忌积毁之馀,独蒙明主知而用之。
且自古以来,天下之士不遇者多矣,如臣遭遇者无几。
则臣捐草茅之躯,以报天地之德,固其分也。
至于效其区区之愚,岂足为陛下道哉?
况以文字薄技,得因圣宋之大典,托名万世,学士大夫莫不愿备其任,而独臣之愚,幸预采择。
此臣所以穷日夜,惫精思,不敢忘须臾,志在于斯文,惟恐不称其任,以负陛下任属之意也。
自到局以来,仰遵圣训,且将三朝国史,先加考详
伏见祖宗以来,神功圣德,巍巍之烈,至于历世将相,文武士吏,言行声实,殊尤之迹,至高至大,已非愚臣所能究尽
况两朝国史,臣所未见。
窃惟五世百有馀年,圣贤事业,本末闳大。
臣之浅薄,加以齿发衰晚,诚恐不能发明论次,以称陛下显扬褒大之心。
虚食大官,汗青无日,以负陛下任属之意,此臣之所大惧也。
况五朝旧史,皆累世公相卿士、道德文学、朝廷宗工所共准裁,既已勒成,为国大典。
臣以至孤至远之迹,出深忌积毁之馀,材质驽下,岂宜辄议损益?
使臣仰恃日月之照,不知自任之妄,贪慕恩待,趣之以就事,诚恐黑白不当,律吕失次,方于旧史有失无得,以负陛下任属之意,此又臣之所大惧也。
若不早具上陈,自求罢退,至于岁月寖久,不职之罪已不可逃,虽欲乞身,已无可及。
是以不避万死之责,敢干圣听。
伏望出自圣慈,察臣悃愊,罢臣史事,别与臣一差遣。
臣之昏愚不肖,固已尽在陛下听察之中。
如蒙终赐收怜,别加驱策,顾臣之鄙,奉令承诏,可幸无罪。
则碎首捐躯,固臣之所。
以此明臣之志在于量能知分,非敢茍且避事也。
伏惟陛下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1081年8月) 北宋 · 曾巩
右,伏以自来修撰国史,皆妙选众材,共当寄任。
今通修五朝大典,属巩专领,已是一人而冒众材之任。
顾巩衰拙,惧不克堪。
其今来所修《会要》,计三百卷。
修纂以来,经涉十有馀年,编修等官,已更六人。
限至秋季末成书,即今已是八月中旬。
某若依限修进,不惟须合考求首尾,参详得失,仍更并须检寻文字,照据其间,恐合更有更改损益。
不独于巩以旬月而求就十有馀年之功;
又复于巩已于国史,是以一人而冒众材之任,惧不克堪;
而更益以《会要》,一人而兼数人之任。
纵使容巩添展期限,缘累朝典章,本末闳大,不同小小文字,自顾材力,实不能兼。
况今来进本装写并已了毕,伏乞更赐敷奏,取自朝廷详酌,别赐指挥。
史馆申请三道劄子(1081年10月28日) 北宋 · 曾巩
臣修定国史,止依司马迁以下编年体式,至于书事随便,今略具条目进呈。
其馀文义曲折,难预为定例者,须候著撰之际,徐更随宜,候书成日,为逐篇述传,系于末卷,以见论次之意。
盖若预为定例,恐于文义须至拘牵,就例或有所妨。
其书事随便,今略具条目如左:
一、群臣拜罢,见于百官表。
一、刑法、食货、五行、天文、灾祥之类,各见于逐志(已上更不于本纪载述之类。)
一、名位虽崇,而事迹无可纪者,更不必传。
善恶有可见者,则附见之。
一、善恶可劝戒,是非后世当考者,书之。
其细故常行,更不备书。
右取进止。
臣修定五朝国史,有合申请事,具下项:
一、自宋兴以来,名臣良士或曾有名位,或素在丘园,其有嘉言善行、历官行事、军国勋劳,或有贡献封章,或有著撰文字,或本家有碑志、行状、纪述之文,或他人为作传记之类,今来所修国史,须合收采载述
恐虑旧书访寻之初,有所未尽,至今岁月已远,耳目所及者少,或至漏略。
欲乞京畿委开封知府及畿县知县,在外委逐路监司、州县长吏,博加求访。
有子孙者,延致询问,谕以朝廷之意。
欲使名臣良士言行功实传之不朽,为人子孙者亦宜知父祖善状,合要显扬,使得见于国史,以称为人后嗣之义。
各令以其所有事迹或文字,尽因郡府,纳于史局,以备论次。
或文字稍多,其家无力缮写,即官为委官,以官用佣写字人书写校正。
其曾任两府、两制、台谏之家,须逐家一一询访,无令漏略。
各限自指挥到日,一月内取到文字,发送史局,其逐路监司、州府、逐县长吏,各具无漏略文状连申。
一、申中书,向来编集累朝文字,本局不见,得从初名目,及枢密院有编集机要文字,并两处有录得累朝御札手诏副本文字,欲乞令检送本局,以备讨论。
取进止。
臣修定五朝国史,据旧书及更加采摭以备纪录外,窃虑五圣临御之日,德音行事,外廷有所未闻,及自来更有纪述、发明文字藏在宫禁者,欲乞特赐颁示,以凭论次。
所贵祖宗功德,传布方册,得以周尽
右取进止。
进太祖皇帝总序(并状)(1081年10月11日) 北宋 · 曾巩
右,臣误被圣恩,付以史事。
今月三日,延和殿伏蒙面谕所以任属臣者。
臣愚不肖,不知所处,是以蚤夜一心极虑。
惟祖宗积累功德非可形容,矧臣之鄙,岂能拟议仿佛?
将无以使列圣巍巍之韪迹焜耀昭彻,布在方策,此臣之所惴惴也。
窃惟前世原大推功,必始于受命之君,以明王迹之所自。
故《商颂》所纪,繇汤上至于契。
周诗《生民》、《清庙》,本于后稷、文王。
宋兴,太祖开建鸿业,更立三才,为帝者首。
陛下所以命臣显扬褒大之意,固以谓太祖雄才大略,千载以来特起之主,国家所繇兴,无前之烈,宜明白暴见,以觉悟万世,传之无穷。
臣窃考旧闻,伏念旬月次辑太祖行事,揆其指意所出,终始之际,论著于篇,敢缮写上尘。
臣内自省,大惧智不足以窥测高远,文不足以推阐精微,使先帝成功盛德,晦昧不章,不能满足陛下仁孝继述之心,仰负恩待,无以自赎。
伏惟陛下聪明睿智不世之姿,非群臣所能望,如赐裁定,使臣获受成法,更去纰缪,存其可采,系于《太祖本纪》篇末,以为国史书首,以称明诏万分之一,臣不胜大愿,惟陛下留意万幸。
臣未敢请对,谨具状,以所论著随状上进以闻,伏候敕旨。
盖唐之敝,自天宝已后,纪纲寖坏,不能自振,以至于失天下。
五代兴起,五十馀年之间,更八姓十有四君,危亡之变数矣。
其尤甚也,契丹遂入中国,擅立名号。
当是时,天地五行人事之理反易缪乱,不同夷狄者亡几耳。
太祖为天下所戴,践尊位,以生民为任,故劝农桑,薄赋敛,缓刑罚,除旧政之不便民者,诏令勉核相属,推其心,无一日不在百姓也。
知方镇之病民也,故设通判之员,使敛以绳墨。
忧吏之不良也,故数使在位举其所知。
患吏或受赇、或不奉法也,故罪至死徙,一无所贷。
原其意,盖以谓遭世大衰,不如是,吏不知禁,不能救民于焚溺之中也。
征伐既下诸国,必先已逋欠,涤烦苛,赒乏绝,雪冤滞,惠农民,拔人才,申命郡邑,反复不倦。
或遇水旱,辄蔬食请祷,欲移灾于己。
其于群臣,有恩旧,有劳能,待之各尽其分,以位贵之,以财富之,有男使尚主,有女使嫁宗室。
其予人之周也如此。
即材可用,虽雠不废;
不可用,虽光显矣,不处以势。
其有罪多纵贷之,或赐之使自愧。
及至坚明约束以整齐天下者,亦使之不能逾也。
强僭之国,皆接以恩礼。
商贾往来不禁,有出境犯其令者,乃为之置市边邑,使两利。
有所乏少,常赈助之。
征伐所加,必其罪暴著,师出未尝不以义也。
其君长已降,及就俘执,道路劳问迎致,使者相望,既至,罪不数辱之,优假秩禄,及其宗亲吏属,赐以田宅,使子孙世守。
拥护保全,皆得以寿考终。
自晋既覆灭,契丹寖大,中国惴畏不敢当。
太祖拔用材武护西北边,宠以非常之恩,任属专,听信明。
常遣戍卒,戒之曰:「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
有讼进者,谓曰:「进军政严,此必犯进法」。
送进,使杀之。
关市租赋,诸将得恣用,不问出入。
以其故,士附,斗者尽力,谍者尽情。
边臣可诿者,皆十馀年不易其任。
然位不过巡检使,众不过三五千人。
盖任专则势便,位不极则士励,兵少则用约,御将亦多术矣。
总其所长,能兼用之,故能省费息民,振新集之众,屈凭陵之虏也。
盖太祖笃于孝友,有天下之行;
聪明智勇,有天下之材;
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
包含遍覆,有天下之量。
守之以勤俭恭慎,虚心纳谏。
鉴于粤、蜀,以奢侈为戒。
思天下之重,不复游畋。
封拜诸子,务自约损,不尽循故典
收纳学士大夫,用之不求其备;
或守难进之节,亦不夺也。
晚喜读书,劝诸将以学,曰:「欲使之知治道也」。
兼覆夷夏,从容以德。
江南平,览捷书而泣曰:「师征不义,而顾令吾民死兵,彼何负哉」!
秦州已入,尚波于之地,却而不受。
钱俶来朝,复归之越。
契丹愿听盟约,逡巡退抑,不自矜伐。
天下大势连数十城之镇,割其故地,以小其力;
易动难畜之兵,敛置怀服,以消其难。
至于举贤良,崇孝弟,缀礼乐,明考课,虽宇内初辑,然庶政大体,弥纶备具。
遗文故事,施于后世,皆可为法。
民于是时,从死更生,室家相保;
士农工贾,各还其职;
鸟兽草木,亦莫不遂。
前世旧臣,备将相、处腹心爪牙之任者,一旦回心奉令北乡,如素委质。
天下广都通邑,兼地千里,德怀二三之臣,负众自用,令之不从、召之不至者尚数十,皆束衽来庭,代易奔走,如水凑下。
粤、蜀、吴、楚、瓯闽之君,分天下为八九,曰帝与王,传子及孙,更数十岁者,编名囚虏,并聚阙下。
四海之内,混齐为一。
海东之国高丽,极南交阯,西戎吐蕃、回纥,北狄契丹,皆请吏奉贡。
天地所养,通途之属,莫不内附。
当是时,更立天下,与民为始,天地五行人事之理,乱而复正。
盖太祖之于受命,非如前世之君,图众以智,图柄以力,其处心积虑,非一夕一日在于取天下也。
其在天者历数,在人者群臣万民、三军之士不归周,归太祖,未有知其所以然者,所谓天也。
及其传天下也,舍子属弟。
是则太祖之受天下,与舜受之尧,禹受之舜,其揆一也。
其传天下,与尧传之舜,舜传之禹,其揆一也。
受天下及传天下,视天与人而已,非其心未尝有天下,岂能如是哉!
世以为太祖不世出之主,与汉高祖同。
盖太祖为人有大度,意豁如也,知人善任使,与汉高祖同,固然也。
太祖承自天宝以后、更五代二百馀年极敝之天下;
汉祖承全盛之秦,二世之末,天下始乱,所因之势既殊。
太祖开建帝业,作则垂宪,后常可行;
汉祖粗定海内而已,不及一。
太祖立折杖法,脱民榜笞死祸,定著常刑,一本宽大;
汉祖虽约法三章,然肉刑三族之诛,至孝文始去,不及二。
太祖功臣,皆故等夷,及位定,上下相安,始终一意;
汉祖疑间诸将,夷灭其家,不及三。
太祖削大弱强,藩臣遵职;
汉祖封国过制,反者更起,累世乃定,不及四。
太祖征伐必克;
汉祖数战辄北,不及五。
太祖文武自出,群臣莫及;
汉祖非得三杰之助,不得无失,不及六。
开宝之初,南海先下;
赵陀分越而帝,汉祖不能禁,不及七。
太祖不用兵革,契丹自附;
汉祖折厄白登,身仅免祸,不及八。
太祖后宫二百,问愿归者,复去四之一;
汉祖溷于衽席,女祸及宗,不及九。
太祖明于大计,以属天下;
汉祖择嗣不审,几坠厥世,不及十也。
汉祖所不能及,其大者如此。
是自三代以来,拨乱之主,未有及太祖也。
三代盛矣,然禹之孙太康失国,汤之孙太甲放废
文、武之后三四传,昭王不返于楚。
繇汉以下,变故之密,盖不可胜道也。
太祖经始大基,流风馀泽,所被者远。
五圣遵业,至今百有二十馀年,上下和乐,无变容动色之虑接于耳目,治安久长,自三代以来所未有也。
维太祖创始传后,比迹尧舜;
纲理天下,轶于汉祖。
太平之业,施于无穷,三代所不及,成功盛德,其至矣哉!
盖唐天宝十四年,天下户八百九十一万。
太祖元年,户九十六万。
末年,天下既定,户三百九万。
今上元丰二年,户一千三百九十一万。
六圣之德泽,覆露生养,斯其所以盛也。
本原事实,其所繇致此,有自也哉。
按:《元丰类稿》卷一○。又见《曾文定公集》卷六,宋刻《南丰曾先生文粹》卷二,《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乙集卷一六(仅有进状)。
与道原过西庄遂游宝乘(张本题作与)道原游西庵遂至草堂宝乘寺二首(元丰四年十月二十四日) 其一 (1081年10月24日) 北宋 · 王安石
五言律诗
桑杨(原校:一作麻)已零落,藻荇亦(原校:一作复)消沈。
园宅在人境,岁时伤我心。
强穿西(原校:一作南)埭路,共望北山岑。
欲觅(张本作与)道人语,跨鞍聊一寻。
与道原过西庄遂游宝乘(张本题作与)道原游西庵遂至草堂宝乘寺二首(元丰四年十月二十四日) 其二 (1081年10月24日) 北宋 · 王安石
五言律诗
亲朋会合少,时序感伤多。
胜践聊为乐,清谈可当歌。
微风淡水竹,净日暖烟萝。
兴极犹难尽,当如薄暮何。
记梦(1081年9月22日) 北宋 · 王安石
七言绝句
① 辛酉九月二十二夜,梦高邮土山道人赴蒋山北集云峰为长老,已而坐化。复出山南兴国寺,与余同卧一榻。探怀出(原作禅怀山,据张本改)片竹数寸,上绕生丝,属余藏之。余弃弗取,作诗与之
月入千江体不分,道人非复世间人。
钟山南北安禅地,香火他时共(张本作供)两身。
与天骘宿清凉广惠僧舍(1079年) 北宋 · 王安石
七言绝句
故人不惜马虺隤,许我年年一度来。
野馆萧条无准拟,与君封殖(张本作对植)浪山梅。
生日次韵南郭子二首 其一 (1081年11月13日) 北宋 · 王安石
七言绝句
救黥医劓世无方,断简陈编付药房。
祝我寿龄君好语,毗耶一夜满城香。
生日次韵南郭子二首 其二 (1081年11月13日) 北宋 · 王安石
七言绝句
寒逼清枝故有梅,草堂先对白头开。
残骸已若鸡年梦,犹见骚人几度来。
八皇子薨慰皇帝表(1081年5月24日) 北宋 · 王安石
臣某言:伏睹进奏院报八皇子薨背。
伏惟圣情悲悼难任,敢乞抑割天慈,以幸万邦。
臣瞻望阙庭,无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