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创作日期
西溪书事1022年 北宋 · 范仲淹
七言律诗
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
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
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朣胧每见珠。
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西溪见牡丹1022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绝句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
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
上张右丞书1022年12月 北宋 · 范仲淹
乾兴元年十二月日,文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范某,谨斋戒选日,裁书拜于右丞阁下。
某闻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伊尹之心也,哲人传焉。
故贤贤相与,其道不息。
若显若隐者,则惟时尔。
使伊尹之心,邈乎无传,则贤贤相废,来代以降,岂复有致君尧舜,觉天下之后觉者哉!
今有施阿衡之才之道,而将博其传者,可无眷眷以求其人乎!
有服膺仁义,亲逢圣贤,而未预其传者,可无遑遑以听于大人之门乎!
敢斋戒以辨之。
恭惟右丞,维岳降神,仪我华旦
文以鼓天下之动,学以达天下之志。
始乃育大节,历小位,艰难备思,造次惟道。
践七谏之清列,奉万枢之密府。
奏议森乎朝听,顾问沃于天心。
早以位峻中司,礼严百辟,人神协赞,贰于台宰。
邴侯之问,系乎惨舒;
叔相之才,著于礼乐。
而常居以正色,动惟至诚,名可巽而道不可屈,怀可卷而节不可降。
故昨让庙堂之高,回星象之度。
能轻人之至重,易人之至难,故道清朝廷,名高泰山,盖尽美矣。
然我宋重明累圣,与周比隆,贤人之业,宜卫社稷。
当复正荧煌之座,为万邦之休光,四海之景福。
此右丞之才之道之万一也。
天下才士,莫不稽颡,仰望光明,但仲尼日月之阶,难为其升尔。
某何人也,可预陶甄之末?
其大幸者,生四民中,识书学文,为衣冠礼乐之士;
研精覃思,粗闻圣人之道。
知忠孝可以奉上,仁义可以施下,功名可存于不朽,文章可贻于无穷,莫不感激而兴,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岂所谓不知量也。
又昔人云,一卷之书,必立之师。
岂天下之道,无从而正之,而可得其指要乎!
某所以鸡鸣孜孜,望其有获于此。
而当世大君子,以某雕虫之技而怜之者有矣,未有谓某之诚,可言天下之道者。
今复吏于海隅葭菼之中,与国家补锱铢之利,缓则罹咎,猛且贼民,穷荒绝岛,人不堪其忧,尚何道之可进!
自惜属文未达,见书未博。
三十为学,未获事大贤人之师;
周旋其心,未能受大君子之道。
其愚不已,尚遑遑乎听于大人之门。
恭惟右丞,播洪钧之仁,矜其不肖,以一言置于左右。
至于稼穑之难,狱讼之情,政教之繁简,货殖之利病,虽不能辨,亦尝有闻焉,似可备僚俊之末议,且使朝夕执事于前,观之可否。
如得其诚,愿预教育,然后天下之道可得而明,阿衡之心可得而传。
使某会遇之日,有益于当时,有垂于将来,乃右丞之道传传而不朽矣。
昔郭隗以小才而逢大遇,则燕昭之名于今称道。
黄公,天人也,有以跪履而授帝师之道者,岂以孺子而舍诸?
智愚不同,人则然矣。
先民有言曰,希圣者亦圣之徒也,此庶几于万一。
然干犯台严,无任狂越战兢之至。
不宣。
某再拜顿首(《范文正公集》卷八。)
「哲人」上,宋本有「伊尹之心」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