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创作日期
水龙吟 杨花 北宋 · 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声声令/胜胜令 北宋 · 章楶
帘移碎影,香褪衣襟。
旧家庭院嫩苔侵。
东风过尽,暮云锁,绿窗深。
怕对人、闲枕剩衾。
楼底轻阴。
春信断,怯登临。
断肠魂梦两沈沈。
花飞水远,便从今。
莫追寻。
又怎禁、蓦地上心。
差补郊庙监祭事奏(元丰四年七月) 北宋 · 孙觉
今后遇阙监祭,令预牒太常博士。如有妨阙,即申尚书吏部,差曾任台谏并馆职清资官。又阙,差知州资序人。其太祝,并差进士出身人。
陈副使诗跋(元丰四年七月) 北宋 · 孙觉
陈公固所尝闻,然不及见也。今公之孙以公诗为阙读之,亦足想见其风采矣。元丰四年七月一日,高邮孙觉题。
按:《珊瑚木难》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先生墓志铭(元丰四年九月) 北宋 · 孙觉
公姓陈氏,讳襄,字述古。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时王氏入闽,因随家焉,今为福州侯官县古灵人。曾祖讳令图,仕闽通显。祖讳希颖,文林郎、果州司户参军。父讳象,台州黄岩县尉,累赠尚书兵部侍郎;母黄氏永嘉县太君,继母王氏集庆郡太君。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建州浦城县主簿。浦城多世族,侵扰请托,以挠法败政为常,县阙令者久之。公不为恤,辨治有能名。移台州仙居县令,益务以礼法教其民,民爱乐之,莫肯犯。皇祐三年,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孟州河阳县。时司徒郑国富公为之守,一见而知之。土人不知水种之利,公度田二百亩,为法以示人,人习行之至今。移彭州濛阳县。富公入相,荐之,召试,充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有乞寺观额度人为僧、道士者,公论不可。编定昭文馆书籍。知常州。州滨大湖,而运渠高,水不能溉。公为刬去堰埭,浚之,与湖通波,赖其利者二百里。民有父母存而出赘,公叱使还养,凡数十人。召为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上初即位,使契丹。契丹欲屈公下坐,公以礼固争,不为屈。还,知明州,未至,召修起居注、知谏院、管勾国子监。有诏两制、台阁议学校贡举之制,公因奏常秩等四人知经有实行,宜以礼召见,补太学官。未几罢谏院,兼侍御史知杂事。有旨知制诰阙,召试,公上言:「陛下以义使臣,臣当听命之不暇,敢怀利以事上哉」?从之。兼判吏部流内,赐紫衣金鱼。言内外臣僚乞亲属官,多选人已授者,请以三月为限,从之。时朝廷大新法度,而听者为屈。公数上疏论列,辄留中不下。召试知制诰,公奏辞曰:「臣有言责,不敢不言;言未足塞责,谴其可逃!召试,臣何敢当」?又除直舍人院、天章阁侍讲、兼修起居注,皆固辞,乞补外官。上赐手诏曰:「近以卿知制诰,卿以言事未遂,恳不受命,且求外补。朕素慕卿经术行己,深惜远去,特还旧职,庶几左右经席,渐磨道义,以适所愿闻。今览来奏,尚欲固辞,岂未悉朕意欤?还卿来章,当亟就职」。乃复起居注、判流内铨。明年,知制诰、兼直学士院。诏河决河北诸郡,公当视草,以「水不润下」为言,中书改之,乞知陈州,移杭州。复唐相国李泌六井,通判杭州事苏轼为之记。僧方人居,而禅学久废不传,公以宗本、宗传二人为之倡,其徒至奔走天下。移应天府,未至,又移陈州。修八字沟以泄城中霖雨水潦之苦,州人便之。召还,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提举进奏院。公久去朝廷,上见而劳问之甚渥。除尚书右司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太常寺兼礼仪事。明年,兼侍读、知审官东院。又明年,提举司天监。元丰元年,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明年,兼判尚书都省。是年十月,慈圣光献太后山陵以公为卤簿使,公盖已病矣。三年三月十一日,卒于京师,享年六十有四。公在告久,上数以问大臣,及遣中贵人临视,而公已卒。奏至,上为悯悼,赠给事中,录其子之未官者,且及其外孙焉。阶朝散大夫,勋护军。公布衣居里巷,与陈烈、周希孟、郑穆游,乡人尊之,号四先生。仕宦所至,必大葺学舍,新祭器,岁时行礼其中,亲为诸生横经以讲。及任太府,事剧体重,犹不倦以止,其乐善好学,殆天性也欤!资禀温厚,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人交,久而弥笃。折节下士,所游多时闻人,郑穆、刘彝,皆其女弟之婿。娶陆氏,封文安郡君。子男二人:绍夫,秘书省正字;中夫,将作监主簿。女五人:长适苏州录事参军傅楫,次适宣德郎方蒙,次适承奉郎孙之敏,二女未嫁。所著文集二十五卷。以元丰四年九月葬于常州宜兴县永定乡蒋山之原,铭曰:
有严陈公,不降色辞。躬厉以正,去尝见思。小邑大州,视之若一。劝学谈经,人罔不率。问学醇古,操行则高。经术行己,天语之褒。如公羁孤,又无党援。学士殁身,维帝之眷。行信于友,有德在人。虽不百年,在公犹存。毗陵宜兴,公治昔者。今葬其乡,将配公社。
陈公弼传 北宋 ·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姓陈氏,眉之青神人。其先京兆人也,唐广明中始迁于眉。曾祖延禄,祖琼,父显忠,皆不仕。公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息钱三十馀万。公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学成,乃召其兄之子庸、谕使学,遂与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隽坊。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寘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会公筑县学,腆以家财助官,悉遣子弟入学,卒为善吏,而子弟有登进士第者。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民讹言有绯衣三老人行火,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馀家。及罢去,父老送之出境,遣去不可,皆泣曰:「公舍我去,绯衣老人复出矣」。以母老,乞归蜀。得剑州临津。以母忧去官。服除,为开封府司录。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万。公言陕西方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先赵元昊未反,青州民赵禹上书论事,且言元昊必反。宰相以禹为狂言,徙建州,而元昊果反。禹自建州逃还京师,上书自理。宰相怒,下禹开封府狱。公言禹可赏,不可罪,与宰相争不已。上卒用公言,以禹为徐州推官,且欲以公为御史。会外戚沈氏子以奸盗杀人事下狱,未服。公一问得其情,惊仆立死,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公及诸掾史。公曰:「杀此贼者,独我耳」。遂自引罪坐废。期年,盗起京西,杀守令,富丞相荐公可用。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馀人,劳其馀而遣之,使甲以捕盗自赎。时剧贼党军子方张,转运使使供奉官崔德赟捕之。德赟既失党军子,则以兵围竹山民,贼所尝舍者曰向氏,杀其父子三人,枭首南阳市,曰:「此党军子也」。公察其冤,下德赟狱。未服,而党军子获于商州。诏赐向氏帛,复其家,流德赟通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诏徙其族百馀口于房,讥察出入,饥寒且死。公曰:「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无罪」。乃密以闻,诏释之。老幼哭庭下,曰:「今当还故乡,然柰何去父母乎」?至今,张氏画像祠焉。代还,执政欲以为大理少卿。公曰:「法吏守文非所愿,愿得一郡以自效」。乃以为宿州。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率常坏舟。公始作飞桥,无柱,至今沿汴皆飞桥。移滑州。奏事殿上,仁宗皇帝劳之曰:「知卿疾恶,无惩沈氏子事」。未行,诏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瓘劾奏公擅增损物价。已而瓘除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公乞廷辩。既对,上直公,夺瓘职,知越州。且欲用公。公言臣与转运使不和,不得为无罪。力请还滑。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公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公坚卧不动,水亦渐去。人比之王尊。是岁盗起宛句,执濮州通判井渊。上以为忧,问执政谁可用者?未及对。上曰:「吾得之矣」。乃以公为曹州。不逾月,悉禽其党。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馀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馀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人为公惧,公益亲信之。士皆指心,誓为公死。提点刑狱江东,又移河北,入为开封府判官,改判三司户部勾院,又兼开拆司。荣州煮盐凡十八井,岁久澹竭,而有司责课如初。民破产籍没者三百一十五家。公为言,还其所籍,岁蠲三十馀万斤。三司簿书不治,其滞留者,自天禧以来,朱帐六百有四,明道以来,生事二百一十二万。公日夜课吏,凡九月而去其三之二。会接伴契丹使还,自请补外。乃以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自称周大王,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吏请以兵从,公不许。贼见公轻出,意色闲和,不能测,则相与列诉道周。公徐问其所苦,命一老兵押之,曰:「以是付叶县,听吾命」。既至,令曰:「汝已自首,皆无罪。然必有首谋者」。众不敢隐,乃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馀悉遣赴役如初。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博平大猾有号截道虎者,驱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博平隶河北。公移捕甚急,卒流之海岛,而劾吏故纵,坐免者数人。山东群盗,为之屏息。徐州守陈昭素以酷闻,民不堪命,他使者不敢按。公发其事,徐人至今德之。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公发十二万石以贷。有司忧恐,公以身任之。是岁大熟,以新易陈,官民皆便之。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馀,坏传舍什物无数,其徒入市掠饮食,人户昼闭。公闻之,谓其僚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虏人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则虏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取军令状以还」。使者亦素闻公威名,至则罗拜庭下,公命坐两廊饮食之,护出诸境,无一人哗者。始,州郡以酒相饷,例皆私有之,而法不可。公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以家财偿之。且上书自劾,求去不已。坐是分司西京。未几,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仕至太常少卿,赠工部侍郎。娶程氏。子四人:忱,今为度支郎中;恪,卒于滑州推官;恂,今为大理寺丞;慥,未仕。公善著书,尤长于《易》,有集十卷,《制器尚象论》十二篇,《辨钩隐图》五十四篇。为人清劲寡欲。长不逾中人,面瘦黑。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必极其志而后已。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然实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以教学养士为急,轻财好施,笃于恩义。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师,母老子少,公养其母终身,而以女妻其孤端平,使与诸子游学,卒与忱同登进士第。当荫补子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慥。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窃尝以为古之遗直,而恨其不甚用,无大功名,独当时士大夫能言其所为。公没十有四年,故人长老日以衰少,恐遂就湮没,欲私记其行事,而恨不能详,得范景仁所为公墓志,又以所闻见补之,为公传。轼平生不为行状墓碑,而独为此文,后有君子得以考览焉。赞曰:闻之诸公长者,陈公弼面目严冷,语言确认,好面折人。士大夫相与燕游,闻公弼至,则语笑寡味,饮酒不乐,坐人稍稍引去。其天资如此。然所立有绝人者。谏大夫郑昌有言:「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淮南王谋反,论公孙丞相若发蒙耳,所惮独汲黯。使公弼端委立于朝,其威折冲于千里之外矣⑴。
「冰」原作「水」,据集甲改。
⑴ 《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三。又见《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五,《文章正宗》续集卷一一,《文章类选》卷七,《三续古文奇赏》卷二五,《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二一,同治《郧阳府志》卷五之三。
饮润父家① 北宋 · 黄庭坚
① 原注:黄渥字润父,会稽人,后更名育,字懋达。
斋閤寒麝薰,书帙映斜景。
偶来樽俎同,延此笑言顷。
宫线添尺馀,朝来日未永。
一醉解语花,万事画地饼。
要似虎头痴,何须樗里瘿。
会稽竹箭(山谷集作萌)为蕲春傅尉作① 北宋 · 黄庭坚
① 按:《年谱》编入元丰四年太和作。
会稽竹箭天下闻,青岭霜笴摇紫云。
金作仆姑如鸟翼,壮士持用横三军。
迩来场师无远虑,剪伐柔萌荐菹茹。
人閒禦武急难才,不得生民饱霜露。
嘉瓜美果无他长,取升俎豆献壶觞。
奈何生与此等伍,大器小用良可伤。
吾闻先王用人力,不足有馀无损益。
硕人俣俣舞公庭,长咏国风三叹息。
次韵罗正之惠绵扇 北宋 · 秦观
七言律诗
吴扇新翻制素绵,名郎持赠意俱圆。
有人充户修明月,无女乘鸾向紫烟。
供奉宜升清暑殿,动摇合作御风仙。
谁知挥却青蝇辈,功在春蚕一觉眠。
俞公达待制挽词二首 其一 北宋 · 秦观
七言律诗
词场英妙气如虹,出入青云见事功。
流马木牛通蜀漕,葛巾羽扇破渠戎。
风生使者旌旄上,春在将军俎豆中。
诏墨未乾人奄忽,伤心江汉日倾东。
俞公达待制挽词二首 其二 北宋 · 秦观
七言律诗
一麾出守著威名,凶讣西来上为惊。
玉帐⑴笑谈成昨梦,锦囊书札见平生。
衣冠渐散红莲府,铠马还归细柳营。
可道风流回首尽,芝兰庭下粲朝荣。
⑴ 原作怅,据各本改
生日高斋晓起示诸弟妹子孙 北宋 · 赵抃
七言律诗
荣途四纪历艰难,宦政天恩许赐还。
晓起焚香清一室,夜来飞雪满群山。
诗筒远到披邮置,寿斝交行醉席间。
弟妹五人三百岁,喜吾霜鬓尚朱颜。
致仕后立春偶成 北宋 · 赵抃
七言绝句
四纪荣涂愧滥巾,圣恩从请幸全身。
高斋静有无穷乐,又报元丰第四春。
辛酉岁旦偶成 北宋 · 赵抃
七言绝句
一夕寅隅斗转魁,三阳和气入春台。
鉴中华发浑霜雪,七十四从头上来。
在颍昌寄中立(一作杨时诗) 北宋 · 游酢
七言绝句
萧条清颍一茅庐,魂梦长怀与子居。
五里桥西杨柳路,至今车马往来疏⑴。
⑴ 自注:龟山末句作可能鞭马复来无。
寄游定夫(在颍昌从明道先生。一作游酢诗。) 宋 · 杨时
七言绝句
绛帷燕侍每从容,一听微言万虑空。
却愧犹悬三釜乐,未能终此挹清风。
见明道先生书 宋 · 杨时
某鄙朴无知,不量力之不足也,窃慕古人之学,诵其书,论其世,想见其为人而师之有日矣。然以浅闻卑见,未能灼知古人大体,故刻意虽坚,终未有得也。尝观古之为士者,所至远近虽不同,其秉节励行,皆有以自立于世,岂其材悉能过人耶?特以先王教学之道明,而士于此时无私习之蔽故也。周道衰,庠序之法废,故家遗俗随以熄灭。幸而有孔子出焉,振先王已坠之教,驾说于当世。而从之游者若参之鲁,师之辟,由之谚,师之过,商之不及,其材固非有大过人也,然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而馀言遗行有后世宿儒皓首而不能穷者,则士之得所依归,岂曰小补之哉。自秦汉迄于魏、晋、隋、唐之间,明知之士见于其时,不无人矣,间有一节一义可称于世者,槩以圣人中道,非过则不及。岂其材皆不逮古耶?徒以学无师承,不知所以裁之故也。以今较古,则学之难易又可知已。且三代而上,道德明而异端熄,邪说诐行不作于下,士之朝夕蹈袭者,无非礼乐之间,则其学岂不易致耶?末世以来,诸子百家,异端并起,是非纷错,无所考正,士之始学者如适九达之衢,从横曲折,眩然莫知所之,非有导其前,则终身未见其至也。呜呼!师道废久矣,后世之士不能望见古人之万一者,岂不以此欤?某尝悲夫世之人自蔽曲学,不求有道者正之,而又自悲其欲求有道者而未之得也。调官至京师,于朋游间获闻先生之绪言,鄙俗之心固以潜择,于是慨然兴起曰:古之人其相去甚远矣,尚或诵其诗,读其书,论其世,想见其为人而师之,又况亲逢其人哉!其往不可复矣,此区区所以有今日之请也。先生其将哀其愚,悯其志,而进之使供洒扫于门下,则千万幸甚。
博州高唐县学记 北宋 · 晁补之
始余读《史记》,至西门大夫治邺,投巫妪三老,禁为河伯取妇,喟然叹曰:「贤哉,西门大夫」!稍行四方,见今为县令者论罪人适榜箠耳,亦具狱乃决,佐史自旁持之,至上下顾,莫敢谁何。于是益太息,知豹为不可能。其后读律令,见所以绳吏者甚具,更悟曰:「法如是耳」。晚得高唐令王君圣涂而异之。圣涂为高唐,非能外律令用其意也,而独规矩抢攘之中,从容以和。夫使骐骥得原野,则势便利;至里门曲艰,六辔不乱,而所投无差,难矣哉!高唐民贫,圣涂惟不夺其时,民以富。县有孔子庙,岁久,坏弗治,学者莫至,风雨,草生之,可罗雀也。圣涂曰:「我岂得勿忧,猥自安,曰非不能或不可,姑以俟后人而已哉」!举而新之,鸠材庀工,人罔告劳也。又教其邑中君子小人以学道之美,武城弦歌,达于四境。余闻而喜曰:「非有为则难,以莫之敢为而为之则难。古者其美是人也,嗟叹之,永歌之,亦使睦者歌吾子可也」!故为诗以遗其邑人,俾不忘王君。曰:「高唐之学兮,王君之作兮。王君去我,谁吾与觉兮!谁使此微兮?而举则希兮。王君去我,谁吾与归兮」!元丰四年七月丙戌学成,十一月戊子颍川晁补之记。
进士杜君墓志铭(元丰四年十月) 北宋 · 晁补之
宽伯姓杜氏,讳钦卨,濮州鄄城人也。杜氏固多贤,而宽伯之高祖某官讳某,曾祖某官讳某,祖某官讳某,皆以文学政事显于时,杜氏始大。而今为宣德郎、详定官制所检讨官曰纯,乡人尤以为贤而师之者,实生宽伯。宽伯为人颀然而长,质直且愿,人以为称其家儿也。补之十馀岁时,先君为补之言:「宣德君,君子也,若人乃可事之」。及补之长,为补之求配,以为莫良杜氏。而补之所与奉先君祭祀者,实于宽伯为第二姊。宽伯与补之游七年,饮食起居不见其有过也。读书能知其意,为言语皆质直,事亲竭力,不薄于其所厚。与兄弟族人处,窃窃然爱不能舍也。元丰四年五月八日不幸感疾以夭,年十九。娶阎氏,无子。卜以十月某日葬于开封府祥符县某村之原。初,宽伯疾亟,补之入视,挽补之衣泣曰:「恨不与吾姊别」!补之悲之,宽伯孝弟人也!铭曰:
生而不寿无男子,生莫毒斯,而宽伯罹之。求其所以至此极者,不知其为谁。呜呼已而!
送元厚之资政致仕归苏州 北宋 · 曾巩
七言律诗
笑指家园是五湖,画船东下载图书。
收功玉铉丹青后,得老铜楼羽翼初。
醒醉放怀从野服,登临乘兴属安车⑴。
都门饮饯光华盛,不独当年有二疏。
⑴ 一作舆。公既谢事,即日野服安舆,优游从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