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王惟熙墓志铭(1063年) 北宋 · 孙觉
君讳惟熙,字伯广,景祐元年进士,起家楚州盐城县尉。
君时尚少,然已自力为吏。
县滨大江,盗恃之,杀人覆舟去,莫可得。
君常治轻舸,乘风辄出,索其江之上下,以多克获,群党皆避匿解散。
州有狱,群饮酒,毙一人,意一人抶之,莫能辨,以属君。
君脱其械,劳以酒食如平民。
既食,君呼曰:「汝手用左,而死者之伤右,尚何拒焉」?
囚服曰:「有仇久矣,幸其醉,抶之。
官得其情,死不恨」。
秩满,为开封府扶沟县主簿,选开封府县尉,辟刑部详覆官。
逾年,迁大理寺丞,改大理寺详断官。
持法坚正,事有奏成,而卿不可,使易之,君不为易。
卿置酒以命其属语之曰:「王详断,易某奏耶」?
君曰:「否」!
卿怒,呼吏戒曰:「王详断,如是不可以共事矣」。
移奏罢之。
坐为之恐,君徐曰:「事顾是否何如,罢非所恤也」。
奏亦不报。
知常州晋陵县,有兄弟居,而更诉其子殴世父与叔父者,求异其籍。
君曰:「是宁可以法治之耶」?
呼谕之曰:「兄弟,天属也;
子,犹子也。
争钱财小不忍,隳其天属,寘子以法,非人情,后将大悔」。
为杖其二子而去之。
二人者卒听君教,相与如初。
其为政多类此。
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带,谳上而平反之者甚众。
泗洲船卒盗米当死,君议之曰:「米来远矣,盗者岂一朝耶?
如必其赃于所败之州,即杀人多矣」。
覆之,得不死者五人。
朝廷嘉之,赐帛三十疋。
侬智高反,转掠岭南诸州,州吏弃城者数十人。
弃城,法死,君与其长进议上前曰:「州之所恃以守者,城完而兵足用也。
岭南诸州多不足恃,奈何以常法加之」?
先帝内亦矜之,数十人者皆得不死。
丁母夫人徐氏仁寿县太君忧。
服除,通判棣州,至则完复旧防,以除棣民决河之菑,其长盖数百里,而民不告劳,流移四归,州大有年。
召修《嘉祐编敕》,权大理少卿。
《编敕》成,迁权判大理寺、兼光禄寺。
累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阶朝奉郎,勋上骑都尉。
君天性平恕,虽从事于法令,专务推原人情,傅以古义,今所行敕,多君所为更定。
大理领天下之狱,奏谳烦委。
君既通达,而又久于其间,遇遭先帝慈仁钦慎,恤刑缓死,君故得伸其志,议论每为朝廷所从,其属多自以为不及。
居家恂恂,事上接下,皆能得其欢心。
与人交久而不渝,俸入与族之贫者共之。
喜读书,于诸史尤能记悉。
所为文章,皆可观采,其家收而类之,凡十五卷。
年四十有六,嘉祐七年九月十日,卒于光禄寺之正寝。
明年十二月十七日,葬于泰州如皋县之赤岸乡先茔。
夫人史氏,太康县君,有妇道,能相其家。
子觌,进士及第,秀州司户参军,学行知名。
子晛,太庙斋郎。
女二人。
孙男计,孙女二人,皆尚幼。
铭曰:
仕不习法,治或阔疏。
习而精深,有刻有拘。
其孰如君,质有信厚。
施用不疑,宽而能守。
先帝陟君,天下之平。
宜君百年,明清邦刑。
岂其柅之,半涂而止。
是将又兴,君实有子。
按:嘉庆《如皋县志》卷二○,嘉庆十三年刻本。
故武信军节度使谥康简追封循国公神道碑 宋 · 杨杰
宝元二年秋七月辛丑,宗室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使持节和州诸军事、和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薨于秦邸之正寝。
上闻之震悼,车驾临奠,亲抚衾歛,哀恸久之。
慰恤诸孤,恩礼加等,赠武信军节度使,追封循国公。
特赐白金三千两,缗钱一百五十万,绢五百疋。
命使监护及遣内省夫人、中贵恤治内外事,用度悉出于官。
太常用一品卤簿仪卫以送丧物,窆于奉先佛祠。
诸子号慕过哀,乞庐其侧。
至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州某县某原,礼也。
太常议谥,以谓公质直重厚,志尚敦雅。
下贤趣善,素履安夷,和柔之德,中外推挹。
案《谥法》曰:「温良好乐曰康,平易不訾曰简」。
尚书省集官考覆,舆论为允,乃谥曰康简。
易名之典,兼二法之美也。
公讳承庆,字祐之,初名承宗,宣祖皇帝之曾孙,太师、尚书令秦悼王讳某之适长孙,护国军节度使兼中书令高密郡慈惠王讳某之适长子也。
公天资忠孝,才艺超卓,器识宏远,信厚恺悌,世以贤公子称之。
雍熙中,随侍高密王出判济州。
淳化二年,奉宣补衙内指挥使,每入贡至京师,太宗必召至禁中,询访州郡风俗山水,应对详敏,莫不称旨。
因改今名,乃授西头供奉官。
时济州囹圄屡空,监郡刘蒙叟敷奏,上喜,顾左右曰:「承庆父子晓事尽心」。
公家因赐金箱玉方、二宝带以宠之。
济州举人程文应格者多,高密王欲尽荐于朝,有司以解额难之。
王曰:「贤者太平嘉瑞,文王以多士宁周,荐贤乃诸侯之职」。
于是具奏,尽数贡于春官。
至今济州荐送之数,比旁郡为优,自高密王始也,公与有力焉。
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书》曰:「野无遗贤」。
传曰:「孝子成父之美」。
公父子见之矣。
真宗皇帝祥符四年,扈跸汾阴,改东头供奉官。
七年,改内殿崇班。
恭谢天地礼成,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骑都尉。
八年,上玉皇尊号,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内殿承制。
天禧元年,合祭天地,加天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二年秋八月,立皇子升王为皇太子,授内园副使。
三年南郊,加检校左散骑常侍,进封开国子,加食邑三百户。
乾兴元年二月,皇帝御正阳门,加食邑三百户。
上因曲宴谓诸宗室曰:「汝等在先朝所历事节,宜各尽所见奏闻」。
公曰:「先朝事节备于《政要》,臣尝扈从车驾封太山,祀汾阴,朝谒陵寝,幸亳社,巡守澶渊,以至大酺,可谓盛事,皆所亲见」。
上曰:「更记内家甚事,无所讳避,切欲闻也」。
公曰:「容臣退而编录上进」。
旬日具所见闻进呈,御札褒称,仍许非时上章。
公于朝政所补非一,而其藁不存于家,其慎密如此。
传曰「古者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公之谓也。
车驾幸后苑,赏花钓鱼,翌日宗室入谢,上曰:「卿等赏钓乐乎」?
众曰:「甚乐」。
公独曰:「臣一忧一乐」。
左右皆愕然失色。
上曰:「大王何所忧」?
曰:「臣昨日伏见御幄临渊,侍从数百人侧立危栏之上,臣不敢不忧。
既而龙舆回辕,赏花宴集,上下同驩,咏歌太平。
时当丰稔,和气充塞,臣不敢不乐」。
上顾近戚曰:「大王爱我如此,卿等可学」。
即命取白罗扇,御飞白书「承庆祐之」四字以赐焉。
夫危楼船以忠谏,汉史称之;
宠华衮以褒字,鲁史载之。
公有临渊之忧,帝有书扇之赐,忠以爱君,褒以劝善,君臣之道,可谓尽矣!
它日宣射,上曰:「先朝多以卿为神射,今日期必中鹄」。
公曰:「臣实无能,偶或有中」。
公拜命,发箭虽不出正,然皆不敢近鹄。
上知公之谦抑,乃索御箭连中鹄。
是时御双箭处中央,公双箭在下,正上下相向,端直如绳墨,瞻者莫不叹仰。
帝甚悦,赐对衣、金带、鞍辔、马各二,诏书褒异之。
《诗》云:「终日射侯,不出正兮」。
《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
公得之矣。
仁宗皇帝即位,授内藏库使,加轻车都尉,封天水郡开国侯,食邑三百户。
天圣二年恭谢天地,加上轻车都尉。
五年十一月南郊,加护军,食邑三百户。
七年九月,朝廷敦叙昭武之裔,优推宠命,以公乃宣祖皇帝之曾孙,秦王之裔长孙,高密郡王之适长子,故特持节蒋州诸军事、蒋州刺史。
八年南郊,加上护军,进封开国公,食邑三百户。
明道元年,改宫苑使,检校礼部尚书,加柱国。
二年三月,东郊藉田,加上柱国,食实封一百户。
是岁特授怀州刺史。
景祐元年,公以足疾赐告调治。
二年南郊,迁和州团练使,加食邑五百户。
宝元元年南郊,加食邑实封二百户。
公养疾六载,圣眷益隆,既宣太医朝夕诊疗,又时遣内夫人至第抚问,非常礼也。
章献明肃皇太后临朝,时以公名下一字犯彭城郡王父名,欲令改易,遣近侍谕之,不从。
一日召于帘前宣问,公曰:「彭城王讳,天下所共讳也,臣不敢不讳。
彭城王父讳,非天下所共讳也,臣不敢独讳。
且臣名先朝所赐,安敢私易以谄上」?
识者义之。
公生平博览坟典,翰墨精妙,以至乐律、丹术、仙录,莫不洞究。
尤善属文,尝注《易》二十卷,极天人性命之理,天子览而嘉叹,赐以金币,又著《家训》三卷,行于世。
国朝以来,宗室著述,自公始也。
因真宗违豫,公刺血书佛经以进,高密王寝疾,不脱冠带而养,上闻之,遣内人抚问厚赐,以旌过人之行。
及扶护先王丧往葬汝州,会天旱井涸,公夜致祷,明日乃水泉涌出,赐诏称其诚孝之应。
经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于公见之矣。
公享年三十有九。
夫人泾阳郡君,乃中书令和凝之孙也;
继室永嘉郡太君虞氏,皆贤懿有辅佐君子之道。
子六人,曰克悟,右班殿直,早世;
曰克继,赠定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建国公;
曰克绚,赠青州观察使;
曰克孝,今任越州管内观察使;
曰克肖,赠右监门卫大将军;
曰克顾,赠昭化军节度使。
女十人,封号不同,各归显族,一早世,一为比丘尼。
孙几人,曾孙几人,任其官。
公教子不以爵禄为重,而重乎忠孝;
不以货财为传,而传以经术。
是以太宗朝诸王出镇藩郡,以公父子为才能。
真宗访政事,公献忠言为多。
仁宗试文翰,诏称公子克孝「秀出本支」。
英宗立宗学,教育亲族,克孝首为二宗师儒称荐,而复中上科。
神宗朝克孝著《孝经传》上进,赐诏称谕。
熙宁以来,诏试宗室经术,公孙叔敷、叔彖、叔某、叔某相继登第。
元丰讲行祀典,择宗子之无过尤者,躬执事于明堂宗庙。
是时循国子孙与祭者为最多。
议者以谓「无是父则无是子,无是祖则无是孙」。
予观循国康简公《家训》三篇,上篇述祖考昭穆之序,陈忠孝礼义之端,集古人法语以为家世之传;
中篇笃励学问,慎终言行,重道义而轻富贵;
下篇言所慎在乎九思,正心以正身,正身以正家,仁而尊贤,恕以及物,具善不善之积,明听不听之效。
于今子孙不忘其训,然后知义方之教。
泽流之远,何时而有穷已哉!
葬后四十年,公子欲以公之善美昭示来世,乃具行实,请文以立碑于隧道。
铭曰:
乌戏循国,宗室之英。
忠孝仁厚,悌弟信诚。
博学多能,秉彝典经。
左右先王,政肃刑清。
进贤报国,邦义以宁。
锡以宝带,父子宠荣。
谏章慎密,圣主从绳。
劳谦终吉,射不出正。
天旱井涸,葬亲汝城。
精祷泉涌,感于神明。
天子闻之,诏褒以旌。
曰康曰简,懿哉易名。
治家训言,载之简编。
贻于后昆,忠孝之源。
公子公孙,世其称贤。
宠禄令问,传无穷年。
赵清献公神道碑(1077年) 北宋 · 苏轼
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屼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
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上如晋叔向」。
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
臣轼逮事仁宗皇帝。
盖尝窃观天地之盛德,而窥日月之末光矣。
未尝行也,而万事莫不毕举;
未尝视也,而万物莫不毕见。
非有他术也,善于用人而已。
惟清献公擢自御史。
是时将用谏官御史,必取天下第一流,非学术才行备具为一世所高者不与。
用之至重,故言行计从,有不十年而为近臣者;
言不当,有不旋踵而黜者。
是非明辨,而赏罚必信,故士居其官者少妄,而天子穆然无为,坐视其成,奸宄消亡,而忠良全安。
此则清献公与其僚之功也。
公讳抃,字阅道。
其先京兆奉天人。
唐德宗世,植为岭南节度使。
植生隐,为中书侍郎。
隐生光逢、光裔,并掌内外制,皆为唐闻人。
五代之乱,徙家于越。
公则植之十世从孙也。
曾祖讳昙,深州司户参军。
祖讳湘,庐州庐江尉,始家于衢,遂为西安人。
考讳亚才,广州南海主簿。
公既贵,赠曾祖太子太保,妣陈氏安国太夫人;
祖司徒,妣袁氏崇国太夫人,俞氏光国太夫人;
考,开府仪同三司,封荣国公,妣徐氏魏国太夫人,徐氏越国太夫人。
公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
为武安军节度推官。
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
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
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
遂以疑谳之,卒免死。
一府皆服。
阅岁,举监潭之粮料。
岁满,改著作佐郎,知建州崇安县,徙通判宜州。
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痈,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
公爱人之周,类如此。
未几以越国丧,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
县榜其所居里为孝弟,处士孙处为作孝子传。
终丧,起知泰州海陵,复知蜀州江原,还,通判泗州。
泗守昏不事事,监司欲罢遣之,公独左右其政,而晦其所以然,使若权不己出者,守得以善去。
濠守以廪赐不如法,士卒谋欲为变,或以告,守恐怖,日未夕,辄闭门不出。
转运使徙公治濠。
公至,从容如平日,濠以无事。
曾公亮为翰林学士,未识公,而以台官荐,召为殿中侍御史。
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公铁面御史。
其言常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
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患;
君子不幸而有诖误,当保持爱惜,以成就其德。
故言事虽切,而人不厌。
温成皇后方葬,始命参知政事刘沆监护其役,及沆为相而领事如故。
公论其当罢,以全国体。
复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章十二上,执中卒罢去。
王拱辰奉使契丹,还,为宣徽使。
公言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如法事,命遂寝。
复言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
是时邵必为开封推官,以前任常州失入徒罪自举遇赦而犹罢,监邵武酒税。
吴充、鞠真卿发礼院吏代书事,吏以赎论,而充、真卿皆出知军。
吕景初、马遵、吴中复弹奏梁适,适以罢相,而景初等随亦被逐。
冯京言吴充、鞠真卿、刁约不当以无罪黜,而京亦夺脩起居注。
公皆力言其非是。
必以复职知军,充、真卿、约、景初、遵皆召还京中,复皆许补故阙。
先是吕溱出守徐,蔡襄守泉,吴奎守寿,韩绛守河阳。
已而欧阳脩乞蔡,贾黯乞荆南。
公即上言:「近日正人贤士,纷纷引去,忧国之士,为之寒心。
侍从之贤,如脩辈无几。
今皆欲请郡者,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伤之者众耳」。
脩等由此不去,一时名臣赖之以安。
仁宗晚岁不豫,而太子未定,中外恟惧。
及上既康复,公请择宗室贤子弟教育于宫中,封建任使,以示天下大本。
已而求郡,得睦。
睦岁为杭市羊,公为移文却之。
民籍有茶税,而无茶地,公为奏蠲之,民至今称焉。
移充梓州路转运使,未几移益。
两蜀地远而民弱,吏恣为不法,州郡以酒食相馈饷,衙前治厨传,破家相属也。
公身帅以俭,不从者请以违制坐之,蜀风为之一变。
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公行部,无所不至,父老惊喜相慰,奸吏亦竦。
以右司谏召,论事不折如前。
入内副都知邓保信引退兵董吉以烧鍊出入禁中,公言:「汉文成、五利,唐普思、静能、李训、郑注,多依宦官以结主,假药术以市奸者也,其渐不可启」。
宋庠为枢密使,选用武臣,多不如旧法,至有诉于上前者。
公陈其不可。
陈升之除枢密副使,公与唐介、吕诲、范师道同言升之交结宦官,进不以道,章二十馀,上不省,即居家待罪。
诏强起之,乃乞补外,二人皆相次去位,公与言者亦罢。
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
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
既至,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茍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
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
改脩盐法,疏凿赣石,民赖其利。
虔当二广之冲,行者常自虔易舟而北。
公间取馀材,造舟得百艘,移二广诸郡,曰:「仕宦之家,有父兄没而不能归者,皆移文以遣,当具舟载之」。
至者既悉授以舟,复量给公使物,归者相继于道。
朝廷闻公治有馀力,召知御史杂事,不阅月为度支副使。
英宗即位,奉使契丹,还,未至,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
时贾昌朝以使相判大名府。
公欲按视府库,昌朝遣其属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事者。
公虽欲举职,恐事有不应法,柰何」?
公曰:「舍大名,则列郡不服矣」。
即往视之,昌朝初不说也。
前此有诏,募义勇,过期不足者徒二年,州郡不时办,官吏当坐者八百馀人。
公被旨督其事,奏言:「河朔频岁丰熟,故募不如数,请宽其罪,以俟农隙」。
从之。
坐者得免,而募亦随足。
昌朝乃愧服曰:「名不虚得矣」。
旋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
公以宽治蜀,蜀人安之。
初,公为转运使,言蜀人有以妖祀聚众为不法者,其首既死,其为从者宜特黥配。
及为成都,适有此狱,其人皆惧,意公必尽用法。
公察其无它,曰:「是特坐樽酒至此耳」。
刑其为首者,馀皆释去。
蜀人愈爱之。
会荣諲除转运使,陛辞,上面谕曰:「赵某为成都,中和之政也」。
神宗即位,召知谏院。
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
大臣为言。
上曰:「用赵某为谏官,赖其言耳。
茍欲用之,何伤」!
及谢,上谓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
公知上意将用其言,即上疏论吕诲、傅尧俞、范纯仁、吕大防、赵瞻、赵鼎、马默皆骨鲠敢言,久谴不复,无以慰缙绅之望。
上纳其说。
郭逵除签书枢密院事,公议不允。
公力言之,即罢。
三月,擢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感激思奋,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密启闻。
上手诏嘉之。
公与富弼、曾公亮、唐介同心辅政,率以公议为主。
会王安石用事,议论不协,既而司马光辞枢密副使,台谏侍从,多以言事求去。
公言:「朝廷事有轻重,体有大小,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青苗使者于体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今不罢财利而轻失民心,不罢青苗使者而轻弃禁近耳目,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非宗庙社稷之福,臣恐天下自此不安矣」。
言入,即求去,四上章,不许。
熙宁三年四月,复五上章,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
公素号宽厚,杭之无赖子弟以此逆公,皆骈聚为恶。
公知其意,择重犯者率黥配他州,恶党相帅遁去。
未几徙青州。
因其俗朴厚,临以清净。
时山东旱蝗,青独多麦,蝗自淄齐来,及境遇风,退飞堕水而尽。
五年,成都以戍卒为忧,朝廷择遣大臣为蜀人所爱信者,皆莫如公,遂以大学士知成都。
然意公必辞,及见,上曰:「近岁无自政府复往者,卿能为我行乎」?
公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岂顾有例哉」!
上大喜。
公乞以便宜行事,即日辞去。
至蜀,默为经略,而燕劳閒暇如他日,兵民晏然。
一日,坐堂上,有卒长在堂下。
公好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也,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慎畏戢以帅众,比戍还,得馀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人知公有善意,转相告语,莫敢复为非者。
剑州民李孝忠集众二百馀人,私造符牒,度人为僧。
或以谋逆告,狱具。
公不畀法吏,以意决之,处孝忠以私造度牒,馀皆得不死。
喧传京师,谓公脱逆党。
朝廷取具狱阅之,卒无以易也。
茂州蕃部鹿明玉等蜂聚境上,肆为剽掠。
公亟遣部将帅兵讨之,夷人惊溃乞降,愿杀婢以盟。
公使喻之,曰:「人不可用,用三牲可也」。
使至,已絷婢引弓,将射心取血。
闻公命,欢呼以听。
事讫,不杀一人。
居二岁,乞守东南,为归老计,得越州。
吴越大饥,民死者过半,公尽所以救荒之术,发廪劝分,而以家赀先之,民乐从焉。
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藏。
下令修城,使民食其力。
故越人虽饥而不怨。
复徙治杭。
杭旱与越等,其民尤病。
既而朝廷议欲筑其城。
公曰:「民未可劳也」。
罢之。
钱氏纳国,未及百年,而坟庙堙圮,杭人哀之。
公奏因其所在,岁度僧、道士各一人,收其田租,为岁时献享营缮之费。
从之,且改妙因院为表忠观。
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
请之不已,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时年七十二矣。
退居干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
朝廷有事郊庙,再起公侍祠,不至。
屼通判温州,从公游天台、雁荡,吴越间荣之。
屼代还,得见。
上顾问公,甚厚。
以屼提举浙东常平,以便其养。
屼复侍公游杭。
始,公自杭致仕,杭人留公不得行。
公曰:「六年当复来」。
至是适六岁矣。
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
以疾还衢,有大星陨焉。
二日而公薨,实七年八月癸巳也。
讣闻,天子辍视朝一日,赠太子少师。
十二月乙酉,葬于西安莲华山,谥曰清献。
公娶徐氏,东头供奉官度之女,封东平郡夫人,先公十年卒。
子二人,长曰岏,终杭州于潜县令;
次即屼也,今为尚书考功员外郎。
公平生不治产业,嫁兄弟之女以十数,皆如己女。
在官,为人嫁孤女二十馀人。
居乡,葬暴骨及贫无以敛且葬者,施棺给薪,不知其数。
少育于长兄振,振既没,思报其德。
将迁侍御史,乞不迁,以赠振大理评事。
公为人,和易温厚,周旋曲密,谨绳墨,蹈规矩,与人言,如恐伤之。
平生不畜声伎,晚岁习为养气安心之术,翛然有高举意。
将薨,晨起如平时,屼侍侧,公与之诀,词色不乱,安坐而终。
不知者以为无意于世也。
然至论朝廷事,分别邪正,慨然不可夺。
宰相韩琦尝称赵公真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也。
公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
治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
神宗凡拟二郡守,必曰:「昔赵某治此,最得其术」。
冯京相继守成都,事循其旧,亦曰:「赵公所为,不可改也」。
要之以惠利为本。
然至于治杭,诛锄强恶,奸民屏迹不敢犯。
盖其学道清心遇物,而应有过人者矣。
铭曰:
萧望之为太傅,近古社稷臣,其为冯翊,民未有闻。
黄霸为颍川,治行第一,其为丞相,名不迨昔。
孰如清献公,无适不宜。
邦之司直,民之父师。
其在官守,不专于宽,时出猛政,严而不残。
其在言责,不专于直,为国爱人,掩其疵疾。
盖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公兼而有之,不几于全乎!
宁海县新建衙楼记景祐元年五月 北宋 · 钱惟演
古者郎官出宰,虽班有土之权;
县令得人,自契震雷之象。
所谓子男之国,实为父母之邦。
其政不得不修,其门不得不壮。
是故羲经设位,式著乾坤之名;
老氏垂文,亦陈道义之说,盖以限阃域于内外,顺阖辟于往来。
其或肇创重楼,齐列大道,斯又为一时之轮奂,使百世之讴谣者也。
宁邑,汉会稽之回浦、鄞二县地也。
后汉改回浦为章安。
晋孝武太元二年,分鄞、章安户置之。
唐武德中,改海州为台州,宁海属焉。
自开皇迄唐大历,其间兴废靡定,迁改不常,图牒□□,斯不复载。
眷惟灵壤,实曰奥区,地接天台,路连石姥,时生英秀,代出神仙。
一派桃源,阮肇旧游之胜境;
千寻瀑布,兴公作赋之邻邦。
自武肃有国,县署之前本无崇制,门闼之设,止乃平居。
浸历岁华,率皆颓毁,梁柱悉蠹,陶甓不完,风雨雪霜,栾栌莫庇。
皇上耕籍之季秋八月,我武宁章公来莅是邑。
性惇宽裕,动合典常,专文学之科,预英雄之选。
以详雅镇俗,以惠爱字民。
虽位屈于十铨,而利均于千室。
下车数月,布政多闲。
睇广厦以爰周,叹闬闳而未备。
有邑人陈继安暨乡䣊耆艾等,列状献诚,愿谋新作。
既舆情之允洽,岂人欲之可违?
公察以由衷,聿从其志。
故冬十有二月,因农之隙,庀徒以时。
大则输梁栋之材,小则致榱桷之用。
官无醵敛,民皆义从。
押录薛宗等,夙事公庭,恪居吏□,共谋朴斲,尽瘁勤劳。
高卑悦随,上下胥乐,一心众力,百倍厥功。
景祐改元,门与楼成。
轩檐半空,烟霄咫尺,栾栱交结,丹漆相鲜。
晴曦下照于觚棱,翠巘四围于爽垲。
双扉洞启,宜驷马之并驱;
层构鼎新,若蜃云之擎出。
华不极侈,俭皆中规。
仰之弥高,观者如堵。
翌日,公乃谓盐榷侍禁王君,赞府评事□君,曰:「我之政必葺,幸已成矣。
岂非由能干之宏,假通明之奥,思以兹公□共成此门?
不然,则何以致累任之阙,一旦而备?
宜乎张丝竹,罗樽俎,会同僚,登是楼而凭之。
远可以观耒耜之勤,近可以采风俗之语。
比夫庾元规之登望,王仲宣之销忧,彼皆赏玩物象,娱悦情兴,不足同年而道耳」。
于戏!
斯邑也,创置近数百年;
斯门也,朽腐知数十载。
是邑之民,得不思经度乎?
所以然者,盖以待明公而作之,庶播其芳风者哉!
余受代葵邱,经游花县,俾兹撰述,靡容固让,敢以直书。
是岁五月二十有七日记。
陈留郡夫人边氏墓志铭(元丰四年) 北宋 · 陆佃
故观文殿学士孙威敏公夫人边氏者,其先楚丘人。
祖讳肃,枢密直学士、赠兵部侍郎。
考讳调,兵部郎中、赠开府仪同三司。
夫人十有七岁,归威敏。
是时,公为秘书丞、监高邮军酒。
明道二年,以南郊恩封金城县君。
明年,公为监察御史里行。
未几,以言事谪监永州酒。
夫人方归宁,报至,家人皆惊恻,以航重湖为唁。
夫人独慨然曰:「丈夫为国,以忠义得罪,无所愧恨。
重湖虽险,安之若命可也」。
庆历八年,公为龙图阁直学士、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州。
以南郊恩,进封仁寿郡君。
皇祐四年,广源蛮侬智高反,据邕州。
朝廷倚公讨贼,乃除广南东西路经略安抚使。
公以任重,尝退朝深念。
夫人辄请公曰:「曷念之深也?
如闻河陕之间骑卒精锐,宜若可使者」。
适与公意合,遂请以从。
厥后破贼,卒以骑胜。
公还,上乃特赐夫人冠帔。
明年,公为枢密副使,进封陈留郡夫人。
夫人曰:「公在西枢,我从公贵。
而吾母尚未命,愿以今恩施及幽竁,可乎」?
公为言之。
于是追封温氏旌德县太君。
后公谢事,居符离,以真自适,与世淡若无意。
家事无大小,决于夫人,公自以不忧。
而内外之姻至,所以应之,皆顾礼。
公薨,未始少惰。
盖十有六年,如公之存一日也。
先是公考妣葬兰亭,即其地置寺,赐名资庆显尊禅院,因以私田二千馀亩赡其僧。
及公从葬,夫人又令葺其宇上,岁益以山阴之田四顷。
由是,孙氏之阡长以完善。
夫人,吾从母也。
有才智,持家颇严甚。
遇事以理取胜,虽公不能无屈,亦天下奇女子也。
一男之敏,承事郎,年少耳,见义辄为,善与人交,重然诺,有威敏之风。
实能祗事夫人,谐之以孝。
然其鞠养成就至于如此,盖夫人之德也。
三女子:长适朝散郎胡宗尧,次适太子中舍苏炳,次适河东转运判官、奉议郎庄公岳。
其适宗尧、公岳者,皆已亡。
夫人春秋六十有五。
元丰四年六月六日以疾卒,之敏将以某月某日葬,祔公之墓,乃来速铭。
铭曰:
夫人之才,威敏是资。
惜也女子,而止于斯。
克绍厥家,一子而足。
彼虽多子,有不能续。
作此新铭,载以吉玉。
苏州十咏 其一 泰伯庙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至德本无名,宣尼一此评。
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
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苏州十咏 其三 洞庭山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吴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
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
平看月上早,远觉鸟归迟。
近古谁真赏,白云应得知。
苏州十咏 其四 虎丘山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昔见虎耽耽,今为佛子岩。
云寒不出寺,剑静未离潭。
幽步萝垂径,高禅雪闭庵。
吴都十万户,烟瓦亘西南。
⑴ 原作朱,据宋本改
赠方秀才(楷)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高尚继先君,岩居与俗分。
有泉皆漱石,无地不生云。
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
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以上《范文正公集》卷四)
苏州十咏 其五 阊门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吴门耸阊阖,迎送每跻攀。
一水帝乡路,片云师子山。
落鸿渔钓外,斜柳别离间。
白傅归休处,盘桓几厚颜。
谪守睦州作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重父必重母,正邦必正家。
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
铜虎恩犹厚,鲈鱼味复佳。
圣明何以报,没齿愿无邪。
苏州十咏 其八 伍相庙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
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
悠悠当日者,千载秪惭魂。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 其一 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① 一作唐介诗,题作谪官渡淮舟中遇风欲覆舟而作
圣宋非强楚,清淮异汨罗。
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
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
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
游乌龙山寺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高岚指天近,远溜出山迟。
万事不到处,白云无尽时。
异花啼鸟乐,灵草隐人知。
信是栖真地,林僧半雪眉。
苏州十咏 其九 观风楼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高压郡西城,观风不浪名。
山川千里色,语笑万家声。
碧寺烟中静,红桥柳际明。
登临岂刘白,满目见诗情。
和章岷推官同登承天寺竹阁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僧阁倚寒竹,幽襟聊一开。
清风曾未足,明月可重来。
晚意烟垂草,秋姿露滴苔。
佳宾何以伫,云瑟与霞杯
过馀杭白塔寺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
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
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
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
西湖筵上赠胡侍郎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五言律诗
官秩文昌贵,功名信史褒。
朝廷三老重,乡党二疏高。
涯业尽图籍,子孙皆俊髦。
西湖天下绝,今日盛游遨。
参议董君昌裔墓志铭(庆元五年)(1199年) 南宋 · 周必大
君姓董氏,讳昌裔,字梦贶,庐陵郡著姓,儒风郁然,登科者相继。
仁宗景祐元年放进士五百人,郡之中选者十有一,而董氏曰洙与其子师德、弟汀、侄师道、仪一门五人焉。
洙父子仍同丙科。
太守江钧奏所居为五桂乡,邦人荣之。
仪仕至都官郎中,尝历部使者,赠左正议大夫,即君曾祖也。
祖乾粹又登嘉祐八年进士第,仕至左朝奉大夫,赠中奉大夫。
父彭,右朝散郎、知郁林州,赠通议大夫。
君自少力学,试郡庠率占上游。
宣和四年,父告老,补将仕郎。
靖康间丁外艰。
服阕,以迪功郎尉台之临海。
母忧免。
再调郴州司户参军,摄永兴令。
蛮猺犯省地,君发丁壮,授方略,捍禦境上,民以奠枕。
移连州录事参军。
二千石苛急,恚君守法,屡窘以事,君不为屈。
或诬良民为盗,君平反之,俄获真盗。
新守王大宝及外台交荐,改宣教郎,为临安府钱塘丞,适阙令,君行其事,赤县繁剧,不劳而办。
显谟阁直学士刘公才邵荐君宜在台阁,添差通判婺州。
会省员罢,入摄行都酒官,连被最赏,出为湖南转运司主管文字。
李全作乱,王师四集,粮饷不乏,幕画为多。
故参知政事魏公良臣帅长沙,以名闻,隆兴元年擢知兴国军。
宗室犯法,君绳治不少恕,谰辞诋诬,有诏禁锢,善良安焉。
地介江湖,田畴下下,非涝即旱,君祈祷立应。
大修学校,增给生徒,时号循吏。
以年高乞间,得浙东安抚司参议官。
秩满求便乡,改江西以归。
积官朝奉大夫,赐服金紫。
妻宜人林氏,吏部侍郎保之女,治家有法,内外肃然,年六十八,淳熙丁酉十二月乙酉卒。
后三年岁在庚子正月甲戌,君亦卒于家,享年七十八,合葬州西万松冈。
一子,文林郎、新监行在车辂院冲元。
五女:长适迪功郎、宜州宜山县尉高栖筠,次适朝议大夫、江淮荆湖闽广等路都大提点坑冶铸钱林祖洽,次适从政郎、全州司法参军方桂,次适朝奉郎、通判潭州郭赞,次适朝散郎、通判衡州解僖。
孙男将仕郎塾。
女一人。
自君之没,其仲女适林氏者曰奉君姑从夫宦游,深念父母之葬有阙,又惟泉水之义重于归宁,数谂其弟,谋改卜,不事薰泽,不御酒肉,饭蔬饮水。
越二十年,姑亡。
终制,适提点君按行所部,遂得偕来,毕精竭力,迁奉双柩葬抚州乐安县云盖乡西务之原,实庆元五年九月壬寅也。
云盖初属吉水县,至和元年析隶永丰。
绍兴二十五年,复割五乡置乐安,而云盖在中。
至是始祔董氏先垄以成亲志,义贯幽显,闻者叹息,或至泣下。
昔唐传列女,首以孝为先,而所记节义率系其夫,若孝于亲者仅得二李氏。
其一父殡于堂十年,朝夕哀临,不嫁以养母。
母死,身完葬具。
其一幼从他州,闻父亡,间道奔丧,至则已葬,力请开墓舌,去棺尘。
其母病笃,终日不亲匕箸,朝加旌表,史以称美。
由今观之,既曰内夫家外父母家矣,而苦节不匮,两致其义,则视昔为尤难,亦贤矣哉!
夫惟有女如此,父母之贤抑可知已。
况君中坦外庄,讷于言而敏于行,居家有誉无疵,涖官奉公履正。
乡人户知之,予亦深知之。
冲元及提点君以铭见属,乃为铭曰:
居称善人,仕则循吏。
学缵先业,禄延后嗣。
生也能然,庶几无愧。
有女而孝,言归故乡。
宅兆既安,子孙其昌。
没也虽久,庶几不忘(《平园续稿》卷三二。)
师:原脱,据明抄本、四库本及傅校本补。
依韵和胡使君书事1034年 北宋 · 范仲淹
七言律诗
都督再临横海镇,集仙遥辍内朝班。
清风又振东南美,好梦多亲咫尺颜。
坐啸楼台凌皓月,行春鼓吹入青山。
太平天子尊耆旧,八十王祥未赐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