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封钱宏佐吴越国王玉册文 后晋 · 晋少帝
天福八年岁次癸卯十月丙午朔六日辛亥。皇帝若曰。
在天成象。拱辰分将相之星。
惟帝念功。启土列侯王之国。
朕所以法昊穹而光宅。稽典礼以疏封。
而况世著大勋。时推令器。
探宝符而嗣位。仗金钺以宣威。
羽翼天朝。藩篱东夏。
宜列诸侯之上。特隆一字之封。
自朕心。叶于舆论。
咨尔保邦宣化忠正翊戴功臣起复镇国大将军右金吾卫上将军员外置同正员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杭州越州大都督充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管内观察处置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营田等使上柱国吴越国王食邑一万七千户实封四千户钱宏佐。为时之瑞。
命世而生。负经文纬武之才。
蕴开物成务之志。英华发外。
精义入神。亚夫继社稷之勋。
顾荣擅东南之美。眷言祖考。
志奉国朝。清吴越之土疆。
执桓文之弓矢。天资厥德。
代有其人。荷基构以克家。
事梯航而述职。殊庸斯在。
信史有光。是举彝章。
爰行盛典。土茅符节。
方推翼世之贤。黻冕辂车。
更重策勋之礼。斯为异数。
允属真王。今遣使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太子宾客上柱国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王玫使副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郎中柱国赐紫金鱼袋赵熙等持节备礼。
册尔为吴越国王。于戏。
周宠元臣。四履锡命。
汉封异姓。八国始王。
指河岳以誓功。俾子孙而袭爵。
尔纂服旧业。朕载考前文。
勿忘必复之言。更广无穷之祚。
懋昭前烈。尔惟钦哉。
奉国军节度使彭城钱公碑铭(乾德五年四月) 宋初 · 崔仁冀
呜呼!
鲁诔宣尼,谓「旻天不吊」;
齐铭文献,谓「半岳摧峰」。
彼惟叹哲,此乃伤宗。
终始礼全,傥有贵乎启足;
短修分定,亦奚甚乎戚容。
我国家系自仙灵,基于神武,岐周孙子,瓜瓞绵绵而逾长;
鲁卫弟兄,棣华韡韡以方盛。
其分宗之大,创业之高,班布前书,焕列今史,可得而略焉。
公即武肃王之孙、文穆王之第十子、今大元帅吴越国王之大弟也,讳亿,字延世,钱塘人也。
天垂象而列为公辅,岳炳灵而诞作英髦。
神清如水鉴旁辉,表异而山庭上耸。
未当就傅之岁,已有能文之性。
采蜡珠而为凤,智与识偕;
溲鸡白以成碑,辞兼理胜。
生七岁而后异,志千里以自然。
骊珠擅爱于掌中,凤綍推恩于膝下。
未出閤岁,制授尚书礼部郎中,寻改中直都指挥使、检校司徒、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罢南宫之锦帐,讲上将之玉钤。
鸿羽渐升,犀渠是肃。
辛丑岁,文穆王升遐八极,中献王缵服二邦。
继体守文,乍洽舆人之望;
自家刑国,先推睦族之恩。
天福八年六月,授公起复云麾将军、检校太子太保,寻历太傅、太尉、尚书右仆射,开国侯,加食邑至一千五百户。
端右才仪于庭鹭,具瞻旋逼于台鸾,俄自五宗,言同三品。
丁未岁,我上应楚庭之当拜,副代邸之奉迎,乾坤定位于太初,雷雨覃恩于洪覆。
指栖鸡之𡏝,将正阶司;
顾审像之求,不遐天序。
尧俞所属,康诰屡行。
公于是大空土之资,真济川之秩,监董狐之史笔,总天禄之殿书。
宗相燮和而惟允,霸君垂拱以仰成。
未几,上以镕山煮海之权,富国强兵之本,式资心计,以赡军须。
乾祐元年四月,委公判两浙盐铁,仍封新定郡公,加食邑五百户。
夜思经济,岂惟师孔仅前修;
岁入羡盈,不假辟李华旁赞。
四明提封千里,云屋万家。
贡分于齿革羽毛,俗殷于鱼盐蜃蛤。
南琛交贸,有蛮舶以时来;
东道送迎,有皇华而岁至。
慎选兹任,非亲勿居。
明年五月,授公判四明诸军事。
《易》利建侯,《诗》优布政,揽辔有苏舒之志,下车多惠爱之方。
南亩啬夫,荷决渠降雨之利;
东野编户,安熬波出素之业。
郡歌来暮,朝议陟明。
属我上守位以仁,因心则友。
念犬牙之相制,式赖亲亲;
当龙首之高居,常回眷眷。
奉纶言而奖授,择宝器以颁宣,骆驿道途,蝉联岁序。
其间拥旄入觐,执玉在庭,每将梁孝同居,亲为东平行邸,恩光不二,礼分特高。
故得大国进封,遥裂剪鹑之壤;
群官处长,兼同浴凤之仪。
显德初,丁周国明懿善庆太夫人忧,寻从泣血之中,仰奉夺情之典。
洎大宋皇帝起陆龛难,应天革命,以我上秉三世之大节,北面尊周,率万国之诸侯,同心戴舜,霸业腾高于践土,宠章荫及于在原,建隆元年,敕命公为奉国军节度使。
自膺帝命,弥励政经。
内和民人,外固封守。
福星坐照,周旋六考之间;
甘雨行随,康济一方之内。
必谓受禄未艾,介福犹登。
无何方寸之间,忽遘在肓之疾。
台星中折,晋司空早自知亡;
丧气东行,荆太守俄钟此衅。
以乾德五年春二月丁卯,薨于府城之正寝,享寿凡二百二十六甲子。
哀闻达听,痛轸上心,七日罢朝,百官奉慰。
博议易名之典,广求监护之才,制赠官谥曰「康宪」。
以其年四月庚申,葬于本军奉化县禽孝乡白石里之原,礼也。
守龟告日,踣马开茔。
哀引长驱,指蒿埏而去去;
悲风四起,咽笳吹以凄凄。
北邙永閟于幽扃,南氏空书夫遗绩。
公星潢演派,虹玉滋苗。
出藩入辅之才,谅由天赋;
纬武经文之业,且见日新。
其政理也,简静为先,缓猛相济,爱如冬日,穆若清风。
班铁尺于旗亭,市无二价;
设缿筒于闾里,路不拾遗。
其课绩也,舆赋均登,逋民襁负。
疏鹄陂而资溉注,创鳌榭以胜追游。
设险守邦,大峻金墉之制;
树碑纪绩,亲刊黄绢之辞。
其文学也,洞究百家,冥搜万象。
蝌蚪书出于鲁壁,芙蓉诗生在谢塘。
玉如意之挥时,纷纷兼讲;
铜钵声之敲处,续续成章。
其伎艺也,授剑术于猿公,传弓声于雁将。
章呈擅敏,草圣推工。
顾误曲于坐隅,五音潜别;
覆残棋于碑背,一路无遗。
其风度也,玉海千寻,黄陂万顷。
折旋中矩,终宴不疲。
菊映漉巾,陶亮乃羲皇上客;
雪沾鹤氅,王恭真神仙中人。
其理性也,得古佛之指归,经祖师之印可。
鍊宝结生天之果,布金追陟屺之恩。
启迪言筌,岂止作山阴都讲;
发挥心要,固将同方丈上人。
总是全材,诞为英器。
而乃际吾主隆平之运,极周亲友爱之恩,入专和峤之车,出仗辛毗之节。
况复有厚于国,有庆于家。
康乐凤毛,悉联荣于仕路;
太冲纨素,俱结偶于相门。
委大化以如归,考终命而不乱。
斯尽善矣,复何慊哉!
纪是殊政,宜乎大手。
仁翼也,䌽笔惭名,银台辱召,奉纶言而比事,抽轧思以仅成。
刻在琅玕,远愧乎披文相质;
寘诸冥寞,聊防乎深谷为陵。
谨为铭曰:
东南福地,表里仙冈。
牒称著姓,谶述兴王。
极天基大,积石流长。
秦中鹿走,浙右龙骧。
武祖勃兴,文考光启。
国霸鲁史,家肥戴《礼》。
乃子乃孙,宜兄宜弟。
磐石分封,平台立邸。
国之贵介,才自天生。
蟾供研滴,霞剪诗情。
爰居西邸,是则东平。
为霖入用,同气分荣。
地曰句章,州名海岱。
乃辍牢盆,言驱大旆。
六考之间,百城之内,民咏安堵,史书课最。
霸君敦爱,裂地酬勋。
天王覃宠,奉国名军。
圭桐旧剪,符玉新分。
如支天柱,如捧日云。
誓著山河,任兼将相。
水薤政声,金縢德望。
适赖永藩,忽悲中丧。
影澹三阶,位虚五帐。
鄮山之下,鄞水之滨,令兹蓍兆,择得蒿邻。
风旌飘瞥,露挽酸辛。
为陵有日,大夜无晨。
生理四明,民享馀利。
殁窆四明,神资吉地。
有召棠兮兴歌,有羊碑兮堕泪。
公之德兮公之功,百世可知于锡谥。
按: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一,宋元四明六志本。又见《宝庆四明志》卷一,《舆地纪胜》卷一一,《延祐四明志》卷一九,《敬止录》卷一,《四明文献考》卷一三七,天顺《宁波郡志》卷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七,光绪《奉化县志》卷三八。
辨李廷圭墨 南宋 · 薛季宣
黟墨二枚,其制椭前平后,面为香,字不正,铭曰「歙州进务官李廷圭」。
幕文有隐起交龙挟之,铭曰「宝大元年正月七日奉旨造」。
初,外舅秘阁镇郢,故相申王以墨饷,为螺累百数,李墨不能什一,舅均之僚属。
时走用几要从事幕府,与受一螺,舅得一螺亦以相与。
后十年,走莅樊楚,梅雨既霁,视箧中旧物,探囊见墨,念舅已修文地下,县又荆州下邑,为恻然感动,因考见其事云。
按史,南唐元宗保大元年岁在癸卯,当晋帝天福八年,距今绍兴嗣三十二年壬午,历年二百二十。
其岁正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寔烈祖升元七年也,烈祖殂以二月庚午,元宗以三月己卯朔践阼,改元保大,则保大元无正月
廷圭父超,本奚氏,自易徙黟,赐姓于唐,不容在烈祖世。
元宗贬号,出显德之后,墨铭「奉旨」,皆大不同。
旧称「李墨」,盖玉质犀文,投之水中,经年不败,书纸数十,耗不二分,今又未必尽然。
本朝创墨宝堂,裒李墨宝藏几尽,秦氏所得尚众,虽权门容或有此,然亦已多。
事之不然,无足多辨。
走常患近世墨工凡下,未尝知有胶法,如潘衡、蒲大韶辈,墨研未半,已胶败不可复使。
惟黟人吴滋,墨法近古,典刑尚在,然嗜酒,不自知贵,听人窃取其名。
真滋所为,已足贵重,胶不易败,惟滋有之。
诚以滋墨校今所藏,其肌理胶煤略皆相似。
李墨但加腻耳,断知墨为滋造,而滋之名又为小人窃而有之。
扁鹊卢人而医多卢,滋祖氏墨官而易多祖,盗名欺世,知庸有极哉!
安得潘谷之徒,与之共论形模之外,易耳目之习,以求制作之正乎?
走固为秦氏欺,而秦氏亦未免见欺于世,可为大息!
端午前夕镫下书。
义宁惠宁庙碑(绍兴二十七年) 南宋 · 毛鹏举
义宁为邑,自晋天福八年始,朴素淳俭,有尧民风。
邑之西有山曰知慧,山中有神曰武当,刘蜀时偕诸葛武侯亮南征牂牁蛮,追奔踰岭,而神乘暴涨西入,溺死知慧源。
厥后英魄感发,白昼擐金甲兜鍪而出,挥石大呼,声震山谷。
或著屐临流,坐石而钓,今钓台屐迹具存。
邑人建庙祀之,迨今且数百载。
崇宁改元,知县事陶君迥嘉神功德,闻之朝,始赐庙额「惠宁」,而未及封爵。
凡五十馀年,曾靡为之请者。
岁在乙亥,田种而不雨。
至六月,旱甚。
会汝颍李君晋臣出宰是邑,宣布德意,问民疾苦,而知旱魃为虐,率父老造祠下祷之。
有顷云作,甘雨随车,膏泽畎亩,岁则大熟。
君异其感应之速,乃谕父老为请褒封。
明年秋九月,赐爵义宁侯,以报休功。
是岁丙子,大熟,欢声载途,疠疫顿息。
丁丑,又大熟。
人既去愁叹而就安乐,致和气而为丰年,于是弹丝吹竹,激宫流羽,相与为欢,曾弗知明神在兹,上以默赞乎天地之化育,下以相予贤令尹,美其教化,以厚风俗也。
鹏举以告邑人,皆唯唯曰,为吾书之,传之无穷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