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程瑀宋 1087 — 1152
宋故左中奉大夫徽猷阁待制新安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致仕赠左通奉大夫程公行状(绍兴十四年九月) 宋 · 程瑀
曾祖伯照,故赠光禄卿。
祖母:扶风太君鲁氏,彭城太君钱氏。
祖迪,故任尚书都官郎中致仕。
祖母:仁和县君江氏,仙居县君余氏,天水县君慎氏。
父天民,故任瀛州防禦推官,信州贵溪县丞,赠左宣奉大夫。
母赠太硕人邓氏。
公讳俱,字致道,衢州开化人。
程氏实高阳之裔,周成王时,伯符封国于程,休父为宣王司马,后因以国为姓。
春秋时,婴以立赵孤显。
六国时,邈为秦狱吏,易大小篆为隶书。
汉有不识。
魏有昱,号名将。
晋元帝即位,命元禫为新安太守,百姓悦之,代还,遮道请留,不得去,诏从其请。
比卒,赐其子孙田宅于新安之歙县,遂居黄墩。
迁开化北原者,公十世祖也。
公之曾祖光禄君,乐恺平易,重然诺,喜施与,乡里称为长者。
祖父都官君,始以儒奋,擢进士第,治剧邑,有德于民。
唐质肃介为江东转运副使日,特加赏遇,以谓:「不任威刑而人不犯,虽古循吏,无以加也」。
父宣奉君为儿时,日诵数千言,成童属文,握笔立就,未冠举进士,试南宫为第一,廷试中甲科,益博观典籍,研绎奥义。
常进所撰《诗书论》,得相州、饶州州学教授。
寻为瀛州防禦推官,贵溪县丞,摄令事,阖邑欣赖。
召试太学博士而卒。
公时方年九岁,哭泣哀毁,见者咨叹。
终丧,从母氏寓外家。
母性严,公左右承意,得其欢心,外祖尚书邓公左丞润甫深奇之。
后其家人缘左丞意,奏补公假承务郎。
绍圣四年,授苏州吴江县主簿。
时徽宗即位,肆赦放免秋苗。
本县复行催理,吏持文书通签,公即申县请准赦蠲放,而转运司牒准省符,讲求遗利。
公申状谓:「财用之在天下,譬之众川之水,潴之万顷之陂,决漏既多,乾涸可待。
乃欲崎岖回远,引线脉之流以益之,不如塞其陂之决漏而已。
今诸路赋入,则众川是也;
万顷之陂,则总计是也。
决漏如江河,则无艺之费是也;
崎岖回远,引线脉之流以益之,则讲求遗利是也。
凡无艺之费,一切罢之,则息民裕国之政具在,守而勿失,可以有馀」。
见者惊叹,亦或指以为狂。
任满,辟差舒州太湖茶场,以上书论时政罢归。
时执政者方力持绍述之说以售其私,凡持正论者,斥以为邪。
虽被摈废,人更以为荣焉。
大观初,监常州市易务,八宝恩迁通仕郎。
政和元年,改宣德郎,差知泗州临淮县事。
三年,召赴审察,以前上书报罢。
寻主管兖州岱岳观。
七年,差通判延安府,以侍亲非便辞,改通判镇江府。
俄除编修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
八年,兼道史检讨。
宣和二年,转承议郎,赐五品服。
明年,除将作监丞。
时论谓公以儒术世其家,今艺学绩文之士鲜出其右,近臣亦推公长于撰著,于是以闻,徽宗即迁秘书省著作佐郎,赐上舍出身。
三年,除礼部员外郎。
驾幸秘书省,特旨召观书阁下,因赐御笔书画,迁朝奉郎。
五年,丁母忧。
七年,复除礼部员外郎,以病告老,不俟报而归,坐责。
岁馀,今上登极,转朝请郎。
建炎三年,复为著作佐郎。
寻再迁礼部员外郎,除太常少卿,卧家力辞,章四上,遂以直秘阁知秀州。
会车驾临幸,有旨赐对,公奏事讫,即启陈济大业、致中兴之说,言极剀切,有曰:「陛下盛德日新,政事日举,赏罚施置,仰有以当天意,俯有以合人心,则赵氏安而社稷固。
苟惟不然,则天之所以眷佑者将恐替,人之所以欣戴者将恐离,如是则社稷危而天下乱,其间盖不容发」。
上欣然纳之。
及虏骑南渡,既据临安,遣兵破崇德、海盐。
公厉兵守禦方力,已降省劄令公迁避,复被旨管押钱帛,由海道趋行在。
始出华亭,宣抚使留公,有旨趣使津发,因航海至永嘉。
既朝见,以病乞归乡听命,时建炎四年三月也。
冬复召赴行在。
绍兴改元始置秘书省,即以公为秘书少监。
九月,除中书舍人,仍兼侍讲。
二年,罢职,提举江州太平观。
四年,差知漳州,以病辞,改提举台州崇道观。
五年,复集英殿修撰。
六年,除徽猷阁待制。
九年,除提举万寿观,充实录院脩撰。
先是公得风痹之疾,朝廷知公步趋拜跪良难,特缘兵火之后,简册散逸,谓公雅精史学,持心平实,欲使免朝参,坐局充职,其意甚厚,而公以疾力辞,乃差提举亳州明道宫。
累官至朝议大夫。
三遇明堂郊祀恩,封新安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
十四年六月,疾稍寝,乞致仕,转左中奉大夫。
壬辰,卒于寝,享年六十有七。
遗表闻,赠左通奉大夫。
公初娶新昌石氏,赠令人;
再娶同郡江氏,封令人。
男一人曰行敏,右承务郎、监潭州南岳庙。
女三人:孟以病在室,仲嫁右承务郎、提点坑冶铸钱司检踏官赵伯旸,季嫁右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江振卿。
公天资端方诚直,言动不妄,思虑精切,志趣高远。
加以该洽深邃之学,典雅闳奥之文,自其幼年未仕,人推为有父风。
稍任州县,即能遇事引义,慷慨论列利害。
及缘上书坐谴,湮阨连年,饥寒转迫,气益坚刚,而自信愈笃。
学业大成,伟然有公辅之望。
然不能以辞色假人,颇亦寡徒少侣,訾笑随之。
而与之深交者,率名卿才大夫,或其丈人行。
久之,名实益孚。
其再佐著作,三为郎仪曹,朝廷盖欲用之矣。
晚登掖垣,侍经席,凡命令之下,竭思毕虑,有不安于心者,率明白反覆言之。
其进讲若故事,必考古验今,曲致规鉴,未尝有所观望畏避。
大抵务合人情,当事机,守祖宗之法度,遵先圣之训诰,非持甚高难行之论以苟邀名取誉也。
每忧外难未夷,寝食不置,章奏数上,如所谓:「国家之患,在于论事者不敢尽情,当事者不敢任责。
言有用否,事有成败,理固不齐。
今言不合,则见排于当时;
事不谐,则追咎于始议。
故虽有智如陈平,不敢请金以行间;
勇如相如,不敢全璧以抗秦;
通才如刘晏,不敢言理财以赡军食」。
此有志祖宗之制。
谓:「近年禁庭宫邸与夫宗室贵戚之家,其享富贵之奉,极骄奢侈丽之欲,皆自古所无有。
然其卒也,流离狼狈,亦自古所无之。
而怀利封己之人,习熟闻见,至今犹以侈大为当然,以啬俭为削弱,此不可以不变」。
又论武臣转官,皆自武功大夫转入横行,得者既众,则官益以轻。
使人人皆怀欲得之心,无有纪极,在于厉世劝功之时,其为敝害为尤大。
祖宗之法,文臣自将作监主簿至尚书左仆射,武臣自三班奉职至节度使,即是以次迁转之官。
而武臣自閤门副使至内客省使为横行,不系磨勘迁转之列。
既不系磨勘,即非皇城使,所得转入之官,其除授皆颁特旨。
故元丰肇新官制之时,以承务郎至特进为寄禄官,以易监主簿至仆射之名,而武臣独依旧,不以寄禄官易之,盖有深意也。
政和间改武官称为郎、大夫,遂并横行易之,而为转官之等级,此皆当时有司不习典故,不思祖宗之深旨,率意改更,以开侥倖之门,故流弊日深。
且文臣之所谓庶官者,转不得过中大夫,而武臣乃得过皇城使,此何理也!
自改使为大夫以来,常调之官,下至皂隶,转为横行者,不可胜数,其敝极矣。
夫官职轻重,在朝廷所以用之而已。
朝廷爱重官职,不妄与人,则官职重;
若轻以与人,得者冗滥,则官职轻。
官职轻,则得者不以为恩,未得者常怀觖望」。
他人莫能言也。
顾任职未几而罢,罢未几而病,病卒不可复起,此有识者之士所以深为天下惜也。
公平生著述不可胜纪,已抱病,犹不辍,然忧深虑危,时时芟削焚弃。
今所存者,《北山小集》四十卷,《麟台故事》五卷,《默说》三卷,馀无传焉。
其孤卜以九月辛酉,葬于开化县北山之原。
属瑀状公行实,将求铭于钜儒硕学,以图不朽。
谨考核叙如右。
绍兴十四年九月日,龙图阁学士、左中奉大夫、提举江州太平观、鄱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程瑀状。
宋端明殿学士正议大夫赠少傅黄公神道碑 宋 · 程瑀
布衣韦带之士,怀材抱艺,砥节砺行,所负者重,不自衒曜,而未有所试,其为家人所敬者鲜矣,况能取知于乡党乎?
见知于乡党者益鲜矣,况能有闻于天下乎?
以孔子之圣,而易于其邻;
子路之贤,而慢于同门之士。
自是而降,盖在所不论也。
至若啸咏衡门之下,诵诗读书,考今玩古,作为文章,翛然自适,而州邑乡闾推为豪杰,不敢或与之齿。
已而游场屋,学校有司每得其文,必以为第一,而声名达于九重,天子迟见之。
一旦策士于庭,亲擢以冠多士,荣问休畅,人以未识其面为恨。
如端明黄公者,是岂易得哉?
惟汉儒拘于传注,或不见圣人指归。
而隋唐以来,窘束词章,文律益下。
神宗皇帝始以经术造士,公以自得之学溢为文词,超然独步,而遇合如此,非偶然也。
公讳裳,字冕仲。
其先金陵人,五代时迁延平。
曾祖曰护,祖曰添,考曰文庆,皆隐德不仕。
考以公贵,累赠特进。
妣吴氏,赠高密郡夫人。
公元丰五年登进士第。
历越州签判、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大宗正丞、尚书考功员外郎、起居舍人、太常少卿。
徽宗朝迁兵部侍郎,又迁礼部侍郎。
求外任,差知颍昌府,移河南府,未行,留为礼部尚书。
阅数月,申前请,除显谟阁直学士,知青州,移庐州,又移郓州。
久之,丐宫祠,差提举杭州洞霄宫。
政和四年,以龙图阁直学士起知福州,历二任,除龙图阁学士。
于是复以提举杭州洞霄宫,居钱唐。
至宣和七年,除端明殿学士,再领宫祠。
建炎二年,始归延平。
抗章乞致仕,转正议大夫。
次年八月十八日,卒于里第,享年八十有七。
遗表闻,诏赠四官,恩恤如令。
冬十月十六日,其子玠以公与夫人同葬于郡之板桥坑先茔之左。
公襟韵旷远,文词出于胸臆,浩渺难穷,而趣诣深奥,见于《演山集》六十卷。
少有魁天下之志,士亦以此期之。
至仕宦则泊然无心,故久而始达。
晚而油然外服,老而超遥物表。
世故人累不得婴其中而拂其外,与夫锐进而下说,初贪得而倒行逆施者,其可同年语哉?
为兵部时,尝言:「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
备豫不虞,古之善教。
天下无事,而为有事之备,则可以坐享太平」。
又言:「雄州弓箭手趫捷勇健,北虏畏惮,请增额选募,分屯边郡」。
又言:「东南城池颓毁,无战守具,万一奸人窃发,惧无以制」。
在礼部,会朝廷议推太学三舍法于天下,公谓:「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如遵祖宗科举之制」。
是后公私烦费,大不以为便,卒采公言,复科举。
而方腊、虏人之变,悉符公所论,由是人知公言不见用。
而身去朝廷,老于州郡,其蕴蓄盖有不获展者,为可惜也。
性澹于财利,甫终父母丧,举赀产畀二兄,而寓迹僧舍,不挟一金之资。
在太学,有同舍生遭丧,无以为归计,罄箧笥所有资之。
仕宦俸入,未尝省录,宗族亲故贫者多仰给焉。
颇从事于延年养生之术,博览道家之书,往往深解而参诸日用。
凡世俗之所竞趋而共骛者,公独漠然无系累,兹其所以享令名,遂雅操,得遐寿也欤。
娶同郡张氏,累赠越国夫人,世儒家,方居约时,事舅姑尽礼。
祖姑疾病,侍药饵,供浣濯,备极艰勤,宗族嗟服。
及公显达,闺门之治,不待告诏而悉得指意。
其生若卒,皆先公一年,是亦异矣。
生四男七女:孟曰瑜,终于朝奉大夫、知徽州休宁县。
仲曰玘,终于承奉郎、监真定府粮料院。
叔曰琚,终于朝奉大夫、直秘阁、江南东路转运判官。
季曰玠,今为右朝奉郎、大宗正司主管宗室财用。
奉直大夫、直秘阁、知单州蔡修,承议郎、河北通判陈详,承奉郎曾绂,左朝请郎、中书舍人张扩,左承议郎、监察御史陈积中,朝请郎、坊州佥判李排,七女婿也,详盖两娶云。
父既葬十有八年,玠谋墓道之碑于舍人张君,张君与予善,因以见属。
予念切尝诵公之文,固已钦想其风致。
比游两学,延平之人多喜道公事,盖乐闻之。
于是著公平生,而系之以诗曰:
延平重渊,剑龙蜿蜒。
演出崇巅,栖息真仙。
灵踪缅邈,诞降英贤。
篇翰星粲,操履玉坚。
高标独立,逸翮孤骞。
智参蓍蔡,言立世传。
侍从之者,谁或差肩。
初终进退,人无间然。
孰谓公死,剑逝仙还。
藏棺深竁,板桥旧阡。
高风远矣,永怀莫谖。
镌石墓道,垂千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