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答周孚先问(并跋)(1102年5月8日) 北宋 · 程颐
问:先生旧语门人云:「天下至忙者,无如禅客。
市井之人,虽曰营利,犹有休息时。
禅客行住坐卧,无不在道。
存无不在道之心,便是至忙」。
孚先窃谓此语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若正若助长,即是忙也。
或者谓此语非为学者设,谓以圣人方之禅客未尝闲,若学者须是行住坐卧在道。
存无不在道之心,便是助长。
方其学也,固当有事,亦当知助长之非。
问:《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孚先窃谓,圣者谓有圣人资质,一不念则流入于狂。
狂者进取,曾晰之徒是也。
借如颜子,不能拳拳服膺,亦必至于此。
若是圣人,则从心所欲不踰矩,虽不念亦无害也。
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圣,通明之称。
狂,狂愚之称。
问: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孚先窃谓乐山乐水状仁知之体,动静述仁知之用,乐与寿明仁知之效。
知则能知之,能知之则务穷物理,务穷物理则运用不息,故乐水。
水谓其周流也,故动。
动谓其理之无穷也,故乐。
乐谓其无疑也。
仁则能体之,能体之则有得于所性,有得于所性则循理而行之,故乐山。
山谓其安止也,故静。
静谓其无待于外也,故寿。
寿谓其达生理也。
言意未能体仁知,且宜潜思。
问: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孚先窃谓,此语是告学者,亦是入道之序。
故知及之者,见得到也;
仁能守之者,孳孳于此也;
庄以涖之者,外设藩垣以远暴慢也;
动之以礼,观时应用皆欲中节也。
或者谓此是人君事。
临政处己,莫不皆然。
所谓仁能守之者,孳孳于此也,此言未能尽仁,且宜致思。
仁则安矣,所以云守也。
孚先旧讲习太学,建中靖国庚辰冬,过洛阳,游伊川先生之门,预群弟子之列,亲炙模范,时闻诲语。
越明年暮春,归省庭闱,期岁复入学,以所疑为书,请质于先生,皆得亲笔开谕,逮今几四十年矣。
以今日视前日,固知学之不博,问之不切。
日月逝矣,功不加倍,只益自歉。
绍兴丁巳冬,周孚先谨书。
禊饮诗序(元丰二年)(1079年3月) 北宋 · 程颐
上巳禊饮,风流远矣,而兰亭之会,最为后人所称慕者,何哉?
盖其游多豪逸之才,而右军之书,复为好事者所重尔。
事之显晦,未尝不在人也。
颍川陈公廙始治洛居,则引流回环,为泛觞之所。
元丰己未,首修禊事。
公廙好古重道,所会皆儒学之士。
既乐嘉宾,形于咏歌,有不愧山阴之句。
诸君属而和者,皆有高致。
野人程颐不能赋诗,因论今昔之异,而为之评曰:以好贤方逐乐之心,礼义为疏旷之比,道艺当笔札之功,诚不愧矣。
安知后日之视今日,不若今人之慕昔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