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请禁贵近勋臣越制请求奏 南宋 · 范成大
立爱惟亲,固圣人之用心;
法行自近始,亦圣治之先务。
贵近无尺寸者,相习如此,异时勋臣战士,若复越制请求,则如之何而拒之。
条四事奏 南宋 · 范成大
一、乞招填诸州将兵。
二、乞以前提刑滕㢗效用,军发赴行在,逃亡者招充本路效用,小弱者断给据自便。
三、以广西人少,一保动隔山川,改户长法,止以三十户为一科。
四、以簿尉规避上司,别差无籍者摄之,乞禁止。
乞避兄成象立班奏 南宋 · 范成大
乞避兄成象立班,照庆历八年,李端懿复防禦使,与弟沂州防禦使端愿同班,端愿乞下之例。
论重征莫甚于沿江奏 南宋 · 范成大
重征莫甚于沿江,如蕲之江口,池之雁󰬑,号大小法场。
上而至荆峡,往往有是名。
虚舟往来为力胜,本无奇货,而妄呼名件为虚喝,宜征千金,先抛十金之数为花数。
客费日多,则物日涌,钱日轻。
乞禁沿江置场,繁并州县于支港小路私置处省之。
论铜钱入北奏 南宋 · 范成大
乞聚茶榷场,专以见钱出卖,而轻其价,则钱之在北者必来。
论谍者奏 南宋 · 范成大
谍者诡姓遁迹,冒九死而图万全,索隐察微,问一二而知十百。
此非妄男子所能,非其人不可泛遣。
用晋遣人觇宋事。
安南贡使入境宜遵旧制奏(乾道九年) 南宋 · 范成大
本司经略诸蛮,安南在抚绥之内,其陪臣岂得与中国王官亢礼!
政和间,贡使入境,皆庭参,不得报谒。
宜遵旧制,于礼为得。
交州进奉事奏 南宋 · 范成大
交州进奉,政和五年指挥,经过州军,更不复礼。
绍兴二十六年,施钜帅广,报谒移庖,遂为例。
至是绝之。
论马政四弊奏(1175年) 南宋 · 范成大
邕州买马大弊二。
蛮人先驱一二百瘦病者为马样,邀以买此而后大队至。
暨至,亦杂以半。
买马司典吏与招马人岁久为弊,一也。
横山寨无草场,支钱悉为官吏乾没,不以时得草,二也。
沿路损马大弊二。
所至无桥道,涉水贪程,一也。
州县不与草料,但计嘱押人而去,二也。
买之弊乞择官,损之弊乞马病随寓留医。
乞禁私锦奏 南宋 · 范成大
静江府兴安县,客旅私贩水银入建阳、邵武买异色私锦,涉宜州蛮界,至邕州溪洞,邀蛮人教止易银,而以私锦售易之
致官锦无用。
独一色银,易马不足。
且诱省地民负荷而缚卖之,或夹带奸细。
乞禁约于建阳、邵武出锦之源。
⑴ 官价:锦当银三十五两,私锦只十五两。
关防官盐之弊奏 南宋 · 范成大
关防三事:一、虑漕司拨与诸郡抑配。
二、虑取赢抬价,民食贵盐。
三、虑仓吏减斤,多装笼叶。
乞除放黎州欠负奏 南宋 · 范成大
乾道寇入,致欠钱引一万五百四十道,而总领司置狱雅州,抑吏均赔钱引万馀,必非出自吏胥之家,掊领居民,渔夺商贾,何所不至,民困诛求,反思有寇之岁,无此追扰。
望圣慈计其大者,指此钱引下总司,特免催理。
上折估事奏 南宋 · 范成大
去四川数十年之害,培其本根,徐用其力,国家长计也。
远方州县吏为朝廷根本忧者几人,折估不办,上司怪怒,百方贴补上场。
陛下赤子而不恤,后日意外之患。
其间贪墨又或并缘此,所以实闻于朝廷者寡也。
出纳之司,徒见枝叶粗存,不知本根将拨。
望陛下断自宸衷,与帷幄大臣决之,不须更付有司。
彼有司者,但知出纳之吝,安知根本之忧。
舶舡抽解事奏 南宋 · 范成大
将舶舡客货抄数估直若干,候回舶,亦将博买中国货物,估直与来货价同,方令登舟,使别无馀力可换铜钱,以绝旧来轻舠载钱潜行数程以俟大舟泄钱莫道之弊。
上流民事奏 南宋 · 范成大
广济仓等陈米,储之不过为尘土,散之可以易民命。
沿江渡口,流民过淮处,如建康之靖安、东阳、下蜀、大城󰎇、马家等渡、太平州采石、大信、荻港、三山、上湾等处,池州铜陵、东流、池口等渡,皆差官给粮,津发其回,不愿回者存养之。
近渡路口,如建康界湖熟、金陵镇、路口、桐井四处,复为之邀接津遣。
其自两浙来者,多自饶州石门取路,亦置场给,谕其还,劝分赏格,减半细数(用淳熙元年三月二十四日指挥。)
被荒残税,申乞蠲阁。
流移归业,收赎不候生满。
行李牛畜,并与收免渡钱。
论日力国力人力疏(乾道四年) 南宋 · 范成大
臣闻自古建功业者,必有一定之规摹。
规摹既定,则以其力之所能及者,日夜淬厉以赴之,而不可分其力于规摹之外。
所谓力者有三:一曰日力,寸阴是也;
二曰国力,资用是也;
三曰人力,思虑智术之所及者是也。
世事无穷,而三力有限,岂可分之于不急之地哉!
臣虽疵贱,去国未久,固尝仰窥陛下神谟圣策,将大有为。
窃计复古之心,规摹已定,然而风俗宴安,期会倥偬,稽古礼文之事太繁,承平虚费之习未尽,日力穷于不急之务,国力耗于不急之须,人力疲于不急之役,皆非所以副陛下规摹之所欲为者。
非旷然大有以损益之,恐不免于志勤道远之叹。
愿陛下与共政之臣,自治三力,专用之于所欲为之地,凡规摹之外,一切稍缓,俟大欲既济,复之未晚。
昔越句践未得志也,早朝晏罢,非谋吴之策则不讲,自古能用三力,无出其右者,故功业卓然。
此虽陈迹,可以验今。
臣故并以为陛下献。
取进止。
论狱法疏 南宋 · 范成大
臣闻狱者,万民之命。
民命莫重于大辟,方锻练时,何可尽察,故其节目,独在聚录之际。
盖大情既定,成案已结,官吏聚于一堂,引囚而读示之,死生之分,决此顷刻,可谓要会矣。
而狱吏惮于平反,摘纸疾读,离绝其文,嘈囋其语,故为不可晓解之音,造次而毕,呼囚书字,茫然引去,指日听刑。
人命所干,轻忽若此,远方近甸,习俗皆然。
傍观寒心,大伤政体。
臣窃检照聚录之法,有曰:「人吏依句宣读,无得隐漏,令囚自通重情,以合其款」。
详此法意,盖不止于只读成案而已。
欲望圣慈深诏攸司,痛革前弊。
臣之愚见,谓当稽参「自通重情以合其款」之文,于聚录时,委长吏点无干碍吏人先附囚口责状一通,覆视狱案,果无差殊,然后亦点无干碍吏人依句宣读,务要详明,令囚通晓。
庶几伏辜者无憾,负枉者获伸,足以称陛下矜恤之心,滋圣朝仁厚之福。
论兵制疏 南宋 · 范成大
臣伏见国家于屯卫正兵之外,别令诸州自募禁卒,故逐路皆成全师,规摹深矣。
法意中弛,戎备久缺,陛下圣武布昭,沉几远驭,大蒐军实以壮国威,又严诸郡教阅之法。
今则器仗显设,程课精明,郡始知有兵,兵始知有战,不增募卒之费,坐获成军之实,甚盛举也。
臣窃询宿弊,尚有二端:一曰简阅未精,二曰营伍未立。
何谓简阅未精?
按禁军著令,惟郡守兵官得破不堪披带之人充当直外,其馀百役专用厢军。
向来一概混役,禁卒各有事务,未尝讲武。
自陛下修明军政以来,此等或惮肄习之勤劳,或恋司局之优厚,率作缘故,降就厢军。
春秋二拣,百计不赴。
其尤黠者,则径降剩员,终身不拣。
是以禁军尚有怯弱,厢军反多强壮,事体倒置,议者不平,此弊未除,恐负陛下强兵之意。
何谓营伍未立?
按祖宗旧制,营房损漏,兵官不得替移。
霖雨经时,有司先葺营寨,中间虽尝申严,州郡漫不加省。
有营无屋,有屋无人,带甲之军,杂处闾井,晨出无期会,暮归无点集,踪迹难制,号召难齐,甘苦难知,真伪难察。
一旦调发,如群市人,虽有法制,何缘纪律,此弊不振,恐妨陛下制军之法。
欲望圣慈严饬拣兵之官,执法从事,刷诸路见管厢军剩员,不以是何官司,尽数拣点,仍先立宽限,必须呈身。
若临期托病,或申差出,即时开落,勿复容情。
精料其可为胜兵者,十必三四,其司局占破尚是禁军者,亦可改正,仍令所在修盖营房,部领迁入,各具了毕月日上闻。
夫简阅精,则人材可恃,营伍立,则纪律可行。
二事具举,成军隐然,惟陛下令之耳。
论勤政疏 南宋 · 范成大
臣闻治天下之道,非以无其具之为患,而以有其具而不责其成功之为患也。
譬犹工匠,虽有械器杂然前陈,而不课其成器之效,则与无械器者何异?
夫兴事造业,发号出令之初,何尝不长虑却顾,殚智竭力,再三熟复而后有所为哉!
推而放之之久,则必有偏而不举,尼而不行,与夫沮抑于下而弗使见功者,一听其自然,不复过而问焉。
则向之所谓殚智竭力而为之者,终于徒劳而无补,此所以治具虽多,而治功愈远也。
大抵末俗之陋,乐宴安而惮改作,习委靡而忘振起。
譬犹王良之御驽马,审其衔勒而紧握之,犹可维持以行,跬步稍弛,则蹶踬随之矣。
故曰:「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此言一日旷官,则万事之几必有废失者,况其久乎!
故善治之主,不敢一日不用其才焉。
孜孜业业,执其所以为治具者,昼夜提策之,曰:吾前日兴某利,其果兴矣乎?
前日去某害,其果去矣乎?
利宜兴而未兴,害宜去而未去,无乃吾法制有未善者乎?
抑亦有沮抑于下而使法制不得行者乎?
及其利已兴矣,害已去矣,则又曰:其果能久而弗变矣乎,虽变而犹可通之以尽利乎?
夫如是,则有所不为,为无不成,而成亦不坏矣。
尧舜之治,莫要乎《二典》,《二典》莫盛于赓歌,治至于君臣作歌以相戒,宜不作不急之语。
而皋陶之飏言,但曰:「率作兴事,谨乃宪,钦哉。
屡省乃成,钦哉」。
盖兴事之初,不谨宪度,固无可行之理。
宪度谨矣,而必继以「屡省」者,盖事不加省,则虽成而必隳。
屡之为言,不一而足之谓,朝省之,暮又省之,今日省之,明日又省之,不知何时而已也。
《二典》之治,百圣所师,皋陶之谟,后世莫及。
撮其枢要,初不远于人情,而无高世离俗,甚高难行之说。
今圣主将大有为,以蹑尧舜之迹,观皋陶之歌,思过半矣!
论不举子疏(1169年) 南宋 · 范成大
臣伏见比者臣寮有请,以福建等路有不举子之风,乞支钱米以济贫乏。
陛下推天地好生之德,特从其请,恩至渥矣。
然其间尚有委曲,臣请续终其说。
姑以臣前任处州言之。
小民以山瘠地贫,生男稍多,便不肯举。
女则不问可知,村落间至无妇可娶,买于它州。
计所夭杀,不知其几。
检惟绍兴八年指挥,贫乏妊娠,支常平米四斗。
十五年指挥,改支常平米一石。
又著令杀子之家父母邻保与收生之人,皆徒刑编置。
赏罚具著如此,而此风未殄者,盖州县以常平积欠,救过不暇,决不敢以此非时发仓。
支赐既不复行,罪名亦不复问。
臣伏睹去冬圣旨,将诸路常平义仓漏底折欠十七万八千馀石,尽行除放。
若以此数救不举之子,当活十七万八千馀人。
而典吏臣蠹陷失如此,陛下尚且置而不问,臣决知陛下无所惜于贫乏之家也。
昔苏轼知密州,盘量宽剩,得数百名,专储以养弃儿。
是时初无常平给赐之令,使轼在今日,则推广上恩,当如何哉!
臣愚欲望圣慈申饬诸路提举司并州县长吏,有似此风俗之处,依累降指挥,勘会贫乏,如数支赐。
又须申严法禁,与之并行。
并穷山僻县常平义仓所管数少,不了支给,定成空文,乞令运司仿苏轼遗意,措置宽剩,量拨助之。
每岁各具支过钱米、活过赤子数目奏闻。
于以滋圣朝仁寿之福,衍清庙灵长之休,抑又得十年生聚之义,惟宸慈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