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虞俦
林正甫与子中春并命为御史正甫按刑浙东道别去兼旬而予衔命按视宫陵经越上获一再款语临行有诗因次其韵 其二 宋 · 虞俦
七言律诗
衔命宫陵偶一回,山阴道上得徘徊。
溟鹏好在思抟击,乘雁何尝计去来。
万壑千岩况秋色,明珠白璧更尘埃。
相逢未稳还为别,一段诗愁费剪裁。
和安抚王诚之给事重九日登高诗韵 其三 宋 · 虞俦
七言律诗
眼横秦望接云高,不独诗豪酒亦豪。
岂是过呼韩吏部,未应轻比汉功曹。
尊空北海怀文举,菊绕东篱念老陶。
只恐诏归天尺五,直须秉烛与公遨。
连日大雪独坐有感 其一 宋 · 虞俦
七言律诗
低唱谁家帐缕金,何如短棹泛山阴。
天边雁断无留影,泓下龙寒亦懒吟。
著柳便随风作态,欺梅除有月知心。
晴光却喜前村动,春事从今日日深。
被旨暂摄四明已具舟而雪作王诚之有诗相饯次韵 宋 · 虞俦
七言律诗
剡溪风雪正纷纷,暗想清游已目存。
颇怪扁舟遽乘兴,应缘坐席不容温。
海圻聊尔誇千骑,帐底何如具一尊。
回首兔园吟赏地,从今授简致频频。
和绍兴钱参政贡院落成 宋 · 虞俦
七言律诗
能为君王猎隽英,区区循吏笑西京。
忽看广厦千间辟,蚤觉先春万木荣。
有客囊中来露颖(自注:预荐者十九人。),何人垄上去佣耕。
知公造化无遗物,咫尺龙门雷电生。
次林正甫韵 宋 · 虞俦
七言律诗
湖山梦想阻登临,柳色门前绿未深。
老去青衫谁著眼,向来白战尚寒心。
浇愁可欠杯中物,遣兴聊为洛下吟。
倒指启关春已暮,直须修禊继山阴。
和鲍倅同汤欧二倅春日郊行 宋 · 虞俦
七言律诗
别驾联镳喜在坰,不妨修禊继兰亭。
雅知社结池莲白,况复诗成水荇青。
问讯梅花才半树,渐看柳絮又浮萍。
风光流转须时赏,烂醉从今莫放醒。
和王诚之群圃胜集 宋 · 虞俦
七言律诗
何人浪说四难并,此地追随眼更清。
飞盖数移红步幛,肩舆稳度翠围屏。
春回觞咏频频举,风度笙歌处处听。
昼短夜长公莫恨,当家故事有兰亭。
连日将行泥涂风雪因作二诗一以自嘲一以自解 其二 宋 · 虞俦
七言绝句
天公怜我太徒劳,为散冰花洗郁陶。
翻觉篮舆清兴动,风流不减剡溪高。
南坡杂诗 其四 凿池种莲 宋 · 虞俦
七言绝句
太华峰头开玉井,若耶溪上识红妆。
要遣秋风开菡萏,急须春雨涨池塘。
自云门还泛若耶溪入镜湖寄院中诸公 宋 · 虞俦
五言排律
山中秋赏罢,溪上晚归时(谢良弼)
出谷秦人望,经湖谢客期(吕渭)
日斜愁路远,风横畏舟迟(郑槩)
章句怀文友,途程问楫师(严维)
浅沙游蚌蛤,危石起鸬鹚(裴晃)
落叶飞孤戍,横塘向古祠(允初)
行行多逸兴,无处不相思(萧幼和)
和陈倅游石门吊瞿硎先生 宋 · 虞俦
我坐南坡上,高鸿忽飞去。
指点夕阳外,文脊盖其处
下有奇洞府,有道乃宜据。
鹿裘坐石室,先生岂真踞。
傥是我辈人,傲视非所虑。
桓温汝何为,乃欲效三顾。
奸心妄窥鼎,未见神合沮。
猿鹤亦汝羞,未易饮食举。
伏滔不自重,且为温所遇。
赞词纵云美,所耻非所慕。
迩来贤别驾,物外欲轩翥。
功名恐未免,溪山亦已饫。
五字识岩石,千载想风驭。
神交付冥漠,心契自平素。
苍苔留履迹,飞花约归路。
先生还一笑,晴云为披絮。
⑴ 自注:仆家南坡之西,政见文脊山。
龙井惠泽庙加封制 宋 · 虞俦
朕悯今岁之旱,靡神不宗。
惟南山之南,井有龙焉,韬敛风雷,贮储云雨。
亟命黄冠,往投符简。
如响斯答,曾不旋踵,肤寸之泽,弥天之润,何其神耶!
朕甚异之。
肆加显号,用侈侯封。
其钦承厥命,以永佑我农人。
杨文昌将作监丞张琯将作监簿制 宋 · 虞俦
朕惟躬行节俭,以移风俗,凡宫室苑囿,未尝有所增益。
然而匠监设属,有不敢废者,亦以蓄储人材,待用焉耳。
尔文昌出于绍兴勋阀,而能佩服儒雅;
尔琯见谓元祐故家,而能有志事功。
若丞若簿,其往莅厥职。
尔毋曰事有若缓而不切,狃于苟简之习,必也,俾工巧器械咸精其能,以副朕储材之意,则惟汝嘉。
赵善坚知绍兴府制 宋 · 虞俦
朕惟兴怀三辅,盖将更治以考功;
乃眷从臣,不以一眚而掩德。
爰攽纶命,申锡赞书。
具官某以帝胄之英,膺天邑之寄。
二年于此,已备罄于勤劳;
一旦飘然,可久安于閒适。
乃顾陪都之重,实临东粤之区。
畀一节以起家,总七州而作牧。
要使民安田里,还卖刀买犊之风;
庶几福及京师,有自叶流根之润。
朕之所以待尔者,可谓尽矣;
尔之所以报朕者,宜如何哉?
请慎择参详点检官劄子(嘉泰元年) 宋 · 虞俦
臣闻天下之至平者莫如衡,故能权物之重轻;
天下之至明者莫如鉴,故能别物之妍丑。
苟惟衡之不平,鉴之不明,则轻重倒置,妍丑不分,理之必然,无足怪者。
夫场屋考校之官,士子所恃以为衡鉴者也。
去取高下,无不系焉。
国家取士之制,有经义,有诗赋。
自绍兴分科以来,士子不过各专习其一,以应上之科目。
今之所谓考官者,其向之进取,盖不过工于一而已矣。
若以经义之人而考诗赋,则恐于声律未能细评;
以诗赋之人而考经义,则恐于旨趣未能深究。
又六经之中,率是互考,其《春秋》之凡例,二《礼》之制度,《易》之象数,倘非素习,未免有所牴牾,往往去取高下,颠倒谬误,不厌士论,何所不有?
是犹衡不平而欲权物之轻重,鉴不明而欲别物之妍丑,虽欲勿失,其可得乎?
臣窃见省闱体例,士人卷子先经点检官批凿分数,然后参详官审订其当否而上之,知举从而决其去取高下,则参详、点检最为紧要。
伏望圣慈明诏大臣,将来省试,参详、点检等官,凡六经、诗赋,于朝士中选其所素习者,使各有其人,仍诏知举随其所习,分隶考校,庶几士子所业,衡鉴不逃,去取高下,咸得其当,以副国家取士之意。
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