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论讲和仍宜修备疏(绍兴八年十月) 南宋 · 冯楫
臣尝谓天下之事有经有权,顾所遇何如耳。
遇经事而可以守常,则何以权为?
遭变事而靳于有济,乌可舍权而不用焉?
国家自靖康以来,敌人南侵,二圣北狩,族属臣民,随寓沙漠,宗庙陵寝,遥居伪境。
继而太上皇帝讣至,梓宫未还,岂独陛下羹墙之念,造次不忘,凡百臣子,孰不痛愤!
昨缘朝廷遣使请上皇梓宫,使还,道敌人讲和之言,从而应之,往返通好。
窃闻比有许还地、归梓宫之报,然索礼太高,朝廷未有所处,使人躇境上而稽于过界。
道途之议皆云士大夫有不可屈之言,诸大将有君辱则臣辱之说,咸欲奉兵以示威。
臣恐此声若出,万一有妨和议,则几会何时可复得耶?
使金人无还地、归梓宫之意,固不敢自屈以奉彼。
如或有之,是陛下之屈乃为父母兄弟、宗庙陵寝、祖宗境土、族属臣民而屈耳。
为父母兄弟、宗庙陵寝,是屈而行孝弟也;
为祖宗境土、族属臣民,是屈而施仁慈也。
陛下少降其礼,而能返父母兄弟、族属臣民于旧都,还祖宗境土于版籍,复宗庙陵寝于邦内,一举而兼备孝弟仁慈之四德,自古帝王之用心何以加于此乎?
然所谓屈者,岂真我辱哉,循斯须之权耳,乃伸之阶也。
会稽之役,勾践屈于吴王,卒能破吴;
鸿门之会,高祖屈于项羽,卒能兴汉。
然则兹屈也,非所以为伸欤?
假如诸大将不许陛下降礼以就之,自非同心协谋,一戎衣可以空敌庭,然后上皇梓宫可还,太母渊圣銮舆可复,族属臣民可返,宗庙陵寝可安。
臣恐敌庭未易遽空也,藉能空之,两国又须交兵,残杀亿万生灵之性命而后底定,岂若不血一刃而遂如所欲乎?
臣愿陛下毋惑士大夫之言,毋徇诸将之议,断自渊衷,度利多害少则行之。
倘陛下俄顷少降万乘之尊,果得金人革心,归上皇之梓宫,还太母渊圣之銮驾,返我族属臣民,复我故疆境土,则是陛下于十有馀年渺茫怀想之中,一日之间母子兄弟复得相见,宗庙陵寝复得奉祀,族属臣民复得绥睦,臣谓累世南面之乐,未有如陛下今日之乐也。
臣所以不避忌讳而妄为陛下陈之。
虽然,自古和不能独成,有威然后能成其和,和而有威,其和乃固。
如专任和而废威,使彼以信来,夫复何疑,其或继之以诈,将何以待之哉?
臣愿陛下谕使人笃于讲和,敕将帅严于修备,责效于使人,归功于将帅,降礼以成和议,严备以固和好。
如是则有万全之功,无不测之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