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附录〕太平寰宇记自序 唐末宋初 · 乐史
帝王之业,按节而全;
圣贤之修,审端而大。
今日太平,其权不在寰宇,必自人主修身始。
修身有道,宜承精一之传,当绍危微之训。
人心之危,人欲之萌;
道心之微,天理之奥。
既有理欲之界,始有邪正之名。
致知惟精,斯居正而审差;
力行惟一,斯黜异而反同。
不使旦昼之所为,梏亡仁义之良心;
勿令过不及之偏,踰乱中庸之正道。
理求自慊,凛戒惧慎独之操;
功戒勿欺,严格致诚正之修。
盛德积中,粹美著外,一身之太平。
由身以及家,齐家有道。
《蓼莪》有赋,《杕杜》有歌。
念明发而怀二人,叙天显而敦友爱。
庭帏豫顺,作古今之慈孝;
内考无惭,备天地之中和。
是以父言慈,子言孝,兄言友,弟言恭,一家之太平。
由家以及国,治国有道。
抒安怀之素心,行富教之大政。
不竞不絿,宽猛皆无所倚;
不刚不柔,吐纳两无所累。
大德慈祥,深恤闾阎之疾苦;
宏仁普遍,周知稼穑之艰难。
与民所欲,弗为驩虞之小补;
去民所恶,必为王道之平康。
本诚意以宰制,在上克明德之身,在下被斯民之治。
由慎独以单心,在上为修己之道,在世为纪纲之极。
是以道德齐礼,用观雅化,爱民如子,民歌父母,一国之太平。
由国以及天下,治天下有道。
阐绎天人性命之奥旨,发挥经纶政教之懿模。
存诸心者,贞邪之辨须剖晰于无遗;
著之事者,得失之端务求详而罔略。
自正心以先,保民之度,扩于定静安虑之中;
自诚意以后,进贤之法,察于好恶慎独之内。
稽古而證今,人才之可否,孰为可法,孰为可惩;
抚近而及远,民物之艰难,何者当重,何者当轻?
怀保小民,因思己饥己溺;
散财济众,近取欲立欲达。
思吐握之风,任贤勿贰;
效诛凶之德,去谗弗疑。
学问无愧,圣贤造庐以请;
经纶可报,君父旌帛以招。
或播种而稷,或明刑而皋,或敷教而契,或典礼而夷,帝德巍巍,必借臣工之善代;
孰召伯其茇,孰毕公其釐,孰吕伋其兵,孰君陈其尹,王心穆穆,敢忘臣度之交贞。
得士正品,有爱国为民之心;
取人学醇,有久安长治之道。
所以皇躬静体寂然之中,天地本在吾心,初非形气之隔;
动察感应之际,万物皆吾度内,原无体质之殊。
因而致中,本立而性定,性定而气通,而三才以正,而万象以清。
因而致和,道备而情安,情安而理得,而庶绩咸熙,而万邦咸理。
自历象星辰以迨山川土田,悉应至德之光昭,由海隅苍生以及昆虫草木,皆受神圣之裁成,天下之太平。
故圣人视中国犹一人,遐迩咸归;
王者以天下为一家,平成永奠。
合万国之车书,山铭万岁;
统九州之则壤,永建千年。
中外庆同风,奏治安而歌美;
华夷大一统,执圭璧以陈词。
寰宇腾欢,臣工志喜。
太平有象,何须梯山航海;
而王化无方,莫不瞻云就日。
考昔建极坤舆,兆起断鳌之帝;
形扶天柱,功传炼石之娲。
虞廷惟其修德,化格两阶;
越裳自慕圣人,来朝重译。
谟载随刊,列上中之田赋;
典传封浚,奠高下之山川。
风移沐日之乡,辨五宗而作镇;
声入无雷之国,统四渎以朝宗。
共球云集于涂山,蒲谷星屯于冀域。
是以茫茫绣甸,遂呈疆索之编;
嶪嶪寰区,尽隶职方之掌。
稽之图记,载在《夏书》;
凡属荒垓,悉归禹服。
虽周隆封建之制,竟遗吴越一星;
即秦分郡县之名,尚漏麟洲小水。
暨乎方隆之炎汉,鄯善、康居咸望西京入侍;
维彼全盛之有唐,新罗、高丽佥纳胄子受经。
梁晋牌移朝暮,六合烟飞;
金辽地若邮传,□□□□。
万里狂澜,谁阻王风之披拂;
九渊绝壑,群欣化日之照临。
此皆敷至治于一时,遂至同文德于四表。
迨乎承美窃踞,款纳岭南之师;
至若吴越入朝,座凛面北之义。
虽非招携以威武,大都怀远以宽仁。
慨自黩武穷兵,徒至轮台之悔;
罢兵息役,空馀徐惠之箴。
赤豹黄罴,无关圣朝之服食;
南金象齿,仅侈大赂之馈遗。
未有《周官》茅土之馀,愿星言而夙驾,《禹贡》山川之外,邀燕乐以生辉,德教沛于寰区,威灵振于无外,无丝竹之声,有劳来之喜,俾高丽、乌弋悉入称臣,回鹘、女真咸归受吏,如今日者也。
兹盖伏遇圣天子道存一中,执数圣难传之旨;
心传十六,绍千圣不传之精。
揆天佩道,益地凝符,奠九州而首出,超群辟以独尊。
应紫极以奠中区,升泰阶而临六合。
文德诞敷,声教讫于四海;
武功克缵,干羽戢于两阶。
山节虎而泽节龙,已称一道同风之盛;
壤土黄而坟土白,益徵普天率土之归。
乃考披离玉垒,窥马生聚米之形;
屈曲银河,识韩国囊沙之势。
始于冀,终于雍,环八州而入卫;
浮于洛,达于河,会四国以周通。
左王屋而右大行,崇峨北境;
前岷嶓而后大别,襟带南条。
厥贡维何,则银镂琅玕;
伊产奚若,则玑组织贝。
秦关西指,海岱东流,扶桑濛汜之区总归暨讫;
南望荆湘,北瞻燕晋,幽都交趾之地悉遵王化。
自世运不丁夫阳九,而民生不困于用三。
嘘大气以回大生,推仁心以行仁政。
山之东,山之西,大都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河以南,河以北,莫不罢兵习耕,罢旌植桑。
略畇畇之禹甸,自西、自东、自南、自北,已徵万国之来同;
摅荡荡之尧思,欲富、欲寿、欲安、欲逸,犹恐一夫之不获。
谓父母相携而劝本,孝文因之放富有之勋;
谓游惰悉驱而力田,贞观所以致仁义之泽。
诚哉府海官山!
久矣金城天府!
自惭笔非梦彩,文愧惊天。
睹万星之映川,犹思学海;
若聚蚊而成响,实惭负山。
已无术以补天,敢著书而掷地。
生逢保泰之邦,快睹会归之盛。
皇上安内攘外,居重驭轻。
抚恤有方,薄海快声灵之赫濯;
德威并济,遐区增式廓之疆围。
享其贡即臣其人,务使东渐而西被;
耀以德不观以兵,恒瞻近悦而远来。
是见掩之机,不在远而在迩;
则诚形之理,不在委而在原。
世多以符瑞为祯祥,吾则以孝慈礼忠为祯祥;
人每以云物为福兆,吾则以修齐治平为福兆。
故君子慎独之体,日见其安舒,大人明德之身,时出为粹润,太平在身。
慈父、孝子、友兄、恭弟、信友、贞妇,太平在家。
忧民、德化,赋薄、刑省、残除、害去、弊绝,风清,太平在国。
广而品汇之裁成,尔德溥遍,而中和足以致之,大而两间之化育,清宁永协,而参赞足以致之,太平在天下。
然天下之平必本于国治,国治必本于家齐,家齐必本于身修,身修必本于心正。
心无不正,已接二帝精一之传,绍危微之训,驾百王而首出,有不与唐、虞、三代之治媲美无疆者哉!
为书本末,以待来者,使今日复睹太平寰宇尚有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