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上执政书 宋 · 姚宽
今八月岁入翼,明年七月入轸,又其行在己巳者,东南屏蔽也。
昔越得岁而吴伐越,吴卒以亡;
晋得岁而苻坚伐晋,坚随以灭。
今狂虏背盟犯岁,灭亡指日可待。
书葛繁校韦刺史集后(绍兴二十三年二月) 宋 · 姚宽
右葛繁校《苏州韦刺史集》十卷。
刺史,洛阳人,姓韦氏,名应物,贞元中以左司郎中出为苏州刺史。
书目姓名略见《唐书·艺文志》,其详不载于正史,不可得而考也。
今观其《逢杨开府》诗云:「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唯有故人知」。
又《温泉行》云:「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
作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
又云:「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
是尝为三卫而踪迹不羁也。
《燕李录事》诗云:「与君十五侍皇闱」。
又《京师叛乱寄诸弟》云:「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
当天宝十五载六月,明皇避安禄山之难,是年应物年二十,至宝应元年建巳月,上皇崩,则武皇升仙去之时,应物年二十七。
又《示从子河南尉班》诗序云:「永泰中,予任洛阳丞」。
则应物年二十九。
及其来吴,《赠旧识》云:「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
蹉跎三十载,今日海隅行」。
则少尝游太学,盖武皇升仙后二年入太学,遂为丞也。
自洛阳丞为京兆府功曹,大历十四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疾归善福精舍。
建中二年,由前资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改刺江州,改左司郎中。
贞元初又历苏州,罢守,寓居永定精舍。
以诗考之,历官次序如此。
广德中,《洛阳作》云:「蹇劣乏高步,缉遗守微官」。
广德二年乃当永泰之元,时为洛阳丞,自京师之后,至德、乾元、上元、宝应数年间,折节读书,遂入仕,而因谓之微官也(《善福精舍》)
按:《韦刺史诗集》附录,四部丛刊本。
战国策后序(绍兴三十年十一月) 宋 · 姚宽
右《战国策》,《隋经籍志》:三十四卷,刘向录;
高诱注,止二十卷;
汉京兆尹延笃论一卷。
《唐艺文志》,刘向录已阙二卷,高诱注乃增十一卷,延笃论时尚存。
今所传三十三卷。
《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印本存者有十篇。
武安君事在《中山》卷末,不详所谓。
延笃论今亡矣。
其未曾经曾南丰校定者,舛误尤不可读。
其浙、建原小字刊行者,皆南丰所校本也。
括苍耿氏所刊,卤莽尤甚。
宣和间,得馆中孙固、孙觉、钱藻、曾巩、刘敞、苏颂、集贤院共七本,晚得晁以道本,并校之,所得十二焉。
如用「地」、「𢘑」字,皆武后字,恐唐人相承如此。
诸公校书,改用此字,殊不可解。
窦苹作《唐书》,释武后用「地」字,云「古字,字见《战国策》」,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坔」乃古「地」字。
又「地」字见《亢仓子》、《鹖冠子》,或有自来。
至于「𢘑」字,幽州僧行均作《切韵训诂》,以此二字云古文,岂别有所见耶?
太史公所采九十三事,内不同者五。
《韩非子》十五事,《说苑》六事,《新序》九事,《吕氏春秋》一事,《韩诗外传》一事,皇甫谧《高士传》三事,《越绝书》记李园一事,甚异。
如正文遗逸引《战国策》者,司马贞引五事《广韵》七事,《玉篇》一事(骥仰而喷,鼓鼻也。),《太平御览》二事,《元和姓纂》一事(引《风俗通》云:晋大夫芸贤。),《春秋后语》二事,《后汉·地理志》一事(东城九门,注云:碣石山在县界。),《后汉》第八《赞》一事(廉颇为人勇鸷而好士。),《艺文类聚》一事,《北堂书钞》一事(楚人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徐广注《史记》一事(韩兵入西周,令成君辨说秦求救。),张守节《正义》一事(碣石九门,本有宫室以居。),旧《战国策》一事,李善注《文选》一事,皆今本所无也。
至如张仪说惠王,乃《韩非子·初见秦》书,厉怜王引《诗》,乃《韩诗外传》,既无古书可以考證,第叹息而已。
某以所闻见以为集注,补高诱之亡云。
上章执徐仲冬朔日,会稽姚宽书。
按:《战国策》附录,士礼居丛书本。
⑴ ,豫让击襄子之衣,衣尽血;吕不韦言周凡三十七王;白圭为中山将,亡六城,还拔中山;马犯谓周君;马犯谓梁王云「王病愈」,作「瘉」字。
⑵ 晋有大夫芬质,音抚文切;芊千者著书显名;安陵丑,雍门周;中山大夫蓝诸;晋有亥唐;赵有大夫肁贾,音肇,训开也;齐威王时有左执法公旗番。
⑶ 涸若耶以取铜,破𢘗山而出锡;廊庙之椽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
⑷ 赵武灵王游大陵,梦楚女鼓瑟,平原君躄者,注云:躄,挛跛之名。
⑸ 苏秦为楚合从,元戎以铁为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⑹ 罗尚见秦王曰:秦四塞之险,利于守,不利于战。
⑺ 苏秦说孟尝君曰:「秦四塞之国」。高诱注云:「四面有山关之固,故曰四塞之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