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燕肃北宋 961 — 10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40 【介绍】: 宋益都人,徒居曹州,字穆之。登进士第。为寇准所知。数典刑狱,累知审刑院。曾建言州郡疑狱及情可悯者处死刑须经复奏获准,方得施行。性精巧,曾造指南车、记里鼓车及欹器以献;又创记时莲花漏法,世称精密。喜为诗。工画山水,尤擅古木折竹。曾在知明州任上绘《海潮图》,著《海潮论》。官至礼部侍郎。
全宋诗
燕肃(九六一~一○四○),字穆之,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举进士,为凤翔观察推官,改知临邛、考城等县,通判河南府。迁提点广南西路刑狱,徙广南东路,又知越州、明州。入为定王府记室参军,擢知审刑院。后历知梓、亳、青、颍、邓州,以礼部侍郎致仕。仁宗康定元年卒(《图画见闻志》卷三),年八十(《东都事略》卷六○)。《宋史》卷二九八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八八
燕肃(九六一——一○四○),字穆之,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家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
咸平三年举进士,补凤翔府观察推官,历任知县、通判、提刑、知州,迁侍御史、直昭文馆。
天圣中,判刑部,擢龙图阁待制,知审刑院,历知梓、亳、青州。
景祐中判太常寺兼大理寺,进龙图阁直学士,知颍、邓州。
宝元中以礼部侍郎致仕,康定元年卒,年八十。
肃雅多巧思,精审音律,尝造指南、记里鼓二车,又上《莲花漏法》,为《海潮图》,著《海潮论》。
能画,尤善山水寒林,入妙品。
又喜为诗,多至数千篇。
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诗集二卷。
宋史》卷二九八有传,又见《图画见闻志》卷三,《东都事略》卷六○。
主要活动
  • 1000年,进士
  • 1017年-1019年,广南西路象州(广西省象州县),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19年-1021年,广南东路英州(广东省英德市),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2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
  • 1021年-1022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2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殿中侍御史
  • 1022年-1023年,两浙路明州(鄞县),明州知州
  • 1024年-103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刑部
  • 1025年-1028年,梓州路梓州(三台),梓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26年-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刑院
  • 1028年-1029年,开封府开封府(开封市),在京纠察刑狱
  • 1030年-1031年,淮南东路亳州(亳州市),亳州知州
  • 1033年,京东东路青州(青州市),青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33年-1035年,京西北路颍州(阜阳市),颍州知州
  • 1034年-103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寺
  • 1034年-103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大理寺
  • 1035年,京西南路邓州(邓州市),邓州知州
  • 1035年-1037年,京西南路襄州(襄阳市),襄州知州
皇甫选北宋
全宋文·卷二六七
皇甫选,无为军庐江(今安徽庐江)人。
至道元年官大理寺丞,咸平三年责授南剑州团练副使。
景德间历殿中丞、太常博士。
大中祥符三年任两浙提点刑狱,六年知越州,八年四月替。
又曾知苏州、亳州。
著有《何亮本书注》三卷。
事迹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八二、食货七之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七三,《武夷新集》卷五,《苏学士集》卷一六,《会稽志》卷二,《宋史》卷二○五《艺文志》四。
主要活动
  • 999年-10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判官,1000年1月1日为剑州团练副使
  • 1004年-1008年,淮南东路亳州(亳州市),亳州知州
  • 1006年-1007年,两浙路苏州(苏州),苏州知州
  • 1007年-1010年,两浙路越州(绍兴市),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13年-1015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李宗谔北宋 965 — 10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5—1013 【介绍】: 宋深州饶阳人,字昌武。李昉子。太宗端拱二年进士。历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真宗即位,拜起居舍人,预重修《太祖实录》。迁知制诰、判集贤院,纂《西垣集制》。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判太常大乐、鼓吹二署,整顿乐工,修完器具,编次律吕法度、乐物名数为《乐纂》。大中祥符中,从封泰山,同修昭应宫。拜右谏议大夫。工隶书。有《翰林杂记》、《谈录》、《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等。
全宋诗
李宗谔(九六五~一○一三),字昌武,饶阳(今属河北)人。昉子。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隆平集》卷四),授校书郎。真宗景德二年(一○○五)为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元年(一○○八)改工部郎中。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六年卒(此据《学士年表》,《宋史》作五年),年四十九。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四十卷(《隆平集》、《东都事略》卷三二本传),均佚。《宋史》卷二六五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九八
李宗谔(九六四——一○一二),字昌武,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昉第三子。
七岁能属文,耻以父任得官,独由乡举,第端拱二年进士。
授校书郎,迁秘书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
咸平三年,命知制诰、判集贤院。
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
大中祥符三年,知审官院;四年,拜右谏议大夫。
五年五月卒,年四十九。
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乐纂》一卷、《永熙宝训》二卷、《翰林杂记》一卷、《诸路图经》九十八卷,今存《先公谈录》、《龙瑞观禹穴阳明洞天图经》。
另与宋白纂《续通典》二百卷,与丁谓等纂《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五十卷。
宋史》卷二六五《李昉传》有附传。
主要活动
  • 989年,进士
  • 994年-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00年-101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05年5月为翰林学士1013年5月卒
  • 1005年-101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013年5月卒
  • 1005年-101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寺
  • 101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姚铉北宋 968 — 10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8—1020 【介绍】: 宋庐州合肥人,字宝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知潭州湘乡县,通判简、宣、升三州。淳化五年,直史馆。至道初,迁太常丞,充京西转运使,官至两浙转运使。善文辞,藏书颇富。真宗大中祥符四年,纂集唐代文章为《唐文粹》百卷,去取谨严。与柳开、穆修等开宋代古文运动之先声。
全宋诗
姚铉(九六八~一○二○),字宝之,合肥(今属安徽)人。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知湘乡县。
淳化五年(九九四)直史馆。
真宗咸平三年(一○○○)知郓州,迁京东转运使。
后贬连州文学。
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移岳州、舒州。
天禧四年卒,年五十三。
编有《唐文粹》一百卷存世。
有集二十卷,已佚。
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二六八
姚铉(九六八——一○二○),字宝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自云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知潭州湘乡县,通判简、宣、升三州。
淳化五年,直史馆。
至道初,迁太常丞,充京西转运使,移河东。
咸平三年,知郓州,加起居舍人,京东转运使,徙西浙路,铉与薛映不协,映摭其罪状数条以闻,贬连州文学。
大中祥符五年移岳州,又移舒州。
天禧四年卒,年五十三。
文辞敏丽,善笔札,有集二十卷,又采唐文纂《唐文粹》百卷(存)。
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主要活动
  • 983年,进士
  • 995年-998年,京西路襄阳/洛阳(湖北省襄阳市/河南省洛阳市),京西路转运使
  • 998年-999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河东路转运使
  • 1000年-1002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
  • 1002年-1004年,京东路待考(待考),京东路转运使
  • 1002年-1004年,福建路南剑州(南平),南剑州知州
  • 1005年-1006年,两浙路杭州(杭州市),两浙路转运使,1006年10月,坐不法除名
  • 1012年-1013年,荆湖北路岳州(岳阳市),岳州知州
刁湛北宋 971 — 1049
全宋诗
刁湛(九七一~一○四九),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
授大理评事、知宣城、大冶等县。
历知潮、庐、寿诸州及荆湖北路提点刑狱。
仁宗即位,迁夔州路转运使、三司度支判官。
皇祐元年卒,年七十九。
事见《乐全集》卷三九《刁公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一《刁衎传》。
全宋文·卷二七四
刁湛(九七一——一○四九),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衎子。
咸平三年进士,释褐大理评事、知宣州宣城县,历监兴国军大冶县茶场兼知县,知潮州,开封府司录,通判越州,知庐州、寿州、荆湖北路提点行狱。
仁宗即位,徙夔州路转运使,迁刑部,授三司度支判官,以疾归老丹阳,皇祐元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九。
详张方平《刁公墓志铭》(《乐全集》卷三九),《京口耆旧传》卷一。
主要活动
  • 1000年,进士
  • 1008年-1010年,广南东路潮州(广东省潮州市),潮州知州
  • 1016年-1017年,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市),庐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17年-1020年,淮南西路寿州(寿县),寿州知州
  • 1020年-1022年,荆湖北路澧州(湖南省澧县),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22年-1025年,夔州路夔州(奉节县),夔州路转运使
  • 1027年-102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判官
  • 1029年,淮南西路舒州(安庆市),舒州知州
  • 1029年-1032年,淮南西路黄州(黄冈市),黄州知州
陈尧咨北宋 970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嘉谟。
尧佐弟。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
累迁右正言、知制诰。
以事贬,寻复。
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铨。
旧格选人用举者数迁官,寒士无以进,尧咨进其可擢者。
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疏龙首渠注长安城。
性刚戾,数被挫。
为陕西缘边安抚使,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
入为翰林学士。
拜武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
以气节自任,工隶书,善射,自号小由基。
卒谥康肃,改康端。
全宋诗
陈尧咨(九七○~?
)(生年据《东轩笔录》卷一四),字嘉谟,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
尧佐弟。
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济州。
召为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擢右正言、知制诰。
历知光、开封、永兴、邓、秦、同、天雄、郓、河阳、澶等州府。
卒赠太尉,谥康肃。
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今录诗四首。
主要活动
  • 1000年,状元
  • 1002年-100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度支勾院
  • 1003年-100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勾院
  • 1003年-100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盐铁勾院,7月并盐铁、度支、户部勾院为一1004年不除
  • 1003年-100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户部勾院,7月并盐铁、度支、户部勾院为一
  • 1004年-102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05年4月责授单州团练副使1013年8月知永兴军府1027年8月知天雄军
  • 1009年-1010年,淮南西路光州(潢川县),光州知州
  • 1010年-1011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江陵府知府兼安抚使,9月已在任
  • 1012年-102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13年-1015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1015年二月落职徙知邓州
  • 1015年,京西南路邓州(邓州市),邓州知州
  • 1015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19年-102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登闻院
  • 1021年-1024年,秦凤路秦州(天水),秦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24年-1025年,永兴军路同州(大荔),同州知州
  • 1026年-102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2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8月除宿州观察使罢
  • 1027年-1034年,河北路大名府(邯郸市大名县),天雄军知军
  • 1031年-1032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
  • 1032年-1033年,京西北路孟州(河南孟县),河阳知州
  • 1033年,河北路澶州(濮阳),澶州知州
杨亿北宋 974 — 10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4—1020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大年。幼颖异。年十一,太宗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献《二京赋》,赐进士及第。真宗即位,超拜左正言,预修《太宗实录》;又与王钦若同总修《册府元龟》,其功居多。曾两为翰林学士,官终工部侍郎,兼史馆修撰。性刚介耿直,重交游,与王旦、刘筠、谢绛等友善。娴熟典章制度,喜奖掖后进。为文才思敏捷,精密有规裁。诗学李商隐,词藻华丽,号“西昆体”。卒谥文。编《西昆酬唱集》,有《杨文公谈苑》、《武夷新集》等。
全宋诗
杨亿(九七四~一○二一),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年十一,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
淳化三年(九九二)赐进士及第(《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迁光禄寺丞。
四年,直集贤院。
至道二年(九九六)迁著作佐郎。
真宗即位初,预修《太宗实录》。
咸平元年(九九八)书成(《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乞外补就养,知处州。
三年,召还,拜左司谏。
四年,知制诰(《武夷新集》自序)。
景德二年(一○○五)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
三年,为翰林学士。
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以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
天禧二年(一○一八)拜工部侍郎。
三年,权同知贡举,坐考成就差谬,降授秘书监。
四年,复为翰林学士,十二月卒,年四十七。
谥文(《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三)。
所著《括苍》、《武夷》、《颍阴》等集共一九四卷。
传世有《武夷新集》二十卷,另编有《西昆酬唱集》二卷。
宋史》卷三○五有传。
 杨亿诗,前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为底本。
校以明刻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法式善编《宋元人诗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简称法式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清抄本,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清嘉庆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杨文公武夷新集》(简称祝刻本,藏科学院图书馆)。
第六、第七卷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玩珠堂刊《西昆酬唱集》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本(简称四库本)和清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简称周王合注本)等。
另从《宋文鉴》、《会稽掇英总集》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八卷。
词学图录
杨亿(974-1020) 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雍熙初,年十一,授秘书省正字。献《二京赋》,赐进士第。曾与刘筠、钱惟演等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号西昆体,存《少年游》词一首,见《梅苑》。
全宋文·卷二八二
杨亿(九七四——一○二○),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幼颖异,雍熙元年,年十一,诏试阙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命试翰林,赐进士第,直集贤院。真宗即位,超拜左正言,预修《太宗实录》。知处州,召拜左司谏、知制诰。景德初,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俄判史馆,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三年,召为翰林学士,又同修国史。大中祥符七年,知处州,代还,以为参详仪制副使,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天禧二年,拜工部侍郎。四年,复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判馆事。十二月,卒,年四十七。仁宗时追谥「文」。亿才思敏捷,工文章,诗学李商隐,词彩华丽,号「西昆体」。著作甚富,有《括苍》、《武夷》、《颍阴》、《韩城》、《退居》、《汝阳》、《蓬山》、《冠鳌》、《辞荣》等集,及《内外制》、《刀笔》共一百九十四卷,今仅存《武夷新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五有传。
主要活动
  • 984年-989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秘书省正字,制授秘书省正字,赐袍笏
  • 990年-991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奉礼郎,诣阙献文,改奉礼郎,读书秘阁
  • 992年,进士
  • 992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光禄寺丞,献赋召试,赐进士第,迁光禄寺丞
  • 993年-995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直集贤院,复献诗,直集贤院
  • 996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著作佐郎,春,迁著作佐郎,多代公卿为表疏,太宗知其贫,屡有沾赉
  • 997年-998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左正言,著作佐郎,真宗称亿文理精当,擢左正言,馆职如故
  • 998年-1000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知州,朝士钱若水、王禹偁、钱惟演等三十八人以诗赠行,亿集而序之
  • 1000年-1001年,福建路建州浦城(福建浦城),左司谏,诏召拜左司谏。归阙前,间道归浦城
  • 1001年-1003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左司谏,知制诰,以亿望实素著,未经中书试,即与薛映、梁鼎并命为知制诰。亿上表、启以谢
  • 1003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左司谏,知制诰,知审刑院,知审刑院,秘书少监、判寺事查陶屡攻其失
  • 1003年-1004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左司谏,知制诰,秋,作《鄱阳皮录事》诗。录事乃唐诗人皮日休之曾孙子良
  • 1004年-1006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左司谏,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十余日后,再上表陈情,乞解职领郡,适诏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未进。又有状乞兼职加给,亦未上
  • 1006年-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翰林学士,左司谏,知制诰,召为翰林学士
  • 1008年-1013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翰林学士,左司谏,知制诰,兵部员外郎,约于秋前,加兵部员外郎
  • 1013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太常少卿分司西京,宪官劾杨亿不俟命而去;王旦以为亿有过错,但不至于讥谤朝政。六月十一日,以亿为太常少卿,分司西京
  • 1013年-1014年,京西北路颍昌府阳翟(河南禹州),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秘书监,王钦若等上新修《历代君臣事迹》,真宗亲制序,赐名《册府元龟》。亿因预修,进秩秘书监。
  • 1014年-1015年,京西北路颍昌府阳翟(河南禹州),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秘书监,知汝州,复以病愈求入朝,起知汝州
  • 1015年-1016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秘书监,知礼仪院,判太常寺,约本年冬,自汝州代还,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
  • 1016年-1018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秘书监,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杨亿以秘书监判秘阁
  • 1018年-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工部侍郎,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冬,拜工部侍郎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秘书监,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权同知贡举,坐考较差谬,二十六日降授秘书监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工部侍郎,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丁母忧。值行郊礼,未卒丧,起复工部侍郎
  • 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起复为翰林学士。钱惟演请序班在己上,降诰从之
吕夷简北宋 979 — 10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9—1044 【介绍】: 宋寿州人,字坦夫。
吕蒙正侄。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
历官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
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天圣六年拜相。
赞成仁宗废郭后,贬逐进谏言官孔道辅等,又因范仲淹屡言事,指为朋党而加以贬斥,颇为时论所少。
后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
被劾罢相,以太尉致仕。
卒谥文靖。
有文集。
全宋诗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
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补绛州军事推官。
通判通州,徙濠州,知滨州。
擢提点两浙刑狱,入为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使契丹,还,知制诏。
再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
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参知政事。
天圣六年(一○二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明道二年(一○三三)罢,同年复相。
景祐二年(一○三五)加右仆射,封申国公。
次年,与王曾争事,同时罢相。
康定元年(一○四○)由判天雄军复入相。
庆历元年(一○四一),徙封许国公,判枢密院,改兼枢密使。
二年因病以太尉致仕。
庆历四年卒,年六十六。
谥文靖。
有集二十卷,不传。
事见《隆平集》卷五,《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三二一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吕蒙正侄。咸平进士,历任地方官,知制诰,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仁宗立,除参知政事。天圣七年拜相,后封申国公。景祐四年以与王曾争事罢,出判许州,徙天雄军。康定元年复入相,改封许国公。后以疾授平章军国重事。庆历三年,以太尉致仕。次年卒,年六十六,谥文靖。有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主要活动
  • 1000年,进士
  • 1013年-1014年,两浙路越州(绍兴市),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15年-101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知杂事
  • 1017年-101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1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1019年,开封府开封府(开封市),在京纠察刑狱
  • 1019年-102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20年3月往益、梓路安抚
  • 1020年-102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22年-102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29年2月加同平章事
  • 1029年-104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43年9月以太尉致仕
  • 1033年,京西北路陈州(淮阳县),陈州知州
  • 1037年-1038年,京西北路许州(许昌),许州知州
  • 1038年-1040年,河北路大名府(邯郸市大名县),天雄军知军
  • 104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9月加枢密使,故辞不受
释赞宁唐末宋初 919 — 10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1001 【介绍】: 宋僧。
德清人,俗姓高。
幼出家杭州龙兴寺,受业于祥符寺。
精南山律,时称“律虎”。
兼通六经史书庄老百氏之学。
吴越王钱镠署为两浙僧统。
随钱俶入朝,太宗召对于滋福殿,赐号通慧大师。
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录,三年迁左街。
卒谥圆明。
奉诏撰有《宋高僧传》,另有《物类相感志》、《荀谱》、《内典集》、《外学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9—1001 俗姓高,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明宗天成间,于杭州祥符寺出家。习《南山律》,时称为“律虎”。诗文俊捷,又称为“文虎”。任两浙僧统数十年,赐号明义宗文。吴越纳土,随钱俶入汴京,宋太宗召对,改号通惠大师。不久奉诏撰《宋高僧传》30卷。晚年住汴京天寿寺。《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著有《宋高僧传》,记唐高宗至宋初三百年间六百多位僧人事迹。另著《大宋僧史略》、《笋谱》、《传载》等书。《宋高僧诗选》、《吴郡志》、《瀛奎律髓》、《南村辍耕录》、《吟窗杂录》等书存诗7首,断句8,《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宋诗
释赞宁(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
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台山(《小畜集》卷二○《左街僧录通慧大师文集序》)。
通南山律,时人谓之“律虎”。
吴越中,置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
入宋,改赐通慧大师。
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
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录。
三年迁左街(《咸淳临安志》卷七○)。
四年卒,年八十三(《释氏疑年录》卷六)。
一说咸平二年卒(《释氏稽古略》卷四)。
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加谥圆明。
有《内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学集》四十九卷。
《西湖高僧事略》等有传。
今录诗八首。
全唐诗补逸
赞宁,德清高氏子。出家杭州龙兴寺,吴越武肃王署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入宋,至道二年示寂。诗二首。(《全唐诗》无赞宁诗)
全宋文·卷四○
赞宁(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德清县(今浙江德清)。吴越宝正中,舍身杭州灵隐寺为僧,已而入天台山。精于南山律,时人谓之「律虎」。太宗尝召对,赐号「通慧大师」,命充史馆编修。后住东京天寿寺,知西京教门事,充东京右街僧录,寻迁左街。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谥圆明大师,葬龙井。所著有《宋高僧传》三十卷(存)、《大宋僧史略》三卷(存)、《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等。见王禹偁《小畜集》卷二○《通惠大师文集序》,《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释氏稽古略》卷四,《十国春秋》卷八九本传,陈垣《释氏疑年录》卷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赞宁。姓高氏。其先世渤海人。天祐中。师生于吴兴郡之德清金鹅别墅。出家杭之祥符。习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时人谓之律虎。文学日茂。声望日隆。武肃诸王公族咸慕重之。署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兴国三年。太宗闻其名。诏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改赐通慧。诏修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又诏撰三教圣贤事一百卷。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咸平初加右街僧录。师又著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内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极其赞美。及有书称其文辞。末云。所谓时雨降矣。日月出矣。灌溉爝火复何为哉。至道二年示寂。葬龙井坞。崇宁四年加谥圆明。 赞曰。 学富道充  名闻邦国  纶巾屡膺  爰宠其职 史馆译场  削浮纂实  曰古曰今  光明罔极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赞宁,姓高氏,德清人。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栖灵隐,习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时称“律虎”。钱武肃王钦其声望,署为两浙僧统。宋太祖徵入京锡,号“通慧”,兼赐紫衣。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馆编修。宁博物强记,辩语纵横。尝著《通论》,有驳董仲舒、难王充、斥颜师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说,王禹偁深服之。兴国三年,太守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更号“通慧”。七年敕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端拱元年,书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传》,令弟子显忠拜表进纳,有敕嘉许。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门。代有奇人,迭恢圣教。若无纂述,何以显扬。繄尔真流,栖心法苑,成兹编集,颇效辛勤。备观该总之能,深切叹嘉之意。”其所进《高僧传》已令僧录司编入大藏。今赐绢三千匹,至可领也,故兹奖谕,想宜知之。又诏撰《三教圣贤事》一百卷。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事。咸平中加右街僧录。年七十,入至道九老会,后二年示寂,塔龙井坞。所著更有《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内翰王禹偁为之序,极其赞许。宁博闻多识,虽张茂先不能远过。徐常侍铉仕江南日,尝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飞虹桥,马辄不进,裂鞍断辔,箠之流血,掣缰却立,铉遗书赞宁。宁答曰: “下必有海马骨,水火俱不能毁,惟沤以腐糟,随毁者是也。”铉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兽骨。上胫可长五尺,膝面下长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积薪焚三日不动,以腐糟沤之,遂烂焉。徐谔尝画牛一辐,昼啮草栏外,夜则归卧栏中,持以献后主煜,煜献之宋,太宗以示诸臣,无能辨其理。宁曰:“南倭海水或灭,滩碛微露。倭人拾方,诸蚌腊中有馀泪,和色著物则昼隐夜见。沃焦山或风烧飘击,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则昼见夜隐,此二形殆二物所画也。”
田锡北宋 940 — 10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0—1003 【介绍】: 宋嘉州洪雅人,祖籍京兆人,字表圣。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进士。
累官河北转运副使,知相州、睦州。
慕魏征、李绛为人,以谏诤为己任,屡上疏言时政。
真宗咸平三年,上《御览》、《御屏风》,以为治乱兴亡之鉴。
五年,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
有《咸平集》。
全宋诗
田锡(九四○~一○○四),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属四川)人。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进士。
释褐除将作监丞,通判宣州。
迁著作佐郎、亦西北路转运判官。
改左拾遗、直史馆。
六年,为河北转运副使。
七年,徙知相州,改右补阙。
八年,移睦州。
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
寻以本官知制诰,加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九八九),改户部郎中,出知陈州。
因稽留狱案,降海州团练副使,嗣知单州。
召为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
真宗即位,迁吏部,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
出知泰州。
咸平三年(一○○○)召还。
五年,再掌银台,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朝请大夫。
咸平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卒,年六十四(《范文正公集》卷一二《赠兵部尚书田公墓志铭》)。
有《咸平集》五十卷(今本三十卷)。
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田锡诗,以宜秋馆刻《宋人集》丁编本为底本,校以毛晋藏明钞本(简称毛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明张位抄本(简称张本,藏北京图书馆)、汪士钟藏抄本(简称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编为六卷。
另从《天台续集》等辑得集外诗二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八○
田锡(九四○——一○○三),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太平兴国三年进士高等,释褐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著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左拾遗、直史馆。历知相州、睦州,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以本官知制诰。端拱二年忤宰相,出知陈州,坐稽狱,责授海州团练副使,徙单州,俄诏直集贤院。真宗时出使秦、陇,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出知泰州。咸平五年再掌银台,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六年十二月十一日病卒,年六十四。著《奏议》二卷、《咸平集》五十卷、《别集》三卷、《唐明皇制诰后集》一百卷、《曲本草》一卷(存)。《宋史》卷二九三有传。端平初谥曰献翼,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
主要活动
  • 978年,进士
  • 979年-980年,安徽宣城,通判,春,到宣州通判任
  • 980年,河南开封,著作郎,九月二十二日,在京为著作郎,拜表乞居谏署,献《乐府新解》十卷、《升平诗》三十篇
  • 980年,河南开封,左拾遗,九月,在京为左拾遗,有奏状谢传宣
  • 980年,安徽宣城,通判,本年,在宣州通判任,作王中古考词
  • 980年-981年,山东邹城,左拾遗,约于本年,在邹鲁与王禹偁结识
  • 981年-982年,河南开封,转运副使,九月十三日,因入辞宋太宗,上封事言事,获诏奖
  • 982年-987年,河北大名,知州,十二月十四日,在知相州任,上疏言事
  • 987年,河南开封,起居舍人,夏,由睦州还京任起居舍人,兼判登闻鼓院
  • 987年-989年,河南开封,知制诰,本年,在京为知制诰,作宋镐除监察御史制
  • 990年-992年,河南淮阳,知州,正月八日,到知陈州任,有谢表
  • 992年-994年,江苏连云港,团练副使,六月十一日,到海州团练副使任,随谢表进《感圣恩诗》二十三韵
  • 994年-996年,河南开封,员外郎,春,在京,除工部员外郎,有致谢笏记
  • 996年-998年,河南开封,郎中,正月,在京为户部郎中,有谢皇太子笏记
  • 998年-1001年,江苏泰州,知州,四月五日,到知泰州任,上奏状致谢
  • 1001年-1003年,河南开封,郎中,五月八日,在京为吏部郎中,获宋真宗召对,请修《御览》和《御屏风》
  • 1003年,河南开封,谏议大夫,五月,在京为右谏议大夫,兼史馆修撰
柳开北宋 947 — 10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1000 【介绍】: 宋大名人,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更名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太祖开宝六年进士。补宋州司寇参军。太宗征北汉,随同督运楚、泗八州军粮。选知常、润二州,拜监察御史,复迁殿中侍御史。后历知宁边军、全州、桂州、邠州等。真宗即位,命知代州,上书建议加强对西夏之防务,及省职官、减虚费。咸平二年辽军攻宋,上疏请真宗亲征。逾年徙沧州,道病卒。性倜傥重义,有胆识。慕韩愈、柳宗元之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任,为宋代倡导古文之第一人。有《河东先生集》。
全宋诗
柳开(九四七~一○○○),字仲涂,曾名肩愈,字绍元,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
太祖开宝六年(九七三)进士,任宋州录事参军,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擢赞善大夫。
历知常、润二州,拜监察御史。
雍熙二年(九八五),坐事贬上蔡令。
三年,复授殿中侍御史。
后为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桂州。
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
咸平三年徒沧州,道病卒,年五十四。
有《河东先生集》。
宋史》卷四四○有传。
 柳开诗,《河东先生集》中仅存五首,另从他书辑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一九
柳开(九四七——一○○○),字仲涂,大名(今河北大名)人。
少慕韩愈、柳宗元文,因名肩愈,字绍先,号东郊野夫。
既效王通述作经典,乃以「开圣道之涂」自命,遂更今名今字,号补亡先生。
开宝六年登进士第,补宋州司寇参军,迁录事参军。
太宗朝历知常州、润州、贝州、宁边军、全州、桂州、环州、邠州、曹州、邢州等军州事,官至殿中侍御史、崇仪使。
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徙知忻州。
咸平三年徙沧州,病卒于道,年五十四。
著《河东先生集》十五卷。
宋之古文,实自开始,然其体艰涩。
事迹详其门人张景所撰《柳开行状》,《宋史》卷四四○有传。
主要活动
  • 973年,进士
  • 975年,河南商丘,司寇参军,释褐为宋州司寇参军
  • 976年-979年,河南商丘,录事参军,因治狱称职,迁宋州录事参军
  • 979年,河北正定,赞善大夫,至行阙,授赞善大夫
  • 979年,江苏常州武进,知州、殿中丞,命知常州,迁殿中丞
  • 980年-981年,江苏镇江润州,知州、监察御史,移知润州,拜监察御史
  • 982年-983年,江苏镇江润州,知州、监察御史、儒林郎,丁母忧,有诏起复儒林郎,未离任
  • 984年,河北清河,知州、殿中侍御史,出知贝州,加殿中侍御史
  • 985年-986年,河北清河,县令,坐与兵马都监纷争,追削朝籍,贬为上蔡令
  • 986年,殿中侍御史,过阙献书,复殿中侍御史
  • 987年,崇仪使,充崇仪使
  • 987年-991年,河北博野,知州,知宁边军
  • 992年-993年,湖北沔阳,团练副使,责授复州团练副使
  • 993年,安徽滁州,崇仪使,诏还,得复崇仪使
  • 993年-994年,甘肃环县,崇仪使、知州,出知环州,平汉蕃市易斗秤,颇得蕃情爱戴
  • 995年-1000年,山东菏泽,知州,出知曹州,上书求近魏官谋葬
钱熙北宋 953 — 10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1000 【介绍】: 宋泉州南安人,字太雅。博贯群籍,善属文。陈洪进辟为巡官,专掌笺奏。宰相李昉深加赏重,为延誉于朝。太宗雍熙二年进士。补度州观察推官。迁殿中丞、直史馆。淳化中任参知政事,坐事削职。真宗即位,迁右司谏,通判杭州,被劾徙越州。愤恚成疾卒。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53—1000 字太雅,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五代末,为清源节度巡官,专掌钱奏。入宋后,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登进士甲科,补虔州观察推官。寇准荐试中书,除殿中丞,入直史馆。后坐事历任朗州、衡州、杭州、越州通判。《宋史》有传。有文集10卷,已佚。乾隆《泉州府志》存其入宋前诗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钱熙(九五三~一○○○),字大雅,泉州南安(今属福建)人。
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福建通志》卷三三),补度州(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四四○校勘记:按宋无度州,疑误。
)观察推官。
迁殿中丞,寻以本官直史馆。
淳化中,参知政事。
后坐事削职,通判朗州,改太常博士。
真宗即位,迁右司谏,通判杭州,徙越州。
咸平三年卒,年四十八。
尝拟古乐府,著《杂言》十数篇,又有集十卷,均佚。
宋史》卷四四○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三九
钱熙(九五三——一○○○),字太雅,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
博贯群籍,善属文。
雍熙二年登甲科。
寇准荐试中书,授殿中丞,直史馆。
淳化中坐事削职,通判朗州,俄徙衡州。
真宗即位,迁右司谏。
寻通判杭州,徙越州。
咸平三年卒,年四十八。
有集十卷。
宋史》卷四四○有传。
主要活动
  • 985年,进士
  • 995年-997年,荆湖南路衡州(衡阳市),衡州知州,997年10月满
王旦北宋 957 — 10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7—1017 【介绍】: 宋大名莘县人,字子明。王祜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真宗咸平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契丹进犯,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尝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天禧元年,以疾罢相。卒赠太师,谥文正。有文集。
全宋诗
王旦(九五七~一○一七),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
知平江县。
荐为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
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右正言、知制诰。
累迁知理检院。
真宗即位,除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
咸平三年(一○○○),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
四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景德三年(一○○六),除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天禧元年卒,年六十一。
赠魏国公,谥文正。
有文集二十卷,已佚。
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
王旦(九五七——一○一七),字子明,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祜子。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知平江县。迁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淳化初任转运使,二年拜右正言、知制诰。真宗即位,擢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咸平四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景德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大中祥符中从封泰山、祀汾阴,为大礼使,迁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旦执国柄凡十八年,天禧元年九月卒,年六十一,赠魏国公,谥文正。有文集二十卷。《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主要活动
  • 980年,进士
  • 991年-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993年辞而又复995年知制诰之首
  • 993年-99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995年-99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登闻院
  • 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997年-10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
  • 1000年-100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01年3月除参知政事
  • 1001年-100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06年2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1004年-100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06年-101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12年2月加昭文阁学士1014年11月加司空1017年9月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