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谢涛北宋 961 — 10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34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济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为梓州榷盐判官。以计抵御李顺,迁观察推官,权知华阳县。改知兴国军,以治行召对,命试学士院。知曹州,时契丹入寇,曹地多盗,属县赋税多输睢阳助兵食,百姓苦于转送,涛悉留不遣。真宗天禧五年,以户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进直昭文馆,累官至太子宾客。
全宋诗
谢涛(九六一~一○三四),字济之,其先阳夏人,徙家富阳(今属浙江)。
绛父。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为梓州榷盐院判官。
真宗时历知曹、秦、歙、越诸州。
仁宗天圣中迁太常少卿,权西京留守司御史台,改秘书监。
明道元年(一○三二)转太子宾客。
景祐元年卒,年七十四。
一说年七十五(《范文正集》卷一一《谢公神道碑铭》)。
事见《河南集》卷一二《谢公行状》、《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二
谢涛(九六一——一○三四),字济之,富阳(今浙江富阳)人。
登淳化三年进士第,为梓州榷盐判官,迁观察推官,权知华阳县,通判寿州、筠州,知兴国军、曹州、泰州、歙州。
用冯拯荐,召试,以兵部员外郎直史馆。
判三司理欠司。
天禧五年以户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
进直昭文馆,知越州,还判太常寺、登闻检院。
明道元年转太子宾客。
景祐元年卒,年七十四。
见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六二《谢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
主要活动
  • 992年,进士
  • 995年-998年,江南西路兴国军(阳新),兴国军知军
  • 1004年-1005年,京东西路曹州(曹县),曹州知州
  • 1007年-100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判官
  • 1009年-1011年,淮南东路泰州(泰州市),泰州知州
  • 1011年-1013年,江南东路歙州(歙州),歙州知州
  • 101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理欠凭由司
  • 1018年-1020年,两浙路杭州(杭州市),两浙路转运副使
  • 1020年-102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司农寺
  • 1021年-102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知杂事
  • 1022年-1025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25年-102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府寺
  • 1026年-102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登闻院
叶参北宋 964 — 1043
全宋诗
叶参(九六四~一○四三),字次公,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寓长洲(今江苏吴县)。
一说字次清,缙云(今属浙江)人。
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进士(《宋诗纪事补遗》卷四小传)。
历知宣州、苏州。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知越州(《嘉泰会稽志》卷二)。
以光禄卿致仕。
庆历三年卒,年八十。
事见《宋景文集》卷五九《叶府君墓志铭》
主要活动
  • 1001年,进士
  • 1023年-1034年,两浙路苏州(苏州),苏州知州
  • 1025年-1027年,广南西路象州(广西省象州县),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28年-102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开拆司
  • 1029年-1031年,江南东路宣州(宣城),宣州知州
  • 1032年-103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判官
  • 1034年-1035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3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度支勾院
  • 103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刑部
  • 1036年-1037年,两浙路湖州(吴兴),湖州知州
薛奎北宋 967 — 10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7—1034 【介绍】: 宋绛州正平人,字宿艺,一字伯艺。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历淮南转运副使、江淮制置发运使,疏漕河、废三堰以便饷运。入为三司副使。仁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为政严敏。使契丹还,权御史中丞,上疏论择人、求治等十数事。出知秦州,有治绩。天圣七年,任参知政事,谋议无所避。明道二年,以疾辞位。卒谥简肃。有文集。
全宋诗
薛奎(九六七~一○三四),字宿艺(《东都事略》卷五三本传作伯艺),正平(今山西新绛)人。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隰州军事推官(《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六《薛公墓志铭》)。
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以户部郎中直昭文馆,知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
仁宗即位,知开封府,历知并、秦、益诸州。
天圣六年(一○二八)为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同上书卷一○六)。
七年,参知政事(《宋宰辅编年录》卷四)。
迁给事中、礼部侍郎。
明道二年(一○三三)罢判尚书都省(《薛公墓志铭》)。
景祐元年卒,年六十八(同上)。
谥简肃。
有文集四十卷(《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四《薛简肃公文集序》),已佚。
宋史》卷二八六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二○九
薛奎(九六七——一○三四),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薛化光子。
淳化三年进士,授隰州军事推官,历知县、州。
真宗朝,累迁殿中侍御史,户部、吏部员外郎,户部郎中,直昭文馆,历任陕西、淮南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户部副使、知延州。
仁宗即位,以吏部郎中、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改集贤院学士、知秦州,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召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
天圣七年,拜参知政事。
明道二年以疾辞,罢为户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
景祐元年八月卒,年六十八。
谥简肃。
有文四十卷。
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六《薛公墓志铭》,《宋史》卷二八六本传。
主要活动
  • 992年,进士
  • 999年-1002年,利州路兴州(略阳县),兴州知州
  • 1011年-101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都磨勘司
  • 1011年-101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殿中侍御史
  • 1012年-1013年,陕西路秦州(甘肃省天水市),陕西路转运副使
  • 1016年-1018年,淮南江浙荆湖等路真州(江苏省仪征市),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副使
  • 1017年-1018年,江南路昪州(待考),江南路转运使
  • 1017年-1018年,淮南路待考(待考),淮南路转运副使
  • 1018年-1019年,淮南江浙荆湖等路真州(江苏省仪征市),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使
  • 1020年-102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副使
  • 1021年-1023年,永兴军路延州(延安),延州知州
  • 1023年-102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24年-102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
  • 1025年,河东路并州(山西省太原市),并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25年-1026年,秦凤路秦州(天水),秦州知州兼安抚使,1026年3月改知益州
  • 1026年-1028年,益州路益州(成都),益州知州兼安抚使,1028年3月为龙图阁直学士
  • 1028年-102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使,1029年2月除参知政事
  • 1029年-103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33年11月以资政殿学士判都省免
  • 1033年-103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都省
钱惟演北宋 977 — 10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7—1034 【介绍】: 宋杭州临安人,字希圣。钱俶子。从俶归宋,历右神武将军。真宗时,改太仆少卿,献《咸平圣政录》,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仁宗时,拜枢密使。初附丁谓逐寇准,及谓将得罪,复挤谓以自解。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卒谥文僖。博学能文,辞藻清丽,常与杨亿、刘筠等相唱和,家储文籍侔秘府。有《典懿集》、《家王故事》、《金坡遗事》等。
全宋诗
钱惟演(九六二~一○三四),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王俶之子。
归宋,累迁左神武将军(《东都事略》卷二四本传、《隆平集》卷一二)。
真宗咸平中召试学士院,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擢知制诰。
给事中。
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为翰林学士。
天禧四年(一○二○)为枢密副使(《学士年表》、《隆平集》)。
仁宗即位,为枢密使,俄罢知河阳。
天圣三年(一○二五)加同平章事判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
八年,判陈州,权江宁府。
明道二年(一○三三)以泰宁军节度使判河南府(以上同上书卷一○九)。
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全宋词》卷一)。
谥思,改谥文僖。
有《典懿集》、《枢庭拥旄》前后集、《伊川汉上集》等(《东都事略》、《隆平集》),皆佚。
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钱惟演诗,见于《西昆酬唱集》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周桢、王图炜注本(简称清注本)、中华书局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简称王注本),编为卷一,另从《湘山野录》等书所录诗,编为卷二。
全宋文·卷一九四
钱惟演(九七七——一○三四),字希圣,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王俶子。
从父归宋,历右神武军将军。
大中祥符元年,擢司封郎中、知制诰。
八年,为翰林学士。
擢枢密副使,累迁工部尚书。
仁宗朝拜枢密使。
初,惟演附丁谓逐寇准,谓祸既萌,复挤谓以自解,因被罢为保大军节度使,出知河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改判河南府。
后被劾,落平章事,为崇信军节度使,归本镇。
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
谥思,庆历间改谥文僖。
惟演博学能文辞,尝预修《册府元龟》,与杨亿分为之序。
著有《拥旄集》五卷、《伊川集》五卷、《典懿集》三十卷及《金坡遗事》等数种。
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唐圭璋《全宋词》钱惟演小传谓生于九六二年,今人多从其说,此不取。
参日本池泽滋子《钱惟演年谱》,载《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二○○三年版。)
主要活动
  • 100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寺
  • 1008年-102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18年3月为给事中1020年8月迁枢密副使
  • 1014年-101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1015年-101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1015年-102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016年3月罢1020年8月除枢密副使
  • 1020年-102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22年2月进枢密使
  • 1020年-102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太子宾客
  • 102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11月以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
  • 1022年-1023年,京西北路孟州(河南孟县),河阳知州
  • 1023年-1024年,淮南东路亳州(亳州市),亳州知州
  • 1025年-1030年,京西北路许州(许昌),许州知州
  • 1030年-1031年,京西北路陈州(淮阳县),陈州知州
  • 1031年-1033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孔道辅北宋 986 — 10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6—1039 【介绍】: 宋兖州曲阜人,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勖子。真宗大中祥符初同学究出身,五年复举进士及第。知仙源县。历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知许、徐、兖、郓、泰五州,留守南京。召为左正言,知谏院,受命日,上书请章献太后归政天子。论奏曹利用、罗崇勋窃弄权柄,宜早斥去,太后可其言乃退。仁宗明道二年,权御史中丞,以谏废郭后出知泰州,徙徐、兖州。复入为御史中丞,性鲠挺特达,遇事弹劾无所避。因为程琳辨,出知郓州,道卒。
全宋诗
孔道辅(九八六~一○三九),字原鲁,初名延鲁,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四十五代孙。
举进士第,为宁州军事推官,迁知仙源县。
召直史馆、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历判吏部流内铨,纠察在京刑狱。
出知郓州、青州,还判流内铨。
复出知徐、许二州,徙应天府。
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召为右谏议大夫。
出知泰州,徙徐州、兖州,在兖三年,复入为御史中丞。
宝元二年(一○三九),出知郓州,至韦城卒,年五十四(《临川先生集》卷九一《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
宋史》卷二九七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三五九
孔道辅(九八六——一○三九),初名延鲁,字原鲁,兖州仙源(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勖子。大中祥符五年举进士,释褐彭原幕,擢知仙源县,主孔子祠事。召为左正言,未几为直史馆、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奉使契丹。历判吏部流内铨、纠察在京刑狱,出知郓州,徙青州,还判流内铨,复出知徐、许二州,徙应天府。明道二年,召权御史中丞,因谏止废郭皇后,出知泰州,徙徐州、衮州,复入为御史中丞。宝元二年,因言程琳事,为宰相张士逊所卖,出知郓州,道卒。事迹详张宗益《宋守御史中丞赠太尉孔公后碑》(《阙里志》卷二四),《宋史》卷二九七有传。
主要活动
  • 1012年,进士
  • 1023年-103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谏院
  • 1025年-102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理欠凭由司
  • 1028年-103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29年,开封府开封府(开封市),在京纠察刑狱
  • 1029年-1038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
  • 1030年-1032年,京东东路青州(青州市),青州知州
  • 1030年-1034年,京东西路徐州(徐州),徐州知州
  • 1032年-1033年,京西北路许州(许昌),许州知州
  • 1033年,京东路应天府(河南商丘),应天府知府
  • 1033年-1034年,淮南东路泰州(泰州市),泰州知州
  • 1033年-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1039年11月知郓州
  • 1035年-1038年,京东西路兖州(兖州),兖州知州
郑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陈留人,字公明。登进士第。为大理评事。累迁度支员外郎、盐铁判官。出为两浙转运副使,疏润州蒜山漕河抵于长江,人以为便。复为盐铁判官,擢知制诰,使契丹。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有《开皇纪》。
全宋文·卷三二一
郑向(?
——一○三六),字公明,开封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景德四年中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蔡州。
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濠州,徙蔡州。
召试集贤院,除三司户部判官,修起居注。
迁度支员外郎,为盐铁判官,出为两浙转运副使。
疏润州蒜山漕河抵于江,人以为便。
天圣末擢知制诰。
景祐元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三年四月卒。
著有《五代开皇纪》三十卷。
见《宋史》卷三○一本传、《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八、《北宋经抚年表》卷四。
主要活动
  • 1007年,进士
  • 1019年-1020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20年-1021年,淮南西路濠州(凤阳县),濠州知州
  • 1022年-1024年,京西北路蔡州(河南上蔡县),蔡州知州
  • 102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判官
  • 1025年-102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26年-103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盐铁判官
  • 1028年-1029年,两浙路杭州(杭州市),两浙路转运副使
  • 103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三班院
  • 1030年-103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
  • 1032年-103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 1034年-1036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柳永北宋 987 — 10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
授睦州团练使推官。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柳屯田。
善作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曲,必求其填词。
所作多抒羁旅行役之情及描写歌妓生活,以慢词独多,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流行于时。
卒于润州。
有《乐章集》。
全宋诗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能改斋漫录》卷一六),释褐睦州推官(《石林燕语》卷六)。
官至屯田员外郎。
善为歌词,有《乐章集》九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今存三卷。
今录诗三首。
词学图录
柳永(约987-约1053) 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三变。崇安(今属福建)人。官至屯田员外郎。有词名《乐章集》。
全宋文·卷五八○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
行七,故世有称柳七者。
少年才华横溢,而放荡不羁,好为艳词。
传说应举被皇帝黜落,浪迹江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景祐元年登进士第,释褐为睦州推官、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授西京灵台令,后为太常博士。
累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葬润州。
早年即词名藉甚,其词在宋代流传极广,凡有市井处皆能歌柳词。
词集名《乐章集》(今残存)。
见柳永侄《宋故郎中柳公墓志铭》(《镇江府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六,严有翼《艺海雌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主要活动
  • 1034年,进士
  • 1035年,团练推官,自睦州移任余杭令,有词
  • 1036年,浙江余杭,县令,有词
  • 1037年,江苏,判官,赴泗州判官任,途中有词
  • 1038年-1040年,西湖(安徽阜阳),陵台令,有词赠吕夷简
  • 1041年-1043年,河南开封,太常博士,有词
史叔轲北宋
宋登科记考
史纶之子。
越州剡县(今浙江绍兴嵊州)人。
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
仕至刑部侍郎。
主要活动
  • 1034年,进士
陈纯臣北宋
全宋文·卷四一一
陈纯臣,苏州(治今江苏苏州)人,进士。
景祐元年,范仲淹知苏州,纯臣书与仲淹,请题咏苏州天平山白云泉,仲淹遂有《天平山白云泉》诗。
主要活动
  • 进士
石待致北宋
宋登科记考
越州新昌(今浙江绍兴新昌)人。
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
主要活动
  • 1034年,进士
孙沔北宋 996 — 10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6—1066 【介绍】: 宋越州会稽人,字元规。真宗天禧三年进士。仁宗朝,历监察御史、陕西转运使。尝上书力诋宰相吕夷简。两知庆州,熟谙边事,有治军才。皇祐中,为湖南、江西路安抚使,兼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平侬智高叛有功,授枢密副使。后因淫纵不法坐废。英宗立,知河中府,后徙延州,道卒。谥威敏。
全宋诗
孙沔(九九六~一○六六),字元规,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进士(《隆平集》卷一一),补赵州司理参军。仁宗时历知处、楚、庆、徐、秦、杭、青、并诸州,官至枢密副使。因事坐废。英宗即位,起知河中府,改知庆州。治平三年,徙延州,道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年七十一(《隆平集》作年七十二)。谥威敏。《宋史》卷二八八、《东都事略》卷七○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四三四
孙沔(九九六——一○六六),字元规,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天禧进士,补赵州司理参军。
以秘书丞为监察御史里行。
景祐元年末因乞宽贷李安世,黜知衡山县,于道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
移通判潭州,知处州、楚州,召为左正言,为陕西转运使。
三知庆州,为陕西都转运使,再知徐州、秦州。
皇祐中,以退侬智高功授枢密副使。
历知杭、青、并、寿州,因淫纵不法废。
英宗即位,起知河中府、庆州,徙延州,道卒。
有集十卷。
见毕仲游《孙威敏公沔神道碑》(《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二三),《宋史》卷二八八本传。
宋登科记考
字元规。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枢密副使。
主要活动
  • 1019年,进士
  • 1034年-104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1035年1月知潭州衢山县
  • 1037年-1039年,两浙路处州(丽水),处州知州
  • 1038年-1040年,淮南东路楚州(淮安市),楚州知州,1040年5月为监察御史
  • 104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谏院
  • 1041年-1042年,两浙路越州(绍兴市),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43年-1051年,陕西路秦州(甘肃省天水市),陕西路转运使
  • 1043年-1066年,永兴军路庆州(庆阳),庆州知州,1044年5月改知渭州1045年8月移陕州1066年未至,卒
  • 1044年,秦凤路渭州(平凉),渭州知州,6月改知庆州
  • 1045年,永兴军路陕州(陕县),陕州知州
  • 1046年-1049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河东路转运使
  • 1051年-1052年,两浙路明州(鄞县),明州知州
  • 1051年-1052年,京东西路徐州(徐州),徐州知州
  • 1052年,秦凤路秦州(天水),秦州知州兼安抚使,李柬之未赴,改任孙沔,8月改任荆湖南路、江南西路安抚使
  • 1053年-105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54年2月出知杭州
  • 1053年-1056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55年-1056年,荆湖南路潭州(长沙市),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56年-1057年,京东东路青州(青州市),青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57年-1059年,河东路并州(山西省太原市),并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59年,淮南西路寿州(寿县),寿州知州,7月为检校工部尚书
  • 1062年-1063年,淮南西路濠州(凤阳县),濠州知州
  • 1064年-1065年,永兴军路河中府(河东),河中府知府
梅尧臣北宋 1002 — 10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2—1060 【介绍】: 宋宣州宣城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梅询从子。初以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仁宗皇祐三年召试,赐进士出身。以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荐,授国子监直讲,累迁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有《宛陵先生集》、《唐载记》、《毛诗小传》等。
词学图录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宛陵(今安徽宣州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祐三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为诗提倡"平淡",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为宋诗"开山祖师"。曾注《孙子兵法》。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词见《能改斋漫录》。
全宋文·卷五九二
梅尧臣(一○○二——一○六○),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工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
天圣中,用叔父梅询荫为桐城主簿,调河南主簿。
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
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
繇是知名于时。
景祐元年,自德兴县令知建德县。
宝元二年,知襄城县。
庆历元年,监湖州税;五年,为许昌签书判官;八年,为签书镇安军节度判官。
皇祐四年监永济仓。
大臣屡谏宜在馆阁,嘉祐元年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
五年,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
预修《唐书》,成,未奏而卒。
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注《孙子》十三篇,有《宛陵集》四十卷。
见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三),《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主要活动
  • 1027年-1034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主簿,在桐城县任主簿。与谢氏结婚
  • 1035年-1041年,江南东路池州建德(安徽东至),知县,在建德县任知县。有诗送别陈惠然
  • 1042年-1044年,两浙路湖州(浙江湖州),监湖州盐税,在湖州监盐税任,有诗谢胡宿赠牡丹
  • 104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朱亥墓,居开封时,有诗
  • 1045年-1047年,京西北路颍昌府长社(河南许昌),签判,在许昌任签判。有诗
  • 104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国子博士,在京为国子博士。有诗
  • 1048年-1050年,京西北路陈州宛丘(河南淮阳),签判,在陈州镇安军任签判。有诗
  • 1051年,进士
  • 105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太常博士,居开封时,有诗
  • 1052年-105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监永济仓,在京监永济仓。有诗
  • 1056年-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国子监直讲,在京为国子监直讲。有诗
  • 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参详官,在京为参详官。有诗
  • 1057年-105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国子监直讲,在京为国子监直讲。有诗挽杜衍
  • 1058年-106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入唐书局,在京入唐书局。有诗和裴寺丞
  • 106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尚书都官员外郎,在京为尚书都官员外郎。有诗
吴育北宋 1004 — 10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4—1058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春卿。
吴待问子。
仁宗天圣五年进士。
历知临安、诸暨等县。
景祐元年举贤良方正,迁通判苏州。
还知太常礼院,奏定《太常新礼庆历祀仪》。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遇事敢言。
出知数州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
累进资政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
官终知河南府。
卒谥正肃。
全宋诗
吴育(一○○四~一○五八),字春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除大理评事,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擢著作佐郎,知谏院,知制诰,修起居注。进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庆历五年(一○四五),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复为枢密副使。出知许州,历知蔡州、河南府、陕州、永兴军、汝州,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入判尚书都省,不久出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改知河中府,徙河南。嘉祐三年,以疾卒于位,年五十五。谥正肃。有文集五十卷,已佚。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二《吴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一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六一五
吴育(一○○四——一○五八),字春卿,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天圣五年进士及第,历知襄城等县。
景祐元年举贤良方正,擢直集贤院、通判苏州。
还知太常礼院,改右正言,知制诰。
庆历初,进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五年,拜枢密副使,寻改参知政事。
七年罢,历知许、蔡、河南、永兴、汝、陜、延等州军府。
嘉祐初为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知河中府,徙河南。
三年,卒,年五十五,谥正肃。
著有《吴正肃制科文集》十卷、文集五十卷。
见欧阳修《吴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二),《宋史》卷二九一本传。
主要活动
  • 1027年,进士
  • 1034年,贤良方正科
  • 1036年-103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礼院
  • 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盐铁判官
  • 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判官
  • 1038年-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谏院
  • 104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4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寺
  • 1040年-104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40年-104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42年10月拜翰林学士1045年1月除枢密副使
  • 1041年-104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 1041年-104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大理寺
  • 1042年-104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043年9月权至开封府1045年1月以右谏议大夫除枢密副使
  • 104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45年-104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46年8月改枢密副使
  • 1045年-104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4月除参知政事1046年8月改枢密副使
  • 1047年-1048年,京西北路许州(许昌),许州知州
  • 1047年-1048年,京西北路蔡州(河南上蔡县),蔡州知州
  • 1048年-1055年,永兴军路陕州(陕县),陕州知州,8月在任言事1050年7改任河南府,未赴
  • 1048年-1058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50年-1051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
  • 1051年-1052年,京西北路汝州(汝州市),汝州知州
  • 1054年-105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都省
  • 1055年-1056年,永兴军路延州(延安),延州知州
  • 1056年-1057年,永兴军路河中府(河东),河中府知府
石介北宋 1005 — 10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5—1045 【介绍】: 宋兖州奉符人,字守道,一字公操,学者称徂徕先生。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历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迁镇南节度掌书记。丁忧,躬耕徂徕山下,教授《易经》。服除,入为国子监直讲,从学者甚众。庆历中,荐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作《庆历圣德颂》颂扬新政人物。旋通判濮州,未赴卒。为文有气,主张道统文统合一说,反对佛老和骈文。有《徂徕集》。
全宋诗
石介(一○○五~一○四五),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
尝讲学徂徕山下,学者称徂徕先生。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释褐郓州观察推官。
景祐元年(一○三四)调南京留守推官,三年代父远官嘉州军事判官,旋以母丧归泰山。
庆历二年(一○四二)召为国子监直讲。
四年,擢直集贤院,不久通判濮州,未赴。
五年卒,年四十一。
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其中卷一至卷四为诗。
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徂徕先生墓志铭》,《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石介诗四卷,以清光绪十年刊潍县张次陶藏影宋本为底本。
校以清康熙五十五年燕山石氏刻本(简称石本),康熙四十九年徐肇显刻本(简称徐本),清乾隆五十七年剑舟居士钞校本(浙江图书馆藏,简称剑本)等。
词学图录
石介(1005-1045) 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尝讲学徂徕山下,学者称徂徕先生。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庆历二年召为国子监直讲,四年擢直集贤院。《宋史》卷四三二有传。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
全宋文·卷六一八
石介(一○○五——一○四五),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天圣八年登进士第,历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镇南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丁母忧归。居丧期间,开馆讲学于家乡徂徕山下,学者因称徂徕先生。庆历二年服除,召入为国子监直讲,主盟上庠。著《庆历圣德颂》,讴歌范仲淹庆历新政。变法旋告失败,介不自安,求放外,得通判濮州。未及赴任,于庆历五年卒。介为北宋颇具影响之思想家,师事孙复,推尊韩愈所倡之「道统」,力倡古文运动,排佛、老,反杨亿。自编其文为《徂徕集》,又著有《唐炮》、《三朝圣政录》、《易解》等。事迹见欧阳修《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宋史》卷四三二本传。
主要活动
  • 1030年,进士
  • 1030年-1032年,京东西路郓州(山东东平),郓州观察推官,举进士甲科,郓州观察推官
  • 1033年,京东西路郓州(山东东平),郓州观察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在郓州观察推官任上
  • 1034年-1037年,京东西路应天府(河南商丘),南京留守推官,郓州秩满徙南京,为南京留守推官
  • 1038年,成都府路赴嘉州途中(四川),嘉州军事判官,南京秩满,以父年老,代父远官嘉州,遂任嘉州军事判官
  • 1038年-1041年,成都府路嘉州(四川乐山),嘉州军事判官,节度掌书记,九月初,抵嘉州。介自南京留守推官循资为节度掌书记,由将仕郎超阶为朝奉郎。
  • 104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国子监直讲,服除,召入国子监直讲
  • 1043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太子中允,由杜衍之荐拜太子中允
  • 1043年-104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国子监直讲,三月,吕夷简罢相,以杜衍代夏谏为枢密使。仁宗欲更天下弊事,而增置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入选。韩琦,范仲淹入京为副使。介大喜,称此为盛世,歌颂是其职也,于四月作《庆历圣德颂》,以范仲淹,富弼为“大贤”,而以“大奸”直斥夏竦。颂且出,范仲淹曰:“为此怪鬼辈坏之也。”韩琦曰:“天下事不可如此必坏。”孙复闻之,亦曰:“子祸始于此矣。”
  • 1045年,京东西路兖州奉符(山东泰安),濮州通判,通判濮州,待次于徂徕
欧阳修北宋 1007 — 10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72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欧阳观子。少贫,从母郑氏学。仁宗天圣八年进士。调西京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以歌诗唱和。景祐间为馆阁校勘,作文为范仲淹辩,贬夷陵令。庆历中召知谏院,改右正言、知制诰,赞助新政。新政失败,上疏反对罢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扬、颍等州。召为翰林学士。嘉祐二年知贡举,倡古文,排抑“太学体”,文风大变。五年,擢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为皇,起濮议之争。神宗立,请出知亳、青、蔡三州。以反对王安石新法,坚请致仕。能诗词文各体,为当时古文运动领袖,后人称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俱受其称誉。亦擅史学,与宋祁等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集古录》、《六一词》等。
全宋诗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
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
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为峡州夷陵令。
四年,移乾德令。
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
康定元年(一○四○),复馆阁校勘。
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
四年,为河北都转运使。
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
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
五年,拜枢密副使。
六年,进参知政事。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为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
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
谥文忠。
有《欧阳文忠公集》。
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
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为底本。
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
底本系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
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
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史》有传。有《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六一词》。
全宋文·卷六六三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孤力学,天圣八年第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初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以范仲淹谪降事致书责谏官高若讷,贬峡州夷陵令,移光化军乾德令。康定初召还复职,庆历间历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出为河北都转运使。以支持「庆历新政」,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初召为翰林学士,修《唐书》。累擢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治平末,出知亳州。神宗立,徙知青州。议青苗法与王安石异,再徙蔡州。熙宁四年致仕归颍,明年卒于汝阴,年六十六,谥文忠。尝集三代以来金石铭刻为一千卷,撰《新唐书》纪、志、表七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诗本义》十四卷,后人集其文为一百五十三卷。见吴充撰行状、韩琦撰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主要活动
  • 1030年,进士
  • 1030年-103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五月,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
  • 1033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市),礼部贡举,五月四日,诏礼部贡举
  • 1033年-1034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市),礼部贡举、承奉郎,此月,进阶承奉郎
  • 1034年-103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宣德郎、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本年闰六月二十八日,授宣德郎、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有谢书
  • 1036年-103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夷陵县令,贬官夷陵令。至二十八日启程
  • 1037年-1039年,荆湖北路峡州夷陵(湖北宜昌市),光化军乾德县令,移光华军乾德令。尚未成行
  • 1039年-1040年,京西南路光化军乾德(湖北老河口市),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镇南军节度掌书记、权武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亁德任满,将授武成军(河北滑州)节度判官厅公事
  • 1040年,京西北路滑州(河南滑县),馆阁校勘,范仲淹举荐欧阳修为经略府掌书记,欧阳修作答范仲淹书,解释辞命之缘由
  • 1040年,京西北路滑州(河南安阳市),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镇南军节度掌书记、权武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寄梅尧臣澄心堂纸两幅,梅有诗,欧氏有答诗
  • 1040年,京西北路滑州(河南安阳市),馆阁校勘,六月二十八日,召还京师,复任馆阁校勘,仍修《崇文总目》。梅尧臣闻讯,寄诗相贺
  • 1040年-104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宣德郎、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十月,转官太子中允
  • 104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宣德郎、太子中允、馆阁校勘、骑都尉,十二月一日,加骑都尉
  • 1041年-104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集贤校理,改官集贤校理
  • 104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集贤校理、同知礼院,复差同知礼院
  • 1042年-1043年,京西北路滑州白马(河南滑县),通判滑州,此月,通判滑州
  • 104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行右正言,朝廷增谏员,晏殊擢欧阳修为谏官。本年三月诏还京师,转太常寺,知谏院。四月抵京,感激恩遇,力尽言责,切直论事
  • 1043年-104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知制诰、行右正言,召试知制诰
  • 104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知制诰、行右正言、兼判登闻检院,八日,兼判登闻检院
  • 1044年-104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行右正言、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十四日,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
  • 1045年-1048年,行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深秋,时在由河北赴滁州的途中
  • 1048年-1049年,淮南东路滁州清流(安徽滁州市),起居舍人、知制诰、知扬州,转起居舍人,依旧知制诰,徙知扬州
  • 1049年-1050年,淮南东路扬州江都(江苏扬州市),起居舍人、知制诰、知颍州,十三日,欧氏移知颍州
  • 1050年-1053年,京西北路颍州汝阴(安徽阜阳市),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改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
  • 105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流内铨,赴京之后,本日判流内铨
  • 105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知同州,本日罢免流内铨,出知同州
  • 105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本日迁翰林学士
  • 1054年-105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兼史馆修撰
  • 105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翰林侍读学士、知蔡州,乞罢陈执中政事,不报,自请出知蔡州
  • 1055年-105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有文
  • 105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太常礼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 105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轻车都尉,仁宗大庆殿行恭谢礼,欧氏为赞引太常卿。礼成,加上轻车都尉,进封乐安郡开国侯,加食邑五百户
  • 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轻车都尉、知礼部贡举,正月六日,权知礼部贡举,仁宗赐御书“文儒”两字。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
  • 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右谏议大夫、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二十八日,转官右谏议大夫
  • 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礼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摄礼部侍郎,以印授册力使
  • 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礼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兼判秘阁秘书省,兼判秘阁秘书省
  • 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右谏议大夫、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权判史馆,十一月九日,权判史馆
  • 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右谏议大夫、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权判史馆、权知审刑院,权知审刑院,候胡宿回仍依旧官
  • 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右谏议大夫、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权判史馆,免兼胡宿职官
  • 1057年-105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右谏议大夫、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权判史馆、权判三班院,权判三班院
  • 1058年-105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右谏议大夫、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 105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给事中、龙图阁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二月三日,病中准免知开封府,转给事中,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 1059年-106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给事中、龙图阁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群牧使,十二日,兼充群牧使
  • 106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礼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十四日,推恩赏,转礼部侍郎,有辞转官疏
  • 1060年-106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枢密副使、礼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十六日,拜枢密副使,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
  • 1061年-106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礼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二十一日,欧阳修转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进封开国公,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
  • 1063年-106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覃恩转户部侍郎,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仍赐推忠协谋佐理功臣
  • 1064年-106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吏部侍郎、参知政事,闰五月三日,特转吏部侍郎。固辞,不允
  • 106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尚书左丞、参知政事,十九日,覃恩转尚书左丞,进阶特进,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仍赐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有辞表
  • 1067年-106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市),刑部尚书、观文殿学士、知亳州,二十四日,罢参知政事,除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改赐“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
  • 1068年-1070年,淮南东路亳州谯县(安徽谯城区),知青州、兵部尚书、观文殿学士、兼管内劝农使、京东东路安抚使,八月四日,转兵部尚书,改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
  • 1070年-1071年,京东东路青州益都(山东青州市),知蔡州,八月,赴蔡州任道出颍州,有《回颍州吕侍读远迎状》
  • 1071年,京西北路蔡州汝阳(河南汝南县),致仕,十一日,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
赵抃北宋 1008 — 10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84 【介绍】: 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号知非子。仁宗景祐间进士。仕州县,以治绩召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辟权幸,人称“铁面御史”。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改益州路。召为右司谏,以言事罢知虔州,历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英宗时改知成都府。所至以宽简为治,以奉俭闻。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因反对新法,出知杭州,徙青州,再知成都府,复知越州、杭州,致仕。卒谥清献。有《清献集》。
全宋诗
赵抃(一○○八~一○八四),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是士,除武安军节度推官。
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洲。
至和元年(一○五四),召为殿中侍御史。
嘉祐元年(一○五六),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
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
英宗即位,奉使契丹,还,进河北都转运使。
治平元年(一○六四),出知成都。
神宗立,以知谏院召还,秋,擢参知政事。
熙宁三年(一○七○),因反对青苗法去位。
历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复徙杭州。
元丰二年(一○七九)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
退居于衢。
七年卒,年七十七。
谥清献。
有《清献集》十卷。
事见《东坡集》卷三八《赵清献公抃爱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赵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献集》(十卷,其中诗五卷)为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陈仁玉刻元明递修十六卷本(其中诗七卷,简称陈本,书藏北京图书馆)、明成化七年阎铎刊本(简称阎本,藏上海图书馆)、明嘉靖四十一年杨准序汪旦刊本(简称杨本,藏华东师大图书馆)、一九二二年赵氏仿宋重刊本(简称赵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全宋文·卷八八二
赵抃(一○○八——一○八四),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景祐进士,累官至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倖,京师目为「铁面御史」。请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弹奏陈旭奸邪,罢知虔州。召为侍御史知杂事,改度知副使、河北都转运使。治平中知成都。神宗立,召知谏院,未几擢参知政事。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熙宁三年罢,出知杭州。历知青州、成都府、越州,再知杭州,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卒,谥清献。施政宽简,为世称道。纂《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等,著文集十六卷。见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东坡集》卷三八),《宗统编年》卷二一,《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主要活动
  • 仁宗景祐间,进士
  • 1034年-103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节度推官,春,登张唐卿榜进士第。授武安军节度推官
  • 1036年-1037年,荆湖南路潭州长沙(湖南长沙),监粮料院,春,举监潭州粮料院
  • 1038年-1040年,福建路建州崇安(福建武夷山),知县,以著作佐郎知建州崇安县
  • 1041年-1044年,广南西路宜州宜州(广西宜山),州通判,以秘书丞通判宜州
  • 1045年-1050年,淮南东路泰州海陵(江苏泰州),知县,以承奉郎守秘书丞,起知海陵县
  • 1051年-1053年,淮南东路泗州盱眙(江苏盱眙),通判,以屯田员外郎通判泗州
  • 1054年-105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殿中侍御史,擢守殿中侍御史,举屯田员外郎方任自代。奏罢杨察、刘沆。
  • 1056年-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出知睦州,与范御史师道同舟唱和。时师道出知常州
  • 1058年-1060年,两浙路明州明州(浙江宁波),转运使,移充梓州路转运使。寄家甬上,单行入蜀
  • 1060年-106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右司谏,召为右司谏,举尚书度支员外郎苏寀自代
  • 1061年-106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出知虔州,与范龙图师道同行,有诗
  • 1062年,江南西路虔州赣县(江西赣州),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被诏还台,以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 106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度支副使,春,改度支副使
  • 1063年-1064年,河北东路大名府大名(河北大名),都转运使,还未至,进天章阁待制,为河北都转运使
  • 1065年-1066年,利州路剑州剑门剑门关(四川剑阁),知府,春,加龙图阁直学士,以吏部员外郎知成都。过剑门关有诗
  • 1067年,成都府路成都府成都(四川成都),知谏院,神宗即位,以龙图阁学士召知谏院
  • 106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户部右司郎中,任尚书户部右司郎中
  • 1067年-107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参知政事,迁右谏议大夫,除参知政事。与赵概同在政府,被称为大、小赵参政
  • 1070年-107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四月,五上章,以资政殿学士罢知杭州
  • 1072年-1074年,京东东路青州益都(山东益都),知府,七月,以资政殿大学士复知成都。有诗寄张遨
  • 1074年-1078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知州,十月出蜀。十一月二十二日道经京兆,与吴中复等题名于慈恩塔
  • 1079年-1084年,两浙路杭州钱塘(浙江杭州),太子少保,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曾巩寄诗
苏舜钦北宋 1008 — 10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49 【介绍】: 宋绵州盐泉人,字子美,号沧浪翁。
苏舜元弟。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
少有大志,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其与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杰多从之游。
初以父荫补官,累迁大理评事。
庆历中,范仲淹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岳父杜衍与仲淹主新政,多遭谗陷,舜钦坐售故纸钱召妓乐会宾客除名。
流寓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以自适。
工诗文,其体豪放,时发愤于歌诗中。
又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为时人所传。
后为湖州长史卒。
有《苏学士集
全宋诗
苏舜钦(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自曾祖起移家开封(今属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进士(《隆平集》卷六),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入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时杜衍、富弼、范仲淹执政,主持“庆历新政”。苏舜钦为杜衍婿,因进奏院祠神,以出售废纸公钱宴会,为人所劾,以监守自盗罪削职为民,闲居苏州。后复为湖州长史,庆历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年四十一。有《苏学士文集》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苏舜钦诗,以沈文倬点校《苏舜钦集》为底本。沈氏点校本以清康熙中宋荦校定徐惇复刊印本为底本,曾参校清黄丕烈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黄本)、陈乃乾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陈本)、清光绪中李星根等重编校刊十卷本(简称李本)、黄丕烈过录顾广圻校记(简称顾校)、陈乃乾过录钱泰吉校记(简称钱校)等。此次据《全宋诗》体例,对底本校语作若干删节、调整,并据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学士集》(简称四库本)予以补正。辑录所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词学图录
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苏易简孙。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庆历革新,见嫉于守旧党,罢职闲居苏州。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有词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八七四
苏舜钦(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
舜元弟。
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
景祐元年举进士中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
丁父忧,居丧于长安。
服除,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
庆历四年,以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以岳父杜衍与仲淹、富弼主新政,为人倾陷,坐用鬻故纸公钱召 妓乐会宾客被劾除名。
寓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诗文。
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
诗文豪健,善草书。
有集十六卷。
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有传。
主要活动
  • 1034年,进士
  • 1028年-1029年,河南开封,太庙斋郎,苏耆归朝换三司度支使,随父返居京师。以父荫,补太庙斋郎
  • 1029年-1034年,河南荥阳,荥阳县尉,由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写诗告别江休复
  • 1035年,河南开封,知县,由蒙城经开封至长安奔丧,过汴京时所作
  • 1035年-1038年,陕西西安,在长安守制,有序送王纬
  • 1037年-1038年,河南开封,除丧回京候选,入京献疏
  • 1038年,不详不详,终父丧之后奔走復职,有诗答宋中道
  • 1038年,河南开封,除丧回京,有信上杜衍
  • 1038年-1039年,河南长垣,知县,有诗呈王景仁
  • 1040年-1041年,河南开封,大理评事、监在京楼店务,代杜衍作求罢表
  • 1041年,江苏镇江,奔母丧,南下奔母丧,途中有诗
  • 1041年-1042年,江苏苏州,扶母柩北上,在苏州会见刘公尤,因有此作
  • 1042年,河南开封,扶母柩还京,有诗
  • 1042年,不详不详,离京守制,离京后在舟中作
  • 1042年-1043年,江苏淮安,在山阳守制,聚族寓居山阳守制
  • 1043年,不详不详,回京选官,由山阳返汴京,行舟汴河,有诗
  • 1043年,河南开封,在京候选,在京候选,有诗
  • 1044年,不详不详,集贤校理、监进奏院,作者得假去山阳挈家,舟中有感而作
  • 1044年-1048年,河南开封,削籍为民,因进奏院事件获罪下狱,怀念高怿
  • 1048年,江苏苏州,湖州长史,复官后作谢启
  • 不详不详,不详,有诗
张方平北宋 1007 — 10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91 【介绍】: 宋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
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
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
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
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
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
出知数州府。
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
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
以太子少师致仕。
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
卒谥文定。
有《乐全集》。
全宋诗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
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
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
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
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
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
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
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
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
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
赠司空,谥文定。
有《乐全集》四十卷。
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
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
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二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少颖悟,景祐元年举茂材异等,宝元元年又中贤良方正。
西夏叛,上《平戎十策》。
历知谏院、知制诰,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
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镇。
英宗召拜翰林学士承旨。
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寻以父忧免。
服阕,以观文殿学士留守西京,又历数郡。
极论新法之害。
数请老,元丰二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谥文定。
深识三苏父子,故苏轼终身敬事之。
有《乐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乐书》一卷。
见王巩《张公行状》(《乐全集》附录),《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主要活动
  • 贤良方正科
  • 1034年-103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县,六月,在京试茂材异等科,中选,以秘书省校书郎知昆山县
  • 103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校书郎,正月,在京为校书郎,以地震,上疏陈七事
  • 103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大理评事,七月,在京任大理评事,应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中四等次,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 1038年-104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通判,七月,在京作《谢贤良方正登科启》
  • 104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直集贤院,三月,在京直集贤院,有《谢直集贤院启》
  • 1041年-104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谏院,六月,在京知谏院,有《让除谏官表》
  • 1043年-104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制诰,十一月二十三日,在京知制诰,作《任子诏》
  • 1045年-104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五月,在京任翰林学士,与王尧臣、余靖同刊修《唐书》
  • 104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御史中丞,二月,在京任御史中丞,上疏请禁太学体
  • 104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十一月,在京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请罢榷河北沧、滨二州盐
  • 104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御史中丞,本年,在京任御史中丞,上《论中书议事奏》
  • 1047年-104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正月,在京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上《进庆历编敕表》
  • 1048年-1049年,淮南东路滁州清流(安徽滁州),知州,十月,到知滁州任,有谢表
  • 1049年-1050年,江南东路江宁府上元(江苏南京),知府,四月,到知江宁府任,有谢表
  • 1051年-1052年,两浙路杭州钱塘(浙江杭州),知州,六月,在知杭州任,母嵇氏卒,护丧还应天府
  • 105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给事中,七月,服除,再授端明殿学士、兼龙图阁学士、给事中,举钱明逸自代
  • 1054年-105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春,以礼部侍郎知滑州,有让官表
  • 1056年-105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三司使,本年,在京任三司使,奏减免蜀赋
  • 105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三月,在京,由知陈州改知应天府
  • 1059年-1060年,京东西路应天府宋城(河南商丘),知府,三月,在知应天府任,有谢上表
  • 1060年-1062年,秦凤路秦州成纪(甘肃天水),知州,夏,到知秦州任,有谢表
  • 1063年,京东西路应天府宋城(河南商丘),知府,二月,在知应天府任,迁礼部尚书
  • 106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十月,徙知陈州,过都,留判尚书都省
  • 106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判尚书都省,十月,在京判尚书都省,请知郓州
  • 1064年-1066年,京东西路郓州须城(山东东平),知州,本年,在知郓州任,识拔马默
  • 1066年-106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承旨,正月,由知徐州召还京城任翰林学士承旨,有劄子乞就闲职
  • 1067年-106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参知政事,九月二十六日,与赵抃并除参知政事
  • 107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府,正月二十六日,在京,由知河南府改判尚书都省兼提举集禧观,因与王安石不合,力辞,遂知陈州
  • 1070年-107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正月,在京陛辞神宗,上疏论变法之害
  • 1071年-1073年,京东西路应天府宋城(河南商丘),判御史台,本年,在判南京御史台任,筑乐全堂,自号乐全居士
  • 1074年,京西北路陈州宛丘(河南淮阳),知州,九月十三日,在知陈州任,为陈州赵犨祠堂作记
  • 107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府,十二月四日,入觐神宗,除宣徽北院使、判应天府
  • 1074年-107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宣徽使,十二月,在京于延和殿与神宗论御敌之策
  • 1076年-1077年,京东西路应天府宋城(河南商丘),知府,六月,在知应天府任,上疏论讨岭南利害
  • 1078年-1079年,京东西路应天府宋城(河南商丘),太一宫使,正月,在应天府,赠苏辙马
  • 1079年-1085年,京东西路应天府宋城(河南商丘),太子少师,八月,致仕居南京,上疏论救苏轼
  • 1086年-1091年,京东西路应天府宋城(河南商丘),太子太保,五月二十二日,致仕居南京,作文祭王龙图
林槩北宋
全宋诗
林槩,字端甫,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六)。
以秘书省校书郎知长兴县,后知连州。
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为通议大夫、兵部尚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二)。
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今录诗十首。
全宋文·卷九九○
林槩,字端夫(一作端甫),福州福清(今福建福清东南)人。
景祐元年进士,以秘书省校书郎知长兴县。
迁大理评事。
康定间以大理寺丞出知连州,徙淮安军。
迁太常博士。
庆历七年试学士院,诏充集贤校理,卒。
著有《史论》二十卷、《辨国语》三卷。
宋史》卷四三二《儒林传》二有传,又见《淳熙三山志》卷二六,《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三二、刑法六之三。
主要活动
  • 1034年,进士
程师孟北宋 1009 — 10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86 【介绍】: 宋苏州人,字公辟。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
历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州路刑狱,徙河东路。
晋地山谷春夏多水,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
自江西转运使改知福州,治行为东南之最。
累知广州、越州、青州,为政简严,痛惩豪恶,民为立生祠。
全宋诗
程师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吴(今江苏苏州)人。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吴郡志》卷三五)。
历知南康军、楚州、洪州。
入判三司都磨勘司,出为江西转运使,知福州。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知广州(《续资冶通鉴长编》卷二四二)。
九年,入为给事中,判都水监。
出知越州、青州,致仕。
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八(同上书卷三九○)。
宋史》卷三三一、四二六有传。
今录诗四十首。
全宋文·卷九三○
程师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景祐元年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
徙河东路,又为度支判官,知洪州。
判三司都磨勘司,出为江西转运使,有政声。
熙宁元年,加直昭文馆、知福州。
改广州,为课最,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
十年,罢判将作监归班。
复起知越州、青州。
元丰二年,降为右谏议大夫,遂以光禄大夫致仕。
元祐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
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奏录》一卷、《长乐集》一卷、《续会稽掇英集》二十卷。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卷四二六重出),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宋史·艺文志》二、七、八。
主要活动
  • 1034年,进士
  • 1045年-1048年,江南东路南康军(星子),南康军知军
  • 1048年-1050年,淮南东路楚州(淮安市),楚州知州
  • 1057年-1059年,夔州路万州(重庆市),夔州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59年-1061年,河东路太原府(太原市),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60年-1061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洪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6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判官
  • 1064年-106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都磨勘司
  • 1066年-1068年,江南西路昪州(待考),江南西路转运使
  • 1068年-1070年,福建路福州(福州),福州知州兼安抚使,1070年6月移知广州
  • 1070年-1075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广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70年-1075年,广南东路连州(广东省连州市),连州知州
  • 1076年-107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将作监
  • 1076年-107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都水监,5月已在任。
  • 1077年-1079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80年-1081年,京东东路青州(青州市),青州知州兼安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