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创作日期
论举武勇才器奏咸平三年三月一日 北宋 · 田锡
臣伏见去年十一月十四日赦文,欲兴行武举,令所司条奏以闻。
今年二月一日,又见转运司行下御史台牒,限五日内举员外郎以下见任京朝官有武勇才器堪任武职,安排充沿边亲民差遣者。
以臣所见,若为边上要人,访求有武勇才器者,急速如此,窃虑未得尽理。
盖见往年朝臣中求武勇者,得刘墀、郑宣等数人,刘墀以易州陷没契丹,郑宣卒无劳效。
今又朝臣中求人,臣虑朝臣中武勇者少,设使有武勇,多不愿在武职。
况限之以五日奏举,若非相谙识,岂易得人?
臣恐举非其人,有误陛下任使也。
今日是陛下注意于良将之时,是选求文武材干为沿边刺史之际。
夫理乱必有渐,而安危必先见。
臣曾上章,为关西地震是下动之象。
奏状进入后,降在中书,寻却奉圣旨取索入内。
相次,近京诸处,多报军贼逃背,沿黄河劫掠军县;
后来驱除,虽稍宁息,昨契丹犯境,闻龙猛兵士三二千人诈作契丹,掳劫河北,今闻散在兖州山林间。
又近日西川驻泊神卫军都虞候王均作乱,奔冲剑门,寻已杀戮。
近又访闻河东州郡泽、潞间亦有盗贼。
此实下动之萌也。
昨李继迁虽授夏州节度使,在彼自称西平王,岂不为将来边患?
国家积储粮草,缮完甲兵,尚要素有其备,岂得良将谋臣,料敌制胜,国家却素无备?
若求骑射之艺,勇猛之人,兵法中自有选求之法,便求得人,但要有智谋者指使之而已。
所谓获兔者犬,指踪者人也。
况善用兵者,人无勇怯,以智略使之,则怯者有勇。
今若限以五日举有武勇才器者,臣实虑怀才抱器者未尽得,奇谋远见未易知。
愿陛下于宰相近密商量,别画选求之策也。
若且于见今节度、防、团、刺史、诸司使副中,有智见勋劳者,选择使用,在陛下以赏罚二柄使之而已。
往年杨业击契丹,侯延广守灵州,人多称许。
若见今节度、防、团、刺史、诸司使副中,因赏罚激励,岂无杨业、侯延广辈为国家立功勋也。
臣又以江南、两浙,自去年至今,民饿者十八九,未见国家精求救疗之术。
初闻遣使煮粥俵给,后来更不闻别行轸恤。
今月十二日,有杭州差人赍牒泰州会问公事,臣问彼处米价,每升六十五文足,彼中难得钱。
又问疾疫死者多少人,称饿死者不少,无人收拾,沟渠中皆是死人。
却有一僧收拾埋葬,有一千人作一坑处,有五百人作一窖处。
臣又问有无得雨,称春来亦少雨泽。
臣问既少雨泽,麦苗应损,称彼处种麦稀少。
又问饥馑疾疫去处,称越州最甚,萧山县三千馀家逃亡,死损并尽,今并无人。
其馀明、杭、苏、秀等州积尸在外沙及运河两岸不少。
虽未审虚实,然屡有听闻;
兼闻常、润等州死损之人,村保各随地分埋瘗。
况掩骼埋胔,是国家所行之事,文王葬枯骨而天下归心,今积尸暴骨如是,而使僧人收藏,村保埋瘗,甚无谓也。
伏乞陛下命使吊奠,以慰幽魂;
遣人掩藏,免伤和气。
所贵王者德泽,及于存亡。
然后访有兼并之家,能出财助国者优奖之;
有储蓄之家,能发廪救民者旌酬之。
又宜放一二年税赋,免三二年徭役,非富商大贾之税不用税,非摘山煮海之货不用徵,用此以安民心,以防盗起也。
去年淮南地震,臣已画时奏讫。
又闻江南地震尤甚,望陛下宣御札、降德音以禳灾异,访问枢相以放税赋、减课利。
若不可减,臣请以近事比。
臣读《五代史》,梁朝、后唐、晋、汉及周,封疆不及千里,江南、两川、两浙、荆湖、广南,各有主帅。
当时中国多事,尚欲制禦蕃戎。
自太祖平吴、取蜀、下广南,太宗平河东,吴越王举国归朝廷,此国家封疆万里,税赋课利百倍于前。
除边上所费外,但减省不急之用,则仓廪府库自然盈馀,何必于江、浙饥馑疾疫之后,籍其所出税赋课利,以赡军国?
今江南二十七州军,两浙一十六州军,宜知若干州是饥馑疾疫之处,若干不是饥馑疾疫之处。
其他无灾沴、人无疾疫处,依每年上供钱帛粮草外,馀系灾沴处,朝廷早行指挥,以有均无,以多济寡,以安民生,以防盗起也。
臣又访闻江、淮每年漕运五百六十万硕米。
今年春运不如常年。
其江、浙共四十四州军,上供钱帛之数,臣即不知,亦不知朝廷今春规画之计。
臣但以四十四州军有饿死疾疫处,州军放税赋、减课利、免徭役,是国家安民生、防盗起也。
《易》不云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又兵法曰:「攻其东南,备其西北」。
谓敌若攻城之东南,当先防备其西北,虑敌人出其不意也。
今若西北沿边未息侵扰,东南沿海复有骚动,则临时制禦必费力,临时筹度难成功。
今虽差杨允恭等江、淮、两浙巡检,屏除盗贼,朝廷已有此指挥,然于防盗起之萌,致民安之渐,未见朝廷经度也。
况所求武勇才器者,要沿边任使。
又以所举三班使臣,如犯入己赃,即连坐举主。
若三班中求廉谨、有行止者,岂得无人,其实亦难得人。
若连坐举主,则举者必少。
又所举员外郎见任京朝官,不如举状,责在举主。
如此求人,虑难得人;
如此求沿边任使,虑未副圣旨。
夫事有本末,理有远近,今不急求谋臣而先求武勇,不思将来之患而务目前之事。
《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汉书》有盗卒起杀长吏、取库兵、放禁囚、驱人民作乱者。
今诸处城池多不修筑,坏垣填堑,往来如平地,万一卒有盗起,逐处官吏何以固守?
加以在营兵士多非精锐,在库甲仗少有坚完,道路出入之要冲,山川险阻之形胜,有不相统摄之处,有不相叶同之人。
况太平既久,士卒不惯行阵,将帅不知战守,加以士卒骄而将帅鄙,致昨来傅潜辈临事而茍且,遇敌而进退。
伏望陛下以选求将帅为急务,以博访谋猷为上策。
若止三班中求任使,文班中求武勇,臣窃惧失朝廷大计,失国家大事也。
臣读《汉书》,见日蚀、地震,必降诏书,求直言极谏之士;
必降德音,复赦宥复除之令。
自去年九月八日淮南地震,九月十六日夜月食,未见降御札、下德音。
夫至大者天地之变,知几者圣哲之心。
乞陛下以圣哲知几之心,答天地示变之异,经心于远者大者,图事于未萌未兆,覃恩于饥馑疾疫之处,布德于月食、地震之后。
况臣忧国之心非今日,言事之疏非一章。
自前年将赴任泰州蒙宣召时,后殿面奉圣旨,令臣今后有事入递奏来。
今具实封进呈,伏乞圣慈特赐留在禁中披览,可行可止,断在宸衷。
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1000年 北宋 · 王禹偁
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谓儒书为外学。
工诗则众,工文则鲜,并是四者,其惟大师。
大师世姓高氏,法名赞宁,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吴兴郡之德清县。
祖琄、考审,皆隐德不仕,母周氏,以唐天祐十六年,岁在己卯,某月某日,生大师于金鹉山别墅,时梁贞明五年也。
武肃王钱某专制江浙,后唐天成中出家。
清泰初,入天台山受具足戒,习四分律,通南山律。
长兴三年,武肃薨,文穆王讳嗣位,大师声望日隆,文学益茂。
时钱氏公族有若忠懿王讳、宣德节度偡、奉国节度使亿、越州刺史仪、金州观察使俨、故工部侍郎昱,与大师以文义切磋。
时浙中士大夫有若卫尉卿崔仁冀、工部侍郎慎知礼、内侍致仕杨恽,与大师以诗什唱和。
又得文格于光文大师汇征,受诗诀于前进士龚霖,由是大为流辈所服。
时钱塘名僧有若契凝者,通名数一支,谓之「论虎」;
常从义者,文章俊捷,谓之「文虎」;
大师多毗尼著述,谓之「律虎」,故时称四虎焉。
署本国监坛,又为两浙僧统,历数十年,像法修明,缁徒整戢。
太平兴国三年,忠懿王携版图归国,大师奉真身舍利塔入朝。
太宗素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别赐紫方袍,寻改师号曰通惠。
故相卢朱崖,深加礼重。
参知政事李穆,儒学之外,善谈名理,事大师尤为恭谨。
八年,诏修《大宋高僧传》,听归杭州旧寺,成三十卷,进御之日,玺书褒美。
居无何,徵归京师,住天寿寺。
参知政事苏易简奉诏撰《三教圣贤事迹》,奏大师与太一宫道士韩德纯分领其事。
大师著《鹫岭圣贤录》,又集《圣贤事迹》凡一百卷。
制署左街讲经首座。
至道元年,知西京教门事。
今上咸平元年,诏充右街僧录。
先是,故相文贞公悬车之明年,年七十一,思继白少傅九老之会,得旧相吏部尚书宋琪,年七十九;
左谏议大夫杨徽之,年七十五;
郢州刺史、判金吾街仗事魏丕,年七十六;
太常少卿致仕李运,年八十;
水部郎中、直秘阁朱昂,年七十一;
庐州节度副使武允成,年七十九;
太子中允致仕张好问,年八十五;
大师时年七十八,凡九人焉。
文贞公将宴于家园,形于绘事,以声诗流咏播于无穷,会蜀寇作乱,朝廷出师,不果而罢。
今九老之中李、宋、杨、魏、张已先逝矣,大师年八十二,视听不衰。
于本国,历武肃、文穆、废王、忠懿凡四世,于朝历梁两帝,后唐庄宗、应顺、清泰,晋高祖、少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梁王,我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我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通今上凡十五朝,而能受《洪范》向用之福,处浮图具瞻之地,岂所谓必得其寿,必得其位者乎?
大师以述作颇多,叙引未立,猥蒙见托,不克固辞。
总其篇题,具如别录。
凡《内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学集》四十九卷。
览其文,知其道矣。
因徵其世家行事,备而书之,使后之传高僧、铭塔庙者,于兹取信云(《小畜集》卷二○。)
此所举仅三虎,或脱一虎,或「四」为「三」之误。
鹅湖仁寿院碑咸平三年 北宋 · 钱易
鹅湖,何故事也?
仁寿,何锡名也?
昔司马氏都建业,为之东晋,此为东阳之属。
当兹时也,峰顶积水,有双鹅泳焉。
育子百数,翼而长之。
一日皆腾去霄,极瞻仰而没,故鹅湖之名因是而立。
且释迦以演教之宫亦名鹿苑,罗什以具戒之所乃号鸡园,盖由豢养之方,遂定名称之迹。
或配四灵以成道,倚芳枝而挺生,神异之兴,实云龙树;
或泣骄驹而摄念,听密语而起因,感应所召,乃曰马鸣。
则鹅湖之号,不爽于古矣。
盛乎哉,鹅珠目莹,爰契于神僧;
鹅殿不骞,式符于香刹。
唐大历中,大义禅师,须江人也,手桴佛鼓,心弄祖印。
然以断缘为得,无念为真。
终以有物之身,当择方而止。
杖锡佩钵,具远游之装;
凿石刻木,为燕坐之地。
聊建兰若,固绝净侣。
不见鬼鸟,直参风烟。
群动莫休,清韵无往。
时有馌兽司原,挟矢深入,潜睹其所,入始见投。
自后以慈摄凶,扣虎息害,不远千里,皆为其徒。
一夕,昔去之鹅,忽归斯水。
虽湜湜其沚,曾未考槃,而昭回于天,倏已上击。
所谓传承江夏,三年复来;
非同逸少山阴,七言可换。
事骇旧井,声闻故林。
直疑鹤返辽东,已成仙客;
又恐珠还合浦,是慕清风。
名德既形,书诏适至。
卒无著物之桐,乃赴软轮之求。
屐登紫垣,偈答王座,片言内證,万法尽空。
通真之诚,默合上指;
褒锡之宠,遂践国章。
始赐为鹅湖峰顶禅院,自此连奉三朝,出入宫禁,与世敷教,为国导师。
后智孚上人力移峰顶之舍,今为院焉。
平险一致,栋宇尤壮。
坦安乐之境,居吴楚之右。
嗣其门者凡六人:明也素望,纶雅玄明;
崇也清识,淹通令崇;
林也内积,道映惠林;
震也中兴,禅悦云震;
真也秉之,不乱令真;
休也守之,有常令休。
至于今长老令新和尚,本郡人也,即震之徒焉。
入室云居,传衣欧阜,洎还承袭,乃主道场。
正智既真,诸境又现,心猿早逝,定慧双忘。
悷象争调,禁毒无用。
德来檀度,诚接凡圣。
况乎修堂秘殿,寒泉嘉林,复有岳阳王感应舍利甓为塔。
咸平庚子,制置使冯公亮奏降御书以镇之,至于层楼,縢在玉笥。
龟图并跃,非狸骨之尘方;
龙藏同深,岂茂陵之蠹简?
景德丁未,转运使李公奏赐为仁寿禅院,昊欲法轮不柅,佛日无亏。
以博施济众之风,家臣子于六合;
以永锡难老之惠,首苍黔于五福。
此曷非神踪美署,辉映岩野。
不有畴昔之灵,法嗣之盛,其孰能兼之哉?
易味爽醍醁,理迷云聚,徒与长老以道为友,以法为师。
见托丰碑,三让不领,辄敢献颂,韵之为铭:
佛性本静,万法扰焉。
凝寂不动,是为真筌。
真筌自在,强名为禅。
禅著有派,托之语言。
语言不已,化为机权。
我有实义,谁何可宣?
皎皎鹅湖,堂堂令嗣。
大义之孙,法王之子。
湛然虚源,默然妙旨。
如云在天,如月在水。
六师相承,世济其美。
以灯传灯,光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