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刘敞北宋 1019 — 10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68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原父,号公是。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吏部南曹、知制诰。奉使契丹,熟知其山川地理,契丹人称服。出知扬州,徙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为纠察在京刑狱及修玉牒,谏阻仁宗受群臣所上尊号。以言事与台谏相忤,出知永兴军,岁余因病召还。复求外,官终判南京御史台。学问博洽,长于《春秋》学,不拘传注,开宋人评议汉儒先声。有《春权权衡》、《七经小传》、《公是集》等,又与弟刘放、子刘奉世合著《汉书标注》。
全宋诗
刘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皇祐三年(一○五一),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至和元年(一○五四),迁右正言、知制诰。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扬州。岁馀,迁起居舍人徙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贡举。五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充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贤院学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熙宁元年卒于官,年五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五十四卷,其中诗二十七卷。《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刘敞诗,以青武英殿聚珍版《公是集》(福建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所收六卷本(简称名贤本)、《宋百家诗存》所收一卷本(简称诗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简称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刘氏刊四卷本(简称刘本)。并酌采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简称广雅本),与底本同一系统,偶有异文,亦予出校。新辑得的集外诗编为第二八卷。
全宋文·卷一二七六
刘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号公是,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皇祐三年召试学士院,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明年改判吏部南曹。至和元年迁右正言,知制诰。二年八月奉使契丹,使还,出知扬州,徙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祐五年因言事与台谏异,自请出知永兴军。八年还朝判三班院。后知汝州。治平三年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敞学问渊博,为文敏赡。著有《公是集》及《春秋权衡》、《春秋传》、《春秋意林》、《春秋传说例》、《七经小传》、《公是先生弟子记》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主要活动
  • 1046年,进士
  • 1046年-1050年,河南开封,蔡州通判,三月御试,与弟刘攽同中贾黯榜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蔡州事,时吴育为守
  • 1051年,河南开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二月,服除,还为大理评事,召试学士院,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
  • 1052年,河南开封,判吏部南曹,同判登闻鼓院,改判吏部南曹,三上疏论夏竦谥,仁宗纳之,改夏竦谥[文正]为[文庄]
  • 1052年,河南开封,权判三司开拆司、兼判吏部南曹,八月,权判三司开拆司,仍兼南曹
  • 1053年-1054年,河南开封,权三司度支判官,迁权三司度支判官,始解南曹,赐绯衣银鱼
  • 1054年,河南开封,同修起居注,八月,同修起居注
  • 1054年-1055年,河南开封,右正言、知制诰,九月召试,超拜右正言、知制诰,赐紫金鱼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作《谢知制诰启》
  • 1055年-1056年,假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北朝皇太后生辰国信使,八月,假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充北朝皇太后生辰国信使
  • 1056年-1058年,河南开封,扬州知州,闰三月,王尧臣参知政事,敞以亲嫌,求知扬州
  • 1058年,江苏扬州,郓州知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四月,迁起居舍人、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
  • 1058年-1060年,河南开封,纠察在京刑狱、宗正司修玉牒官,十一月,召还朝,纠察在京刑狱,充宗正司修玉牒官
  • 1060年-1063年,河南开封,翰林侍读学士、知永兴军,九月,除翰林侍读学士、知永兴军,上《谢加学士表》
  • 1063年-1064年,河南开封,判太常寺,兼知礼仪事,八月,召赴阙,勾当三班院,徙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 1064年-1066年,河南汝州,汝州知州,九月,除知卫州,改汝州
  • 1066年-1068年,河南开封,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在汴京,改官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