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书李从政墓志(1112年) 宋 · 杨时
公少时过钱塘,东平吕公惠卿得公之文,以示翰林沈公文通,二公奇其文,引为忘年之交,谓人曰:「毗陵素多士,未有如李公者」。
于是文日益有名。
公于书无不读,其心传目到之学,盖非浅者所能窥较也。
晚在彭城,方计司议法兴利之时,百役毛起,公处之裕如,手未尝废卷也。
利国监有中贵人,阴以事中其同僚者,部使者付公治之甚急。
已而事连中贵人,公请并治之,中贵人惧甚,部使者又欲两释之,公曰:「事未暴白,治不治在公而已。
付之有司,则有法守。
狱已具,不可易也」。
使者不悦,度公不可以势夺,卒移他司释之。
是时,颜复长道居里中,闻之,谓予曰:「奄宦恃嬖昵之私,胁持上下,虽当路要官无敢辄忤其意者。
李君一以法绳之,不少贷,非秉义不可回屈,不能为也」。
郡守高邮孙公觉尤深器之,事无大小惟公听也。
萧县有剧贼竹军者,土兵力不支,被重伤,亡其主将。
通守李陶行县,闻流言,谓土兵不战而北,凡二十有五人,欲置之极典。
公曰:「有司讯治曲折详尽,犹恐不得其情,今以道路之言置人于死地,非审克之道也」。
持之月馀不能决,后卒如公言。
微公争之力,几为淫刑滥诛矣。
公之治狱平反类如此,其小者不能悉数也。
政和之初,予待次毗陵,公之子殊以公志铭示予,读之蹙然。
追念平昔,悼斯人之不复见也,惜其遗事可传于后,又皆予所亲见者,故序次之,以补志文之阙。
跋道乡帖 宋 · 杨时
士不患无名,患实之不至。
道乡天下士也,以一言忤旨,流窜岭表,终身不复。
今手泽所存,士夫宝藏之,以为珍玩。
其身虽屈于一时,而世诵其美不厌,盖名实既孚,则清议终不可掩也。
跋江民表与赵表之帖(1126年) 宋 · 杨时
民表将之官,以书抵予,告行期,未及修报而凶讣至。
人生如朝露,岂不信然欤?
今见其手泽,惘然不觉为之流涕也。
民表不妄许可,表之虽未及识,观民表所与如此,则其人亦可知矣。
跋了翁祭邓南夫文(1124年10月) 宋 · 杨时
余闻南夫平居,家人不见其喜怒。
一日因事怒甚,已而悔之,自恨其养之未至也。
充是心以往,可谓知好学矣。
了翁友之,其厚如此,不问可知其贤。
余幸与之同乡,未及识而南夫已逝。
悲夫,不复见斯人也!
因读了翁之文,怅然久之,故姑书其所闻附于后。
题了翁送几叟诗 宋 · 杨时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了翁训诸子侄,其辞如此,皆其平日躬自蹈者,所谓以身教也。
能味其言,亦以身践之,则其趋圣贤之域岂远哉!
若几叟,盖可与进斯道者,故告之如此。
题诸公邪说论后 宋 · 杨时
昔王荆公以邪说暴行祸天下三十有馀年,余备位谏省,论之,去其王爵,罢配享。
大学诸生薰陶王氏之学久矣,鬨然群起而非之,赖君相之明,卒从其议。
今观诸公之言,是非已有定论,则余之言可以传信矣。
跋彭器资送余仲勉序 宋 · 杨时
彭公以盛德重望为时名臣,士大夫得一望履舄者如登膺门,况其厚善者乎!
仲勉先生,余虽不获从之游,观其所与,则信其贤也审矣。
跋温公与刘侍郎帖(1134年) 宋 · 杨时
熙宁之初,吴兴刘公位台端,论事忤大臣意,谪知江州,一时清议冤之,无敢言者,独文正温公抗章于廷诤之。
事之本末,安抚参政张公论之详矣。
公将行,文正造门叙别,又以手翰问行期,有「道胜名立」之言,其相与之意厚矣。
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二公终始一节,不约而同,其取友可知矣。
览是遗墨,三复兴叹,乃附其说于后。
跋张元干集先祖手泽(1124年4月) 宋 · 杨时
仲宗诸父,皆特进公继室林夫人之子,俱非刘氏出也。
其子孙声容,盖未尝相接,观公付委陈氏之意,所以望其子孙,其责亦轻矣。
仲宗得其手泽,乃访寻于丘荒蓁莽之间,割牲洒酒以致其诚意,又为文刻石以表识之。
其于尊祖追远之义尽矣。
吾将见其流风所被,使乡邦民德归厚,必自兹始也。
宣和甲辰四月辛亥,龟山杨时书。
跋蔡襄自书诗帖(1116年4月) 宋 · 杨时
端明蔡公诗稿,云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者,欧阳文忠公所题也。
二公齐名一时,其文章皆足以垂世传后,端明又以翰墨擅天下,片言寸简落笔,人争藏之以为宝玩,况盈轴之多,而兼有二公之手泽乎?
览之弥日,不能释手,因书于其后。
政和丙申夏四月癸未,延平杨时书。
尚书经筵讲义 其一 吉人为善节 宋 · 杨时
「德惟一,动罔不吉;
德二三,动罔不凶」。
所谓吉人者,以其德惟一也;
所谓凶人者,以其德二三也。
盖诚则一,不诚则矫诬妄作,故二三,此吉凶所由分也。
舜鸡鸣而起,禹思日孜孜,寸阴是惜,为善惟日不足也。
丹朱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额额为不善,惟日不足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孔子于禹无间然,人君所当法者,舜、禹而已。
夫世之乱亡之君,非尽无欲善之心,而天下卒至于不治者,以其见善不明,而所谓善者,未必善故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于致知,致知所以明善也。
欲致其知,非学不能。
故傅说之告其君曰「念终始典于学」以此。
其二 播弃犁老节
犁老宜亲而播弃之,罪人宜远而昵比之,冒色而至于淫,沉湎而至于溺,敢行暴虐而至于肆,则益甚矣,罔有悛心故也。
夫下之化上,犹影之随形也。
播弃犁老,昵比罪人,故臣下化而为朋;
淫湎肆虐,故臣下化而相灭。
上下相比为恶,则无辜陷刑者无所赴愬,吁天而已。
夫淫湎肆虐行之于身,则流毒未远,至于臣下化之,则害之加乎人者广矣,此秽德所以彰闻也。
其三 惟天惠民节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夫盈天地之间皆物也,而人居一焉,人者物之灵而已。
天地子万物,其生养之具皆天之所以惠民也。
元后继天而为之子,其聪明足以教民,民之父母也。
其子民也,授之常产,使寒而衣,饥而食,盖天而惠民者也。
夏王弗克若天,流毒下国,则自绝于天矣,天所以佑命成汤,降黜夏命也。
然汤放桀,封其后于杞,非剿绝之,降黜而已。
其四 惟受罪浮于桀节
剥丧元良,贼虐谏辅,非特敷虐于万方百姓而已。
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其慢神虐民,非特矫诬上天,布命于下而已。
此纣之罪所以浮于桀也。
天之降黜夏命如是,则厥监不远,在彼夏王而已。
夫人君昵比小人,则谗谀日进,而法家拂士,众所共嫉也,分而为用,则其祸必至于相灭。
愿治之君,可不戒之哉!
论语经筵讲义 其一 巧言令色章 宋 · 杨时
刚毅木讷,不为仪容辞令以外骛,故近仁。
巧言非讷也,令色非木也,故鲜仁。
《记》曰:「服其服,则文之以君子之容;
有其容,则文之以君子之辞」。
容辞以文之,则非木讷也;
文之而实其德,则虽或巧令,未为过矣。
故《记》曰「辞欲巧」。
《诗》仲山甫则以「令仪令色」称之,则巧令非尽无仁也,鲜而已矣。
然二者之不仁,巧言为甚,故《巧言》之诗为伤于谗而作也。
盖谗人之言常巧矣,故能变乱是非之实,中伤善类,以蔽惑主人之听,不可不察也。
其二 吾日三省吾身章
仁之于人无彼己之异,谋之在人,犹在我也,谋而不忠,违仁远矣。
朋友之交,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同谓之达道,盖人之大伦也,交而不信,违道远矣。
传而不习,非尊其所闻也,口耳之学难与进德矣。
君子进德以忠信为主,故曾子之省其身以此。
夫民生之初无相生养之道,寒而求衣,饥而求食,不能自为之谋,谋之其在人君乎。
先王为之正经界而授之田,制里庐而与之居,植桑麻于墙下,畜鸡彘于其间,使之衣帛食肉、养生送死而无憾,凡此皆为人谋也。
若夫征求无艺,擅天下之利而有之,以为己私,坐视民之流亡冻馁而莫之恤,非为人谋而忠者也。
《伐木》之诗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
亲亲以睦,友贤不弃,此交朋友之道也。
苟无尊德义之诚心,使贤者不获自进,虽有辅仁之友无益矣。
人君能以是省其身,而患德之不修,天下之不治,未之有也。
其三 道千乘之国章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故道千乘之国以钦事而信为先。
盖不钦则下慢,不信则下无适从,而事卒不立矣。
崇宁大臣轻变祖宗故事,而不能期月守,如钞引之法是也,其害有不可胜言者。
故宽恤之诏年一举之,徒挂之墙壁而民不听,以其易为而无信故也。
此前日之覆辙,可不监之哉!
《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盖用不节则必至于伤财,伤财必至于害人。
故思爱人必先节用,节用而不以制度,则俭而或至于废礼,非所以为节也。
夫先王所谓理财者,非尽笼天下之利而有之,其取之有道,用之有节,而各当于义之谓也。
取之不以其道,用之不以其节,而不当于义,则非理矣。
故《周官》以九职任民,而后以九赋歛之。
九赋之入各有所待,不相侵紊,而太宰又以九式均节之。
下至公事刍秣之微,匪颁好用,咸有式焉,虽人主不得而逾也。
岁终制国用,则量入而为出,此之谓制度。
有不如式,则太宰得以均节之。
所谓王及后世子不会者,特有司之事耳。
盖有司当禀令而已,不可得而会也。
崇宁以来,污吏持不会之说以济其奸,私窃横歛而莫之禁,故费出无经,而上下困矣,尚何爱人之有?
古之于民,春析夏因,秋夷冬隩,各以其时。
其使之也,家无过一人,岁无过三日,则数口之家,常有馀力矣。
既蜡则休老劳农,君子不兴功,此爱人之道也。
用之或违其时,使力本者不获自尽,虽有爱人之心,而民不被泽矣。
故言节用爱人而继之,以此也。
其四 君子不重则不威章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则重而有威矣。
不重则易为物迁,故学则不固。
主忠信,求诸己也;
尚友,取诸人也。
取诸人以为善,而友非其人,则沦胥而败矣,故无友不如己者。
合志同方,营道同术,所谓如己者也。
闻善则相告,见不善则相戒,故能相观而善也。
过惮改,亦不足以成德矣。
夫古之圣人,前旒蔽明,非礼勿视,黈纩塞聪,非礼勿听,行车则有和鸾之音,行步则有佩玉之声,出入起居,容节必比于礼乐。
人君所以自重其身也,故能不怒而民威于鈇钺,如是而物能迁之,无有也。
《中庸》曰:「天之所以为天,文王之所以为文,纯亦不已」。
老子曰:「公乃王,王乃天」。
盖王之与天无二道也,一于诚而已。
诚者忠信之成名也,言而天下则之,动而天下道之,由是道也,可不主忠信乎?
一失之,则天下相幸而为伪矣,其祸有不可胜言者,有天下者其可忽之哉!
舜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盖与之为一体也,则其有贤无不如己者。
又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
有违而臣得以弼之,则过宜不惮改矣,故能亮天功而成帝业,此人君所宜法也。
末世之君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则所友不如己者耳。
故法家拂士远,而谗谄面谀之人至,所以不闻其过,而天下日入于乱也,可不戒哉!
其五 慎终追远章
曾子者,孔子弟子曾参也。
孟子曰:「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
则大事,人子所宜慎也。
故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夫一物不具,皆悔也,虽有悔焉,无及矣,此不可不慎也。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所以追远也。
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则孝子所以尽其心者至矣。
今夫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则其生厚矣。
有妻子则慕妻子,知好色则慕少艾,仕则慕君,而不能终身慕父母者,因物有迁也。
至于追远犹且慎之而不忘,则终身慕可知矣。
以是而帅之,民德其有不归厚乎?
归者,反其生之谓也。
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盖舜自三十登庸,至于五十则备此三者,而未足以解忧,惟顺父母为足以解忧,故五十而慕,孔子独于舜见之矣。
舜之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者,无盛于此也。
人君所宜取法者,舍舜何以哉!
其六 夫子至于是邦也章
子禽,弟子陈亢也,字子禽。
子贡,弟子端木赐,字子贡也。
温也者,暴慢之气不设于身体也。
良者,善也,生而有之,不假于外也,与良知良能之良同,惟君子为能有之。
恭则不侮,俭则不夺,逊则不争。
五者之德,夫岂声音笑貌可为哉!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睟然可见,而人乐与之也。
以是而求,求在我也,所以异乎人之求之与。
夫温良恭俭逊,盖常德也,非有甚高难行之事,仲尼不为已甚者,如是而已。
世之人厌常不为,而不知常德之为贵,故贤知者过之,而道终不明不行矣。
为天下国家者欲与之共政,舍常德宜无足与也。
故《书》曰「彰厥有常,吉哉」,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