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余靖北宋 1000 — 1064
父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兼中书令曹󰝈可赠尚书令制 北宋 · 余靖
敕:朕承七庙之重,守亿年之基,奉顺先猷,钦举元祀,祼献宗祏,槱燎圜坛。
三神垂禧,百礼咸秩,大均霈泽,被于绵区。
矧惟中宫之尊,内治所主,固宜同兹介福,光于外宗。
思美周姜之仪,庸表涂山之盛。
皇后父某,积德至厚,含章特立,生自元勋之门,专于儒者之行。
摛光令族,坦夷旷之怀;
握兰华省,抗令终之节。
虽当世不显,而流福无穷,伣天发祥,嫔虞作合。
奉祖宗之祀,共罄纯诚;
荷天地之休,实繄遗烈。
式崇褒贲,用企仪刑,俾自龙池之荣,更茂天台之秩,庶光壤树,式耀桂宫。
可。
上校正后汉书奏(景祐元年九月) 北宋 · 余靖
国子监所印两《汉书》,文字舛󸈠,恐误后学。
臣谨参括众本,旁据他书,列而辩之,望行刊正。
诏送翰林学士张观等详定闻奏,又命国子监直讲王洙与靖偕赴崇文院雠对。
谨按后汉明帝诏班固、陈宗、尹敏、孟冀作《世祖本纪》及建武时功臣列传。
后有刘珍、李充杂作建武以后至永初间纪、传,又命伏无忌、黄景作《诸王王子恩泽侯表》并《单于》、《西羌》、《地理志》。
又边韶、崔寔、朱穆、曹寿作皇后、外戚传、百官表及顺帝功臣传,成一百一十四篇,号曰《汉记》。
熹平中,马日磾、蔡邕、杨据、卢植续为《东观汉记》。
吴武陵太守谢承作《汉书》一百三十卷。
晋散骑常侍薛莹作《后汉记》一百卷。
泰始中,秘书监司马彪始取众说,首光武,至孝献,作《后汉书》。
散骑常侍华峤删定《东观记》为《后汉书》九十七篇。
祠部郎中谢沈作《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
秘书监袁崧作一百卷。
至宋,丰城太守范晔益集诸家,作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凡百篇。
十志未成,晔被诛,至梁世有剡令刘昭者补成之。
唐章怀太子贤,招集当时学者右庶子张太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参军革希玄、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同注范晔《后汉书》,仪凤初上之,诏付秘书省,传之至今。
靖、洙悉取馆阁诸本参校,二年九月校毕,凡增五百一十二字,损一百四十三字,改正四百一十一字。
甲建议请依古法置铜虎符给郡守每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所以慎重戎事难者以为其法久废行之无益(秘阁试判词之四) 北宋 · 余靖
事重几微,虽崇使节;
时逢开泰,焉用兵符。
志徒务于经邦,理何忘于观变?
甲也自矜博识,罔达嘉猷。
以为千里宣风,既共凭于熊轼;
六韬董众,请复颁于虎符。
冀《皇华》之或临,俾军兴而无妄。
详观独见,恐泥旧章。
右一左三,诚则重其戎事;
先庚后甲,亦将顺彼民风。
茍专金革之容,将异《诗》《书》之敬。
且灵台师节,况当舞羽之朝;
岂英荡使威,独启握兵之用?
在古今之异代,岂沿袭而一贯?
司马以牙璋起旅,式纪《周官》;
会稽以髦节兴师,终乖汉制。
矧兹凶器,安露沉机。
且发即堪忧,世祖尝云于鬓白;
虽合而为信,晋鄙未免于心欺。
徒事危言,殊非利旨。
丁去官而受旧属馈与或告其违法诉云家口已离本任(判词) 北宋 · 余靖
食檗养廉,执心斯可;
及瓜受代,改操则非。
安得因其去官,遂不思于洁己?
丁也才高有位,秩满将迁。
飞凤衔书,亦既荣于宠命;
解龟罢政,遂靡让于好羞。
谓行迈之有期,曾厌私而不惧。
况古之循吏,名列青编。
挂府丞之鱼,诚在莅官之日;
留寿春之犊,实惟去任之晨。
何乃肆贪,罔知守节?
歌邓侯之五鼓,曾是遵途;
持山阴之一钱,当思励俗。
徒欣茍得,岂曰能谋?
重耳受飧,盖当于旅食;
叔鱼反锦,益愧于公行。
如云不尔瑕疵,则恐罔知纪极。
推恩布化,未闻画象之遗风;
黩货启奸,遽恣贪狼之本性。
纵离境壤,终丧廉隅,减三等以定刑,乃九章之垂制。
筠州洞山普利禅院传法记(景祐五年正月) 北宋 · 余靖
近世分禅、律为二学,其所居之长,禅以德、律以亲而授之。
以德者选于众,而归之者亦众。
夫言德者,非世所谓德也,以其等空妄、超渐次、出死生,可以为天人师者耳。
故祖祖孙孙,称佛嗣焉。
筠之望山曰新丰,洞有佛刹曰普利禅院,唐咸通中,悟本大师始剪荆而居之。
悟本得心印于药山俨,俨得于云岩晟,晟得于石头迁,迁得于青原思,思得于曹溪能,是为六祖。
自释迦如来二十九世而至达摩传中国,五世而至曹溪,又五世而至悟本,凡三十九世矣。
及悟本之即世也,得法而去者,道全居中山,道虔居青林,相继来嗣之。
悟本又传曹山寂,寂传道延,居鹿头。
及道虔卒,鹿头又续之。
鹿头延卒,其门人惠敏袭之。
惠敏卒,嗣和尚自净业来继之。
李氏之称国主也,觉海国尊师启大道场于金陵之报恩,其嫡曰文坦,被黄纸诏书,赐号大沙门,来统之。
云门真禅师之上足曰清禀,亦奉主命来后之。
禀卒,而豫章彦闻因之。
及彦闻而衰矣,辄以院付其徒,檀越不可,乃疏请九峰守诠绍之。
九峰亦本境之名蓝也,移法席至是山。
五年,复为庐山栖贤所请而去。
诠传曲江晓聪,聪传合淝自宝,宝又传曲江鉴迁,绳绳兴之。
宝师得法于黄梅聪,与迁皆云门之嗣孙,自悟本主迁,或绝或承,凡十三代。
诠徙栖贤,宝徙黄檗,自聪已上,皆终焉。
悟本讳俍价,越州诸暨人,姓俞氏,年十二,师事五泄;
二十一,受具于嵩山睿律师。
慕南宗之学,南游江湘,得云岩而事之终其身,毕丧而后去。
遇武宗之诏,遂民服隐于箕州。
及宣皇御宇,乃复僧仪,南至高安之所丰洞,邑豪雷衡之山也,见其泉石幽奇,乃曰:「此大乘所居之地」。
言于雷氏,雷氏施之。
初,山多蛇虎,师庵居一宿,蛇虎尽去,至今山无虎焉。
留居十八年,名声四传,来学者五百馀众。
坐谈立悟,虚来实去者,不可胜数。
名闻京师,天子赐咸通广福寺额并一钟焉。
寻以咸通十年三月顺世。
先期其日,期至而去,徒众环泣,师瞑而复觉曰:「心无所依,是真修行,何有悲喜?
勿惊吾也」。
复令为斋七日,乃具师食讫,沐浴安坐,歛容而化。
葬于山之阳,敕谥悟本大师,塔曰惠觉之塔。
师能攻苦率众,衣无䌽,卧无褥,炉无炭,室无烛,故后世以简约相承焉。
集《大乘经要》一卷,行于世。
中山全姓宣氏,常州人,以其尝居隽水之中山,故号中山和尚。
中和二年,镇南节度使钟传实召以来。
景福二年,避寇于分宁,制置戴尚书迎居龙安院,明年坐亡于龙安,归葬寺之东。
青林虔姓陈氏,杭州馀杭人,初谒悟本,悟本曰:「此子向后走杀天下人」。
广明初抵南郑,遇贼巢之乱,驾幸梁、洋,时有中贵人姓第五者,见师,瞻视良久,曰:「此是法王,非同龙象也」。
自汉东之青林,亦钟镇南召之。
天祐元年灭度,门人录其语三百节,为《玄机示诲集》。
鹿头延姓刘氏,福州长乐人,江南武义二年,自鹿头至,凡三年而示寂,全身瘗于寺南,赐谥洪果大师,塔曰惠光之塔。
敏姓李氏,蜀之华阳人,从洪果来,及其终而代焉,保大六年,迁化。
嗣姓周氏,同郡高安人,金陵召见,深加信重,乾德二年顺寂,塔于惠光之北。
坦姓吴氏,建州建阳人,李主以其国命命之,凡四年而终。
禀姓李氏,泉州仙游人,李主召入澄心堂,集诸方语要,凡十年,又俾来继坦焉。
彦闻以疾而间其位,故衰,凡三年而卒。
诠,金陵人,自九峰来居,五年,大壮其栋宇而新之。
既赴栖贤之请,以首座聪嘱檀那及其众,众从之,请于州,州从之。
聪姓杜氏,大中祥符三年,实应是命,于山之东北,手植松可万株,凡植一株,坐诵《金刚经》一卷。
常自称栽松比丘,今号其地为金刚岭云。
聪临终而让宝,如聪之始。
聪之终也,遗诫于其众,无服衰绖,哭泣吊慰,一切绝之。
其寺之再兴也,诠始缉之,聪又能经纬,至宝而纪纲大备焉。
宝姓吴氏,开堂十六年,未尝出院门,自江湖之南及岭之南,二十馀州闻其名者,岁奉钱共数十万以供其堂,其为人信向如此。
亦种杉万株,皆手自培斸。
同郡有黄檗山某院,唐裴丞相休之功德院也,岁入丰而主者侵牟之,众食不足,思有德者为之长。
景祐四年,自太守而下,列名请其行,又俾其自择人而付之,得迁焉。
居黄檗未十日,四方至者仅百人,盖其道可师者邪。
迁姓某氏,亦能守宝之规而不敢加焉。
某上书失职,来是郡,得其传法之次叙而记之。
景祐五年龙集戊寅正月日记。
宋故镇东军节度推官毛君墓志铭(景祐二年九月) 北宋 · 余靖
景祐元年十一月戊辰,故镇东军从事毛君卒于家,明年九月壬午,葬于庐陵吉水之仁寿乡南华原先府君之茔次。
君之兄遣使持书走京师,谓其友余某曰:「渐之弟才未尽施,抱恨入土,恐其名之易漫灭也,请铭而久之」。
某于君游最厚,熟其行,故得书而无让焉。
君讳洵,字子仁。
世居吉水,业儒,为冠族。
曾祖讳休,侍御史;
祖讳澄,赠大理评事;
考讳应佺,国子博士;
母曰寿春县君高氏。
君器度方正,动自修尚,幼精敏,能属辞,及冠,举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
性笃于孝,视荣利泊如也,凡守四官,再以亲解。
初,补抚州司法参军,先府君适知窦州,窦在南海南千里,遣人问起居者死于道,信不得通。
君喟然叹曰:「恶能以担石禄割亲之爱,经时阒然,不知息耗而自安」?
乃因郡邮言状,不待报,弃官去。
暨府君归朝,君再调洪之新建簿。
以书判拔萃,天子御便殿试之,所对入等,改试大理评事、迁镇东军节度推官、知宣州宣城县事,政有绳墨,民咸宜之。
未逾岁,江淮制置使器其能,奏监扬州榷盐仓。
诏既下,留侍亲疾,不就职。
执药调膳,尝而后进,积三月不之寝室。
亡何,府君暨母夫人相继卒,君与兄渐奉丧归葬,持畚荷土,手胝面黔,亲友不能识。
茔外松柏,皆所自树,遂结庐墓所而居之。
居忧凡二十一月,朝夕哭踊如初丧之仪,所食才脱粟,不加姜桂。
同闬诸生数十人日凑庐旁,执弟子之礼,请君敷辩经义,君对之流涕,未尝言文庐中。
非号泣时,则写佛书、读丧礼而已。
自庐次得疾,归家数日卒,享年三十二。
郡以孝行闻,诏赐其家粟帛百以旌显之。
君二昆:伯曰渐,太庙斋郎;
仲曰溥,先以毁卒。
夫人生一男一女,皆夭夫人前。
君卒别葬,不祔。
其铭曰:
文行俱,家世儒。
力孝弟,恬进趋。
再弃官,为亲谋。
失怙恃,返丘墟。
饭脱粟,居倚庐。
不终丧,陨厥躯。
位未充,材有馀。
祔无妇,哭无孤。
善罔报,天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