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范纯仁北宋 1027 — 1101
论富弼入相久谢病不出(熙宁二年) 北宋 · 范纯仁
臣闻「股肱惟人,良臣惟圣」,则君之倚良臣,犹人之须手足也。
手足不可举,则无以为人;
大臣不任事,则无以为国。
故虞舜作歌,戒其臣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
是股肱之臣喜于任用,则元首之德日以兴起也。
陛下即位以来,审求辅相,冢宰之位,阙已逾年。
近得富弼,委之大柄,四方士民,莫不歌舞,以谓圣主既得贤臣,则德泽日新,太平可待。
而弼登用以来,屡以旧疾谒告,入则随众循旧,不欲有为;
退则谢客杜门,罕通人事。
虽陛下丁宁宣召,而弼终未乐就职。
窃以中书政事,日有万机,朝夕之间,赞襄是赖。
在陛下万乘之尊,尚以宗庙社稷之重,惟日孜孜,旰昃不暇;
而弼乃以养痾自便,处之晏然。
臣逸君劳,于义安忍?
或以谓陛下待弼恩礼虽厚,而诚有所未至;
用弼虽重,而任有所未专,使弼不尽其才,所以郁郁失职,而迤逦求去也。
以臣思之,窃谓不然。
且弼起自布衣,仁宗擢为宰相,先皇帝暨陛下倚为宿德元老,四方士民望弼为贤臣硕辅,在弼报称之义,自应如何?
况陛下惧灾求治之时,而弼位居冢席,君臣之际,不宜形迹,当自任以天下之重,尽陈其所欲为,必曰:方今何事可忧,何人可任,何利可兴,何弊可革,何者为先务,何者宜缓行,然后审陛下用舍之意,而弼之去就自明。
何必僶勉媕阿,自为卷缩,是非不欲明辩,进退不敢显言,第且移疾于家,使人主厌于容养,然后翻然决去,方为善谋者哉?
臣必虑弼惑道家全神养气之言,徇曲士忘名忌满之节,不以天下之重,易其爱身;
不以万务之急,妨其养性。
恤己则深于恤物,忧疾则过于忧邦。
但能早退自全,即为明哲之术,殊非圣人朝闻夕死之意,而弼以为得,此又弼之过计也。
且《诗》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则是朝之老成,过于典刑之重也。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则是人臣之分,不以一身为恤也。
今弼若迤逦遂去,则致陛下有不用老成之迹,弼亦有不能竭节匪躬之名。
不用老成,则于圣德有亏;
不能匪躬,则于臣节无取。
则弼之处身致主,两皆失宜,而望仪刑四方,表率百辟,难矣。
臣又自念:弼与先臣,素有契义,在臣当有忠告之言,而以待罪谏垣,不敢私通书谒。
伏望圣慈将臣此奏宣示弼,如臣妄诋大臣,则乞重行贬责;
如以臣言为是,则弼宜恐惧修省,不可更如前日倚疾自便,速当靖恭厥位,同寅戮力,竭致主安民之虑,讲兴治补弊之术,延访多士,采择群才,上以副陛下倚毗,下以副士民属望。
使虞舜之赓歌,不独见美于前世,微臣不胜大愿。
〔贴黄〕闻弼以足疾,迎送有妨,不见宾客,则将何以询访事几,别识人材?
窃计弼虽在家养疾,不过安坐静室,宾客既知弼有足疾,必不责其迎送之礼。
若只坐与之语,于弼有何所损?
亦乞圣慈宣谕此意。
薛氏乐安庄园亭记 北宋 · 范纯仁
蒲,舜都也,秦分为河东郡。
地沃人富,自汉唐至今,为秦、晋之都会,固宜人物之多奇也。
薛氏为河东著姓,世有显人。
皇朝枢密直学士乐安公,以清德直道事太宗及真宗皇帝,门族尤盛,今中大夫公即其第几子也。
象贤继世,诏封五郡,三领部使,四典巨镇,高识懿行,为时名臣。
六十丐闲,七十请老,以三品归第。
乃于郡郭之东北,披冈带河,择爽垲之地,远城市之喧,筑室以居焉。
因所封之郡,名之曰「乐安庄」。
前启重门,内曰「含幽」,闭关却扫,非幽人佳客,履迹罕至。
南北分为二园,其西种杏数百,中曰「静居」。
内外重寝,妍华芳卉,交植于庭。
疏竹萧萧,寿石雪顶,开轩对之,各以为名。
其北曰「逸老堂」,乃公寄傲宴息之所也;
其东曰「三经堂」,以藏儒、道、释氏之书,公以寄怀于简册也;
其西曰「无无堂」,公自以无欲、无营,又取夫庄生之言而名之也。
东南构亭,筑址数仞,中条、太华,列峙如屏。
其最近者有五老峰,因名曰「五老榭」。
次东为台,登览旷迥,清宵月明,千里如昼,名曰「日月台」。
庄西北隅据垣乘高,下列蔬圃,时使老圃村童,引水溉畦,名曰「瞻蔬台」。
积土踰尺,周植美楸,春花夏阴,如幄何盖,名曰「楸坛」。
芳条云布,繁英玉坼,垂架飘香。
深若洞户,名曰「酴醾坞」。
脩篁拥径,翠影蒙密,新筠解箨,嘉色如染,名曰「猗猗坞」。
众木交阴,昼不见日,清风自来,好鸟时下,名曰「翠阴坞」。
凿井转车,以汲甘泉。
或沈浮瓜李,挥弄冰雪;
或烹茶煮蔬,饮啜饴醴。
外设客舍,庖廪厩库,殆将百楹。
其缔搆制作,俭而适用,洁而不华,夏无绳蚋之苦,冬无风霰之患。
其服用皆陶器藜床,褐裘葛衣,俾君子有以取法,小人无所可欲,盖尽得夫郊居之道。
或霁色澄明,开轩极望;
或落花满径,曳杖行吟;
或解榻留宾,壸觞其醉;
或焚香启閤,图书自娱。
逍遥遂性,不觉岁月之改,而年寿之长也。
此其游适之乐,居处之安,又称其庄之名矣。
今士大夫或身老食贫,而退无以居;
或高门大第,而势不得归。
自非厚积累之德,钟清閒之福,安能享此乐哉?
愚将老矣,固将仿公而退也。
以人事之难,必姑识公之善处,以自勉云。
公名俅,字肃之。
朝散大夫谢公墓志铭 北宋 · 范纯仁
公讳景初,字师厚。
谢氏本姜姓,世为阳夏人,其子孙显于江左。
公之先出于江左之谢,十世祖宾,始居河南缑氏;
六世祖希图,因官家吴越,葬钱塘,遂为钱塘人;
自君之考阳夏公始葬邓,今为邓人。
曾祖讳崇礼,泰宁军节度掌书记,赠尚书礼部郎。
祖讳涛,太子宾客、陈留公,赠礼部尚书。
阳夏公讳绛,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赠司徒。
公以陈留公荫,为太庙斋郎,再除试将作监主簿。
陈留公遗表恩,为守主簿。
初,监苏州茶盐务,不赴。
签书武胜军节度判官公事。
中进士甲科,迁大理评事、知越州馀姚县,九迁至司封郎中,历通判秀州、汾州、唐州、海州、湖北转运判官、成都府路提点刑狱,为怨者所诬,坐免司封都官郎中,又坐举官,免屯田郎中。
复除职方员外郎,以病求分司西京,权通判许州,不赴;
改权通判襄州,复屯田郎中。
会改官制,迁朝散大夫以卒,累勋上柱国。
公少奇俊,七岁能属文,十三从师受《礼》,通其义,讲解无滞。
陈留公语阳夏公曰:「此儿必大吾门」。
时阳夏公通判河南,欧阳文忠公、梅圣俞见公所为文,相顾而惊,持以示留守钱文僖公,文僖公叹曰:「真奇童也」!
十六游京师,赫然有声,群公共称之。
翰林学士胥公偃一见公,异之,许妻以女。
丁阳夏公忧。
阳夏公赒急宗族之无依者几百口,及捐馆,家无赀。
公抚给孤遗,如阳夏公之存。
有田在苏杭,岁入千斛,悉留以给宗族之在南者。
在武胜时,贼张海扰京西,屡败县邑,而州无城与兵,州官或称疾避事,或疲老去郡。
公兼众职,不劳而治。
是时朝廷忧贼,使者旁午,号令肆出,人益劳扰。
公上书乞择用守令,精选使人,宽胁从以购首恶,皆中时病。
朝廷始建北京,公作《魏诰》以献,士大夫争传写。
李邯郸公以文名天下,深称重之。
公登科时,宋元献公较殿试,尚以不得置公第一为恨。
馀姚滨海,民喜盗煮盐,利厚而法不能禁。
公明立约束,刑不加肃而民自戢,盐课羡于常岁。
又为塘岸以禦潮涨之患,民得安居。
是时荆公王公甫宰明之鄞县,知枢密院韩玉汝宰杭之钱塘,公弟师直宰越之会稽,环吴越之境,皆以此四邑为法,处士孙侔为文以纪之。
浙东和籴之法,官以钱与茶易民刍粮,民既输而有司虐下,不畀其直,民以为病。
公在邠州,上疏极言其弊。
至海州,毁淫祠三百馀所。
时州郡敢辄羁置罪人,公上言乞加禁止,于法当坐者,亦限以岁年而释之。
又言郡接京东,多寇攘,而海路通夷貊,宜增戍兵,以戒不虞。
治平中,京师大水,朝廷求直言,公上章极言得失,其辞见于文集。
公在湖北,吏有以公田租劳人致于他郡而求善价者,法虽无禁,公移文谕之,以革其心,因请立以为法。
每岁五月,下诏恤刑,独不及转运司,公以职兼刑赏,乞预赐诏。
熙宁初,河北大水,公上疏言灾异之所致,且缓郊礼,大忤建议者。
蜀以远方,凡大狱之疑者,皆钤辖司专决。
公数上言:「此当奏谳于朝,非臣下可专」。
朝廷遂以立为天下法。
是岁,剑门减配隶出关罪人之半,钤辖司措置边事,多不关提刑司,公亦论正之。
永康军、嘉州连接蛮徼,公请举择守臣。
成都路公田有无不均,公请均之,以息贪竞,朝廷从之。
属县尉佐,有皆以入赀流外得官者,不能为政。
公因奏请县唯许注流外若入赀官一员。
初行苗役之法,且擢属邑宰为之使而专其事,公上言:「远人乐安静,愿罢使勿遣」。
及使至,公谙其为人,因裁抑其过当。
使者遂怨公,诬公燕饮事,上之执政,乃公向所忤者,因入其言,将置诏狱。
公耻于对吏,乃自引咎。
及坐免,公逍遥里中,杜门读书,未尝以谴谪为戚。
筑室郊外,时游息其中,每叹曰:「讵知昨非而今是乎?
昨是而今非乎」?
因自号「今是翁」,为堂曰「三疾」,曰:「我亦古之遗民也」!
参知政事元厚之与近臣十人,雪公罪于朝。
冯当世守成都,还,知枢密院,又讼公冤。
及除襄州,公不得已之官,多以病卧家。
大水,州城几没,公叹曰:「民如此,我何病乎」?
力疾以出,筑堤捍水,城卒获完。
公既少有才名,天下皆闻风企服。
而性刚直,不与俯仰。
遇事明锐,勇于敢为。
奖善嫉恶,出于天资。
于书无所不该,详练本朝典故。
宋次道最为博洽,每叹以为弗如。
为文简重雄深,出言落笔,皆有章采,若不经思,而人莫可及。
尤喜为诗,梅圣俞与公少长相陪,而为酬唱之友。
晏元献公、杜正献公、先君文正公,皆器待之,与之议论,不敢以年少之。
公与人交,始终不渝,穷悴者顾之益勤,虽贵显,至于是非,不少借也。
与欧阳文忠公、刘原甫尤相善。
参知政事胡武平最重之,屡荐于朝。
士人多从学,公教人以明义理为本,而重尚气节,不妄许与,故特立寡合。
平居罕笑语,夫妇相待如宾。
幼丧母真定郡夏侯太君,事继母丹阳郡高太君至孝。
与兄弟深相友爱。
上之登极,当遣子进奉,而例得补官,公舍子而畀甥李掖。
公自襄还邓,属疾,即戒左右治后事,而妻子不知。
自疾至终,语言情思如平常,实元丰七年四月乙酉,享年六十有五。
妻兰阳县君胥氏,翰林之女。
子四人:忱,知海州怀仁县;
愔,郢州长寿主簿;
悰,蔡州汝阳主簿;
悱,假承务郎。
女四人:长早夭;
次适湖州乌程主簿胥茂谌,次适宣德郎黄庭坚,皆先公而亡;
幼未嫁。
孙四人:元、曾、基,一未名。
孙女七人。
有文集五十卷。
诸孤将以某年月日葬公于邓州穰县五龙山阳夏公之墓次,使以状来请铭。
铭曰:
申邑于谢,氏自南国,以及于公,世有显德。
英才异禀,敏学博闻。
百代典制,心罗口陈。
爰自宰邑,以暨出使,落落任职,坦坦由义。
众所畏缩,公勇无难。
卒困于仇,公则不患。
公之所有,百未一试。
赍蕴而终,志士挥涕。
葬于穰郊,阳夏是从。
刻辞幽穸,以谂无穷。
朝议大夫阎君墓志铭(元祐元年) 北宋 · 范纯仁
君讳充国,字厚民,姓阎氏。
其先幽州人,唐末徙洛阳。
五代祖式,横海军节度判官。
有二子,曰至者事晋为枢密直学士;
曰利正者商州商洛令,是为君之高祖。
商洛生规,为皇朝忠武军节度推官,卒家于许,遂为许人,是为君之曾祖。
推官生惟吉,终尚书屯田员外郎,是为君之祖。
屯田生照,赠光禄大夫,是为君之父。
君庆历二年进士第,调郑州荥阳尉。
丁父忧,服除,再调河南登封尉,能使为盗畏罪反善,用荐移唐州湖阳令。
唐故地广而耕者不足,故户多莱田。
州守募民增赋以自占,主不得有。
于是豪右因缘夺民良田,诸邑大扰。
君独以法拒之,邑人赖焉。
改忠武军节度推官、知商州商洛县,迁著作佐郎、知澶州卫南县。
巡检张继明暴虐,所部卒持兵欢噪,将杀继明以为乱。
君闻之,命驾欲往,从者曰:「彼乱已成矣,愿无往」。
君曰:「卒乱,将害吾民」。
即驰慰谕,卒悔,皆泣拜。
乃执首恶械于州,馀请释而不问。
仁宗选良吏领诸路,俾宽恤民力,君得京东。
时转运使方急财利,租赋之入变折增数倍。
君谕以朝廷意,令民输纳悉如旧。
转运使圭田以虚名,岁入缣帛无虑二千计。
君按实,十损八九。
又罢诸州差乡户为衙前以主公用六库者,乡户始免破产之弊。
迁秘书丞、知凤翔府岐山县,改霸州大成县。
东南当大河,支水岁决注民田,湠漫为陂。
君率民筑张光堤,堤将成,水大至,役者惊溃。
君独留堤上,曰:「民第去,令独死于水」。
役者回顾,相率复来,竭力争赴,而堤遂成。
向之堤地,复为良田。
自是大河屡决,不及雄、霸,堤之力也,故民至今目为阎公堤。
被选知永静军将陵县,大城民号泣遮留,不得去,君微服夜遁。
安抚使以其事闻,诏即还君旧治。
大城民扶携老幼迎上,而将陵民遮留君,如去大城时,二邑之民至持白梃,争相攀挽。
吏以朝命谕之,累日方散去。
朝廷闻之,特召为三司盐铁判官。
治平泛恩,迁太常博士,转尚书屯田员外郎。
神宗登极,迁都官员外郎,求便亲,出知德州。
时地震后,濒河州县大兴堤徭。
河流至德,势尤高悍,视城中如深壑,居人惴惴。
君曰:「岁饥,薪粮不属,民其鱼乎」!
即出常平粟募役者。
又请给僧、道度牒,募人输薪,而薪不时至。
君乞易纳见缗以市薪,不待报而行,人以为便。
大筑遂成,又筑小堤,以卫滨水之田。
自德至沧州,护田数万顷。
方其易薪为缗也,僚佐畏恐,请待报,君曰:「第无连书,罪不相及」。
至论赏河防功,君悉上僚佐,而己不及。
改职方员外郎、知耀州,迁屯田郎中。
耀民喜为盗,群聚椎剽,颇有良善为所胁从者。
君察其情,区别上闻,全活甚众。
由是狱讼清简,民德君,多绘君像而祠之。
知江州,转都官郎中。
丁母忧,服阕,官制行,改朝散大夫、知博州,迁朝请大夫。
河朔联民为兵,独君推行有法,考课最,留再任。
今上即位,迁朝议大夫。
元丰八年六月二十四日,无疾卒于博州之官舍,享年六十有七。
君内外尽诚,不为矜(缺四字。)善甚于嗜欲而喜自晦敛,不欲人知,事难(缺四字)
物于势利则薄己而厚人。
乐易善容,犯而不校。
(缺)州,有从事以书谮君于监司者,监司察君无他,以从事书示君,君置不问,未尝见于辞色。
及罢(缺)州。
始以书示其人,而且戒之曰:「尔后慎勿为此」。
从事惭服。
天资善吏事,所至不严而治,有古循吏之风。
历守四州,适会朝廷更法令,部使者旁午,郡县吏务为刻急以免咎。
而君所莅,必使事济,而民不扰。
嗜书多闻,平日慊然似不能言者。
间有所发,矫矫直前,未尝以身为恤也。
仁祖春秋高,圣嗣未立。
嘉祐中,君方升朝籍,上书乞择宗室,早正东宫,以系人望。
治平末,异星出西方,郎官孙琪以言事贬,君即抗疏,言「罪言者非所以答天谴」。
孝友纯至,事母夫人甚谨,年踰华颠,膝下承颜顺意,为婴儿慕。
后居母夫人丧,守墓哭泣三年而后归。
初,为盐铁判官恩得任子,奏乞先其弟,朝廷以法不许;
复愿纳一官,亦报罢。
后再推任子恩,竟先官其弟。
轻财好施,所得俸禄,均及亲族故旧,随尽无馀。
嫁族女之孤者数人。
卒之日,家无留资,殓以浣衣。
以元祐元年某月某日,葬于许州某县某乡某原先茔之次。
母夫人李氏,工部尚书昌运之孙女,世父昌龄,实太宗朝知政事。
以君封仙源县太君。
三娶皆名族:黄氏,仙源县君,直史馆宗旦之女;
王氏,五台县君,我先公文正公之甥;
李氏,仁寿县君,从舅司农少卿禹卿之女。
子男九人:越、泳、澈、淳、演、沆、沃、汶、湙。
泳,越州观察判官;
澈,举进士;
淳,登进士科,秦州清水主簿,监岷州茶场;
湙,郊社斋郎。
馀先君而卒。
女二人:长适峡州军事判官杜会,次早亡。
孙男八人。
孙女九人,长适熙州狄道主簿钱愬,馀并幼。
初,光禄与先文正公、郑文肃公、孔宁极先生实为友婿,郑公显贵一时,宁极以高节闻天下,而光禄亦以经行著名乡里,世称李氏多贤婿云。
君与某为从母兄,自少相与游,长相友善。
今老矣,而君则亡。
将葬,嗣子以铭文见属,义不可辞。
铭曰:
亡欲行义,失常近名。
唯君所存,发必至诚。
由孝易忠,显于王廷。
敬爱兄弟,推及友生。
慈爱下民,如保雏婴。
事功崇成,谦牧不矜。
孰偕君心,而不公卿。
施止一州,素位而行。
嵩高之麓,潩水明清。
卜君幽宅,万世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