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释元照北宋 1048 — 1116
温州褒法师行业录序 北宋 · 释元照
法师名契褒,字天锡,永嘉横阳徐氏子。
幼岁厌俗,投兴业寺寿圣院出家剃发,二十进具戒,遂游学四方。
至越州天衣山,见昙翼禅师生平事业,慨然有景慕之志,誓发心终身诵经为业。
俗年七十八,至和改元十二月二十七日,澡浴易衣已,念佛而终。
其诸大乘经咒、佛名,或目览口诵,或刺血书写,或逐字敬礼,并具录如右。
当时文士有过其塔,率多留咏,略录其三章,则师之功行可见矣。
越州龙泉弥陀阁记(大观元年八月) 北宋 · 释元照
金璧珠具,世间贵重;
道德事业,出世尊仰。
难得希有,皆名宝焉。
然出世间宝大略有四:众生妄念,天真本具,一体三宝也;
诸佛果德,清净无染,理体三宝也;
乘时利见,启迪群庶,化相三宝也;
垂裕后世,流及无穷,住持三宝也。
范金合土,彫刻丹青,住持佛也;
琅函钿轴,纸素竹帛,住持法也;
坏服毁容,升坛禀戒,住持僧也。
馀之三宝,以佛为尊,住持三宝,推僧为上,岂不以无兴替,维持在于人乎?
越州馀姚龙泉寺,经始于东晋咸康中,逮今大观丁亥,凡八百五十载。
唐末会昌,天下寺宇,例遭毁废,唯兹塔庙,俨然独存。
咸通启运,吾道复兴,寺主法光大师劝募邑人詹文举等,写造大藏。
皇朝开宝二年,慧文大德始建藏阁,安著经卷,待遇四方。
皇祐二年,智端蕴栖,并力化缘,别立殿宇,更为轮藏。
于是藏阁废而不用,历年滋久,舍宇隳弊,其徒不能葺治。
主首僧众具状申举,邑宰曾公给牒,命智荣者继嗣住持。
荣乃竭力募众鼎新,构立其阁,左右前后共五间。
寺首覃悦以谓净土教观,方今盛行,仍出长财,彫造丈六弥陀妙相立于当中。
旧有千佛画㡧,大悲刻像,布列左右。
重修双塔,增广堂舍,利成一院,揭号弥陀宝阁焉。
自是可以延集僧徒,焚脩报德,遵承律范,演唱利人。
三宝得以隆安,四生得以依仰,向所谓「道无兴替,维持在于人」者,为不诬矣。
大观改元仲秋晦记。
福圣院结界记(政和元年十月) 北宋 · 释元照
会稽郡江北纂风镇福圣院,昔钱氏有吴越,广顺元年,乡宦蒋钦等状,乞以严可瑛所舍之地建堂屋三间,以为乡众焚修设斋植福之处,仍请兴福院省諲主之。
得旨依申,以延寿为额。
厥后徒侣既众,舍宇渐增。
本朝祥符初,天下寺观例赐名额,始易今号。
然虽堂殿完密,像设严整,而往世因循,未尝结界,伽蓝制度,有所未备。
□城开元寺讲僧履渊,结生□□,募道俗一万人同修净业,化缘届此,人颇从之。
又观院众率多□学,各尚熏修,于是率谕上下,具疏展礼,命予□□待结界法。
随方立标,区别于中外;
约量集众,检校于和别。
唱相以告之,秉法以加之,三相无差,十缘斯具。
自从众□□,可举而行,摄僧护净,各有分齐。
上从标际,下彻金轮,无作神功,住持常在,故使龙天之所翼卫,灾劫不能漂焚。
□政和元年十月二十五日也,馀杭灵芝兰若释元照记。
按:光绪《上虞县志》卷三七,光绪十七年刊本。
越州渔浦净慧大师塔铭(绍圣二年十月) 北宋 · 释元照
大师萧然,渔浦章氏子。
少孤,与兄同事母,年甫弱冠,知兄力能干家,遂白母求脱俗,礼净慧院子兰为师。
嘉祐四年得剃度,明年具戒,讳清沼,字澄之。
自少有胆气,善营众事,好宾客,胸中豁如也,于是众推主事,凡三十馀年。
其先院宇卑陋,师乃勠力兴建,除大殿外,廊庑堂舍皆鼎新之。
元丰三年,建转轮藏,始则募众计用不足,乃尽输囊,长至于冬无衾襦,夏无絺绤,而未始有倦色。
元祐中,余过荪溪次,命余结大界,讲《弥陀经》,受《菩萨律仪》,自是专持斋戒,食后虽汤茶不进。
晚年谢绝人事,于院之西北隅搆堂曰忘缘,别开忏室,看《华严》、《十六观经》,系念弥陀,早晚佛事不辍。
绍圣二年春得疾,闻余赴四明筑坛,舟次西陵,遣弟子道渊召余,且欲叙别,遂往见之。
虽已在膏肓,而精爽不乱。
一日呼左右击磬,厉声称佛,逾于平时。
其徒乃集众讽经,师自称普贤忏悔、发愿、回向三偈已,泊然息绝。
是年十月葬全身于院侧枫林下,俗寿六十三,僧腊三十七,度弟子六人。
法孙希深具状老师平生事业,从予丐铭,以表其塔。
铭曰:
师之存兮,渔江之人翕然如归。
师之亡兮,渔江之人寂然无依。
呜呼!
大师之为人也,兹焉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