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韩维北宋 1017 — 1098
和子华兄太素泛舟香菜门 北宋 · 韩维
五言律诗
霜髯照四坐,宛是商颜来。
舟移一水远,楼对群峰开。
谈笑尽永日,声利轻浮埃。
既同剡溪往,亦类稽山回。
和永叔雪 北宋 · 韩维
七言律诗
浴凤池边雪舞风,题诗高揖杜陵翁。
怀人共惜车音断,对酒须论盏底空。
授简久虚梁苑候,引舟谁过剡溪中。
今朝白雪闻君咏(七字原缺,据旧钞本补),千载风流未觉穷(以上《南阳集》卷八)
寄苏子美 北宋 · 韩维
暮登谯城上,延首望东道。
春风千里至,远思生怀抱。
故人客南楚,素节方自保。
黄鹄垂其翼,赤骥伏栈皂。
诗准李杜为,字压褚薛倒。
壮哉南行作,遗我资远讨。
若窥巨海涯,波澜方汹浩。
龙螭郁骞腾,错落效众宝。
往往仙人槎,突然忘枯槁。
尝闻会稽旁,山水天下好。
览君所咏叹,滞想兹一扫。
安得追王乔,乘云逮霓葆。
茹芝灵峰阳,徜徉以终老。
其三 北宋 · 韩维
剡溪柔弱难争强,紫岩紧实为最长(宋高似孙《剡录》卷七)
上皇太后谢表 北宋 · 韩维
涣然之命,莫获于终辞;
蕞尔之躯,实惭于虚受(中谢。)
窃念臣材非美邵,天与惷冥。
幸蒙积德之休,获在冢孙之列。
入则密侍,有承颜之欢;
出而燕居,享闻道之乐。
顾外慕之靡暇,何过恩之敢希?
不谓诏发广庭,封疏大国,邑蒙多子之盛,户有真食之饶。
揆报效之微,没身安致;
仰光灵之大,何日以忘?
此盖伏遇皇太后殿下,启佑邦图,保宁宸极。
体坤道之善载,务极仁恩;
当圣统之绍兴,助宣庆泽。
乃如孱昧,亦克沾蒙。
臣敢不慎厥身修,戒于宠至?
捐口耳之近学,服恭俭之永图。
尚纾尤违,毋负训育。
冬至贺慰皇帝笏记 其一 北宋 · 韩维
晷运推移,日南长至。
伏惟皇帝陛下,绍兴圣统,钦奉天端。
谨历象以迎长,运化功而理物。
膺乾纳祐,与天齐休。
朝散郎试中书舍人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曾公神道碑 北宋 · 韩维
公姓曾氏,讳巩,字子固。
其先鲁人,后世迁豫章,因家江南。
其四世祖延铎,始为建昌军南丰人。
曾祖讳仁旺,赠尚书水部员外郎。
祖讳致尧,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赠右谏议大夫。
考讳易占,太常博士,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其履阅行实,则有国史若墓铭在。
公生而警敏,自幼读书为文,卓然有大过人者。
嘉祐二年登进士第,调太平州司法参军。
岁馀,召编校史馆书籍,历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又为英宗实录院检讨官。
出通判越州,属岁饥,公兴积藏,通有无,老稚怡怡,不出里闾,果腹而嬉。
擢知齐州。
齐俗悍强,豪宗大姓抵冒僭滥,其尤无良者,群行剽劫,光火发冢,吏不敢正视。
公属民为伍,谨几察,急追胥,且捕且诱,盗发辄得,市无攫金,室无冗坯,货委于涂,犬不夜吠。
徙知襄州。
襄有大狱久不决,公一阅知其冤,尽释去,一郡称其神明。
又徙洪州。
岁大疫,公储药物饮食在所授病者,民以不夭死。
师出安南,道江西者且万人,公阴计逆具,师至如归,既去而市里有不知者。
进直龙图阁,知福州,兼福建兵马钤辖,赐五品服。
时闽有大盗数千人,朝廷赦其罪降之,馀党疑不顺,往往屯聚,居人惴恐,濒海山林阻深椎埋,剽盗依以为渊薮,公以方略禽获募诱,亡虑数百人,增置巡逻,水行陆宿,坦如在郛郭。
召判太常寺,未至,改知明州。
有诏完州城,公程工赋,裁省费十六,民不知役而城具。
数月,徙亳州。
元丰三年,知沧州,道由京师,召对,神宗察公贤,留勾当三班院。
数对便殿,其所言皆安危大计,天子嘉纳之。
四年,手诏中书门下曰:「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
遂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公入谢曰:「此大事,非臣所敢独当」。
上喻以「将用卿之渐耳,毋重辞」。
五年,大正官名,擢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
时除授日数十百人,公各举其职以训,丁宁深厚,学者以为复见三代遗风。
今天子为延安郡王,其笺奏,故事命翰林学士典之,先帝特以属公。
九月,以母丧罢。
六年四月丙辰,卒于江宁府,年六十有五。
七年六月丁酉,葬于南丰从周乡之源头。
敕在所给其丧事。
公刚颜直方,外谨严而内和裕。
与人交,不茍合,朋友有不善,必尽言其过,有善,必推扬其所长。
奖诱后进,汲汲唯恐不逮。
其为政严而不扰,必去民疾苦而与所欲者,未尝按劾官吏,所涖至于今思之。
天子且欲大用,而公不幸死矣。
自大理寺丞,五迁尚书度支员外郎,换朝散郎,勋累加轻车都尉。
母周氏,豫章郡太夫人;
吴氏,会稽郡太夫人;
朱氏,遂宁郡太夫人。
元配晁氏,光禄少卿宗恪之女。
继室李氏,司农少卿禹卿之女。
子男三人:绾,瀛州防禦推官,知扬州天长县事;
综,瀛州防禦推官,知宿州蕲县事;
纲,右承务郎,监常州税务。
二女蚤卒。
孙男六人:悊、怘、愈、󶡷、怤、憩。
悊,假承务郎。
馀未仕。
孙女五人。
公平生无所好,唯藏书至二万卷,皆手自雠定。
又集古今篆刻为《金石录》五百卷,出处必与之俱。
既没,集其遗藁为《元丰类藁》五十卷,《续元丰类藁》四十卷,《外集》十卷。
自唐衰,天下之文变而不善者数百年。
欧阳文忠公始大正其体,一复于雅。
其后公与王荆公介甫相继而出,为学者所宗,于是大宋之文章炳然与汉唐侔盛矣。
初,光禄公归,家甚贫,公竭力以养,温凊旨甘,无一不如志者。
既孤,奉太夫人如事光禄。
教养弟妹,曲有恩意,四弟牟、宰、布、肇继登进士第,布、肇以文学论议有声当世。
九妹皆得其所归。
嗟乎子固,而位止于斯,而寿止于斯,然其所以自立者,可以为不亡矣,亦可以无憾矣!
铭曰:
猗嗟子固,文与质生。
不勤其师,幼则大成。
学富行茂,其蓄弸弸。
发为文章,一世大惊。
哲人其萎,邪说嗥吠。
公不听莹,径前无阂。
砭废药疡,扶昏剔聩。
波涛沄沄,东入于海。
姬沦刘亡,文弊辞靡。
引商召羽,俪六骈四。
组绣芬葩,不见粉米。
公于其间,鹰扬虎视。
发挥奥雅,拣斥浮累。
巍然高山,为众仰止。
栖迟掾曹,翱翔书府。
如鸷之鹗,如薪之楚。
出贰于越,究问疾苦。
属岁大歉,稼荒于亩。
兴积于民,发藏于庾。
既助既补,裹粮含哺。
式歌式呼,谓民父母。
一麾出守,六上郡计。
振张领目,补葺刓弊。
庭不留讼,狱无滥系。
劳之来之,鳏寡以遂。
公殿海服,有命来觐。
帝曰汝贤,毋远王室。
其代予言,汝且辅弼。
五圣大典,唯公䌷绎。
百官正名,唯公训敕。
忠言嘉谟,入则造膝。
公用不暨,公志不卒。
伟望广誉,如星如日。
石可磷兮,公名不没。
太原县君墓铭 北宋 · 韩维
夫人姓王氏,刑部侍郎祐之孙,太尉相国文正公旦之女,工部郎中、直集贤院苏公耆之妻。
夫人才数岁,文正特喜其明悟,亲教诵《孝经》、白氏《讽谏》及杂诗赋数百篇。
每家人会上,夫人饮独为多。
稍长,谓人曰:「酌酒诵书,非女子所为」。
遂覆杯,不视文字,终身焉。
文正每有家事,必访之,既而笑曰:「若为男子,必大吾门。
当择佳士归之」。
初,集贤之考中令尝三荐文正于朝。
后文正叹曰:「吾为苏同年所知,不幸今逝矣,无以德之。
闻其母河东薛夫人老而子又甚贤,当以吾爱女归而奉之,少见吾心焉」。
遂以夫人归苏氏。
时薛夫人年已踰八十矣,久得羸疾,起居必夫人亲侍汤药,周旋左右,不解衣者二年馀。
每内外亲问疾,薛夫人必极言称道夫人之孝且勤曰:「吾老而病,得此孙妇,死有所慰」。
及薛夫人捐舍,夫人泣哭尽哀。
二十八岁,集贤升朝,封太原县君。
踰年,文正公薨,召入禁中赐冠服,籍通掖庭,以时进谒。
庄献皇太后每召前问家事,夫人占对详閒,太后常为动容。
集贤任陕西转运使,逝官下。
夫人哀怛,遇疾,遂不茹荤,日诵浮屠书,委家政于子妇。
终丧,诸子俱官畿内县,轻舆迎送,往来三邑中,甚乐。
既而季子舜宾出知会稽县,迎夫人之官。
未两月,舜宾以疫卒。
夫人感伤过性,亦不起,庆历元年五月十六日也。
享年五十有五。
以四年九月二日祔葬于集贤公之茔。
三子:舜元,殿中丞;
舜钦,大理评事、集贤校理;
舜宾,大理评事。
皆有才而文。
三女:长适定国军节度掌书记杨献民;
次适太常寺太祝韩维;
次适太常寺奉礼郎寇仲坚,早卒。
维于夫人为子婿,其仲女又归于我,尝亲奉夫人之言,而观其家之政为最详。
夫人内柔顺,外明果有守,其言若不出诸口。
及其治闑内事,乃更严厉肃给,不可以纤介非是挠其所为。
教子妇诸女语,皆有法度可纪述。
然而不十年间,哭集贤于前,悼会稽于后,忧积创钜,不登年龄以没。
呜呼,天之报施,何其戾欤!
铭曰:
坤顺以静,其动也刚。
猗欤夫人,实蹈其方。
盛德之后,配贤生光。
宜永而不,天乎靡常。
岁云其吉,閟魄阴堂。
何以告哀,涕泪浪浪。
文德殿入阁仪(熙宁三年六月)(1070年6月) 北宋 · 韩维
朔日不值假,前五日,閤门关诸司排办,前一日,有司供帐于文德殿殿庭。
东面,左金吾引驾官一名,四色官二人,各带仪刀,带金甲。
天武官一人,判殿中省一名,排列官一名。
扇二,方伞一。
金吾仗碧襕一十二人,各执仪刀。
兵部仪仗排列职掌一名,押队员僚二人。
黄麾幡一,告止幡八,传教幡八,信幡八,龙头竿五十,戟五十。
西面,右金吾引驾官一名,四色官二人,各带仪刀,带金甲。
天武官一名,殿中省排列官一名。
扇二,方伞一。
金吾仗碧襕一十二人,各执仪刀。
兵部仪仗排列职掌一名,押队员僚二人。
黄麾幡一,告止幡八,传教幡八,龙头竿五十,戟五十。
天武官两面共一百人。
门外东面,青龙旗一,五岳旗五,五龙旗十。
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凤旗十。
御马,每面五疋,人员二人,御龙官四人。
设御屋于殿之后閤,及设中书、亲王、皇亲、百僚等幕次于朝堂。
其日,左右金吾将军常服押本卫仗,判殿中省官押细仗,先入殿庭,东西对列;
天武官等分东西序立;
诸军将校分入,北向立;
朝堂引赞官引弹奏御史二员入殿门踏道,当下殿北向立;
次催文武班分入
次丞郎、尚书、两使留后,观察、防禦、团练、使刺入,以次序位立;
次引两省官、待制、御史中丞、知杂、三院御史入;
次引文武班一品二品入;
次学士并节度使入,立于右省班前;
次分引宰臣、亲王、使相、参知政事入,并东西相向对立;
诸军将校即于殿庭北向立定(其班次并御史台祗应。)
皇帝服靴袍,御垂拱殿坐,鸣鞭,内侍省都知、押班、供奉官以下带御器械等祗应。
诸司使副等并系鞋一班,四拜起居;
次进读、奏目、客省、閤门使,次通喝对立、觉察失仪、引班舍人,次宿卫、诸卫、诸班,次管军臣僚以下行门指挥使,依朔望常例起居
次引枢密、宣徽使、三司使副、枢密直学士、内客省吏以下至医官待诏及修起居注官二员并大起居。
诸司使以下退排立,供奉赴文德殿,于文武百僚班北东西排立。
有司进辇,皇帝乘辇。
枢密、宣徽使、三司使副、枢密直学士、内客省使至閤门副使、枢密都承旨至枢密院诸房副承旨前导,至文德殿后閤,各归殿上侍立。
修起居注官夹香案,相向立于螭陛之下。
舍人二员,殿庭北向对立。
馀并于殿下稍东侍立。
司天监奏时刻,閤门奏班齐。
皇帝自后閤出,殿上索扇,升榻,鸣鞭。
扇开帘卷,仪鸾使焚香,喝文武官就位,四拜起居;
鸡人唱时;
舍人于弹奏御史班前西向喝大起居。
御史由文武班后至对立位,次引左右金吾将军合班于宣制石南,大起居,班首出班躬奏军国内外平安,归位再拜,各归东西押班位。
通喝舍人于宣制石南北向对立,舍人退于西阶,次揖宰臣、亲王以下,躬通文武百僚、宰臣某姓名以下起居,分引宰臣以下横行,诸军将校仍旧立。
閤门使喝大起居,舍人引宰臣至仪石北,俛伏跪致词祝月讫,归位五拜。
閤门使揖中书由东阶升殿,枢密使带平章事以上由西阶升殿,侍立(并依图。)
给事中一员归左省位立;
转对官立于给事中之南
吏部侍郎及刑法官立于转对官之南;
兵部侍郎于右省班南,与吏部侍郎东西相向立定,󲦤笏,各出班籍置笏上
亲王、使相以下分班出;
引转对官于宣制石南,宣徽使殿上承旨宣达如仪;
次吏部、兵部侍郎及刑法官对揖出(见辞谢班,自从别仪。)
次弹奏御史,无弹奏,对揖出(如有弹奏,并如仪。)
引给事中至宣制石南,揖,躬奏殿中无事,喝祗候,揖,西出;
次引修起居注官,次引排立供奉官以下各合班于宣制石南,躬喝祗候,揖,分班出;
喝天武官等门外祗候,出。
索扇,垂帘,皇帝降座,鸣鞭。
舍人当殿承旨放仗,四色官靴急趋至宣制石南,称奉敕放仗。
金吾将军并判殿中省官对拜讫,随仗出;
亲王、使相、节度使至刺史、学士、台省官、文武百僚、诸军将校等并序班朝堂,谢赐茶酒。
皇帝御垂拱殿坐,中书、枢密及请对官奏事,不引见、谢、辞班。
后殿坐,不坐,临时取旨。
其日遇有德音、制书、御劄,仍候退御垂拱殿坐,制厢出外。
应正衙见、谢、辞文武臣僚,并依御史台仪制唤班,依序分入于文武班后,以北为首,分东西相向,重行异位,依见、谢、辞班序位。
馀押班臣僚于班稍前押班,候刑法官对揖出,分引近前揖躬。
舍人当殿宣班,引转对官班见、谢、辞,并如紫宸殿仪。
枢密使不带平章事、参知政事至同签书枢密院事、宣徽使并立于宣制石稍北,宰臣、亲王、枢密使带平章事、使相系押班者,立于仪石南,馀官并立于宣制石南,如合通唤,閤门使引并如仪。
赞喝讫,系中书、枢密并揖升殿,见、谢、辞、揖,西出,其合问圣体者,并如仪;
馀官分班出应正衙见、谢、辞臣僚,前一日,依例于阁门投下诣正衙榜子,阁门依例上奏目。
其御史台、四方馆正衙状,亦依例投下。
应朔日或得旨罢文德殿视朝,止御紫宸殿起居,其已上奏目,正衙见、谢、辞班并放免,依官品随赴紫宸殿引,或值改作常朝文德殿,自有百官班日,并如旧仪。
应外国蕃客见、辞,候唤班先引赴殿庭东边,依本国职次重行异位立定,候见、谢、辞班绝,面向躬。
舍人当殿通班转于宣制石南,北向立,赞喝如仪,西出。
其酒食分物并门赐,如有进奉,候弹奏御史出,进奉入
候进奉出,给事中奏殿中无事,出。
其后殿再坐,合引出者,从别仪。
其日赐茶酒,宰臣、枢密于阁子,亲王于本厅,使相、宣徽使、观文殿大学士至宝文阁直学士、两省官、待制、三司副使、文武百官、皇亲使相以下至率府副率,及厢都指挥使已下至副都头,并于朝堂
管军节度使至四厢都指挥使、节度使、两使留后至刺史,并于客省厅。
⑴ 其判殿中省官大起居讫,归押仗位。
⑵ 其入内内侍省、内侍省合公服窄衣,各如仪。
⑶ 殿前都指挥使以下起居讫,换窄衣祗候引驾。
⑷ 其辞云:文武百僚、宰臣全衔臣某姓名等言:「孟春之吉,伏惟皇帝陛下膺受时祉,与天无穷,臣等无任欢呼舞蹈之至。」
⑸ 以知门下驳事官充。
⑹ 如罢转对官,每遇御史台前期牒请,文官二员并依转对官例,先于閤门投进奏状。
⑺ 吏部、兵部侍郎以知审官东、西院官充,刑法官以知审刑、大理寺官充。
⑻ 。弹奏御史候见、谢、辞班绝,对揖出。其朝见,如谢都城门外御筵,及召赴阙谢茶药抚问之类,不可合班者,各依别班中谢对。赐酒食等并门赐。其系正衙见门谢辞,亦门外唱放。
⑼ 惟御马及檐床自殿西偏门入,东偏门出。其进奉出入,天武官起居舍人通某国进奉,宣徽使喝进奉出,节次如紫宸殿仪。
⑽ 如朝堂位次不足,即于朝堂门外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