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龚维蕃南宋
滁州赈荒录(庆元元年) 南宋 · 龚维蕃
绍熙五年,淮右大旱,滁为甚。
时会稽石公宗昭典州事,预谋荒政。
前期檄属县校公私之储积,令存私家合用之数,而以其赢籍于官。
度犹不给,请于朝,乞发常平粟并拨桩积钱籴米麦。
乃以合郡上下分为九等,凡有储蓄若营运者与为二等,客者皆勿给。
其有田而无收及有业而不能营者,则录其户口而给之,其馀工术技艺、往来负戴与夫民田租户、官田佃客,凡有所依而不自赡者,则计口给券,日籴于官。
鳏寡孤独癃老废疾者济之,人受粟二升,幼者减半。
量地远近与民之众寡,置给粟之所凡八十四。
富人之羡粟其籍于官者,则计其几何,劝以就粜。
凡粜若籴各书于历,时取而稽考之,视民食之缓急而先后其出给之期,选上户信实者掌出纳,委学职往来督察之。
丰其资给,校其折耗,下至搬运脚乘、纸札贯索,皆优给其直,凡贷若济者则并给,虑其往来之冗费也。
凡粜者皆日给,惧其冒请而滥给也。
检柅欺弊,奖劝劳能,郡士之被选委者手书酒炙之馈,日至其主籴上户,预给照据,量免差役。
民以公事至庭,必宛转咨诹,诸场之孰整孰惰,动息必知之,取其尤者各一人加赏罚而示劝惩焉。
谕以祸福,感以信义,功过毕知,大小竞劝。
民有冒宪,非故犯,愿出粟自赎者,令各县拘籍,候粜毕照免。
又择吏胥之勤干者发舟运镪,告籴于他郡。
其民居僻阻,馈给劳费,则募土豪,借籴本,令便宜贸易以赒给之,期偿于来岁。
凡道途邸舍,皆贮粟以备商旅之需,弃男女者人得收养,仁声旁洽,流民辐辏。
郡治荐罹俶扰,厅事未建,乃鸠工度材,僦民就役,计日酬佣,视常时加厚。
凡木石竹苇土瓦之求鬻者,虽至微,必优其价,众争趋之,由是服役于官者皆仰以赡给,而负贩者因得以求售。
欢呼力作,民忘其劳。
阅两月讫事,榱题雄峙,冠于淮右。
朝廷闻公治行,以度支郎召,民闻命蹙额曰:「公去,吾属填沟壑矣」。
乃相率号呼请留,壮者走告诸台,乞寝召命,老稚填塞衢巷,昼夜守之,固遣弗肯去。
郡僚之白事者,伺其出,必攀舆谛视,夜则燃烛以辨。
如是者阅再旬。
通守以事申诸司,次第剡闻,朝旨令需代,民始服。
故公以活民为己责,夙夜调度,至废寝食。
居处于外,士民之入见者不以时接,言当于理,立罢行不淹刻。
所收米直,复籴于他有所,循环无度,故出给虽多而流通不匮。
又劝民杂莳菽粟,以为后继。
其癃老羸弱者,处于僧庐,为糜以食之,令无失时。
疾病者济以医药,时躬造焉,察其寒饥。
公智虑精详,局量宽和,而待人一以诚实,举措不计小费,而亦未尝妄施。
合饥民及流徙而至者凡数万,背冬涉春无一人冻馁者。
明年三月后诏趋见,公乃行,朝廷第荒政,滁为最。
重建濂溪先生祠记 南宋 · 龚维蕃
营道之西,距城十八里,有水曰濂溪。
发源于大江源,汇为龙湫,东流二十里至楼田。
其乡曰营乐,其保曰濂溪,广横数百亩,溪行其中,虽大旱不竭。
周氏家其上,即濂溪先生之故居也。
考其谱牒,世居青州。
远祖讳崇昌,唐永泰中为廉、白二州太守,因卜居道之宁远县大阳村。
其裔孙讳虞宾,有子十二人,中子讳从远,始徙于此。
再传至谏议,讳辅成,登祥符八年进士第,终贺州桂岭令,没葬于故居之侧半里许,累赠谏议大夫。
谏议生二子,长曰砺,次则先生。
先生少孤,舅氏龙图郑公向笃爱之,始冠,奏以初秩。
既长,从宦四方。
嘉祐八年,先生自虔移倅永,有书与其族叔及诸兄云:「周兴来,知安乐,喜无尽。
来春归乡,即遂拜侍」。
寻移文营道县云:「有田若干,旧以私具为先茔守者资,族子勿预」。
营道给凭文付周兴。
其后先生归展墓,题名于含辉洞云:「周惇颐、区有邻、陈赓、蒋瓘、欧阳丽,治平四年二月十六日同游道州含辉洞,刻石于洞口」。
是岁神宗登极,覃恩迁驾部员外郎,加赠父谏议大夫。
以手劄付兄子仲章,令备酒果香茶,诣坟前告闻。
先生晚岁寓九江,爱庐阜之胜,筑室于溪上,命名曰濂溪,示不忘本之意。
其留故居者付仲章及其从弟意。
先生既没,仲章贫甚,元丰三年及七年再拆其产,鬻于意之子伯顺,而故宅基尚存。
伯顺死,无后,其女以其地适何伯瑜,生侪。
侪登第,为邕州教官而卒。
至淳熙己亥,周与何欲拆其产,闻于郡。
守赵汝谊阅营道所承永州公牍,乃治平印文,按验皆合,用先生治命,以田俾守茔者,藏其籍于学宫。
其故宅基尚属何氏,何氏之孙揖于淳熙十一年以其地归于意之曾孙兴嗣,书于券云:「兴嗣系谏议宗族,禀性纯慈,有志力,教子以绍祖风。
其宅地与本人住宅相接,今愿尽将所承外祖周伯顺元承祖谏议住宅祖地,从东至西长五丈,就卖与兴嗣,将来起造祠堂,承外氏一派先魂,庶几亡者于里塾有所依托,不绝春秋之奉」。
前此未有先生祠,绍兴己卯五月,太守向子忞始奉祀于州学之稽古阁,编修胡公铨记之。
淳熙己未,郡博士邹敷迁于敷教堂。
壬戌,太守赵汝谊以其偪仄,更创堂四楹,并二程先生像,南轩张公为记。
庚子,郡士胡元鼎与其乡人何士先、义太初、孟坦中、欧阳硕之创舍设像,教授章颖为记。
故居有祠昉乎此。
距遗址十馀丈,中隔小溪,卑陋湫隘,岁久不复迁。
至嘉定癸酉,郡守方信孺访求濂溪之裔,得兴嗣之子钥,以为学宾。
丁丑之秋,维蕃被命入境,延见郡士,扣濂溪所向,皆言今祠非故基。
其后访于钥,尽阅累世契券,亲至其地,质于乡邻族党,始得其实。
溪流清泚,地势平衍,冈垄丘阜,拱揖环合。
其左曰龙山,右曰豸岭,山川之秀,实钟于是。
乃鸠工度材,一新栋宇,命营道尉蔡则董其役。
经始于是岁十二月,落成于明年之三月。
中为祠宇,设先生像。
其前为堂四楹,不侈不陋。
二斋旁翼,两庑对峙,外为台门,高与堂称。
左右二塾,虚明敞洁,以延学子。
又其外为都门,缭以垣墙,庖爨湢浴,罔不毕具。
环以松竹,门外筑道,属于山之趾。
于是规制始备,而邦人严事之意益虔。
自先生以故居溪名冠九江之寓宇,黄太史赋诗,谓其用平生所安乐,媲水而成名。
东坡继有作。
来者承其误,莫究所从。
至南轩张公、晦庵朱公,尝略辩證。
尚书章公来典教,质以大富桥记,以为此邦自有濂溪,然亦弗深考。
今得其谱牒契券,始究源委。
当何氏以地归兴嗣,预有建祠之语,迄今乃有成,则废兴显晦,殆若有数,而非偶然者。
先生之学,实嗣洙泗之统,传之伊洛,浸以大显,载在方册,人知诵习。
凡辙迹所至,今皆有祠,而父母之邦,先茔所在,乃因陋就简,于烝尝不称,是乌可以已?
故因其落成,述其颠末,用登载于乐石。
文皆从旧,不敢增损,以没其实,庶以传信,俾览者得详焉。
按:四库本《周元公集》卷六。又见《濂溪志》卷四。(此篇刘琳校点。其馀为黄锦君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