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44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希元,号知余子,世称颍川先生。尧叟弟。太宗端拱二年进士。作《海喻》,人奇其志。历开封府推官、两浙转运副使等,均有惠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河南、开封府,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实录》、《三朝史》。仁宗太后卒,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拜同平章事。致仕,卒谥文惠。少好学,曾从种放于终南山。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号堆墨书。工诗。有文集。
全宋诗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号知馀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进士(《渑水燕谈录》卷七、《隆平集》卷五),为魏县尉,通判潮州。真宗时入直史馆,历知寿州、滑州,除两浙、京西等路转运使。仁宗即位,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累迁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七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康定元年(一○四○)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阳新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均佚。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陈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尧叟弟。进士及第,为开封府司录参军、推官,以言事忤旨,贬通判潮州。后为两浙转运副使,徙京西、河东、河北。天禧中,知滑州。仁宗立,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累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天圣七年,以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拜枢密副使,寻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明道二年,罢知永兴军,徙郑州。景祐四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次年罢,判郑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曾预修《真宗实录》、《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见欧阳修《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主要活动
- 989年,进士
- 999年-1001年,广南东路惠州(广东省惠州市),惠州知州
- 1002年-1004年,淮南西路寿州(寿县),寿州知州,1004年8月上言
- 1004年-1034年,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市),庐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06年-1008年,开封府开封府(开封市),开封府界提点刑狱公事
- 1009年-1011年,两浙路杭州(杭州市),两浙路转运副使
- 1010年-1014年,两浙路杭州(杭州市),两浙路转运使,1014年5月,徙京西路
- 1014年-1023年,京西路襄阳/洛阳(湖北省襄阳市/河南省洛阳市),京西路转运使
- 1015年-1017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河东路转运使
- 1016年-1017年,河北路大名府(河北省大名县),河北路转运使
- 1018年,开封府开封府(开封市),在京纠察刑狱
- 1020年-1021年,京西北路滑州(河南滑县),滑州知州
- 1022年-102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副使
- 102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副使
- 1023年-102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
- 1023年-1025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24年-102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1025年-1027年,河东路并州(山西省太原市),并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27年-102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28年-102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029年2月除枢密副使
- 102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8月除参知政事
- 1029年-103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33年4月以户部尚书知永兴军
- 1033年-1039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七月改知庐州1035年八月在任1039年七月甲子,改任郑州
- 1034年-1035年,永兴军路同州(大荔),同州知州
- 1036年-1040年,京西北路郑州(郑州),郑州知州
- 1037年-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38年3月以淮康军节度使守本官判郑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宋僧。台州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东掖山义全出家。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学。后诣普贤像前,自誓习天台教法,遂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庆寺,讲扬所学。后复兴故天竺寺居之。真宗赐号慈云大师。著有《忏仪》多种,世称“百本忏主”、“慈云忏主”。又有《天竺灵苑集》。
全宋诗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宁海(今浙江宁海)叶氏子。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继入国清寺。雍熙元年,见明州宝云寺义通法师北面受业,与知礼同门相契。智解秀出,得天台奥旨。义通入寂,众请居宝云讲《法华》诸经,又历讲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天禧中赐号慈云,乾兴元年受章懿太后命,为皇室行忏,遂请天台教文入藏,天台宗由是大振。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著述甚丰,今存《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十数种。见契嵩《慈云式公行业曲记》(《镡津文集》卷一五),《补续高僧传》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遵式。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母梦咽明珠而生。出家于东掖山。传天台教于宝云通师。未几。继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寺久废。师按其旧而新之。王文穆出守。重师之道。奏复天竺名。寻请赐慈云号。章献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忏。师著金光明护国仪文上之。因奏请天台教文入藏。又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于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师力行之。感应非一。凡为法祈祷必然指。唯存三焉。及建光明忏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诵大悲咒七遍。屡经兵火。岿然独存。愿力致也。师诗文典雅。有金园灵苑天竺别集。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陨于山。师示寂。累谥法宝禅慧。淳祐八年。其徒明禋祷晴获应。上御宸翰。加谥圣应。淳祐十一年。明禋祷晴复应。上御宸翰。加谥正觉。
赞曰。
台岭一宗 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 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 住不退地 徽号累旌 终古不坠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遵式。字知白。天台宁海叶氏子。母王氏。乞男于观音。梦大士与明珠吞之而生。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受具戒。研律学。继入国清。普贤像前。烬一指誓弘教观。雍熙元年。见宝云北面受业。未几智解秀出。智者讳日。然顶誓行四三昧。宝云入寂。师乃返天台。以苦学致疾。至于呕血。感异梦而愈。既而顶高寸馀。手垂过膝。声若洪钟。时年二十八也。众请居宝云。讲法华维摩金光明等经。至道二年。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咸平中。归天台。主东掖。以徒属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众修念佛三昧。有白鹤庙。居民甚神之。师与神授戒。改祭为斋。祥符四年。讲止观于景德寺。道经黄岩。有豕奔伏于前。推其来。乃逸于屠肆者。偿其直而豢之。赤山寺濒海而高。先是。山颠有异光。中现七层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渔人之[竺-二+(一/(尸@邑))]梁。或以语师。师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于是居人感化。不复为渔。时东山结忏会。天大旱。师卓锡石缝。泉即激涌。七年。受杭昭庆请。大弘法化。从化者众。自是居杭矣。八年。苏人以郡符。迓师于开元建讲。缁素毕集。不荤饮者。倾匝邑。屠酤不售。官监有失课之言。师辞其徒曰。智者遗晋王书。有言六恨。其一谓。以法集动众妨官。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复杭。刺史薛颜。始以灵山。命师居之。即隋真观所营天竺寺也。天禧三年。王钦若抚杭。与师道契。奏锡天竺旧名。复其寺为教。又奏请西湖。为放生池。因赐号慈云。乾兴元年。章懿太后。以师熏修精进。遣使赍白金。命于山中。为国行忏。天台教文。于是入藏矣。天圣四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师取其实。播种林下。乃作桂子之诗。九年讲净名经。忽谓其徒曰。昔在东掖讲此经。梦荆溪授我卷。及出室视日已没。今吾殆终此讲乎。因与众诀。作谢三缘诗。谓谢徒属。绝宾友。焚笔砚也。随徙东岭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医药。惟说法勉众而逝。寿六十九。腊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见大星殒于灵鹫峰。越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葬于寺东月桂峰下。师始出家。郡挍诸生。慕师才俊。勉回业儒。为诗答卢积。中有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之句。人多诵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于行道。四隅置𨫼炽炭。遇困倦。则渍手于𨫼。十指惟存其三。崇宁三年。赐号法宝大师。绍兴中。又谥忏主禅慧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遵式,字知白,姓叶氏,宁海人。投天台东掖山义全出家,纳戒于禅林寺,习律于守初师。郡校诸生,要其还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因诣普贤像前,然指自誓,习天台教法,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遂然顶誓行四禅三昧。后染疾危甚,入灵墟佛室,持咒伏消,梦感神觉,其疾乃愈。于是澄心澈虑,著《观音礼忏文》,复撰《誓生西方记》、《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大中祥符四年,昭庆齐一律师启请至寺,宣讲四部,兼弘律仪,学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禦。杭之风俗,以酒肴会葬,式谕以胜缘,其俗皆化,易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门》以正其事,至今犹则效之。尝赴姑苏开元寺,大敷讲席,听者踵止,户内之履,几不能容。后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老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大师《三昧行法说》,著《金光明经忏法三昧仪》。名彻上闻,召赐紫衣。乾兴元年,赐号“慈云大师”。明道壬申岁,入寂,葬寺东月桂峰下,所著诗文《金园集》、《灵苑集》,释元复赞曰:“台岭一宗,兴于法智。师出宝云,金昆玉季。示无生忍,住不退地。徽称累旌,终古不坠。”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诗云:“尘外清閒极,谁能更似君。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伦。”又《寄悟和尚》诗云:“无累无机祗任缘,一斋长掩古松边。长垂白发过深雪,不下青林知几年。木叶当薪烧更暖,草苗为履著难穿。竟何人问东林社,时引清流灌碧莲。”其风度超迈,胸怀活淡,可想见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7—1034
【介绍】:
宋绛州正平人,字宿艺,一字伯艺。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历淮南转运副使、江淮制置发运使,疏漕河、废三堰以便饷运。入为三司副使。仁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为政严敏。使契丹还,权御史中丞,上疏论择人、求治等十数事。出知秦州,有治绩。天圣七年,任参知政事,谋议无所避。明道二年,以疾辞位。卒谥简肃。有文集。
全宋诗
薛奎(九六七~一○三四),字宿艺(《东都事略》卷五三本传作伯艺),正平(今山西新绛)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隰州军事推官(《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六《薛公墓志铭》)。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以户部郎中直昭文馆,知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仁宗即位,知开封府,历知并、秦、益诸州。天圣六年(一○二八)为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同上书卷一○六)。七年,参知政事(《宋宰辅编年录》卷四)。迁给事中、礼部侍郎。明道二年(一○三三)罢判尚书都省(《薛公墓志铭》)。景祐元年卒,年六十八(同上)。谥简肃。有文集四十卷(《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四《薛简肃公文集序》),已佚。《宋史》卷二八六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二○九
薛奎(九六七——一○三四),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薛化光子。淳化三年进士,授隰州军事推官,历知县、州。真宗朝,累迁殿中侍御史,户部、吏部员外郎,户部郎中,直昭文馆,历任陕西、淮南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户部副使、知延州。仁宗即位,以吏部郎中、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改集贤院学士、知秦州,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召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天圣七年,拜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以疾辞,罢为户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景祐元年八月卒,年六十八。谥简肃。有文四十卷。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六《薛公墓志铭》,《宋史》卷二八六本传。
主要活动
- 992年,进士
- 999年-1002年,利州路兴州(略阳县),兴州知州
- 1011年-101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都磨勘司
- 1011年-101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殿中侍御史
- 1012年-1013年,陕西路秦州(甘肃省天水市),陕西路转运副使
- 1016年-1018年,淮南江浙荆湖等路真州(江苏省仪征市),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副使
- 1017年-1018年,江南路昪州(待考),江南路转运使
- 1017年-1018年,淮南路待考(待考),淮南路转运副使
- 1018年-1019年,淮南江浙荆湖等路真州(江苏省仪征市),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使
- 1020年-102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副使
- 1021年-1023年,永兴军路延州(延安),延州知州
- 1023年-102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24年-102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
- 1025年,河东路并州(山西省太原市),并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25年-1026年,秦凤路秦州(天水),秦州知州兼安抚使,1026年3月改知益州
- 1026年-1028年,益州路益州(成都),益州知州兼安抚使,1028年3月为龙图阁直学士
- 1028年-102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使,1029年2月除参知政事
- 1029年-103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33年11月以资政殿学士判都省免
- 1033年-103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都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6—1037
【介绍】:
宋苏州长洲人,字谓之,后更字公言。太宗淳化三年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三司使。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历任工、刑、兵、吏四部尚书,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机敏有智谋,憸狡过人,善揣摩人意。喜为诗,通晓图画、博弈、音律。真宗朝营建宫观,伪造祥异,多发于谓与王钦若。仁宗即位,因其前后欺罔、与内侍雷允恭交通、擅迁真宗陵寝,贬崖州司户参军,徙雷州、道州。明道年中授秘书监致仕,卒于光州。
全宋诗
丁谓(九六六~一○三七),字谓之,后更字公言,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为饶州通判。真宗咸平初除三司户部判官,权三司使。大中祥符初因阿谀真宗封禅,拜三司使。五年(一○一二),进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后出知升州。天禧三年(一○一九)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四年,为枢密使,迁平章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六)。乾兴元年(一○二二)封晋国公。仁宗即位,为山陵使,获罪贬崖州司户参军。明道中以秘书监致仕。景祐四年卒(同上书卷一二○),年七十二。有《丁谓集》八卷、《虎丘集》五十卷、《刀笔集》二卷、《青衿集》三卷、《知命集》一卷(《宋史·艺文志》),均佚。《东都事略》卷四九、《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丁谓诗,今从《西昆酬唱集》(《四部丛刊》本)、影印《诗渊》等书录得一百二十五首,编为二卷。
全宋文·卷二○八
丁谓(九六六——一○三七),字谓之,更字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与孙何齐名,时号「孙、丁」。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通判饶州。历福建路、峡路转运使,入权三司盐铁副使,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景德元年,知郓州兼齐、濮等州安抚使。二年五月,拜三司使,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九年,知升州。天禧三年,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除枢密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知河南府。乾兴元年,封晋国公。真宗朝,营造宫观、奏祥异之事,多谓与王钦若发之。仁宗立,进司徒兼侍中。寻以潜结内侍、女道士,贬崖州司户参军。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景祐四年卒于光州,年七十二。谓工文善诗,著有集八卷、《大中祥符奉祀记》五十卷、《大中祥符迎奉圣像记》二十卷等。《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主要活动
- 992年,进士
- 992年-993年,江南东路饶州鄱阳(江西鄱阳),饶州通判,进士及第,名在第四。任大理寺评事,通判饶州
- 994年,福建路福州(福建福州),直史馆;福建路采访使,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
- 995年,福建路福州(福建福州),福建转运使,三司户部判官,任福建转运使;作诗赠方、江两位朋友
- 995年,福建路泉州(福建泉州),三司户部判官;转运使,任福建转运使;在泉州观赏刺桐,并作诗歌咏
- 995年-998年,福建路福州(福建福州),福建转运使,三司户部判官,任福建转运使;岁贡当地特产北苑龙茶,作《建阳茶录》(又名《《北苑茶录》)记述贡茶采制之法
- 999年,利州路兴元府(陕西汉中),户部判官;太常博士,奉命去西川及峡路体量公事
- 999年,利州路兴元府(陕西汉中),尚书工部员外郎;转运使,领峡路转运使,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
- 1000年-1001年,夔州路夔州(重庆奉节),夔州路转运使,丙戌益州乱,丁谓召高州刺史田彦伊,晓以祸福,田作誓,刻石立境上
- 1002年,夔州路夔州(重庆奉节县),夔州路转运使;刑部员外郎,任夔州路转运使,夔州地粟多而常缺盐,谓听以粟换盐,使得当地人大悦,夔州、万州等地无粟米之缺,民无转饷之劳,因绥抚有方,故特迁刑部员外郎,赐白金三百两
- 1003年-1004年,夔州路夔州(重庆奉节县),夔州路转运使,任夔州路转运使,谓言黔州之南,蛮族颇有善马,请致馆设,给缗帛,每岁收市
- 100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权三司监铁副使;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权三司监铁副使;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 1004年,京东西路郓州(山东东平),郓州知州兼齐、濮等州安抚使,真宗幸澶渊,以谓知郓州兼齐、濮等州安抚使,提举转运兵马巡检事;辽军犯境,民大惊,趋杨流渡,舟人邀利,不时济。谓绐取死罪囚斩河上,舟人惧,民悉得济。乃立部分,使并河执旗帜、击刁斗以惧敌,呼声闻百馀里。敌遂引去。
- 100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擢谓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事,仍诏谓内殿起居,立知制诰上
- 100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权三司使,见日僧寂昭,甚悦之,劝留住苏州吴门寺,寂昭以黑金水瓶寄谓并赠诗;谓分月俸给之
- 1007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随驾三司使,为随驾三司使,盐铁副使林特副之
- 1007年-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以当年民赋户口之籍与咸平六年作比较,编纂成《景德会计录》六卷上史馆;上诏奖之,擢谓为枢密直学士
- 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天书扶持使,上任谓为天书扶持使
- 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扈从东封,尝闻奈何、黑水,人间阴狱也,感其事而为诗
- 100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擢为三司使
- 1009年-101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修昭应宫使,上欲建玉清昭应宫,左右有谏者,谓则坚决主张修建,故上任命谓为修昭应宫使
- 101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行在三司使;修昭应宫使,参与详定奉事天书仪制
- 1011年-101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修玉清昭应宫使,奏鹤翔天书殿上,蚕飞集太清楼
- 1012年-1013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修昭应宫使,擢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仍领修昭应宫使
- 1013年-1014年,淮南东路亳州(安徽亳州),奉祀经度制置使;亳州通判,为奉祀经度制置使、判亳州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还朝,以参知政事判礼仪院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天书刻玉副使;参知政事,捧持天书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修景灵宫使,任修景灵宫使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修昭应宫使;参知政事,为修建昭应宫,谓令夜以继日,竭尽豪侈,遂七年完工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工部尚书,加工部尚书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奏告大礼使,被命为奏告大礼使
- 101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奏《会灵观颂》、《会灵观记》,望赐御制御书
- 101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大内修葺使,为大内修葺使
- 101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修景灵宫使;会灵观使;刑部尚书,为会灵观使,仍加刑部尚书
- 101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修景灵宫使;会灵观使;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兵部尚书,上宝册南郊恭谢扶持使,修奉宝册及参详仪制使
- 101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兵部尚书;上宝册南郊恭谢扶持使,修奉宝册及参详仪制使,论河东无绵绢可自备
- 1016年-1017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平江节度使;升州知州,罢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为平江节度使、升州知州;谓请归拜墓,上许之
- 1017年-1018年,淮南西路保信军(安徽合肥),保信军节度使,徙保信军节度使
- 1019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苏南京),江宁府知府,上奏启承天节道场,甘露降,献五言诗,有诏褒答,又和诗赐焉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保信军节度使,被召还朝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擢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天书同仪仗副使,加天书同仪仗副使
- 1019年-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使,以吏部尚书、参知政事为枢密使
- 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使;吏部尚书;平章事,上从钱惟演言,以丁谓为平章事
- 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使;吏部尚书;平章事;门下侍郎兼少师,加门下侍郎兼少师
- 1020年-1021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与李迪相争,同罢相;谓知河南,迪知郓州,后谓阴图复入,钱惟演亦白上欲留之,并请留迪,上许之,谓复留,进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师
- 1021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司空,上以丁谓为司空
- 1021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司空;门下侍郎;太子少师;平章事,应译经三藏法护等请,依唐制命宰臣充使;故以谓为译经使兼润文
- 1021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为三司使,尝著《景德会计录》以献
- 102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宰相;晋国公,加封晋国公
- 102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山陵使,以丁谓为山陵使,处理真宗之丧
- 102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司徒兼侍中,加司徒兼侍中
- 1022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河南洛阳),太子少保;西京留守,因勾结宦官罪罢相,以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 1022年-1025年,广南西路雷州(广东雷州),崖州司户参军,贬崖州司户参军,道出雷州;寇准遣人以一蒸羊逆之境,迎候丁谓;途中谓欲见寇准,准拒绝之,准之家僮谋欲报仇,准亦制止之
- 1025年-1029年,广南西路雷州(广东雷州),雷州司户参军,徙为雷州司户参军
- 1030年-1032年,荆湖南路道州(湖南道州),道州司户参军,迁为道州司户参军
全宋诗
高绅,江东人,太宗至道二年(九九六),官秘书丞、直史馆(《甘竹胡氏十修族谱》)。真宗天禧元年(一○一七)出知越州。三年,致仕(《嘉泰会稽志》卷二)。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五
主要活动
- 1000年-1003年,永兴军路华州(华州区),华州知州
- 1005年-1008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广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05年-1008年,广南东路连州(广东省连州市),连州知州
- 1008年-1010年,京西路河南府(洛阳市),京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08年-1011年,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市),庐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09年-1010年,京西北路孟州(河南孟县),河阳知州
- 1016年-101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17年-1018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赵恒 | 真宗 |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章圣皇帝 | 997年—1022年 | ||
咸平 | 998年—1003年 | ||||
景德 | 1004年—1007年 | ||||
大中祥符 | 1008年—1016年 | 高丽自1016年起用北宋年号 | |||
天禧 | 1017年—1021年 | ||||
乾兴 | 1022年—1022年 | 二月宋仁宗即位沿用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8—1022
【介绍】:
即宋真宗。太宗第三子。初封韩王、襄王、寿王。至道元年,立为皇太子。三年,太宗死,即位。前期勤于政事,遣转运使赴各路询民事,蠲放欠税。景德元年,辽军南下,从宰相寇准之议亲征,于澶渊订盟而还。后期信用王钦若,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广建宫观,劳民伤财。在位二十六年。
全宋诗
全宋文·卷二一二
宋真宗赵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初名德昌,太平兴国八年授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名,仍判府事。三年三月太宗崩,即帝位。践位之初,勤于政事,凡置十五路,令各路转运使更互赴阙,询以天下物宜、民间利病;诏蠲放五代以来欠税。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进,宰相寇准坚请,乃亲征,遂与契丹订澶渊之盟。后渐怠于政事,景德末迎奉天书,改元大中祥符。于是东封泰山,谒孔庙,西祀汾阴,又广建宫观,岁用日增。在位二十六年,年号五: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有《注四十二章经》一卷(存),又《玉海》引《中兴书目》著录《真宗御集》三百卷,包括《玉京集》二十卷(今存六卷)、《正说》十卷、《承华要略》二十卷、《静居集》三卷、《玉宸集》五卷等。事迹详《宋史》卷六至卷八《真宗本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1—1031
【介绍】:
宋大名人,字子仪。真宗咸平元年进士。杨亿试选人校太清楼书,擢第一,以大理评事为秘阁校理,预修图经及《册府元龟》。真宗、仁宗两朝,屡知制诰及知贡举,预修国史。尝拒草丁谓复相位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终知庐州。工诗,与杨亿时号“杨刘”。与杨亿、钱惟演等合编《西昆酬唱集》,后世称“西昆体”。有《刑法叙略》、《册府应言》、《玉堂集》等。
全宋诗
刘筠(九七一~一○三一),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进士(《郡斋读书志》卷一九)。授馆陶尉。五年,入为大理评事、秘阁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三)。景德元年(一○○四),为大名府观察判官。与修《册府元龟》,书成,转左正言、直史馆。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迁右司谏、知制诰(同上书卷八三),加史馆修撰。出知邓州,徙陈州。还,知贡举,迁尚书兵部员外郎。天禧中为翰林学士。五年(一○二一),以右谏议大夫知庐州(同上书卷九七)。乾兴元年(一○二二),迁给事中,复召为翰林学士。踰月,拜御史中丞(同上书卷九九)。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枢密直学士、礼部侍郎、知颍州(同上书卷一○二)。四年,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判都省(同上书卷一○五)。六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庐州。九年卒(同上书卷一○六),年六十一。谥文恭。有《册府应言集》十卷、《荣遇集》十二卷、《肥川集》四卷、《表奏》六卷、《刀笔集》二卷等(《郡斋读书志》卷一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宋史》卷三○五有传。 刘筠诗,今存《肥川小集》一卷,见《两宋名贤小集》。又《西昆酬唱集》收诗七十二首,多不见于《肥川小集》。今录《西昆酬唱集》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宛珠堂本为底本,录《肥川小集》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并以前者为主,凡有重出则删后者,二书异文酌出校记。又从《会稽掇英总集》、《古今岁时杂咏》、《天台续集》等辑得诗二十二首,合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二七五
主要活动
- 998年,进士
- 1012年-101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14年-102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16年8月为景灵宫判官1020年8月拜翰林学士
- 1017年-1018年,京西南路邓州(邓州市),邓州知州
- 1018年,京西北路陈州(淮阳县),陈州知州
- 1019年-1020年,开封府开封府(开封市),在京纠察刑狱
- 1020年-102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022年11月除御史中丞罢1028年8月知庐州
- 1021年-1031年,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市),庐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2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1022年-102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1024年4月知颍州
- 102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 1024年-1026年,京西北路颍州(阜阳市),颍州知州
- 1027年-102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都省
全宋诗
全宋文·卷二七四
主要活动
- 1000年,进士
- 1008年-1010年,广南东路潮州(广东省潮州市),潮州知州
- 1016年-1017年,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市),庐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17年-1020年,淮南西路寿州(寿县),寿州知州
- 1020年-1022年,荆湖北路澧州(湖南省澧县),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22年-1025年,夔州路夔州(奉节县),夔州路转运使
- 1027年-102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判官
- 1029年,淮南西路舒州(安庆市),舒州知州
- 1029年-1032年,淮南西路黄州(黄冈市),黄州知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1
【介绍】:
宋开封人,字咏之,号深宁子。第进士。历知钱塘、山阴县。仁宗即位,召为监察御史。以忤王钦若,出通判信州,徙邵州。钦若卒,还为殿中侍御史。历三司盐铁判官、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二司盐铁副使、判登闻检院。不避权贵,遇事敢言,对朝官阿附丁谓、曹利用者多所抨击。有《道释杂言》。
全宋文·卷三三○
鞠咏(?——一○三一),字咏之,自号深宁子,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幼孤好学,举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钱塘县。仁宗即位,以太常博士召为监察御史。出通判信州。还为殿中侍御史,三司盐铁判官。以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为三司盐铁副使。天圣八年为天章阁待制,明年卒。尝著《道释杂言》数十篇。《宋史》卷二九七有传。
主要活动
- 进士
- 1023年-102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10月同判信州
- 1026年-102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盐铁判官
- 1026年-102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殿中侍御史
- 1028年-103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知杂事
- 102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2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
- 1030年-103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盐铁副使,1031年卒
- 1030年-103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登闻院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安州安陆人。真宗景德间进士。历官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大中祥符中,自御史台谪官宁海。真宗命戚纶、陈尧臣等校正《道藏》,以纶等荐,得主其事,编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进之。复撮其精要总计万余条,编成《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
全宋诗
全宋文·卷二七九
主要活动
- 真宗景德间,进士
- 1024年-1026年,京西南路郢州(钟祥市),郢州知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3—1039
【介绍】:
宋河南人,字子正。真宗咸平间进士。累擢知制诰,以不善制辞,出知应天府,改扬州。未几,权知开封府。后历知杭州、河南府,所至有惠政。仁宗明道二年,拜参知政事。景祐二年,知枢密院事,寻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年,以无所建树,及与同僚屡起忿争,为韩琦弹劾,罢相,出判河阳。卒谥文惠。
全宋诗
全宋文·卷二八一
主要活动
- 真宗咸平间,进士
- 1004年-100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都磨勘司
- 1005年-1009年,京西路襄阳/洛阳(湖北省襄阳市/河南省洛阳市),京西路转运副使
- 1012年-1013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河东路转运使
- 1012年-1013年,淮南路楚州(淮安市),淮南路转运使,9月已在任
- 1014年-101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知杂事
- 1015年-1016年,京东路应天府(河南商丘),应天府知府
- 1015年-101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
- 1016年-1020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1020年3月,权知开封府
- 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20年-1022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22年-1023年,淮南东路通州(南通市),通州知州
- 1023年,两浙路润州(镇江),润州知州
- 1023年-1025年,江南东路江宁府(南通),江宁府知府兼安抚使,1025年8月赴阙
- 102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102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刑院
- 1026年-1028年,秦凤路秦州(天水),秦州知州兼安抚使,12月在任言事
- 1028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29年-103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
- 103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31年-103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寺
- 1033年-103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35年2月加枢密院事
- 1035年-103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1037年4月加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1037年-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38年3月以彰信军节度使守本官判河阳
- 1038年-1039年,京西北路孟州(河南孟县),河阳知州
全宋诗
张保雍(九七五~一○三三),字粹之,蔡州(今河南汝南)人。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授山阴主簿,知三泉县,通判齐州、永兴军,知汉州。曾出使契丹,使回任荆湖北路转运使,两浙转运使。仁宗明道二年卒,年五十九。事见《元丰类稿》卷四七《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
全宋文·卷三○五
张保雍(九七五——一○三三),字粹之,禹城(今山东禹城)人。景德二年中进士甲科,授山阴主簿,监尉氏酒,知三泉,通判齐州、鄜州、晋州。仁宗即位,以屯田员外郎知汉州,擢拜都官。还朝,联拜职方度支判官、契丹国信使、荆湖北路转运使,迁祠部郎中。满岁,更两浙转运使,加刑部郎中。明道二年九月卒,年五十九。见曾巩《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元丰类稿》卷四七)。
主要活动
- 1005年,进士
- 1026年-102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判官
- 1026年-103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判官
- 1029年-1031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市),荆湖北路转运使
- 1030年-1033年,两浙路杭州(杭州市),两浙路转运使,1033年9月,疾作遂不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6—1022
【介绍】:
宋僧。钱塘人,俗姓徐,字无外,自号中庸子。居孤山玛瑙院,杜门独处。与林逋友善,以诗文自娱。有《闲居编》。
全宋诗
全宋文·卷三○七
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钱唐(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氏。八岁受具于杭州龙兴寺。二十一岁,从奉先寺源清法师学天台三观。凡三年而师卒,遂孜孜研探经论,撰著讲训,为天台宗「山外」派义学名僧。大中祥符末,卜居西湖孤山玛瑙院,世称孤山法师。乾兴元年二月卒,年四十七。徽宗崇宁三年赐谥法惠大师。智圆兼宗儒教,旁涉《庄》、《老》,喜为诗文。平生著述宏富,其经论疏钞科注等洎诸外学凡一百七十卷,今尚存《般若心经疏》、《请观音经疏阐义钞》等七八种;又集景德三年至天禧五年间杂著诗文为《闲居编》。事迹见自撰《中庸子传》,吴遵路《闲居编序》,《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智圆。字无外。钱塘徐氏。八岁出家。传天台三观于奉先源清。师尝叹荆溪没后。微言坠地。于是留意撰述。作十疏通经。师蚤勤儒学。兼涉老庄。自号中庸子。居孤山玛瑙院。有高世之节。时王文穆罢相来牧郡。僧悉迎于关外。慈云遣使邀师偕往。师以疾辞。笑谓使者曰。为我致意慈云。钱塘且驻却一僧。闻者叹服。师少抱羸疾。多杜门独居。惟与处士林逋为邻友。相好以诗文自娱。杂著五十一卷。题曰闲居编。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辞。越二日示寂。门人奉遗训。斲院之后山。敛以陶器。合而瘗之。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启陶。睹师真身不坏。爪发俱长。其唇微开。齿若珂雪。谥号法慧。治平二年改名宝胜院。绍兴二十一年创延祥观。有司新师所居以广之。移额山北并塔迁焉。
赞曰。
鸿毛贵势 蝉蜕尘嚣 羸然一榻 叠简飞毫
屹屹孤山 云林寂寥 迹则刬矣 弗夷其高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智圆。字无外。钱塘徐氏子。学语即知孝悌。稍长。尝析木濡水。就石书字。列花卉若绵蕝。戏为讲训之状。父母异之。令入空门受具戒。二十一。闻奉先清公传天台三观之道。负笈造焉。二年而清亡。遂往居西湖之孤山。杜门乐道。自号潜夫。与林处士逋。为邻友。雅善病。又号病夫。师尝叹荆溪殁后。微言坠地。曰。吾何人也。于是。著十疏以通经。述诸钞以释疏。翼赞弘宣。其功伟矣。师雪骨冰心。傲然物外。视人间之世。如纤尘。过目了不关怀。时王钦若。抚钱唐。慈云遣使邀师。同往迓之。师笑语使人曰。为我致意。慈云钱唐。且驻却一僧。闻者叹服。于讲道之外。以诗文自娱。有杂述五十卷。题曰閒居编。以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词。越二日。示寂。年仅四十有七也。预戒门人曰。吾殁后。无厚葬以罪我。无建塔以诬我。无谒有位求铭以虚美我。但用陶器二合而瘗。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及亡。门人如所戒。敛以陶器。斸所居岩以藏之。不屋而坛。后十五年。积两山颓。门人开视陶器。肉身不坏。爪发俱长。唇微开露。齿若珂玉。乃更袭新衣。屑众香散其上。而重瘗之。崇宁三年。赐谥法慧大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惠安人,字叔才。黄禹锡孙。真宗咸平元年进士。知苏州,晚直史馆。目疾,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卒。有文集。
全宋诗
黄宗旦,字叔才,惠安(今属福建)人。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进士。累知苏州。乾兴元年(一○二二),知袁州(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晚直史馆。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卒。有集十卷,已佚。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四《文苑传》有传。
全宋文·卷二六八
黄宗旦,字叔才,泉州惠安(今福建惠安)人。父观,历知荣、阆二州,终兵部员外郎。宗旦咸平元年登进士甲科,授防团推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颍州。大中祥符初为太常博士、三司度支判官,出知衢州。天禧、乾兴间,为工部郎中、权户部判官,坐丁谓党出知袁州。仁宗朝,曾知苏州。晚年直史馆,病目,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卒。宗旦以文章闻一时,与李庆孙齐名,人为语曰:「国家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有集十卷。见《宋会要辑稿》礼二二之一五、职官六二之四○、选举二之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二、九九,嘉靖《惠安县志》卷一三。
主要活动
- 998年,进士
- 1008年-100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判官
- 1009年-1012年,两浙路衢州(西安县),衢州知州
- 1012年-1014年,江南西路虔州(赣州),虔州知州
- 102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判官
- 1022年-1023年,江南西路袁州(宜春),袁州知州
- 1029年,两浙路苏州(苏州),苏州知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7—1034
【介绍】:
宋杭州临安人,字希圣。钱俶子。从俶归宋,历右神武将军。真宗时,改太仆少卿,献《咸平圣政录》,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仁宗时,拜枢密使。初附丁谓逐寇准,及谓将得罪,复挤谓以自解。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卒谥文僖。博学能文,辞藻清丽,常与杨亿、刘筠等相唱和,家储文籍侔秘府。有《典懿集》、《家王故事》、《金坡遗事》等。
全宋诗
钱惟演(九六二~一○三四),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俶之子。归宋,累迁左神武将军(《东都事略》卷二四本传、《隆平集》卷一二)。真宗咸平中召试学士院,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擢知制诰。给事中。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为翰林学士。天禧四年(一○二○)为枢密副使(《学士年表》、《隆平集》)。仁宗即位,为枢密使,俄罢知河阳。天圣三年(一○二五)加同平章事判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八年,判陈州,权江宁府。明道二年(一○三三)以泰宁军节度使判河南府(以上同上书卷一○九)。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全宋词》卷一)。谥思,改谥文僖。有《典懿集》、《枢庭拥旄》前后集、《伊川汉上集》等(《东都事略》、《隆平集》),皆佚。《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钱惟演诗,见于《西昆酬唱集》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周桢、王图炜注本(简称清注本)、中华书局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简称王注本),编为卷一,另从《湘山野录》等书所录诗,编为卷二。
全宋文·卷一九四
钱惟演(九七七——一○三四),字希圣,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王俶子。从父归宋,历右神武军将军。大中祥符元年,擢司封郎中、知制诰。八年,为翰林学士。擢枢密副使,累迁工部尚书。仁宗朝拜枢密使。初,惟演附丁谓逐寇准,谓祸既萌,复挤谓以自解,因被罢为保大军节度使,出知河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改判河南府。后被劾,落平章事,为崇信军节度使,归本镇。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思,庆历间改谥文僖。惟演博学能文辞,尝预修《册府元龟》,与杨亿分为之序。著有《拥旄集》五卷、《伊川集》五卷、《典懿集》三十卷及《金坡遗事》等数种。《宋史》卷三一七有传。(唐圭璋《全宋词》钱惟演小传谓生于九六二年,今人多从其说,此不取。参日本池泽滋子《钱惟演年谱》,载《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二○○三年版。)
主要活动
- 100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寺
- 1008年-102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18年3月为给事中1020年8月迁枢密副使
- 1014年-101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1015年-101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1015年-102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016年3月罢1020年8月除枢密副使
- 1020年-102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22年2月进枢密使
- 1020年-102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太子宾客
- 102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11月以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
- 1022年-1023年,京西北路孟州(河南孟县),河阳知州
- 1023年-1024年,淮南东路亳州(亳州市),亳州知州
- 1025年-1030年,京西北路许州(许昌),许州知州
- 1030年-1031年,京西北路陈州(淮阳县),陈州知州
- 1031年-1033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9—1044
【介绍】:
宋寿州人,字坦夫。吕蒙正侄。真宗咸平三年进士。历官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天圣六年拜相。赞成仁宗废郭后,贬逐进谏言官孔道辅等,又因范仲淹屡言事,指为朋党而加以贬斥,颇为时论所少。后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被劾罢相,以太尉致仕。卒谥文靖。有文集。
全宋诗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补绛州军事推官。通判通州,徙濠州,知滨州。擢提点两浙刑狱,入为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使契丹,还,知制诏。再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天圣六年(一○二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明道二年(一○三三)罢,同年复相。景祐二年(一○三五)加右仆射,封申国公。次年,与王曾争事,同时罢相。康定元年(一○四○)由判天雄军复入相。庆历元年(一○四一),徙封许国公,判枢密院,改兼枢密使。二年因病以太尉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六十六。谥文靖。有集二十卷,不传。事见《隆平集》卷五,《宋史》卷三一一有传。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三二一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吕蒙正侄。咸平进士,历任地方官,知制诰,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仁宗立,除参知政事。天圣七年拜相,后封申国公。景祐四年以与王曾争事罢,出判许州,徙天雄军。康定元年复入相,改封许国公。后以疾授平章军国重事。庆历三年,以太尉致仕。次年卒,年六十六,谥文靖。有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主要活动
- 1000年,进士
- 1013年-1014年,两浙路越州(绍兴市),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15年-101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知杂事
- 1017年-101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1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1019年,开封府开封府(开封市),在京纠察刑狱
- 1019年-102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20年3月往益、梓路安抚
- 1020年-102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22年-102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29年2月加同平章事
- 1029年-104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43年9月以太尉致仕
- 1033年,京西北路陈州(淮阳县),陈州知州
- 1037年-1038年,京西北路许州(许昌),许州知州
- 1038年-1040年,河北路大名府(邯郸市大名县),天雄军知军
- 104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9月加枢密使,故辞不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50
【介绍】:
宋绛州绛县人,字思正。少谨愿好学。真宗大中祥符七年进士第一。仁宗即位,累官给事中、权御史中丞。上言知人、严禁、尚质、节用四事及“导积水以广播种”等七条。宝元元年除同知枢密院事。康定中以西兵失利罢知相州。徙许州。皇祐元年为尚书左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户部尚书。遇事从容详审,勤谨和缓。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平生书必为楷字,无一行草。然于吏事非所长。卒谥父孝。
全宋诗
全宋文·卷三三二
主要活动
- 1014年,状元
- 1024年-102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判官
- 1026年-103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29年-103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31年2月知杭州市1034年1月拜翰林学士
- 1030年-103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鼓司
- 1031年-1033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3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3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国子监
- 1034年-103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036年2月除给事中、御史中丞罢
- 1034年-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1036年-104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1038年4月除同知枢密院事
- 1038年-104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40年3月以礼部侍郎知相州
- 1040年,河北路相州(河南省安阳市),相州知州
- 1041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
- 1041年-1042年,河北路澶州(濮阳),澶州知州
- 1042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42年-1045年,京东路应天府(河南商丘),应天府知府
- 1045年-1046年,京西北路孟州(河南孟县),孟州知州
- 1046年-1047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49年,京西北路许州(许昌),许州知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1—1055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同叔。真宗景德初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历左正言、直史馆,为翰林学士。仁宗立,拜右谏议大夫迁给事中、枢密副使。以论事逆刘太后意,罢知应天府。在任兴学校、教生徒。召拜御史中丞,迁参知政事。再出知亳、陈州,复入为御史中丞、三司使。庆历中拜宰相兼枢密使。后为谏官论罢,历知颍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以疾归京师。平居好贤,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及为相,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文章赡丽,尤工诗词,甚得时誉。卒谥元献。有文集及《珠玉词》。
全宋诗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幼以神童著称,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十五岁时即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秘书省正字,久之,擢翰林学士。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迁枢密副使,明道元年(一○三二)除参知政事,康定元年(一○四○)进枢密使,庆历二年(一○四二)加同平章事。先后出知应天、江宁、河南府,以及亳、陈、颍、许、永兴等州军。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疾归东京。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晏殊原有集,久佚。清胡亦堂辑《元献遗文》一卷,仅存诗六首。劳格辑《元献遗补编》(简称补编)三卷,其中诗两卷。一九一七年南城李之鼎将两书校订,勒为一编,后附《元献遗文增辑》一卷,收入宜秋馆刊本《宋人集乙编》中。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晏殊诗李氏刊本虽收辑最多,但凌乱丛杂。这次整理,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重新补辑、编次,定为三卷。其得之于《会稽掇英总集》等宋人著作者,为第一卷;得之于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叶志诜抄本为底本)为第二卷;得之于元、明、清诸人著作者凡十八首,与辑出零句,合为第三卷。
词学图录
晏殊(991-1055) 字同叔。封临淄公,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抚州临川人。当时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辈,皆出其门。有《珠玉词》。
全宋文·卷三九七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以神童荐,擢秘书省正字。历任集贤校理、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枢密副使、枢密使。庆历三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曾先后知宋州、颍州、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兼西京留守。至和二年卒,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本传。
主要活动
- 进士
- 100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秘书省正字,是月,召试,赐同进士出身,擢为秘书省正字,留秘阁读书,命陈彭年视其学。
- 1006年-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太常寺奉礼郎,迁太常寺奉礼郎。
- 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光禄寺丞,是月,迁光禄寺丞。
- 1009年-101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集贤校理,是日,献观酺赋,诏试学士院,命为集贤校理。
- 1010年-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著作佐郎,是月,迁著作佐郎。
- 1014年-101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判太常礼院,是月,同判太常礼院。
- 101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记室咨议,是月,为记室咨议。
- 1016年-101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太常寺丞,是月,献二赋,上嘉之,迁太常寺丞。
- 101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升王府记室参军、左正言、直史馆,是月,仁宗赵祯封升王,晏殊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再迁左正言,擢史馆,作谢表。
- 101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知制诰、判集贤院,是月,以户部员外郎,充太子舍人,知制诰,判集贤院。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详官,是月,知制诰晏殊为参详官。
- 1019年-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知制诰、判集贤院,是月,清景殿观御制,作文。
- 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翰林学士,是月,拜翰林学士。
- 1020年-102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翰林学士、太子左庶子,是日,为太子左庶子。
- 1022年-1023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给事中,是日,仁宗即位,晏殊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谓东宫旧恩不称,加给事中。
- 1024年-102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是日,因参修《真宗实录》成而加检讨官,迁礼部侍郎,知审官院。
- 102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副使,是日,自翰林学士礼部侍郎迁枢密副使。
- 102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副使、刑部侍郎,是日,加刑部侍郎,夏竦草制。
- 102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本年前后,作表请宫中视学,姑系于此。
- 1026年-1027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副使、刑部侍郎,是月,内出后苑双头牡丹图,令馆阁献诗,晏殊进状。
- 1027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刑部侍郎,是日,罢枢密副使。
- 1027年-1028年,京东西路应天府(河南商丘),知应天府,是日,以刑部侍郎知宣州,寻改应天府。
- 1028年-1029年,京东西路应天府(河南商丘),御史中丞、刑部侍郎,是日,除御史中丞,位翰林学士之上。
- 102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是月,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赐绣鞯。准仪制位翰林学士下。
- 1030年-1031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礼部贡举、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是月,知礼部贡举,举欧阳修第一,夸奖蔡襄。
- 1031年-103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礼部贡举、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任三司使。
- 103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是月,自守刑部侍郎复为枢密副使,未拜,改参知政事。
- 1032年-1033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尚书左丞、参知政事,是月,为尚书左丞。
- 1033年-103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礼部尚书,是月,章献太后崩,仁宗亲政。
- 1036年-1037年,京西北路陈州(河南周口),刑部尚书,本年前后,迁刑部尚书,姑系于此。
- 103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御史中丞、理检使,是月,自陈州召还为御史中丞,充理检使。
- 1038年-104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御史中丞、理检使,是日,复为三司使。
- 104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知枢密院事,是日,自三司使、刑部侍郎除知枢密院事。
- 1040年-104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检校太傅、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是日,加检校太傅、枢密使。
- 1042年-1043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使、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枢相),是日,自枢密使授检校太尉、依前行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枢相),奉诏班护国军节度使左仆射兼侍中张耆之上。
- 1043年-104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使、检校太尉授、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是日,自枢密使、检校太尉授依前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
- 1044年-1045年,京西北路颍州(安徽阜阳),工部尚书,是日,罢相,以工部尚书知颍州。
- 1045年-1047年,京西北路颍州(安徽阜阳),礼部尚书,本年前后,迁礼部尚书,姑系于此。
- 1048年-1049年,京西北路陈州(河南淮阳),工部尚书,自颍州移陈州。
- 1049年-1050年,京西北路陈州(河南淮阳),刑部尚书、观文殿学士,是日,迁官加职为刑部尚书、观文殿学士。
- 1050年,京西路许州(河南许昌),户部尚书,迁户部尚书。
- 1050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陕西西安),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
- 1051年-1053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陕西西安),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在永兴军任上辟张洞。
- 1053年-1054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河南洛阳),西京留守,兵部尚书,自永兴军徙知河南,兼西京留守,迁兵部尚书。
- 105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西京留守,兵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临淄公,是月,以疾归京师。
- 105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兵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临淄公,是月,疾少间,侍讲迩英阁。
- 1054年-105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兵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
- 105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司空兼侍中、兵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卒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仁宗御篆“旧学”,王砺书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4—1039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希深。谢涛子。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知汝阴县。仁宗朝累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太常礼院。数言朝政弊病,进《圣治箴》。后出知邓州。以文学知名,所至修建学舍,力兴儒学。为官清廉,卒之日,家无余资。有文集。
全宋诗
谢绛(九九四~一○三九),字希深,富阳(今属浙江)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仁宗即位,迁太常博士,出通判常州。天圣中会修国史,为编修官。史成,迁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景祐中,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太常礼院。使契丹还,出知邓州。宝元二年卒,年四十六。有文集五十卷(一作八十卷),已佚。事见《临川集》卷九○《谢公行状》,《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四一一
谢绛(九九四——一○三九),字希深,杭州富阳(今浙江富阳)人,涛子。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甲科,知汝阴县。以文章为杨亿所荐,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仁宗朝,累迁太常博士,历判州府,为国史编修官,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太常礼院。绛在位屡陈时弊,建白政事,革正典制。所至建学舍,兴儒学。著文集八十卷、《韩非子注》二十卷、《公孙龙子注》三卷。文章议论,为儒林一时所宗。宝元二年卒,年四十六。《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主要活动
- 1015年,进士
- 1019年-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礼院
- 1034年-103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判官
- 1036年-1037年,两浙路睦州(建德),睦州知州
- 1037年-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39年2月知邓州
- 1037年-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39年,京西南路邓州(邓州市),邓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