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蒋堂北宋 980 — 10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54 【介绍】: 宋常州宜兴人,字希鲁,号遂翁。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历任知县、通判、知州。召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累知应天府、杭州、益州等地。以礼部侍郎致仕。为人清修纯饬,好学,工文辞,有《吴门集》。今存《春卿遗稿》。
全宋诗
蒋堂(九八○~一○五四)字希鲁,号遂翁,宜兴(今属江苏)人。家于苏州(今属江苏)。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进士。历知临川县,通判眉、吉、楚州,知泗州,召为监察御史。仁宗朝任侍御史,因谏阻废郭皇后事,出为江南东路转运使,徙淮南,兼江淮发运事,又降知越州,徙苏州。入判刑部,擢三司副使。复历梓夔路安抚使、江淮制置发运使,知应天、河中府及洪、杭、益、苏州,累迁枢密直学士。皇祐中,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六年卒(《文恭集》卷三九《蒋公神道碑》),年七十五。史称其清修纯饬,好学工时,有《吴门集》二十卷。《宋史》卷二九八、《吴郡志》卷二五有传。 蒋堂《吴门集》久佚,明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堂二十世孙鐄掇拾遗篇,编为《春卿遗稿》、《春卿遗稿续编》各一卷。清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武进盛宣怀重雕,并增《补遗》一卷。今以盛氏本为底本,编为一卷。参校守山阁丛书本《吴郡志》(简称吴志)。《吴郡志》及他书所存集外诗,另编为第二卷。
全宋文·卷三二五
蒋堂(九八○——一○五四),字希鲁,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
大中祥符五年擢进士第,授楚州团练推官,改大理寺丞、知临川县。
历通判数州,知泗州。
明道初为监察御史。
景祐初出为江南东路转运使,徙淮南,兼发运事。
以失职降知越州。
四年,徙苏州。
入判刑部,历户部、度支、盐铁副使。
康定元年,擢天章阁待制、江淮制置发运使,改知洪州、应天府。
庆历元年知杭州,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徙河中府,再知杭、苏州。
皇祐五年,以礼部侍郎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
堂好学工文辞,尤邃于诗,有《吴门集》二十卷。
见胡宿《蒋公神道碑》(《文恭集》卷三九),《宋史》卷二九八本传。
主要活动
  • 1012年,进士
  • 1014年,淮南东路楚州(淮安市),楚州知州
  • 1025年-1027年,淮南东路泗州(盱眙县),泗州知州
  • 1032年-103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
  • 1033年-103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度支勾院
  • 1033年-103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
  • 1034年-1035年,江南东路昪州(待考),江南东路转运使
  • 1035年-1036年,淮南路待考(待考),淮南路转运使
  • 1036年-1037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37年-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刑部
  • 1037年-1051年,两浙路苏州(苏州),苏州知州,《姑苏志》:“蒋堂,景祐四年五月,以知越州移任,在官百日,召判尚书刑部三司户部勾院。”《吴郡志》卷三二:“景祐四年冬十月,知军事臣堂,始大前构,彻故以新。”
  • 1038年-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户部勾院
  • 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副使
  • 1039年-104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副使
  • 1040年,淮南江浙荆湖等路真州(江苏省仪征市),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使
  • 104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盐铁副使
  • 1040年-1041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洪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41年-1042年,京东路应天府(河南商丘),应天府知府
  • 1042年-1049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44年,益州路益州(成都),益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45年-1047年,永兴军路河中府(河东),河中府知府
王逵北宋 991 — 10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1—1072 【介绍】: 宋开德府濮阳人,字仲达。真宗天禧三年进士。为广济军司理参军,历工、刑、兵三部郎中,知数十州事。为人志意广博,好智谋奇计,欲以功名自显,不肯碌碌无为,故所至威令大行,远近皆震。尤笃于好善,民遇饥荒赖其济而活者甚众。
全宋诗
王逵(九九一~一○七二),字仲达,濮阳(今属河南)人。
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进士,为广济军司理参军,改知万年县。
仁宗朝历知福、虔、池、扬等州,擢江南西路转运按察使。
皇祐五年(一○五三),迁淮南转运使,知越州浙东兵马钤辖。
至和元年(一○五四),知荆南府荆湖北路钤辖。
神宗熙宁五年卒,年八十二。
有文集五十卷,已佚。
事见《曾巩集》卷四二《王公墓志铭》。
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四○○
王逵(九九一——一○七二),字仲达,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天禧三年进士及第,为广济军司理参军。以秘书省校书郎知万年县事。后入为开封府推官,历知处州、池州、福州、扬州、洪州、徐州,迁尚书工部郎中、淮南转运使。赈济饥民,多所全活,迁尚书刑部郎中、判刑部,加直龙图阁,出知兖州、金州。以尚书兵部郎中致仕,熙宁五年四月卒于郓州,年八十二。有文集五十卷。见曾巩《元丰类稿》卷四二《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
主要活动
  • 1019年,进士
  • 1040年-1041年,荆湖南路潭州(长沙市),荆湖南路转运使,1041年8月,降知池州
  • 1041年-1042年,江南东路池州(池州),池州知州,1042年6月移知福州
  • 1041年-1047年,江南西路昪州(待考),江南西路转运使
  • 1042年-1044年,福建路福州(福州),福州知州兼安抚使,1044年12月移知扬州
  • 1044年-1045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1045年3月除江西漕
  • 1047年-1048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市),荆湖北路转运使,夏末1048年1月改河东转运使
  • 1048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河东路转运使
  • 1049年,淮南西路光州(潢川县),光州知州
  • 1050年-1052年,淮南路待考(待考),淮南路转运使
  • 1052年-1053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53年-105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刑部
  • 1054年-1056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江陵府知府兼安抚使,1056年8月知兖州
  • 1056年-1058年,京东西路兖州(兖州),兖州知州
  • 1060年-1061年,利州路金州(安康),金州知州
郑戬北宋 992 — 10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2—1053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天休。仁宗天圣三年进士。累官知审刑院,迁起居舍人、权知开封府。为政有能绩,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改枢密副使,为宰相吕夷简所忌,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迁给事中,累徙永兴军,奏岁减输木二十余万,又奏罢括籴,治豪恶甚严。后为吏部侍郎,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谥文肃。
全宋诗
郑戬(九九二~一○五三),字天休,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清乾隆《苏州府志》卷三六),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历越州通判、三司户部判官、知制诰,迁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累官至枢密副使。
庆历元年(一○四一)罢知杭州(《乾道临安志》卷三)。
二年,知并州(同上书)。
皇祐五年卒,年六十二(《文恭集》卷三六《郑公墓志铭》)。
谥文肃。
事见《东都事略》卷五五,《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全宋文·卷四○二
郑戬(九九二——一○五三),字天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天圣三年进士。
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
升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以右正言知制诰。
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康定元年,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改枢密副使。
出知杭州,发丁夫数万辟钱塘湖,民赖其利。
为陕西四路都总管兼经略安抚招讨使,迁吏部侍郎,拜奉国军节度使。
皇祐五年卒,谥文肃。
有集五十卷。
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主要活动
  • 1025年,进士
  • 1032年-103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礼院
  • 1032年-1034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市),广南东路转运使
  • 1033年-103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判官
  • 1034年-103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盐铁勾院
  • 1034年-103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1035年8月为正旦使
  • 1036年-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39年6月权发遣开封府事
  • 1037年-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国子监
  • 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刑部
  • 1038年-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刑院
  • 1039年-104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4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使,9月除同知枢密院事
  • 1040年-104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41年5月知杭州
  • 1041年-1042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42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42年-1046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十一月在任,兼管勾陕西转运使计度粮草公事1043年四月改任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
  • 1042年-1049年,河东路并州(山西省太原市),并州知州兼安抚使
余靖北宋 1000 — 10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0—1064 【介绍】: 宋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以谏罢范仲淹事被贬监筠州酒税。庆历中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再使契丹,以习契丹语被责,复遭茹孝标中伤,遂弃官返乡。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寻又助狄青平定侬智高,留广西处置善后事宜。加集贤院学士,徙潭、青州。嘉祐间交阯进扰,任广西体量安抚使。后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
全宋诗
余靖(一○○○~一○六四),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为赣县尉,累擢集贤校理。景祐三年(一○三六)以上疏论范仲淹谪官事,贬监筠州酒税。迁知英州。庆历间为右正言。三使契丹,以作蕃语诗出知吉州。皇祐四年(一○五二),知潭州,改桂州。后加集贤院学士。嘉祐六年(一○六一),知广州。官至工部尚书。英宗治平元年卒,年六十五。谥襄。有《武溪集》二十卷。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三《余襄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余靖诗二卷,以明成化九年苏韡等刻《武溪集》为底本(藏北京图书馆),参校明嘉靖四十五年刘稳刻本(简称刘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粤诗·卷二二
余靖(一○○○ — 一○六四),原名希古,字安道,韶州曲江(今韶关市)人。宋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为赣县尉,累迁秘书丞,受命与王洙并校《史记》、《汉书》、《后汉书》,擢集贤校理。景祐三年(一○三六)以上疏论范仲淹谪官事,贬监筠州酒税。后迁知英州。庆历间为右正言,屡奏安边之策,尝三使契丹,皆不辱使命。以作蕃语诗出知吉州。皇祐四年(一○五二),僮酋侬智高反,命靖知潭州,改桂州,经制广南东西,与狄青、孙沔协同作战。事平,迁尚书工部侍郎,复加集贤院学士,迁吏部侍郎。嘉祐六年(一○六一),知广州。官至工部尚书。英宗治平元年卒,年六十五。谥襄。有《武溪集》二十卷。事见本集卷二一附录欧阳修《余襄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全宋文·卷五五五
余靖(一○○○——一○六四),本名希古,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天圣二年进士,起家为赣县尉,累迁秘书丞、集贤校理。
因上疏谏罢范仲淹事被贬,后稍复原官。
庆历三年为右正言,以使契丹不辱使命,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
再使契丹还,以习契丹语被责,遂弃官返乡里。
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路盗贼。
次年助狄青破侬智高乱,留广西处置善后,后加集贤院学士,徙知潭州、青州。
嘉祐五年交趾进扰,出任广西体量安抚使,旋以尚书左丞知广州。
英宗即位,拜工部尚书。
治平元年代还,道病卒,年六十五,谥曰襄。
著有《庆历正旦国信语录》一卷、《武溪集》二十卷、《谏草》三卷。
见欧阳修《余襄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三),《宋史》卷三二○本传。
主要活动
  • 1024年,进士
  • 1024年-1026年,江西赣州,县尉,余靖仕为赣县尉
  • 1027年-1028年,江西湖口,县丞,梅佐、邓戡、苏舜钦预殿试,擢进士第,余靖专柬贺之。
  • 1028年-1030年,江西修水,司理参军,秋,改任宣州司理参军。有诗
  • 1030年-1033年,江西南昌,知县,六月赴任,作诗
  • 1033年,湖北松滋,秘书丞,进京前,余靖应邀撰文
  • 1034年-1035年,河南开封,校书郎,余靖再陈请校勘史籍,被命为校书郎,与王洙并校《汉书》《后汉书》
  • 1035年-1036年,河南开封,集贤校理,汇集《汉书刊误》三十卷,与校正后的《汉书》《后汉书》同刊印,靖因擢为集贤校理,有谢启
  • 1036年,河南开封,天章阁待制,夏初,呈校正《史记》与《三史勘误》。擢天章阁待制
  • 1036年-1041年,河南开封,酒税,范仲淹上《百官图》,言谓讥讽吕夷简,由是落职贬知饶州。靖越班呈奏,贬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论救,亦同时被贬、蔡襄为作《四贤一不肖诗》
  • 1042年,广东韶关,集贤校理,靖居丧期满,调京复任集贤校理,孙复为国子监直讲,富弼为知制诰,晏殊为同平章事
  • 1043年,河南开封,同判太常礼院事,同判太常礼院事
  • 1043年,河南开封,右正言,入春,又为右正言。时欧阳修、王素知谏院。蔡襄赠诗赞曰:“御笔亲除三谏官,传喧朝野竞相欢,自古忠良得路难,必有谋献裨帝右。世间万事俱尘土,进取功名久远看; 当年流落丹心在,更加风采动朝端。”三人列名荐蔡襄,帝遂为知谏院,是为四直谏
  • 1044年,河南开封,判集贤院、礼院事,在开封
  • 1044年,河南开封,判国子监,在开封,判国子监,管勾太学及州县立学事
  • 1044年,河南开封,知制诰,擢知制诰,有谢启
  • 1044年-1045年,河南开封,右正言,以右正言任国母正旦使,第二次使辽
  • 1045年,内蒙古宁城,知制诰,仁宗命靖以知制诰任贺国母正旦使,第三次使辽。抵中京,辽主允准与夏握手言和,商定三月换俘
  • 1045年-1046年,江西吉安,知州,到吉州任,有谢表
  • 1046年,江西吉安,分司南京,王子元已陞信州别驾,闻靖病即行告假,到吉州陪靖南下
  • 1046年-1049年,广东韶关,光禄少卿,到曲江后,接敕诰,授光禄少卿依旧分司南京,韶州居信,有谢表
  • 1049年-1051年,广东韶关,卫尉卿,接敕诰授卫尉卿,有谢表
  • 1051年,江西赣州,知州,到任,呈谢表
  • 1052年,广西梧州,知州、兵马都钤辖、经略安抚使,是年,三子叔英中朝乡进士,是榜年最幼
  • 1052年,湖南长沙,知州,急行赴任,途中接劄子三道,改知桂州
  • 1052年-1053年,广西桂林,知州、兵马都钤辖、经略安抚使,到任,充广南西路兵马都钤辖,兼经略安抚使,知桂州
  • 1053年,广西桂林,给事中、知州,狄青率兵回朝,余靖迁给事中,留守桂州,有求免转及事中状,并建议朝廷大赦广南
  • 1053年-1055年,广西桂林,工部侍郎、知州,以狄青为枢密使、孙沔为枢密副使,命广西都监萧注等加紧搜捕侬智高。御使梁蒨、狄青、孙沔等言靖功多而赏薄
  • 1055年-1056年,广西桂林,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知州,使者至桂州宣敕,依前守工部侍郎、充集贤殿学士,知桂州,赐银绢物不许上纳。靖呈表赐物仍缴纳于军资库
  • 1056年-1057年,广西桂林,户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知州,敕户部侍郎,有辞免状,不允,乃就
  • 1057年-1058年,湖南长沙,户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知州、荆湖南路经略安抚使,兼充荆湖南路经略安抚使,常微服私访州县,查处不法官吏豪绅,吏治一新
  • 1058年,湖南长沙,户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知州、东京东路安抚使,改知青州,充东京东路安抚使。
  • 1058年,山东青州,户部侍郎、护国军、集贤院学士、知州、东京东路安抚使,敕受加护国军,食邑五百户,有谢表
  • 1059年-1060年,山东青州,吏部侍郎、护国军、集贤院学士、知州、东京东路安抚使,接敕诰二道,转吏部侍郎,靖辞,不允
  • 1060年,山东青州,吏部侍郎、护国军、集贤院学士、知州、东京东路安抚使、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钦州军州事,交阯与甲峒蛮合兵寇边,杀五巡检,边关告急。仁宗命天章阁直学士张焘为特使,持诏令靖统领荆湖路兵马南下破敌
  • 1060年-1061年,广西灵山,吏部侍郎、护国军、集贤院学士、知州、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钦州军州事,官军压境,交阯军兵望风逃回本土
  • 1061年-1063年,湖南长沙,尚书左丞、集贤学士、知州,广南东路兵马钤辖经略安抚使,至年初,北返,仁宗连派使臣拦余靖于湖湘境,诏以尚书左丞,依前守集贤学士知广州,充广南东路兵马钤辖经略安抚使,靖乞免,要求改差知潭州
  • 1063年-1064年,广东广州,工部尚书集贤学士、知州,广南东路兵马钤辖经略安抚使、上护军、开国公,敕授靖工部尚书、知广州。有谢表
  • 1064年,广东广州,工部尚书集贤学士、上护军、开国公,卢士宏继任知广州,余靖卸任
  • 1064年,广东韶关,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加柱国、始兴郡开国公,敕授工部尚书,充集贤院学士、加柱国、始兴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二百户
吴中复北宋 1011 — 10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98 【介绍】: 宋兴国永兴人,字仲庶。吴仲举子。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知峨眉县,悉废祠庙,以荐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奏罢宰相梁适、刘沆。改右司谏。历知泽、瀛州及江宁、成德、成都、永兴诸府军。以沮青苗法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复坐事免官。
全宋诗
吴中复(一○一一~一○七九),字仲庶,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
仁宗宝元元年(一○三八)进士。
皇祐五年(一○五三)为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五)嘉祐二年(一○五七)迁殿中侍御史充言事御史(同上书卷一八五)。
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户部副使。
出为河东都转运使,移知江宁府、成德军。
神宗熙宁三年(一○七○)知成都府(同上书卷二一六)。
迁给事中,知永兴军(《东都事略》卷七五)。
六年,知河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
元丰元年(一○七八)十二月卒(同上书卷二九五),年六十八。
事见《名臣碑傅琬琰集》下集卷一五《吴给事中复传》,《宋史》卷三二二有传。
今录诗二十四首。
全宋文·卷九三九
吴中复(一○一一——一○七八),字仲庶,兴国永兴(今湖北阳新)人。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知峨眉县,通判潭州。皇祐中,孙抃荐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先后弹罢宰相梁适、刘沆,仁宗尝书「铁御史」三字赐之。嘉祐中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御史知杂事、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泽、瀛州,移河东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成德军。熙宁中,历知成都府、永兴军、河阳、荆南,坐过用公使酒免。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八。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五《吴给事中复传》,《宋史》卷三二二有传。
主要活动
  • 1038年,进士
  • 1038年-1041年,淮南东路泗州招信县(安徽明光市),县尉,为泗州招信尉
  • 1042年-1046年,两浙路润州金坛县(江苏金坛县),知县,知金坛县
  • 104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著作佐郎,改秘书省著作佐郎
  • 1048年-1050年,成都府路嘉州犍为县(四川犍为县),知县,知犍为县,毁淫祠
  • 1051年-1053年,荆湖南路潭州潭州(湖南长沙),通判,通判潭州
  • 105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监察御史里行,由孙抃荐为监察御史里行
  • 105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殿中侍御史里行,上召对延和殿
  • 1054年,江南东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通判,命出通判虔州,蔡襄、胡宿为之辩。出京城
  • 1054年-1055年,江南东路开封府陈留陈留禅寺(河南开封县),知州,改以主客员外郎知池州,过陈留。赴任途中有组诗,寄示梅尧臣、吕景初、马遵等唱和,原唱不存
  • 1055年-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殿中侍御史里行,由赵抃荐为殿中侍御史里行
  • 105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殿中侍御史,由中丞张昪荐,迁殿中侍御史、充言事御史
  • 105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右司谏,改右司谏、兼主管国子监
  • 1058年-105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同知谏院兼都水监,论罢枢密使贾昌朝,迁同知谏院侍御史知杂事兼都水监
  • 1059年-106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户部副使,除三司户部副使
  • 1063年-1067年,荆湖南路潭州潭州(湖南长沙),知州,以天章阁待制知潭州
  • 1068年-1072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府(江苏南京),知府,以龙图阁直学士、左谏议大夫知江宁府
  • 1072年-1075年,永兴军路永兴军长安(陕西西安),安抚使,迁给事中,知永兴军
  • 1075年-1076年,江南西路江州江州(江西九江),提举玉隆观,岁暮,还乡过浔阳,孔武仲拜见
  • 1077年-1078年,荆湖北路荆州荆州(湖北荆州),知府,起知荆南
祖无择北宋 1011 — 10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84 【介绍】: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焕斗,字择之。少学古文于穆修,又从孙明复受经学。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首建学官,置生徒,学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执政,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中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工诗文。有《龙学文集》。
全宋诗
祖无择(一○一○~一○八五,生年参《龙学文集》所附《龙学始末》及《咸淳临安志》卷八九),字择之,上蔡(今属河南)人。
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
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入直集贤院。
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陕府,迁湖北转运使,入为中书舍人。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龙图阁学士,知郑、杭二州。
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
熙宁三年(一○七○)谪忠正军节度副使。
元丰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八年卒,年七十六。
有《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祖无择诗,以宜秋馆校刊徐氏积学斋景宋钞本《祖龙学文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参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南昌彭氏知圣道斋钞本(简称彭本)。
底本第五、六两卷收入之祖氏与他人和诗及从《至元嘉禾志》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无择(?——一○八五),字择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齐州。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中,提点广南东路、荆湖北路刑狱,改广东转运使。入直集贤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纠察在京刑狱,迁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学士。历知开封府及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为王安石所斥,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元丰八年卒。著有《龙学文集》。《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主要活动
  • 1038年,进士
  • 1041年-1044年,江南东路南康军(星子),南康军知军,1044年12月由湖南刑狱改知黄州
  • 1043年-1044年,淮南路寿州(寿县),淮南路提点刑狱公事,1044年12月知黄州
  • 1044年-1045年,淮南西路黄州(黄冈市),黄州知州
  • 1045年-1056年,广南东路康州(广东省德庆县),康州知州
  • 1048年-1050年,淮南东路海州(连云港市),海州知州
  • 1050年-1052年,广南东路英州(广东省英德市),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52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市),广南东路转运使
  • 1052年,荆湖北路澧州(湖南省澧县),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53年-1055年,江南西路袁州(宜春),袁州知州
  • 1056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市),荆湖北路转运使
  • 105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户部勾院
  • 1059年-1060年,永兴军路陕州(陕县),陕州知州
  • 106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61年-106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64年12月贬为滁州团练副使
  • 1066年-1067年,京西北路郑州(郑州),郑州知州
  • 106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1067年-1069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应瑜北宋
宋登科记考
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
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
一作信州贵溪县。
主要活动
  • 1053年,进士
韩希文北宋
宋登科记考
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
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
主要活动
  • 1053年,进士
张琦北宋
宋登科记考
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
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
主要活动
  • 1053年,进士
茹开北宋
宋登科记考
越州剡县(今浙江绍兴嵊州)人。
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
主要活动
  • 1053年,进士
周镛北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诸暨(今属浙江)人。《全唐诗》存诗1首。
全宋诗
周镛,字正和,龙泉(今属浙江)人。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
曾官太仆寺丞,知扬州。
事见清乾隆《龙泉县志》卷九。
主要活动
  • 1053年,进士
邵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润州丹阳人,字不疑。仁宗宝元元年进士。为上元主簿。国子监立石经,以善篆隶,召充直讲。历知高邮军、淮南提点刑狱,京西转运使,居官严厉。入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累迁龙图阁学士,知成都,道卒,年六十四。
全宋诗
邵必,字不疑,丹阳(今属江苏)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元《至顺镇江志》卷一八)。为上元主簿、国子监直讲。进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出知常州、高邮军,提点淮南刑狱,京西转运使。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制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迁宝文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出知成都,卒于道,年六十四。《宋史》卷三一七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六一七
邵必,字不疑,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宝元元年第进士,为上元主簿,召充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
出知常州,召为开封府推官。
皇祐五年八月,以在常州时误断案犯,责监邵武税。
久之,知高邮军,提点淮南刑狱,为京西转运使,入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
编《仁宗御集》成,迁宝文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加龙图阁学士、知成都,卒于道,年六十四。
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主要活动
  • 1038年,进士
  • 1047年-105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礼院
  • 1052年-1053年,两浙路常州(常州),常州知州
  • 1055年-1057年,淮南东路高邮军(高邮市),高邮军知军
  • 1057年-1058年,淮南路寿州(寿县),淮南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58年-1059年,京西路襄阳/洛阳(湖北省襄阳市/河南省洛阳市),京西路转运使
  • 1064年-106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65年-106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谏院
  • 1065年-106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月权知谏院
  • 106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使
姚甫北宋
宋登科记考
越州嵊县(今浙江绍兴嵊州)人。
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
主要活动
  • 1053年,进士
郑穆北宋 1018 — 10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8—1092 【介绍】: 宋福州侯官人,字闳中。
性淳谨好学,门人千数。
与陈襄、陈烈、周希孟为友,号四先生。
仁宗皇祐五年进士。
为寿安主簿。
神宗熙宁中,召为岐王侍讲。
元丰中,出知越州。
哲宗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除宝文阁待制。
请老归,太学生数千人请留,至空学相送。
全宋诗
郑穆(一○一八~一○九二),字闳中,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三),为寿安主簿。
召为国子监直讲,改集贤校理,出通判汾州。
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为岐王府侍讲。
元丰三年(一○八○),出知越州。
哲宗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
三年(一○八八),除直集贤院。
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
六年,请老,提举洞霄宫。
七年卒,年七十五。
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郑穆(一○一八——一○九二),字闳中,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醇谨好学,与陈襄、陈烈、周希孟为友,闽中号「四先生」,弟子以千数。皇祐四年登进士第。居馆阁三十年。元丰三年知越州。元祐元年除国子祭酒,五年擢宝文阁待制。七年卒,年七十五。见范祖禹《宝文阁待制郑公墓志铭》(《范太史集》卷四三),《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主要活动
  • 1053年,进士
  • 1081年-1083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86年-109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国子祭酒
  • 1089年-109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给事中
黄庶北宋 1019 — 10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洪州分宁人,字亚父。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
全宋诗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
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
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
后随晏殊重幕长安。
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
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
至和中,摄知康州。
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
事见《黄氏金字牒谱》。
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
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全宋文·卷一一一一
黄庶(一○一八——一○五八),字亚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庆历二年年二十五登进士乙科,为信州属吏。后丁父忧归山中。皇祐中,历京兆府、许州、青州幕职。官终大理寺丞、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年四十。庶工诗文,不蹈陈因,不作骈偶纤浓之词,「庭坚之学韩愈,实自庶先倡」(《四库提要》)。其事迹略见本集及《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八《李夫人墓志铭》、《黄氏金字谍谱》。
主要活动
  • 1042年,进士
  • 1056年-1058年,广南东路康州(广东省德庆县),康州知州
苏颂北宋 1020 — 11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1101 【介绍】: 宋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
苏绅子。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知江宁。
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
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
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
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
奉旨编纂《鲁卫信录》。
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
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
后罢知扬州,徙河南。
绍圣末致仕。
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全宋诗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
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
六年,出知颍州。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为三司度支判官。
四年,出为淮南转运使。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
二年,因奏事不当免。
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
七年,授秘书监、知银台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
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
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
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
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八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
复知扬州。
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
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
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
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为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
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
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为第十五卷。
全宋文·卷一三○八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厦门)人,徙居丹阳(今江苏丹阳)。
绅子。
庆历二年进士,授宿州观察推官,徙知江宁县,调南京留守推官。
皇祐五年召试,除馆阁校勘,历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编定集贤院书籍。
出知颍州,迁度支判官,为淮南转运使。
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知审刑院。
出知婺州,徙亳州。
召归,勾当三班院,出知应天府。
复知银台司,再出知杭州。
元丰初,权知开封府,降知濠州,坐事罢。
起知沧州,召判尚书吏部。
元祐初。
授刑部尚书,迁吏部,兼侍读,改翰林学士承旨。
五年三月,拜尚书左丞。
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八年三月,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出知扬州。
绍圣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卒,年八十二。
赠司空、魏国公。
南宋理宗时追谥正简。
尝校订《神农本草》等医书多种,主持研制水运仪象台,著《新仪象法要》,为宋代杰出科学家。
又编《华戎鲁卫信录》二百卷。
为文驯雅有体,有文集七十二卷。
见曾肇《赠司空苏公墓志铭》(《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四○有传。
主要活动
  • 1042年,进士
  • 1042年-1043年,淮南东路宿州符离(安徽宿州),观察推官,任宿州观察推官
  • 1044年-1048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江苏南京),知县,移知江宁县。父持服寓金陵
  • 1049年-1052年,京东西路应天府南京(河南商丘),留守推官,服丧期满,授南京留守推官。向传范为南京留守
  • 1053年-1054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馆阁校勘,召试,除馆阁校勘,寓西冈
  • 1054年-1056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同知太常礼院
  • 1057年-1059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殿中丞、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殿中丞、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杜衍卒,有挽词
  • 1059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同知太常礼院、集贤校理、编定书籍官,迁集贤校理,与蔡抗、陈襄、陈绎同为馆阁编定书籍官
  • 1060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编定书籍官,苏洵父子返京师,亦寓西冈,子容与叙宗盟
  • 1061年-1063年,京西北路颍州汝阴(安徽阜阳),知州,以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差知颍州,是日到任
  • 1063年-1064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宋仁宗卒,英宗即为,召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上疏建议西北诸县屯兵,以备非常。又请以获盗多寡为县令殿最法
  • 1064年-1068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三司度支判官,入三司为度支判官,与李肃之同曹共事
  • 1068年,淮南东路楚州山阳(江苏淮安),转运使,命为淮南转运使
  • 1068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知制诰,召还修起居注,擢知制诰
  • 1069年-1070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知审刑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知审刑院,时知金州张仲宣坐枉法赃罪致死,疏言“古者刑不上大夫”,遂免杖黥
  • 1070年-1071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知制诰,因执奏李定不当除监察御史里行,封回词头凡五次,与李大临、宋敏求并落知制诰,归工部郎中班天下称为“三舍人”
  • 1071年-1074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知州,九月,得知婺州之命,子嘉罢举从行
  • 1074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勾当三班院,五月还朝,勾当三班院
  • 1074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集贤院学士,加集贤院学士,上谢表
  • 1075年,京东西路应天府南京(河南商丘),知府,出知应天府,辟刘挚为签判。有谢表
  • 1075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知银台司,复召为三班院、知银台司。时更三赦,用事者抑之,止授秘书监
  • 1076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知通进银台司,为秘书监,知通进银台司
  • 1076年-1077年,两浙路杭州钱塘(浙江杭州),知州,会吴越饥,选知杭州。到任,有谢表
  • 1078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知府,权知开封府,再辟刘挚为推官。听决精敏,神宗以为能
  • 1078年-1081年,淮南西路濠州濠州(安徽凤阳),知州,鞠陈世儒狱。御史舒亶奏劾,贬秘书监、知濠州
  • 1081年-1082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判尚书吏部,复太中大夫,召判尚书吏部,同详定官制
  • 1082年-1083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吏部侍郎,官制行,进通议大夫、守礼部侍郎,仍诏管左曹
  • 1084年-1085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礼部侍郎,为光禄大夫、礼部侍郎
  • 1086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刑部尚书,除丧,授刑部尚书
  • 1086年-1089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吏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孙永卒,有挽词
  • 1089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承旨,迁翰林学士承旨。有谢表
  • 1090年-1092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尚书左丞,为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累辞免,不准
  • 1092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尚书右仆射,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 1093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河南开封),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以御史杨畏等劾,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
  • 1093年-1095年,淮南东路扬州江都(江苏扬州),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知扬州,出知扬州。高太后卒,哲宗亲政
  • 1095年-1096年,两浙路润州丹徒(江苏镇江),中太一宫使,三上书还政。特授中太一宫使,许任便居住,遂住润州
  • 1097年-1099年,两浙路润州丹徒(江苏镇江),太子少师,再乞致仕,以太子少师致仕
  • 1100年-1101年,两浙路润州丹徒(江苏镇江),太子太保,居润州。哲宗卒,徽宗继位。进太子太保,爵累赵郡公
滕元发北宋 1020 — 10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1090 【介绍】: 宋婺州东阳人,初名甫,字元发,以字为名,更字达道。
仁宗皇祐五年进士。
历开封府推官、盐铁户部判官。
神宗初进知制诰、知谏院,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出知郓州、定州。
数言新法害民。
坐妻党犯法,黜知池州,徙安、筠、湖三州。
哲宗时再知郓州,值岁饥,赈济流民。
徙真定、太原府,治边有方,号称名帅。
卒谥章敏。
有《孙威敏征南录》。
全宋诗
滕元发(一○二○~一○九○),初名甫,字元发,后避高鲁王讳改今名,字达道,东阳(今属浙江)人。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吴郡志》卷二八),通判湖州。
神宗即位,进知制诰、知谏院、御史中丞,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出知郓、定、青、应天、齐、邓、安等州府。
元丰七年(一○八四),贬知筠州、改湖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二)。
哲宗即位,徙苏、扬二州,复知郓州。
元祐四年(一○八九),知太原府(同上书卷四二四)。
五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谥章敏。
有文集二十卷,已佚。
事见《东坡全集》卷九《滕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二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三五九
滕元发(一○二○——一○九○),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更字达道,东阳(今浙江东阳)人。
皇祐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
召试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盐铁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
神宗时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在帝前论事切直,言无文饰,王安石忌之,因事出知郓州,历定、青、安等州府,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哲宗时徙苏、扬二州,除龙图阁学士,后知郓州,徙真定、太原,治边凛然,号称名帅。
元祐五年卒,年七十一,谥章敏。
有文集二十卷、《孙威敏征南录》一卷(存)。
见苏轼《滕公墓志铭》(《东坡后集》卷一八),《宋史》卷三三二有传。
主要活动
  • 1053年,进士
  • 1084年-1085年,两浙路湖州(吴兴),湖州知州,八月到任
  • 1086年-1087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87年,河北路瀛州(河北瀛州),瀛洲知州兼安抚使
  • 1087年-1089年,河北路真定府(石家庄正定县),成德军知军兼安抚使
  • 1089年-1090年,河东路太原府(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90年,京东东路青州(青州市),青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90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10月卒
钱藻北宋 1022 — 10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2—1082 【介绍】: 宋临安人,寓居苏州,字醇老。
钱明逸从子。
仁宗皇祐五年进士。
复中制科。
为秘阁校理。
三上书乞慈圣后归政。
历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为政简静有条理,不肯循私取显。
官终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东院。
全宋诗
钱藻(一○二二~一○八二),字纯老,一作醇老(《咸淳临安志》卷六五),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寓苏州。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为旌德尉。
嘉祐四年(一○五九)试校书郎、无为军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
英宗时通判秀州。
神宗熙宁三年(一○七○)知婺州(《元丰类稿》卷一三《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
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东都事略》卷四八)。
加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改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东院。
元丰五年卒,年六十一。
事见《元丰类稿》卷四二《钱公墓志铭》。
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七
钱藻(一○二二——一○八二),字醇(一作纯)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家苏州。
明逸从子。
皇祐五年进士。
嘉祐四年,又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试校书郎、无为军判官,为秘阁校理。
熙宁三年三月出知婺州。
元丰元年十一月,以知制诰、直学士院加枢密直学士。
二年,权知开封府。
后改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东院。
五年正月卒,年六十一。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二,《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有附传。
主要活动
  • 1053年,进士、贤良方正科
  • 1070年-1072年,两浙路婺州(金华),婺州知州
  • 1074年-107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74年-107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74年-108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75年11月罢
  • 1076年-107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礼部
  • 1077年-1078年,京西南路邓州(邓州市),邓州知州
  • 1078年-107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
  • 1079年-108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81年-10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1082年正月庚寅卒
金君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饶州浮梁人,字正叔。仁宗庆历间进士。累官知临川、江西提刑、度支郎中。治“五经”,长于《》。有《易说》、《金氏文集》。
全宋诗
金君卿,字正叔,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北)人。仁宗庆历间进士(清光绪《江西通志》卷四九、《金氏文集》富临序)。历知临川,江西转运判官、权江西提刑,入为度支郎中(《江西通志》卷八七)。嘉祐末官广东转运使。神宗熙宁尚在世,曾受朝廷奖谕(《蒙诏奖谕寄呈王介甫相公》)。哲宗元祐间,临川江明仲搜求遗稿,编成《金氏文集》十五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为二卷。 金君卿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近人李之鼎辑《宋人集·金氏文集》(简称李本)、清劳氏丹铅精舍钞本(简称劳本,藏上海图书馆)。另辑得集外诗三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八二四
金君卿,字正叔,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人。
庆历二年,登进士甲科,累官知临川,权江西提刑,入为度支郎中。
皇祐二年,官秘书丞;五年,为太常博士。
熙宁间,曾于广东任转运使。
君卿治五经,尤长于《》,尝著《易说》、《易笺》,又工诗文。
事迹见《金氏文集》卷首富临序,曾巩《元丰类稿》卷四四君卿父温叟墓志铭,《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上五,君卿《督学署内池西北题名》等。
主要活动
  • 仁宗庆历间,进士
  • 1071年-1072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市),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71年-1073年,江南西路昪州(待考),江南西路转运判官
  • 1071年-1073年,江南西路袁州(江西省宜春市),江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 1072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市),广南东路转运判官
  • 1073年-1076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市),广南东路转运使
郑獬北宋 1022 — 10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2—1072 【介绍】: 宋安州安陆人,字毅夫,一作义夫。
仁宗皇祐五年进士第一。
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
英宗治平朝,判三班院。
神宗初,拜翰林学士,权发遣开封府。
不以新法治狱,忤王安石,出知杭州,未几徙青州。
时方散青苗钱,以不忍使民无罪而陷法网,引疾提举鸿庆宫。
有《郧溪集》。
全宋诗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
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四)。
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
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乾道临安志》卷三)。
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
五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
有《郧溪集》五十卷。
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鉴》、《两宋名贤小集》中辑为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
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
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为第七卷。
全宋文·卷一四五七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北)人。
皇祐五年进士第一,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英宗朝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
神宗即位,拜翰林学士,权发遣开封府。
因不肯以新法按狱,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徙青州。
时方散青苗钱,獬以「但见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宪网」,引疾乞闲,提举鸿庆宫。
熙宁五年卒,年五十一。
著有《郧溪集》五十卷、《觥记注》一卷(存)。
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主要活动
  • 1053年,状元
  • 1053年-1054年,京西北路陈州宛丘(河南淮阳),通判,为将作监丞通判陈州
  • 1055年-105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直集贤院,为著作郎直集贤院
  • 1060年-106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集贤校理,与王安石同为集贤校理
  • 106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制诰,与钱公辅同除知制诰
  • 1063年-1067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南(湖北江陵),知州,以右司谏知荆南
  • 1067年-106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上面授以翰林学士
  • 106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府,权发遣开封府
  • 1069年-1071年,两浙路杭州杭州西湖(浙江杭州),知州,断狱不依新法,安石恶之,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