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李宗谔北宋 965 — 10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5—1013 【介绍】: 宋深州饶阳人,字昌武。
李昉子。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历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
真宗即位,拜起居舍人,预重修《太祖实录》。
迁知制诰、判集贤院,纂《西垣集制》。
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判太常大乐、鼓吹二署,整顿乐工,修完器具,编次律吕法度、乐物名数为《乐纂》。
大中祥符中,从封泰山,同修昭应宫。
拜右谏议大夫。
工隶书。
有《翰林杂记》、《谈录》、《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等。
全宋诗
李宗谔(九六五~一○一三),字昌武,饶阳(今属河北)人。昉子。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隆平集》卷四),授校书郎。真宗景德二年(一○○五)为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元年(一○○八)改工部郎中。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六年卒(此据《学士年表》,《宋史》作五年),年四十九。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四十卷(《隆平集》、《东都事略》卷三二本传),均佚。《宋史》卷二六五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九八
李宗谔(九六四——一○一二),字昌武,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昉第三子。七岁能属文,耻以父任得官,独由乡举,第端拱二年进士。授校书郎,迁秘书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咸平三年,命知制诰、判集贤院。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大中祥符三年,知审官院;四年,拜右谏议大夫。五年五月卒,年四十九。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乐纂》一卷、《永熙宝训》二卷、《翰林杂记》一卷、《诸路图经》九十八卷,今存《先公谈录》、《龙瑞观禹穴阳明洞天图经》。另与宋白纂《续通典》二百卷,与丁谓等纂《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五十卷。《宋史》卷二六五《李昉传》有附传。
主要活动
  • 989年,进士
  • 994年-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
  • 1000年-101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05年5月为翰林学士1013年5月卒
  • 1005年-101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013年5月卒
  • 1005年-101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寺
  • 101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赵恒北宋 968 — 10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8—1022 【介绍】: 即宋真宗。
太宗第三子。
初封韩王、襄王、寿王。
至道元年,立为皇太子。
三年,太宗死,即位。
前期勤于政事,遣转运使赴各路询民事,蠲放欠税。
景德元年,辽军南下,从宰相寇准之议亲征,于澶渊订盟而还。
后期信用王钦若,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广建宫观,劳民伤财。
在位二十六年。
全宋诗
宋真宗赵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
淳化五年(九九四)封寿王。
至道三年(九九七)即位,建元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在位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五。
庙号真宗,葬永定陵。
见《宋史》卷六、卷七、卷八《真宗本纪》。
有《御制集》三百卷(《玉海》卷二八),尚存《玉京集》六卷,馀已佚。
今录诗二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一二
宋真宗赵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初名德昌,太平兴国八年授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名,仍判府事。三年三月太宗崩,即帝位。践位之初,勤于政事,凡置十五路,令各路转运使更互赴阙,询以天下物宜、民间利病;诏蠲放五代以来欠税。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进,宰相寇准坚请,乃亲征,遂与契丹订澶渊之盟。后渐怠于政事,景德末迎奉天书,改元大中祥符。于是东封泰山,谒孔庙,西祀汾阴,又广建宫观,岁用日增。在位二十六年,年号五: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有《注四十二章经》一卷(存),又《玉海》引《中兴书目》著录《真宗御集》三百卷,包括《玉京集》二十卷(今存六卷)、《正说》十卷、《承华要略》二十卷、《静居集》三卷、《玉宸集》五卷等。事迹详《宋史》卷六至卷八《真宗本纪》。
孙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江军新淦人,字伯纯。太宗雍熙间进士。真宗天禧中为尚书礼部郎中,直史馆。出守苏州,甫及引年,即归隐九华山,再召竟不起。
全宋诗
孙冕,字伯纯,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明洪武《苏州府志》卷一九)。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官秘书丞、直史馆。真宗大中祥符中,除荆湖南路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六)。天禧间,以尚书礼部郎中出守苏州(《苏州府志》)。甫及引年,归隐九华山。明隆庆《临江府志》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六九
孙冕,字伯纯,临江军新淦(今江西新干)人。
雍熙二年登进士。
至道中为秘书丞,勾当京兆府三白渠。
咸平元年九月召试,授直史馆。
三年,为三司权判。
五年,除左正言、度支判官。
大中祥符中为荆湖南路转运使,又为度支副使、刑部员外郎。
七年九月坐前接伴契丹使被酒不谨,责知寿州,八年知荆南。
天圣中为尚书礼部郎中、直史馆,出守苏州,有善政,民立生祠。
甫及引年,即拂衣归隐九华山,召之不起。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四八、七六、八三,《麟台故事》卷四,《文献通考》卷四,《姑苏志》卷三九,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七三。
主要活动
  • 太宗雍熙间,进士
  • 999年-100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度支勾院
  • 1009年-1011年,荆湖南路潭州(长沙市),荆湖南路转运使,1011年7月时仍在任
  • 101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副使,9月责知寿州
  • 1014年-1017年,淮南西路寿州(寿县),寿州知州
  • 1016年-1018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江陵府知府兼安抚使,1017年荆州太守?
  • 1019年-1020年,两浙路苏州(苏州),苏州知州
杨亿北宋 974 — 10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4—1020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大年。
幼颖异。
年十一,太宗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
淳化中,献《二京赋》,赐进士及第。
真宗即位,超拜左正言,预修《太宗实录》;又与王钦若同总修《册府元龟》,其功居多。
曾两为翰林学士,官终工部侍郎,兼史馆修撰。
性刚介耿直,重交游,与王旦、刘筠、谢绛等友善。
娴熟典章制度,喜奖掖后进。
为文才思敏捷,精密有规裁。
诗学李商隐,词藻华丽,号“西昆体”。
卒谥文。
编《西昆酬唱集》,有《杨文公谈苑》、《武夷新集》等。
全宋诗
杨亿(九七四~一○二一),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年十一,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九九二)赐进士及第(《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迁光禄寺丞。四年,直集贤院。至道二年(九九六)迁著作佐郎。真宗即位初,预修《太宗实录》。咸平元年(九九八)书成(《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乞外补就养,知处州。三年,召还,拜左司谏。四年,知制诰(《武夷新集》自序)。景德二年(一○○五)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三年,为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以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天禧二年(一○一八)拜工部侍郎。三年,权同知贡举,坐考成就差谬,降授秘书监。四年,复为翰林学士,十二月卒,年四十七。谥文(《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三)。所著《括苍》、《武夷》、《颍阴》等集共一九四卷。传世有《武夷新集》二十卷,另编有《西昆酬唱集》二卷。《宋史》卷三○五有传。 杨亿诗,前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为底本。校以明刻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法式善编《宋元人诗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简称法式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清抄本,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清嘉庆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杨文公武夷新集》(简称祝刻本,藏科学院图书馆)。第六、第七卷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玩珠堂刊《西昆酬唱集》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本(简称四库本)和清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简称周王合注本)等。另从《宋文鉴》、《会稽掇英总集》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八卷。
词学图录
杨亿(974-1020) 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雍熙初,年十一,授秘书省正字。献《二京赋》,赐进士第。曾与刘筠、钱惟演等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号西昆体,存《少年游》词一首,见《梅苑》。
全宋文·卷二八二
杨亿(九七四——一○二○),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幼颖异,雍熙元年,年十一,诏试阙下,授秘书省正字。
淳化中,命试翰林,赐进士第,直集贤院。
真宗即位,超拜左正言,预修《太宗实录》。
知处州,召拜左司谏、知制诰。
景德初,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俄判史馆,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
三年,召为翰林学士,又同修国史。
大中祥符七年,知处州,代还,以为参详仪制副使,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
天禧二年,拜工部侍郎。
四年,复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判馆事。
十二月,卒,年四十七。
仁宗时追谥「文」。
亿才思敏捷,工文章,诗学李商隐,词彩华丽,号「西昆体」。
著作甚富,有《括苍》、《武夷》、《颍阴》、《韩城》、《退居》、《汝阳》、《蓬山》、《冠鳌》、《辞荣》等集,及《内外制》、《刀笔》共一百九十四卷,今仅存《武夷新集》二十卷。
宋史》卷三○五有传。
主要活动
  • 984年-989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秘书省正字,制授秘书省正字,赐袍笏
  • 990年-991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奉礼郎,诣阙献文,改奉礼郎,读书秘阁
  • 992年,进士
  • 992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光禄寺丞,献赋召试,赐进士第,迁光禄寺丞
  • 993年-995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直集贤院,复献诗,直集贤院
  • 996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著作佐郎,春,迁著作佐郎,多代公卿为表疏,太宗知其贫,屡有沾赉
  • 997年-998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左正言,著作佐郎,真宗称亿文理精当,擢左正言,馆职如故
  • 998年-1000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知州,朝士钱若水、王禹偁、钱惟演等三十八人以诗赠行,亿集而序之
  • 1000年-1001年,福建路建州浦城(福建浦城),左司谏,诏召拜左司谏。归阙前,间道归浦城
  • 1001年-1003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左司谏,知制诰,以亿望实素著,未经中书试,即与薛映、梁鼎并命为知制诰。亿上表、启以谢
  • 1003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左司谏,知制诰,知审刑院,知审刑院,秘书少监、判寺事查陶屡攻其失
  • 1003年-1004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左司谏,知制诰,秋,作《鄱阳皮录事》诗。录事乃唐诗人皮日休之曾孙子良
  • 1004年-1006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左司谏,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十余日后,再上表陈情,乞解职领郡,适诏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未进。又有状乞兼职加给,亦未上
  • 1006年-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翰林学士,左司谏,知制诰,召为翰林学士
  • 1008年-1013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翰林学士,左司谏,知制诰,兵部员外郎,约于秋前,加兵部员外郎
  • 1013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太常少卿分司西京,宪官劾杨亿不俟命而去;王旦以为亿有过错,但不至于讥谤朝政。六月十一日,以亿为太常少卿,分司西京
  • 1013年-1014年,京西北路颍昌府阳翟(河南禹州),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秘书监,王钦若等上新修《历代君臣事迹》,真宗亲制序,赐名《册府元龟》。亿因预修,进秩秘书监。
  • 1014年-1015年,京西北路颍昌府阳翟(河南禹州),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秘书监,知汝州,复以病愈求入朝,起知汝州
  • 1015年-1016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秘书监,知礼仪院,判太常寺,约本年冬,自汝州代还,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
  • 1016年-1018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秘书监,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杨亿以秘书监判秘阁
  • 1018年-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工部侍郎,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冬,拜工部侍郎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秘书监,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权同知贡举,坐考较差谬,二十六日降授秘书监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工部侍郎,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丁母忧。值行郊礼,未卒丧,起复工部侍郎
  • 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汴京(河南开封),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起复为翰林学士。钱惟演请序班在己上,降诰从之
杜衍北宋 978 — 10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8—1057 【介绍】: 宋越州山阴人,字世昌。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历仕州郡,以善辨狱闻。治政不以威刑督吏,人惮其清整。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改知审官院,治事明敏,属吏不能为奸利。庆历三年任枢密使,次年拜同平章事,支持范仲淹、富弼所施新政。为相百日而罢,出知兖州。以太子少师致仕。封祁国公。卒谥正献。
全宋诗
杜衍(九七八~一○五七),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真宗大中符祥元年(一○○八)进士(清乾隆《绍兴府志》卷三一)。
补扬州观察推官,知平遥县,通判晋州,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
仁宗初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宝元二年(一○三九)复知永兴军。
庆历三年(一○四三)任枢密使,主持新政。
次年九月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因新政裁抑侥倖,为权贵嫉视,为相仅百日而罢,出知兖州。
七年,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南都(今河南商丘)凡十年。
皇祐中加封祁国公。
嘉祐二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五),年八十。
谥正献。
宋史》卷三一○有传。
 杜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所收《杜祁公摭稿》一卷为底本,参校《事文类聚》前集(简称类聚)、《苕溪渔隐丛话》(简称丛话)等书。
另从《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中录诗十四首。
全宋文·卷三一八
杜衍(九七八——一○五七),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大中祥符进士。历仕州县,时称良吏。累迁工部郎中、河北都转运使,还为枢密直学士,出知天雄军。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改知审官院。迁工部、刑部侍郎,加龙图阁学士,知永兴军、开封府。康定元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改枢密副使。三年,迁吏部侍郎、枢密使。四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后以尚书左丞出知兖州,年七十致仕,封祁国公。嘉祐二年卒,年八十,谥正献。《宋史》卷三一○有传。
宋登科记考
字世昌,谥号正献(一云“文献”)。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士第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主要活动
  • 1008年,进士
  • 1020年-1023年,秦凤路凤翔府(扶风),凤翔府知府
  • 1025年-1026年,河东路并州(太原市),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27年-1028年,京西路河南府(洛阳市),京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27年-1028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1028年2月为刑部员外郎
  • 1028年-1030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河东路转运副使
  • 1030年,陕西路秦州(甘肃省天水市),陕西路转运副使
  • 1031年-103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副使
  • 1032年,河北路大名府(河北省大名县),河北路转运使
  • 1032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江陵府知府兼安抚使,1月为河北都转运使
  • 1034年-1035年,河北路大名府(邯郸市大名县),天雄军知军
  • 103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35年-103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1035年-103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1036年3月知永兴军
  • 1036年-1040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1040年三月权知开封府
  • 1037年-1039年,河东路并州(山西省太原市),并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4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40年-104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43年4月除枢密使
  • 1043年-104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
  • 1044年-104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45年1月以尚书左丞知兖州
  • 1045年-1047年,京东西路兖州(兖州),兖州知州
张洎唐末宋初 933 — 9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3—996 【介绍】: 宋滁州全椒人,字师黯,一字偕仁。五代南唐时进士。后主擢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参预机密,恩宠第一。归宋,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至道元年除给事中、参知政事,与寇准同列,政事一决于准,无所参预,专修时政记,甘言善柔而已。后欲自固权位,奏事劾准。博涉经史,多知典故,文采清丽,然性险诐鄙吝,好攻人短。有《贾氏谈录》及文集。
全宋诗
张洎(九三四~九九七),字师黯,改字偕仁,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
南唐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
入宋,授太子中允。
太宗即位,选直舍人院,考试诸州进士。
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出知相州,次年移贝州。
入知译经院。
端拱中判大理寺,充史馆修撰,判集贤院事。
淳化中为翰林学士。
后代苏易简为参知政事,至道三年罢为刑部侍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
寻卒,年六十四。
宋史》卷二六七、《东都事略》卷三七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五七
张洎(九三四——九九七),旧字师黯,改字偕仁,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
南唐进士,后主时累迁至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参预机密。
入宋为太子中允、判刑部。
太宗即位,直舍人院,使高丽,改户部员外郎。
淳化中,拜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
至道元年为给事中、参知政事;三年罢,改刑部侍郎,卒,年六十四。
洎善迎合,好攻人之短。
博涉经史,文采清丽,著文集五十卷,另有《贾氏谈录》一卷(存)。
宋史》卷二六七有传。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二
洎字师黯。改字偕仁。滁州全椒人。南唐进士。累迁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入宋。历官参知政事。卒年六十四。赠刑部尚书。
主要活动
  • 五代南唐时,进士
  • 975年-97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刑部
  • 976年-97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
  • 979年-981年,河北路相州(河南省安阳市),相州知州
  • 980年,河北路贝州(邢台市清河县),贝州知州
  • 993年-99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993年-99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
  • 995年-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
毕士安唐末宋初 938 — 10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8—1005 【介绍】: 宋代州云中人,徙居郑州,原名士元,字舜举,改字仁叟。太祖乾德四年进士。历监察御史、知制诰、翰林学士。真宗景德初,契丹谋入境,应诏陈选将、饷兵、理财之策,被采纳。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旋拜平章事。真宗赴澶渊亲征,士安扶疾从。和议既成,择良将守边,许通互市,量时制法,次第施行。卒谥文简。有文集。
全宋诗
毕士安(九三八~一○○五),一名士元(《嘉定赤城志》卷九),字仁叟,一字舜举(《武夷新集》卷一一《毕公墓志铭》、《隆平集》卷四本传),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太祖乾德四年(九六六)进士。
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
淳化二年(九九一),召入翰林为学士。
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
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
景德初,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
二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
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六一
毕士安(九三八——一○○五),本名士元,字舜举,改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乾德四年进士。雍熙中迁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端拱中知制诰。淳化中为翰林学士。景德元年除参知政事,力荐寇准,与准同拜平章事。景德二年十月卒,谥文简。有文集三十卷。《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主要活动
  • 966年,进士
  • 978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6月移台州
  • 978年-979年,两浙路台州(临海),台州知州
  • 979年-982年,江南东路饶州(鄱阳县),饶州知州
  • 981年-98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
  • 989年-99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
  • 991年-99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993年5月知升州
  • 992年-995年,京西北路颍州(阜阳市),颍州知州
  • 997年-99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999年-1001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潞州知州
  • 100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8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1004年-100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05年10月薨
田锡北宋 940 — 10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0—1003 【介绍】: 宋嘉州洪雅人,祖籍京兆人,字表圣。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累官河北转运副使,知相州、睦州。慕魏征、李绛为人,以谏诤为己任,屡上疏言时政。真宗咸平三年,上《御览》、《御屏风》,以为治乱兴亡之鉴。五年,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有《咸平集》。
全宋诗
田锡(九四○~一○○四),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属四川)人。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进士。
释褐除将作监丞,通判宣州。
迁著作佐郎、亦西北路转运判官。
改左拾遗、直史馆。
六年,为河北转运副使。
七年,徙知相州,改右补阙。
八年,移睦州。
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
寻以本官知制诰,加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九八九),改户部郎中,出知陈州。
因稽留狱案,降海州团练副使,嗣知单州。
召为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
真宗即位,迁吏部,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
出知泰州。
咸平三年(一○○○)召还。
五年,再掌银台,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朝请大夫。
咸平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卒,年六十四(《范文正公集》卷一二《赠兵部尚书田公墓志铭》)。
有《咸平集》五十卷(今本三十卷)。
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田锡诗,以宜秋馆刻《宋人集》丁编本为底本,校以毛晋藏明钞本(简称毛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明张位抄本(简称张本,藏北京图书馆)、汪士钟藏抄本(简称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编为六卷。
另从《天台续集》等辑得集外诗二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八○
田锡(九四○——一○○三),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太平兴国三年进士高等,释褐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著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左拾遗、直史馆。历知相州、睦州,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以本官知制诰。端拱二年忤宰相,出知陈州,坐稽狱,责授海州团练副使,徙单州,俄诏直集贤院。真宗时出使秦、陇,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出知泰州。咸平五年再掌银台,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六年十二月十一日病卒,年六十四。著《奏议》二卷、《咸平集》五十卷、《别集》三卷、《唐明皇制诰后集》一百卷、《曲本草》一卷(存)。《宋史》卷二九三有传。端平初谥曰献翼,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
主要活动
  • 978年,进士
  • 979年-980年,安徽宣城,通判,春,到宣州通判任
  • 980年,河南开封,著作郎,九月二十二日,在京为著作郎,拜表乞居谏署,献《乐府新解》十卷、《升平诗》三十篇
  • 980年,河南开封,左拾遗,九月,在京为左拾遗,有奏状谢传宣
  • 980年,安徽宣城,通判,本年,在宣州通判任,作王中古考词
  • 980年-981年,山东邹城,左拾遗,约于本年,在邹鲁与王禹偁结识
  • 981年-982年,河南开封,转运副使,九月十三日,因入辞宋太宗,上封事言事,获诏奖
  • 982年-987年,河北大名,知州,十二月十四日,在知相州任,上疏言事
  • 987年,河南开封,起居舍人,夏,由睦州还京任起居舍人,兼判登闻鼓院
  • 987年-989年,河南开封,知制诰,本年,在京为知制诰,作宋镐除监察御史制
  • 990年-992年,河南淮阳,知州,正月八日,到知陈州任,有谢表
  • 992年-994年,江苏连云港,团练副使,六月十一日,到海州团练副使任,随谢表进《感圣恩诗》二十三韵
  • 994年-996年,河南开封,员外郎,春,在京,除工部员外郎,有致谢笏记
  • 996年-998年,河南开封,郎中,正月,在京为户部郎中,有谢皇太子笏记
  • 998年-1001年,江苏泰州,知州,四月五日,到知泰州任,上奏状致谢
  • 1001年-1003年,河南开封,郎中,五月八日,在京为吏部郎中,获宋真宗召对,请修《御览》和《御屏风》
  • 1003年,河南开封,谏议大夫,五月,在京为右谏议大夫,兼史馆修撰
张咏北宋 946 — 10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6—1015 【介绍】: 宋濮州鄄城人,字复之,号乖崖。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历太常博士、枢密直学士等职。
出知益州,参与镇压李顺起事,对蜀民实行怀柔政策,恩威并用。
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
又出知杭州、永兴军、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绩。
累进礼部尚书,上疏极论丁谓、王钦若大兴土木,致国库空虚,请斩之以谢天下。
旋遭排挤出知陈州。
卒谥忠定。
平生以刚方自任,为政尚严猛,好慷慨大言。
与寇准最善,每面折其过,虽贵不改。
有《乖崖集》。
全宋诗
张咏(九四六~一○一五),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雍熙元年(九八四),迁著作佐郎。端拱元年(九八八),转秘书丞。二年,通判相州。召还,知开封府浚仪县,出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淳化四年(九九三),擢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掌三班院。五年,出知益州。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召拜给事中,迁户部使,改御史中丞。二年,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五年,改知永兴军。六年,加刑部侍郎、再知益州。景德三年(一○○六),复掌三班院兼判登闻检院。四年,知升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改知陈州(同上书卷七八)。八年八月卒,年七十。谥忠定。有《张乖崖集》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南宋时增广为十二卷。事见宋钱易《故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赠左仆射张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三有传岩。 张咏诗,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附一卷)为底本,参校宋咸淳五年伊赓刻本(今存前六卷,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曹溶旧藏钞本(十卷、附一卷,简称曹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四十九年吕无隐钞本(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丁丙钞补本(仅前七卷,以配明澹生堂钞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光绪八年莫祥芝刻本(简称莫刻),并酌采清蒋继功、黄丕烈、近人傅增湘校勘成果(分别称蒋校、黄校、傅校)。另从《西昆酬唱集》等辑得集外诗五首,附编卷末。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咏(946—1015) 北宋诗人。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县)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累官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工诗善赋,有《乖崖集》。任荆湖北路转运使期间长至黄鹤楼赏景作诗,从成都罢归途经武昌时再游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后人在其登楼作诗处建“乖崖亭”以示纪念。
全宋文·卷一○八
张咏(九四六——一○一五),字复之。以「乖则违众,崖不利物」自戒,因号乖崖子;又号九河生。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即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淳化初,由知浚仪县擢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四年,官枢密直学士、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咏历迁外任,曾于淳化五年、咸平六年两知益州,景德三年,出知升州,皆以政绩闻。大中祥符三年,官工部尚书,同年秋,加礼部尚书。八年八月一日卒,年七十,赠左仆射,谥忠定。咏刚方自任,为治尚严猛,「文章雄健有气骨,称其为人」。有文集十卷,后人增为十二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又见《乖崖先生文集》附录李焘《湖北漕司乖崖堂记》,钱易所撰墓志铭,韩琦所撰神道碑铭。
主要活动
  • 980年,进士
  • 990年-993年,荆湖路江陵府(荆州市),荆湖路转运使
  • 993年-99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993年-100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三班院
  • 994年-1006年,益州路益州(成都),益州知州兼安抚使,1006年六月任满
  • 99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使
  • 998年-99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
  • 999年-1002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02年-1003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1003年四月改任成都府
  • 1006年-100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登闻院
  • 1007年-1012年,江南东路升州(南通),升州知州兼安抚使,1012年9月赴阙
  • 1012年-1015年,京西北路陈州(淮阳县),陈州知州
李至北宋 947 — 10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1001 【介绍】: 宋真定人,字言几。
七岁而孤,为内臣李知审养子。
太宗太平兴国间进士。
历通判鄂州,擢著作郎、直史馆,累迁右补阙、知制诰。
八年,拜参知政事。
雍熙初,谏太宗亲征范阳,以目疾求解机政。
命兼秘书监,总秘阁藏书。
淳化五年,兼判国子监,总领校雠、刊刻七经疏。
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主张弃灵州,安抚西夏。
后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徙知河南府。
与李昉以诗相酬,有《二李唱和集》。
全宋诗
李至(九四七~一○○一),字言几,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太宗太平兴国初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
擢知制诰,直史馆。
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为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雍熙初,加给事中,兼秘书监。
淳化五年(九九四),兼判国子监。
至道初,为太子宾客。
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
咸平元年(九九八),授武信军(一作武胜军)节度使,徒知河南府。
四年卒,年五十五。
赠侍中。
宋史》卷二六六、《隆平集》卷六《东都事略》卷三六有传。
 李至与李昉多唱和诗,有一九一四年罗振玉辑《宸翰楼丛书》本《二李唱和集》一卷。
今以丛书本为底本,录诗八十五首,又从《翰苑群书》等录诗三首附后,编为二卷。
全宋文·卷一三一
李至(九四七——一○○一),字言几,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太平兴国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
累迁右补阙、知制诰。
八年,为翰林学士,寻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雍熙三年,以目疾解参政。
后兼秘书监,判国子监。
至道初,兼太子宾客。
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复以目疾求去,授武胜军节度,徙知河南府。
咸平四年卒,年五十五。
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主要活动
  • 太宗太平兴国间,进士
  • 982年-98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983年11月除参知政事
  • 98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11月除参知政事
  • 983年-99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985年1月以礼部侍郎免998年10月免
  • 994年-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国子监
  • 995年-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太子宾客
  • 998年-1000年,梓州路遂州(遂宁),遂州知州
  • 998年-1000年,京西南路邓州(邓州市),武胜军节度使
  • 1000年-1001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柳开北宋 947 — 10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1000 【介绍】: 宋大名人,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更名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
太祖开宝六年进士。
补宋州司寇参军。
太宗征北汉,随同督运楚、泗八州军粮。
选知常、润二州,拜监察御史,复迁殿中侍御史。
后历知宁边军、全州、桂州、邠州等。
真宗即位,命知代州,上书建议加强对西夏之防务,及省职官、减虚费。
咸平二年辽军攻宋,上疏请真宗亲征。
逾年徙沧州,道病卒。
性倜傥重义,有胆识。
慕韩愈、柳宗元之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任,为宋代倡导古文之第一人。
有《河东先生集》。
全宋诗
柳开(九四七~一○○○),字仲涂,曾名肩愈,字绍元,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
太祖开宝六年(九七三)进士,任宋州录事参军,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擢赞善大夫。
历知常、润二州,拜监察御史。
雍熙二年(九八五),坐事贬上蔡令。
三年,复授殿中侍御史。
后为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桂州。
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
咸平三年徒沧州,道病卒,年五十四。
有《河东先生集》。
宋史》卷四四○有传。
 柳开诗,《河东先生集》中仅存五首,另从他书辑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一九
柳开(九四七——一○○○),字仲涂,大名(今河北大名)人。
少慕韩愈、柳宗元文,因名肩愈,字绍先,号东郊野夫。
既效王通述作经典,乃以「开圣道之涂」自命,遂更今名今字,号补亡先生。
开宝六年登进士第,补宋州司寇参军,迁录事参军。
太宗朝历知常州、润州、贝州、宁边军、全州、桂州、环州、邠州、曹州、邢州等军州事,官至殿中侍御史、崇仪使。
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徙知忻州。
咸平三年徙沧州,病卒于道,年五十四。
著《河东先生集》十五卷。
宋之古文,实自开始,然其体艰涩。
事迹详其门人张景所撰《柳开行状》,《宋史》卷四四○有传。
主要活动
  • 973年,进士
  • 975年,河南商丘,司寇参军,释褐为宋州司寇参军
  • 976年-979年,河南商丘,录事参军,因治狱称职,迁宋州录事参军
  • 979年,河北正定,赞善大夫,至行阙,授赞善大夫
  • 979年,江苏常州武进,知州、殿中丞,命知常州,迁殿中丞
  • 980年-981年,江苏镇江润州,知州、监察御史,移知润州,拜监察御史
  • 982年-983年,江苏镇江润州,知州、监察御史、儒林郎,丁母忧,有诏起复儒林郎,未离任
  • 984年,河北清河,知州、殿中侍御史,出知贝州,加殿中侍御史
  • 985年-986年,河北清河,县令,坐与兵马都监纷争,追削朝籍,贬为上蔡令
  • 986年,殿中侍御史,过阙献书,复殿中侍御史
  • 987年,崇仪使,充崇仪使
  • 987年-991年,河北博野,知州,知宁边军
  • 992年-993年,湖北沔阳,团练副使,责授复州团练副使
  • 993年,安徽滁州,崇仪使,诏还,得复崇仪使
  • 993年-994年,甘肃环县,崇仪使、知州,出知环州,平汉蕃市易斗秤,颇得蕃情爱戴
  • 995年-1000年,山东菏泽,知州,出知曹州,上书求近魏官谋葬
陈靖北宋 948 — 10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道卿。
好学,颇通古今。
宋初授阳翟主簿,改将作监丞。
累迁太常博士。
建言行井田法。
真宗即位,奏请行劝农法。
知建、泉二州,拜左谏议大夫。
以秘书监致仕。
辑有《劝农奏议》。
全宋诗
陈靖(九四八~一○二五),字道卿,莆田(今属福建)人。初仕阳翟主簿。太宗淳化中为京西劝农使,出知婺州。真宗时历江南、京西、京东转运使,知潭、越、苏、建、泉诸州,加左谏议大夫。仁宗初丁谓贬。靖与丁谓善。亦以秘书监致仕。天圣三年卒(清乾降《莆田县志》卷一七《人物志·名臣传》),年七十八(《东都事略》卷一一二本传)。有《经国集》十卷(《莆田县志》卷三三《艺文志》)已佚。《宋史》卷四二六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五
陈靖(九四八——一○二五)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好学,通古今。太宗时为将作监丞、秘书丞、直史馆,迁太常博士、刑部员外郎。真宗朝,历度支判官,淮南、江南、京西、京东转运使,知泉、苏、越等州,累迁太常少卿,进太仆卿、集贤院学士。与丁谓善,谓贬后,坐以秘书监致仕,天圣二年卒。靖平生多所建画,而于农事尤详。尝取淳化、咸平以来所陈表章,目曰《劝农奏议》,录上之,然其说泥古,多不可行。《宋史》卷四二六有传,又见乾隆《莆田县志》卷一七。
主要活动
  • 992年-99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开拆司
  • 996年-999年,两浙路婺州(金华),婺州知州
  • 999年-100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判官
  • 1001年-1002年,淮南江浙荆湖等路真州(江苏省仪征市),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副使
  • 1001年-1002年,淮南路待考(待考),淮南路转运副使
  • 1002年-1004年,江南路昪州(待考),江南路转运使
  • 1004年-1006年,荆湖南路潭州(长沙市),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09年-101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盐铁判官
  • 1010年-1012年,京西路襄阳/洛阳(湖北省襄阳市/河南省洛阳市),京西路转运使
  • 1013年-1014年,京东路待考(待考),京东路转运使
  • 1014年-1022年,福建路泉州(泉州),泉州知州,1022年10月致仕
  • 1017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17年-1019年,两浙路苏州(苏州),苏州知州
  • 1019年-1021年,福建路建州(建瓯),建州知州
钱熙北宋 953 — 10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1000 【介绍】: 宋泉州南安人,字太雅。
博贯群籍,善属文。
陈洪进辟为巡官,专掌笺奏。
宰相李昉深加赏重,为延誉于朝。
太宗雍熙二年进士。
补度州观察推官。
迁殿中丞、直史馆。
淳化中任参知政事,坐事削职。
真宗即位,迁右司谏,通判杭州,被劾徙越州。
愤恚成疾卒。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53—1000 字太雅,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五代末,为清源节度巡官,专掌钱奏。入宋后,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登进士甲科,补虔州观察推官。寇准荐试中书,除殿中丞,入直史馆。后坐事历任朗州、衡州、杭州、越州通判。《宋史》有传。有文集10卷,已佚。乾隆《泉州府志》存其入宋前诗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钱熙(九五三~一○○○),字大雅,泉州南安(今属福建)人。
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福建通志》卷三三),补度州(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四四○校勘记:按宋无度州,疑误。
)观察推官。
迁殿中丞,寻以本官直史馆。
淳化中,参知政事。
后坐事削职,通判朗州,改太常博士。
真宗即位,迁右司谏,通判杭州,徙越州。
咸平三年卒,年四十八。
尝拟古乐府,著《杂言》十数篇,又有集十卷,均佚。
宋史》卷四四○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三九
钱熙(九五三——一○○○),字太雅,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
博贯群籍,善属文。
雍熙二年登甲科。
寇准荐试中书,授殿中丞,直史馆。
淳化中坐事削职,通判朗州,俄徙衡州。
真宗即位,迁右司谏。
寻通判杭州,徙越州。
咸平三年卒,年四十八。
有集十卷。
宋史》卷四四○有传。
主要活动
  • 985年,进士
  • 995年-997年,荆湖南路衡州(衡阳市),衡州知州,997年10月满
王禹偁北宋 954 — 10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4—1001 【介绍】: 宋济州钜野人,字元之。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
端拱初为右拾遗、直史馆,上《御戎十策》。
迁知制诰,判大理寺。
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凡诏命不当者多所论奏。
真宗即位,上疏言加强边防、减冗兵冗吏、严格选举、沙汰僧尼、谨防小人得势等五事。
预修《太祖实录》,以直书史事,降知黄州,后迁蕲州卒。
在官以刚直敢言称。
工诗文,提倡诗学杜甫、白居易,文学韩愈、柳宗元。
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
全宋诗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授成武县主簿。
雍熙元年(九八四),迁知长洲县。
端拱元年(九八八)应中书试,擢直史馆。
次年迁知制诰。
淳化二年(九九一),为徐铉辨诬,贬商州团练副使。
五年,再知制诰。
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学士,坐谤讪罢知滁州,未几改扬州。
真宗即位,复知制诰。
咸平元年(九九八)预修《太祖实录》,直笔犯讳,降知黄州。
四年移知蕲州,卒,年四十八。
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残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
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王禹偁诗,前十一卷以《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配吕无党钞本《小畜集》为底本,校以清光绪会稽孙星华增刻本(简称孙本)、清乾隆平阳赵熟典刻本(简称赵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江南图书馆藏经锄堂钞本(简称经锄堂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鉴》等书引录。
第十二卷以孙星华增刻本《小畜外集》为底本,参校上海函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影宋写本(简称影宋本)、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简称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丛编》等书引录。
第十三卷录集外诗及断句,其中《吴郡志》所收《赴长洲县作》三首,已合并编入《小畜集》同题诗中。
又《小畜外集》卷六误收他人诗三首(其中二首为杜甫诗),已删去。
词学图录
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人。宋史有传。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存词一首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一四一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
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
次年除大理评事、知长洲县。
端拱二年拜右司谏、知制诰,未几判大理寺事。
为徐铉雪冤忤旨,贬商州团练副使。
移解州,差知单州。
召为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
至道元年,兼翰林学士,坐谤讪,罢知滁州,移知扬州。
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
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以直书史事,出守黄州。
四年,徙蕲州,病卒,年四十八。
有《小畜集》三十卷(存)、《小畜外集》二十卷(今存七——一三卷)、《五代史阙文》一卷。
另有《承明集》、《奏议集》等。
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主要活动
  • 983年,进士
  • 983年-984年,京东东路单州成武(山东成武),主簿,七月,禹称奉命任成武县主簿
  • 984年-987年,两浙路苏州长洲(江苏苏州),知县,以大理评事知苏州长洲县。同年进士罗处约知吴县,相与日赋五题,苏杭间人多传诵
  • 98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右拾遗,与罗处约应中书试,奏篇称旨。以大理评事王禹偁为右拾遗,罗处约为著作郎,并直史馆,赐绯衣
  • 98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右正言;直史馆,在京任右正言、直史馆。契丹破易州,诏文武群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禹称上《御戎十策》
  • 98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左司谏;知制诰,在京任左司谏、知制诰。有诗送罗处约奉旨诣江浙按决刑狱,采风谣于湘潭
  • 99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左司谏;知制诰,摄中书侍郎,太宗御朝元殿受册尊号,改元淳化。禹称摄中书侍郎,捧玉册玉宝,代赵普上表
  • 990年-99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左司谏;知制诰,摄中书侍郎,加封柱国,在京任左司谏、知制诰。诏改乾明节为寿宁节,禹称押诸方表案。赵普称病,四上表致政,皆禹称代作
  • 991年-99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团练副使,禹称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 99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左正言,授禹称左正言
  • 993年-99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左正言兼昭文馆,在京任左正言。王禹偁、宋湜均兼昭文馆,不久,禹称上《陈情表》
  • 994年,京东东路单州单父(山东单县),知州,抵单州任,郡人多出城迎接,禹称深为感动,赋诗
  • 994年,京畿路应天府开封(河南开封),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召还京师为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
  • 995年,京畿路应天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在京任翰林学士、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有启
  • 995年-997年,京畿路应天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坐轻肆,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军州事。
  • 997年-99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尚书刑部郎中;知制诰,在京任知制诰。以刑部郎中王禹偁守本官,复知制诰,与兵部郎中、史馆修撰李若拙并命
  • 998年-100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禹称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济不协,意禹称议论轻重其间。落知制诰,出知黄州
王旦北宋 957 — 10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7—1017 【介绍】: 宋大名莘县人,字子明。王祜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真宗咸平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契丹进犯,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尝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天禧元年,以疾罢相。卒赠太师,谥文正。有文集。
全宋诗
王旦(九五七~一○一七),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
知平江县。
荐为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
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右正言、知制诰。
累迁知理检院。
真宗即位,除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
咸平三年(一○○○),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
四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景德三年(一○○六),除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天禧元年卒,年六十一。
赠魏国公,谥文正。
有文集二十卷,已佚。
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
王旦(九五七——一○一七),字子明,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祜子。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知平江县。
迁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
淳化初任转运使,二年拜右正言、知制诰。
真宗即位,擢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
咸平四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景德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
大中祥符中从封泰山、祀汾阴,为大礼使,迁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旦执国柄凡十八年,天禧元年九月卒,年六十一,赠魏国公,谥文正。
有文集二十卷。
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主要活动
  • 980年,进士
  • 991年-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993年辞而又复995年知制诰之首
  • 993年-99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995年-99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登闻院
  • 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997年-10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
  • 1000年-100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01年3月除参知政事
  • 1001年-100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06年2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1004年-100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06年-101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12年2月加昭文阁学士1014年11月加司空1017年9月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