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祭邢邦用文(1177年4月) 南宋 · 吕祖谦
呜呼!
子之于学笃矣。
质性淳固,可谓有学之资;
兄弟雍和,可谓有学之地。
婿于德门,左右观法,则既知学之实;
游于四方,师友讲论,则益知学之方。
小试曹掾,素怀得伸,若使其信学之坚,还归乡闾,儒风方起,若多其共学之助,天之相子者何其多耶!
眚灾狎至,哭其二季未已,而身从之,夺之者又何其骤也!
大时不齐,消息盈虚之理,子其闻之矣。
全而归之,于子何憾?
一觞之恸,盖故旧之义,姻戚之情,所不能已也。
日者邦杰之丧,其奠辞盖曰将见仲氏而致此哀焉,庸讵知未及见子而复哀子耶?
呜呼哀哉!
祭林宗丞文(1178年夏) 南宋 · 吕祖谦
呜呼!
昔我伯祖西垣公躬受中原文献之传,载而之南,裴回顾瞻,未得所付。
踰岭入闽,而先生与二李伯仲实来,一见意合,遂定师生之分。
于是嵩洛关辅诸儒之源流靡不讲,庆历、元祐群叟之本末靡不咨。
以广大为心,而陋专门之暖姝,以践履为实,而刊繁文之枝叶。
致严乎辞受出处而欲其明白无玷,致察乎邪正是非而欲其毫发不差。
昕夕函丈,闻无不信,信无不行。
前望圣贤,大路九轨,自诡以必可至。
三岁一诏,士子莫重焉。
先生方上名于春官,慨然惜会合之难而绪业之未竟也,亟改辕解鞅而辍行,其视内外轻重之分可谓审矣。
里居之良,若方、若陆,旁郡之士,若胡、若刘,更唱迭和于寂寞之滨,韬积渟蓄,固未有舍所为为人意也。
未几声光四出而不可遏,州党推择居东面之席,踵门请起,至再至三,不得已而临之。
长乐之士,知乡大学,知尊前辈,知宗正论,则皆先生与二李公之力焉。
呜呼!
西垣公既不及公道之伸,而二李亦皆以布衣死,独先生甫入东观,若将有为而病辄随之。
中原诸老之规模,迄不得再白于世,其用舍必有所系矣。
呜呼!
心迹之判,固非达者之论,区区专信耳目,而量君子之用心,则亦有大谬不然者。
先生所遇,多迕少合,意虽可寻,而事不大见,中虽无愧而外不及知。
悠悠斯世,识此心者几何人哉?
呜呼!
先生之卧家,左支废,右支缓,手不能指授,口不能剧谈,若无与乎世道之升降。
抑不知百围之木,颠童立枯,犹足为丘樊之镇。
一旦仆地,则意象衰落,无复故国之遗矣。
呜呼痛哉!
某未冠,缀弟子之末行,期待之厚,独出于千百人之右,顾谫薄安所取此!
实惟我西垣公之故,施及其后人,培植湔祓,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也。
齿发日衰,业弗加修,愚不自惜,大惧先生之功力为虚施,每腼然惭、惕然恐也。
闻先生之丧,念以辞侑奠,而思虑不专,条贯靡究,笔屡下而复柅也。
既半岁矣,而所言者乃止于是。
盖至善难名,至痛无文,而迄不能成章也。
先生之存,音问虽阔疏,举首南望,犹有虞焉。
今遽撤其所畏,几何而不为小人之归也。
惟当与二三子尊所闻,行所知,使先生未伸之志犹有考也。
呜呼哀哉!
祭张荆州文 南宋 · 吕祖谦
昔者某以郡文学事公于严陵,声同气合,莫逆无间。
自是以来,一纪之间,面讲书请,区区一得之虑,有时自以为过公矣;
及闻公之论,纲举领挈,明白严正,无缴绕回互、激发偏倚之病,然后释然心悦,爽然自失,邈然始知其不可及。
此某所以愿终身事公而不去者也。
某天资涩讷,交际酬酢,心所欲言,口或不能发明。
独与公合堂同席之际,倾倒肺肝,无所留藏。
意所未安,辞气劲切,反类世之强直者,亦不自知其所以然。
夫岂士为知己尽,自应尔欤?
我行天下,爱而忘其愚,亦有不减公者矣。
内反诸心,岂敢负之,乃独勇于此而怯于彼?
抑有由也。
盖公孳孳求益,敦笃恳恻,有以发其冥顽;
勇于改过,奋厉明决,有以起其缓纵。
而不立己、不党同,胸怀坦然,无复隔阂,虽平生退缩固滞之态亦不扫而自除也。
使我常得从公,岂无分寸之进?
使公以爱我之心充而扩之,驯致于以虚受人之地,公天下之身,受天下之善,则为社稷生民之福,孰可限量耶?
呜呼!
公今其死矣,我无所复望矣。
虽然,有一于此,公在三之义,上通于天。
养其志、承其业,油油翼翼,左右弥缝,不以存没为二者,公之事亲也;
念大恩之莫报,咎诚意之未孚,虽身在外,心靡不在王室,鞠躬尽瘁,唯力是视,不以远近为问者,公之事君也;
义理之大,一诚所归,永矢靡它,至于参观遍考,公而且博,未尝如世俗学一龟生之言,暖暖姝姝,不复广求其进学之力,不以在睽为勤惰者,公之事师也。
公之此心盖未尝死,我虽病废,犹有尊足者存,亦安知不能追申徒而谢子产乎?
不敏岂复能文,直写胸中之诚以告公而已。
祭薛寺丞文 南宋 · 吕祖谦
余行天下,窃有意于斯世。
其道德纯明,可为师表者,执贽进见,获听微言于下风。
退而从磊磈不羁之士,接杯酒之欢,啸歌起舞,往往自以为一世之雄。
至于山巅水崖,与夫穷阎委巷之间,抱负所有,与世绝足,所可及则必一见,纵力不能自致,而声音之与通。
晚得归休,始获见公。
握手一笑,话言从容。
心痛意惬,俯首来东。
三年之间,竟安此穷。
人谁不死,宁公是逢。
又杀吾父,昊天鞠凶。
生死如此,实死与同。
俯仰皇皇,未知所终。
祭孟行古文 南宋 · 吕祖谦
呜呼!
谁独无知乎?
谁独无死乎?
谁独无哭乎?
今此哭君,泪翻九河,寸肠千绝,莫究哀情之深。
悲夫!
愚生之处友也,三十载而无所得,夫子一见其文,叹有目之无识。
自是而逢乐人之善者,首以为称,谓若此者,当求之古人。
呜呼!
既感切矣,每闻之来,食则辍饭,逊恭迎顾,如有所获,据坐剧谈,为之终日。
愚虑君体弱而劳,君故示愚以不倦之色。
一番辞去,惨若有失。
念其贫而母老,嗟安分之可恤。
然而所期我者,有大于旨甘;
所举我者,将有以称实。
天乎人乎,君其奄忽。
昔田横以豪侠得士,而其客犹乐与之死;
况夫子之门,皆游夏之徒,以愚准之,其情曷已!
呜呼,尚享!
祭吴上舍文 南宋 · 吕祖谦
质先一介,首婺从公。
局于见闻,稚蠢昏童。
赖公指诲,发矇击蒙。
获窥夫子,墙仞其崇。
二十年间,士类翕从。
四海贤俊,想闻其风。
相语以正,志合道同。
未几群贤,相踵逝川。
又夺我公,遂空英躔。
此不系人,盖归之天。
某闻讣,适执公丧,未能即予,徒切涕伤。
公之问学,道德文章。
以至终始哀荣之际,则又方病不能致。
思告一奠,侑以无辞。
尚享!
祭张正甫文 南宋 · 吕祖谦
某小子之不肖,而不获卒事先生以济其身也。
抑先生之存,犹罢惰系阂而不克奋起,今先生之灵,其何望以为虞而不沦于小子也!
九经百氏,具在昭揭,夫岂书之不存;
而人亡政息,将何放以步其步而趍其趍,而庶几万一于吾心也!
岁在壬辰,实拜先生,于时何知,课试是师。
逮及半岁,进而殿讲席,退而从朋友,于私则知其所以为士,盖不止乎利禄之是资。
自是以来,目接睟容,耳熟明训,歆动感发,时辄兴起,而弗克终日,寻亦委顿。
盖儿心之未闻,而世念之顺入,不知是身之等物,吝获徇从,以弗克乎天地之性也。
惟先生之明,如见肺腑然,以引以翼,导其奋而闵其颠。
盖某虽疏远,而子宁不来,实悠悠其思于先生之心也。
呜呼!
先生岂煦濡小子一人之私哉?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先生受疾,某亦病卧。
家之方艰,父母霜发。
疾疚纤芥,交为忧优。
虽志念益衰,然方舟于河,惊风触石,遇险而惧,亦儿心销落无几馀矣。
每静而独思,向之所以从先生者尽儿习,未尝不自恨而至于流涕也。
闻先生之方健,私窃自计,期之一二年之后,委身先生之门,观瞻交感,安从乐进,庶几无或丧亡而失身,而先生则死矣!
某之凡庸,其智术浅短,遂用猖厥者屡矣,然至于今日而志犹未已也。
呜呼,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
盖亦忽思痛哉。
尚享!
立鄱阳府君后告庙文(一 代仓部作。) 南宋 · 吕祖谦
为人后者为之子,礼也。
鄱阳府君无后,今顺考经训,参稽族属,以再从叔五十九通判位次子某为后。
练日之吉,祗见于庙。
敢告。
立鄱阳府君后告庙文(二 代仓部作。) 南宋 · 吕祖谦
为人后者为之子,礼也。
惟我叔父,奠祀乏主,于今十年。
是用钦承遗意,肃若旧典,简稽族属,以再从叔五十九通判位次子某为后,练日祗见。
敢告。
代宰臣以下会庆节祝圣道场开启疏 南宋 · 吕祖谦
受命降康,本乾坤之纯佑;
祝釐归福,亦臣子之精诚。
前占出震之期,敬致后天之祝。
皇帝陛下伏愿具膺三乐,诞保九围。
合岱嵩衡华之高,登崇寿纪;
接虞夏商周之统,光大皇图。
满散疏 南宋 · 吕祖谦
中兴初建于一元,是基景命;
阳月肇先于三统,厥启昌期。
天示休符,人归美报。
皇帝陛下伏愿膺图有本,御历无疆。
垂尧舜之衣裳,永承慈极;
复文武之境土,坐集骏功。
进功德疏(一) 南宋 · 吕祖谦
奉玉卮于十月,适当诞圣之辰;
上金镜于千秋,共罄爱君之志。
袭邦家之休懿,极海宇之颂祈。
皇帝陛下伏愿翕辟储祥,穆清凝命。
泰元授筴,宣昭亿载之符;
无逸献龟,跨轶三宗之寿。
进功德疏(二) 南宋 · 吕祖谦
七政璿玑,占瑞肇开于汉朔;
千秋金鉴,献规思辑于唐臣。
率时同宇之诚,迓续后天之算。
皇帝陛下伏愿仰承帝则,俯畏民碞。
御《无逸》之篇,极严恭而得寿;
对不违之命,本圣敬以滋休。
修泰通法堂方丈疏 南宋 · 吕祖谦
翚飞凤翥,昔雄誇于诸方;
鼠迹蜗涎,今浸颓于旧观。
遍谒檀那之助,聿图轮奂之新。
善法堂前,无复草深之叹;
净名室内,再闻花落之香。
修明招寺疏 南宋 · 吕祖谦
一生能著几辆屐,阮使君陈迹犹存;
添得为山笑转新,独眼龙清风未尽。
境因人胜,物由人兴。
眷此道场,是真福地。
老屋不禁风雨,日就欹倾;
巨材宏架翚飞,谁当借助?
遇著插一茎草底檀越,梵利自周;
坐使不劳斧斤阿师,伎俩俱尽。
句中有眼,笑里知几。
索著不来,切忌蹉过。
修德清慈相寺月池疏(1169年5月) 南宋 · 吕祖谦
断崖吐月,才出半规;
古甃涵星,尚怀全璧。
久矣宝奁之废,时哉玉斧之修。
护此寒清,被其氛翳。
名高诗社,再传和仲之符;
价重帝城,复置文饶之递。
化度牒疏 南宋 · 吕祖谦
香刹宝坊,无人则废;
梵容金像,非众畴依?
是知造寺之功,不若度僧之力。
敢持此说,遍告诸贤。
续破闇之灯,未贵昆岗之寸焰;
假幽尘之翮,须凭鹏背之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