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胡舜陟宋 1083 — 1143
泛歙溪用老杜诗青惜峰峦过为韵 其一 宋 · 胡舜陟
五言律诗
港净千寻碧,峰回两岸青。
鹭飞烟漠漠,猿啸竹冥冥。
鸡犬闻声地,云霞蔽隐扃。
桃源疑此是,时复问渔舲。
⑴ 《宋诗纪事》作雨
其二
五言律诗
溪山美有馀,自古神仙宅。
筑室隐宣平,题诗来李白。
至今负薪人,间是餐霞客。
不向此寻真,飘蓬端可惜。
⑴ 《宋诗纪事》作闻
其三
五言律诗
万山回合处,葱郁钓台峰。
道义高千古,簟瓢敌万钟。
羊裘甘寂寞,凤阙肯从容。
勿谓狂奴态,清风激懦庸。
其四
五言律诗
草木纷纷落,江山正薄寒。
云藏桐子宅,波急沈郎滩。
回首家林远,多愁革带宽。
青枫知客恨,涂血点林峦。
其五
五言律诗
观山如走马,倏忽千群过。
水从云际来,舟疑天上坐。
羁孤猿失群,往复蚁旋磨。
五韵写中肠,悲词成楚些
⑴ 《宋诗纪事》作寻
⑵ 《宋诗纪事》作旅
⑶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三
寄侄 宋 · 胡舜陟
五言律诗
东辅书初至,西宫夜正寒。
感时嗟阻阔,喜汝报平安。
学耨知兼力,辞淳发巨澜。
三冬文史足,轩翥未应难
⑴ 同上书卷三六 《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曰:宣政间,京师置四辅郡,拱州,东辅也。先君时为宗学官,从兄孝著游学拱辅,因有书来,先君寄之以诗云云。
白水寺 其一 宋 · 胡舜陟
五言律诗
雨过川原净,山寒草木疏。
暮钟鸣古寺,行客解征裾。
马祖留遗迹,浮丘传异书。
谁能寻胜概,来往谩纷如。
其二
五言律诗
风雨走长道,云山忆故庐。
知还惭倦鸟,真乐羡游鱼。
野烧痕将没,新秧陇已锄。
桂林在何许,息马见春馀。
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 其一 宋 · 胡舜陟
七言律诗
中兴将相上凌烟,社稷元功孰敢先。
万物生春持斗柄,六龙回驭取虞渊。
中书方记汾阳考,南国俄乘范蠡船。
却向园林新栋宇,聊将胜事继前贤。
其二
七言律诗
为闻仙伯隐丹丘,三径新开结胜游。
庭户招呼松桂月,樽罍追逐芰荷秋。
晓猿夜鹤空留恋,风虎云龙自应求。
已拥帅旄将入觐,运筹破虏此归休(宋林表民《天台续集别编》卷一)
秉烛赏梅 宋 · 胡舜陟
七言绝句
蜡烟青绕雪培堆,神女疑乘香雾来。
绰约仙姿明醉眼,横斜疏影入樽罍(同上书后集卷二一)
滑石泉 宋 · 胡舜陟
七言绝句
奔走尘沙五十程,泉声今夜响泠泠。
明朝画鼓催征骑,不使行人仔细听。
题静江府枕流亭(1136年) 宋 · 胡舜陟
七言绝句
平生壮志在燕然,投老南征示息肩。
鼷鼠发机端可笑,暂休戎马弄潺湲(以上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一三)
渔家傲 江行阻风 宋 · 胡舜陟
几日北风江海立。
千车万马鏖声急。
短棹峭寒欺酒力。
飞雨息。
琼花细细穿窗隙。

我本绿蓑青箬笠。
浮家泛宅烟波逸。
渚鹭沙鸥多旧识。
行未得。
高歌与尔相寻觅。
感皇恩 丐祠居射村作(1138年) 宋 · 胡舜陟
乞得梦中身,归栖云水。
始觉精神自家底。
峭帆轻棹,时与白鸥游戏。
畏途都不管,风波起。

光景如梭,人生浮脆。
百岁何妨尽沉醉。
卧龙多事,谩说三分奇计。
算来争似我,长昏睡。
其一 宋 · 胡舜陟
人有悲欢头易白,山无古今色长青(《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
其二
含桃红紫莺声老,宿麦青青燕子飞(初夏)
按:同上书卷三
奏请令监察御史言事疏(靖康元年二月十五日) 宋 · 胡舜陟
臣窃以御史耳目之官,以言为职,故监察御史自唐以至本朝,皆论时事,击官邪,与殿中侍御史同,元丰、绍圣悉著甲令。
至崇宁间,大臣营私,欲其便己,遂变祖宗成宪,使人君无兼听之明。
而南台御史始有不言事者,名存实亡,害治尤甚。
今多事之时,以开言路为急,伏望睿旨下本台,令增入监察御史言事之文,以复祖宗之制。
奏论宇文虚中等罪状及擅离任姓名疏(靖康元年二月二十九日) 宋 · 胡舜陟
伏见朝廷于此扰攘之际,不吝恩宠,以劝有功,用十馀大臣,悉擢以不次。
如路允迪已为八座矣。
缓急备用,岂敢辞难,而犹以枢密宠其行。
李邺、郑望之辈皆由下位躐跻法从。
沈晦奉使,官其白身,爵赏可谓至厚矣。
然今日威令未振,旧习犹存;
士多自谋,莫肯为用;
人皆玩法,莫知可畏,盖由刑罚废也。
如兵兴以王蕃为京畿辅郡兵马制置使,而蕃乃逃唐、邓间,矫令窃权以召四方之兵,使金谷不得至京师。
人臣之罪,莫大于此,今止于安置黄州而已。
宇文虚中、王云为童贯参谋,实启边患。
及闻寇至,辄先遁归,既不即加罪,且以虚中为资政殿大学士、京畿宣谕使,而虚中不肯就职,逃宿、亳间。
此于律当诛也,今乃处枢府,蒙重任。
王云募兵京城,已逃香山,今犹列从班,略不知耻。
以至擅离职任者,自侍从至寺监数十人,无奉公守职之义,而有幸灾捐君之恶,至今未闻窜黜。
且如蕃等不诛,离任者不窜,万一复有缓急,而人习知其然,又岂有一士之可用,一官之守节者哉!
欲望检会前后臣僚所论宇文虚中、王云、王蕃罪状,及御史台奏勘擅离任姓名,即赐施行,天下幸甚。
奏论蔡攸罪状疏(靖康元年三月五日) 宋 · 胡舜陟
臣伏见平燕以来为宣抚使者,童贯、蔡攸、王安中、谭稹是也,共成边患,几丧社稷。
贯等皆责官,而贯居池,安中居随,稹居房,独攸任便居住,臣所未喻。
若以攸扈从上皇,不可使离行宫,此为攸计则善,为上皇计则未善也。
攸依上皇,废格责命,必随车驾至都,巧谋奸计,复窃恩宠,此臣所谓为攸计善也。
彼得罪于天下人,人皆欲鱼肉之,使侍上皇,蒙眷任如旧,人心愈不平。
万一有小变,上皇岂免惊忧,如邦人欲击李邦彦之类,臣所谓为上皇计则未善者此也。
攸自知罪恶暴白,公议不容,使朝夕在上皇侧,而思为自全之谋,无所不至,必如封伦在唐,反覆变诈,三宫见卖,使太宗父子兄弟间自为矛盾,此尤非国家之福也。
陛下孝事上皇,以天下养,人无间言,虽有封伦辈,何所施其喙?
要之奸邪可畏,不得不预为之备。
然则今日赫然下诏,令攸某州居住,可乎?
恐其悲辞乞怜于上皇,而谪居指挥有时不行。
臣愚区区欲降睿旨,备列前后臣僚论列攸罪状及封章所言者,悉奏上皇,使圣意晓然,知公义不容如此,留之非徒无益,适足致害。
上皇必弃绝之,朝廷谪居之命得以行,则上皇于朝廷不以私恩挠法,而朝廷之威令亦不屈于臣下,不亦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