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8—1057
【介绍】:
宋越州山阴人,字世昌。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历仕州郡,以善辨狱闻。治政不以威刑督吏,人惮其清整。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改知审官院,治事明敏,属吏不能为奸利。庆历三年任枢密使,次年拜同平章事,支持范仲淹、富弼所施新政。为相百日而罢,出知兖州。以太子少师致仕。封祁国公。卒谥正献。
全宋诗
杜衍(九七八~一○五七),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真宗大中符祥元年(一○○八)进士(清乾隆《绍兴府志》卷三一)。补扬州观察推官,知平遥县,通判晋州,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仁宗初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宝元二年(一○三九)复知永兴军。庆历三年(一○四三)任枢密使,主持新政。次年九月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因新政裁抑侥倖,为权贵嫉视,为相仅百日而罢,出知兖州。七年,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南都(今河南商丘)凡十年。皇祐中加封祁国公。嘉祐二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五),年八十。谥正献。《宋史》卷三一○有传。 杜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所收《杜祁公摭稿》一卷为底本,参校《事文类聚》前集(简称类聚)、《苕溪渔隐丛话》(简称丛话)等书。另从《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中录诗十四首。
全宋文·卷三一八
杜衍(九七八——一○五七),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大中祥符进士。历仕州县,时称良吏。累迁工部郎中、河北都转运使,还为枢密直学士,出知天雄军。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改知审官院。迁工部、刑部侍郎,加龙图阁学士,知永兴军、开封府。康定元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改枢密副使。三年,迁吏部侍郎、枢密使。四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后以尚书左丞出知兖州,年七十致仕,封祁国公。嘉祐二年卒,年八十,谥正献。《宋史》卷三一○有传。
宋登科记考
字世昌,谥号正献(一云“文献”)。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士第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主要活动
- 1008年,进士
- 1020年-1023年,秦凤路凤翔府(扶风),凤翔府知府
- 1025年-1026年,河东路并州(太原市),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27年-1028年,京西路河南府(洛阳市),京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27年-1028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1028年2月为刑部员外郎
- 1028年-1030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河东路转运副使
- 1030年,陕西路秦州(甘肃省天水市),陕西路转运副使
- 1031年-103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副使
- 1032年,河北路大名府(河北省大名县),河北路转运使
- 1032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江陵府知府兼安抚使,1月为河北都转运使
- 1034年-1035年,河北路大名府(邯郸市大名县),天雄军知军
- 103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35年-103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1035年-103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1036年3月知永兴军
- 1036年-1040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1040年三月权知开封府
- 1037年-1039年,河东路并州(山西省太原市),并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4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40年-104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43年4月除枢密使
- 1043年-104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
- 1044年-104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45年1月以尚书左丞知兖州
- 1045年-1047年,京东西路兖州(兖州),兖州知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9—1044
【介绍】:
宋寿州人,字坦夫。吕蒙正侄。真宗咸平三年进士。历官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天圣六年拜相。赞成仁宗废郭后,贬逐进谏言官孔道辅等,又因范仲淹屡言事,指为朋党而加以贬斥,颇为时论所少。后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被劾罢相,以太尉致仕。卒谥文靖。有文集。
全宋诗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补绛州军事推官。通判通州,徙濠州,知滨州。擢提点两浙刑狱,入为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使契丹,还,知制诏。再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天圣六年(一○二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明道二年(一○三三)罢,同年复相。景祐二年(一○三五)加右仆射,封申国公。次年,与王曾争事,同时罢相。康定元年(一○四○)由判天雄军复入相。庆历元年(一○四一),徙封许国公,判枢密院,改兼枢密使。二年因病以太尉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六十六。谥文靖。有集二十卷,不传。事见《隆平集》卷五,《宋史》卷三一一有传。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三二一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吕蒙正侄。咸平进士,历任地方官,知制诰,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仁宗立,除参知政事。天圣七年拜相,后封申国公。景祐四年以与王曾争事罢,出判许州,徙天雄军。康定元年复入相,改封许国公。后以疾授平章军国重事。庆历三年,以太尉致仕。次年卒,年六十六,谥文靖。有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主要活动
- 1000年,进士
- 1013年-1014年,两浙路越州(绍兴市),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15年-101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知杂事
- 1017年-101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吏部流内铨
- 101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1019年,开封府开封府(开封市),在京纠察刑狱
- 1019年-102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20年3月往益、梓路安抚
- 1020年-102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22年-102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29年2月加同平章事
- 1029年-104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43年9月以太尉致仕
- 1033年,京西北路陈州(淮阳县),陈州知州
- 1037年-1038年,京西北路许州(许昌),许州知州
- 1038年-1040年,河北路大名府(邯郸市大名县),天雄军知军
- 104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9月加枢密使,故辞不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7—1074
【介绍】:
宋越州会稽人,字祖之。齐廓弟。仁宗天圣八年进士。两应制科秘阁皆首选,两对策皆在第一。言论切直,遭排去。后以著作佐郎知富阳,改南雄州签判。会交趾进麒麟,唐据史传非之,众服其博识。以职方员外郎致仕,筑庐于少微山以居。有《学苑精英》、《少微集》。
全宋诗
齐唐(九八八~一○七四),字祖之,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廓弟。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知杭州富阳县,改南雄州签判,以职方员外郎致仕。神宗熙宁七年卒,年八十七。有《学苑精英》三十卷、《少微集》三十卷,已佚。事见《宝庆会稽续志》卷五,《宋史》卷三○一《齐廓传》。今录诗十五首。
全宋文·卷三六二
齐唐(九八八——一○七四),字祖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贫苦好学,博览强记。登天圣八年进士第。景祐中为吉州司理参军,以累在外任不归养父母,坐责归。后为处州军事推官,庆历二年应制科未入等,特授许州节度推官。迁著作佐郎、知杭州富阳县。历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嘉祐中为南雄州签判。以职方员外郎致仕,卜居鉴湖东北少微山。熙宁七年卒,年八十七。著有《五经要旨》五十卷、《学苑精英》三十卷、《少微集》三十卷,又《策论》十卷。见宝庆《会稽续志》卷五《齐唐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宋会要辑稿》选举十之二四、十之二八、蕃夷七之三○,《宋史》卷三○一《齐廓传》,《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一。
宋登科记考
齐廓弟。字祖之。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职方员外郎。
主要活动
- 1030年,进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8—1063
【介绍】:
宋单州成武人,字醇之。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仁宗明道间为殿中侍御史,谏请焚垂帘仪制,又请仁宗用人博采公论,勿出执政意。西夏攻宋,数任边帅,历知延州兼鄜延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用部将狄青、周美等击败西夏兵,收复失地,并筹划议和。和议成,任枢密副使,旋擢参知政事、枢密使。皇祐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力主专任狄青击侬智高。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卒谥庄敏。
全宋诗
全宋文·卷三六五
庞籍(九八八——一○六三),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人。登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第,为黄州司理参军。预修《天圣编敕》,为刑部详覆官,擢群牧判官,殿中侍御史。历知临江军、汝州、同州,为广东、福建、陕西转运使。庆历元年,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俄兼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累拜参知政事、枢密使。皇祐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罢知郓州,加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并州、青州。嘉祐中,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八年卒,年七十六,谥庄敏。所著文五十卷。见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司马文正集》卷七六),《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主要活动
- 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
- 1029年-1031年,两浙路润州(镇江),润州知州
- 1029年-103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群牧判官
- 1032年-1033年,两浙路秀州(嘉兴),秀州知州
- 1033年-103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殿中侍御史,1034年3月为广南路转运使
- 1034年-1035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市),广南东路转运使
- 1035年,江南西路临江军(清江),临江军知军,6月为祠部员外郎、福建转运使
- 1035年-1036年,福建路建州(建瓯市),福建路转运使
- 103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判官
- 1036年-103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
- 1036年-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知杂事
- 1037年-1038年,开封府开封府(开封市),在京纠察刑狱
- 1037年-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大理寺
- 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1039年-1040年,京西北路汝州(汝州市),汝州知州
- 1040年,永兴军路同州(大荔),同州知州
- 1040年-1041年,陕西路秦州(甘肃省天水市),陕西路转运使
- 1041年-1045年,永兴军路延州(延安),延州知州,1045年1月转任枢密副使
- 1045年-104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48年5月除参知政事
- 1048年-104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参政,1049年8月加检校太傅
- 1049年-105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使,1051年10月加同平章事
- 1051年-105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宰相,1053年7月以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
- 1053年-1055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55年-1057年,河东路并州(山西省太原市),并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57年-1058年,京东东路青州(青州市),青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58年-1060年,河北路定州(河北省定州市),定州知州兼安抚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南人,字应之。登进士第。补安肃军判官,上疏请饬边备,真宗识其名。累官枢密副使,无所建树。罢知河阳,改蔡州。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谥恭惠。
全宋诗
任布,字应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补安肃军判官。真宗天禧四年(一○二○)以屯田员外郎知越州事。五年,移建州(《嘉泰会稽志》卷二)。官至枢密副使,以工部侍郎罢知河阳、蔡州。仁宗皇祐间,诏陪祀明堂,称疾不赴。卒。《宋史》卷二八八有传。
全宋文·卷三二七
主要活动
- 进士
- 1007年-1008年,荆湖南路潭州(湖南省长沙市),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14年-101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盐铁判官
- 101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度支勾院
- 1018年-1020年,淮南东路宿州(宿州市),宿州知州,1020年4月守越州
- 1020年-1021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21年-1023年,福建路建州(建瓯),建州知州
- 102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开拆司
- 1025年-1027年,梓州路梓州(三台县),梓州路转运使
- 1029年-103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判官
- 1031年,淮南江浙荆湖等路真州(江苏省仪征市),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使
- 1031年-103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副使
- 1032年-1033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江陵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33年-103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盐铁副使,1035年3月知成德军
- 1035年-1041年,河北路镇州(石家庄正定县),成德军知军
- 1036年,河北路镇州(石家庄正定县),真定府知府
- 1037年,京西北路滑州(河南滑县),滑州知州
- 1037年-1038年,河北路大名府(邯郸市大名县),天雄军知军
- 1038年-1039年,京西北路许州(许昌),许州知州
- 1038年-1040年,河北路澶州(濮阳),澶州知州
- 1041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 1041年-104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42年7月知河阳府
- 1042年-1045年,京西北路孟州(河南孟县),河阳知州
- 1045年,京西北路蔡州(河南上蔡县),蔡州知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1—1055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同叔。真宗景德初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历左正言、直史馆,为翰林学士。仁宗立,拜右谏议大夫迁给事中、枢密副使。以论事逆刘太后意,罢知应天府。在任兴学校、教生徒。召拜御史中丞,迁参知政事。再出知亳、陈州,复入为御史中丞、三司使。庆历中拜宰相兼枢密使。后为谏官论罢,历知颍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以疾归京师。平居好贤,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及为相,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文章赡丽,尤工诗词,甚得时誉。卒谥元献。有文集及《珠玉词》。
全宋诗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幼以神童著称,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十五岁时即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秘书省正字,久之,擢翰林学士。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迁枢密副使,明道元年(一○三二)除参知政事,康定元年(一○四○)进枢密使,庆历二年(一○四二)加同平章事。先后出知应天、江宁、河南府,以及亳、陈、颍、许、永兴等州军。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疾归东京。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晏殊原有集,久佚。清胡亦堂辑《元献遗文》一卷,仅存诗六首。劳格辑《元献遗补编》(简称补编)三卷,其中诗两卷。一九一七年南城李之鼎将两书校订,勒为一编,后附《元献遗文增辑》一卷,收入宜秋馆刊本《宋人集乙编》中。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晏殊诗李氏刊本虽收辑最多,但凌乱丛杂。这次整理,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重新补辑、编次,定为三卷。其得之于《会稽掇英总集》等宋人著作者,为第一卷;得之于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叶志诜抄本为底本)为第二卷;得之于元、明、清诸人著作者凡十八首,与辑出零句,合为第三卷。
词学图录
晏殊(991-1055) 字同叔。封临淄公,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抚州临川人。当时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辈,皆出其门。有《珠玉词》。
全宋文·卷三九七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以神童荐,擢秘书省正字。历任集贤校理、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枢密副使、枢密使。庆历三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曾先后知宋州、颍州、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兼西京留守。至和二年卒,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本传。
主要活动
- 进士
- 100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秘书省正字,是月,召试,赐同进士出身,擢为秘书省正字,留秘阁读书,命陈彭年视其学。
- 1006年-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太常寺奉礼郎,迁太常寺奉礼郎。
- 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光禄寺丞,是月,迁光禄寺丞。
- 1009年-101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集贤校理,是日,献观酺赋,诏试学士院,命为集贤校理。
- 1010年-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著作佐郎,是月,迁著作佐郎。
- 1014年-101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判太常礼院,是月,同判太常礼院。
- 101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记室咨议,是月,为记室咨议。
- 1016年-101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太常寺丞,是月,献二赋,上嘉之,迁太常寺丞。
- 101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升王府记室参军、左正言、直史馆,是月,仁宗赵祯封升王,晏殊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再迁左正言,擢史馆,作谢表。
- 101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知制诰、判集贤院,是月,以户部员外郎,充太子舍人,知制诰,判集贤院。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详官,是月,知制诰晏殊为参详官。
- 1019年-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知制诰、判集贤院,是月,清景殿观御制,作文。
- 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翰林学士,是月,拜翰林学士。
- 1020年-102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翰林学士、太子左庶子,是日,为太子左庶子。
- 1022年-1023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给事中,是日,仁宗即位,晏殊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谓东宫旧恩不称,加给事中。
- 1024年-102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是日,因参修《真宗实录》成而加检讨官,迁礼部侍郎,知审官院。
- 102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副使,是日,自翰林学士礼部侍郎迁枢密副使。
- 102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副使、刑部侍郎,是日,加刑部侍郎,夏竦草制。
- 102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本年前后,作表请宫中视学,姑系于此。
- 1026年-1027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副使、刑部侍郎,是月,内出后苑双头牡丹图,令馆阁献诗,晏殊进状。
- 1027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刑部侍郎,是日,罢枢密副使。
- 1027年-1028年,京东西路应天府(河南商丘),知应天府,是日,以刑部侍郎知宣州,寻改应天府。
- 1028年-1029年,京东西路应天府(河南商丘),御史中丞、刑部侍郎,是日,除御史中丞,位翰林学士之上。
- 102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是月,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赐绣鞯。准仪制位翰林学士下。
- 1030年-1031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礼部贡举、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是月,知礼部贡举,举欧阳修第一,夸奖蔡襄。
- 1031年-103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礼部贡举、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任三司使。
- 103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是月,自守刑部侍郎复为枢密副使,未拜,改参知政事。
- 1032年-1033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尚书左丞、参知政事,是月,为尚书左丞。
- 1033年-103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礼部尚书,是月,章献太后崩,仁宗亲政。
- 1036年-1037年,京西北路陈州(河南周口),刑部尚书,本年前后,迁刑部尚书,姑系于此。
- 103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御史中丞、理检使,是月,自陈州召还为御史中丞,充理检使。
- 1038年-104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御史中丞、理检使,是日,复为三司使。
- 104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知枢密院事,是日,自三司使、刑部侍郎除知枢密院事。
- 1040年-104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检校太傅、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是日,加检校太傅、枢密使。
- 1042年-1043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使、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枢相),是日,自枢密使授检校太尉、依前行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枢相),奉诏班护国军节度使左仆射兼侍中张耆之上。
- 1043年-104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使、检校太尉授、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是日,自枢密使、检校太尉授依前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
- 1044年-1045年,京西北路颍州(安徽阜阳),工部尚书,是日,罢相,以工部尚书知颍州。
- 1045年-1047年,京西北路颍州(安徽阜阳),礼部尚书,本年前后,迁礼部尚书,姑系于此。
- 1048年-1049年,京西北路陈州(河南淮阳),工部尚书,自颍州移陈州。
- 1049年-1050年,京西北路陈州(河南淮阳),刑部尚书、观文殿学士,是日,迁官加职为刑部尚书、观文殿学士。
- 1050年,京西路许州(河南许昌),户部尚书,迁户部尚书。
- 1050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陕西西安),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
- 1051年-1053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陕西西安),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在永兴军任上辟张洞。
- 1053年-1054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河南洛阳),西京留守,兵部尚书,自永兴军徙知河南,兼西京留守,迁兵部尚书。
- 105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西京留守,兵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临淄公,是月,以疾归京师。
- 105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兵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临淄公,是月,疾少间,侍讲迩英阁。
- 1054年-105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兵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
- 105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司空兼侍中、兵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卒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仁宗御篆“旧学”,王砺书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2—1053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天休。仁宗天圣三年进士。累官知审刑院,迁起居舍人、权知开封府。为政有能绩,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改枢密副使,为宰相吕夷简所忌,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迁给事中,累徙永兴军,奏岁减输木二十余万,又奏罢括籴,治豪恶甚严。后为吏部侍郎,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谥文肃。
全宋诗
全宋文·卷四○二
郑戬(九九二——一○五三),字天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天圣三年进士。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升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以右正言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康定元年,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改枢密副使。出知杭州,发丁夫数万辟钱塘湖,民赖其利。为陕西四路都总管兼经略安抚招讨使,迁吏部侍郎,拜奉国军节度使。皇祐五年卒,谥文肃。有集五十卷。《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主要活动
- 1025年,进士
- 1032年-103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太常礼院
- 1032年-1034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市),广南东路转运使
- 1033年-103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判官
- 1034年-103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盐铁勾院
- 1034年-103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修起居注,1035年8月为正旦使
- 1036年-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1039年6月权发遣开封府事
- 1037年-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国子监
- 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刑部
- 1038年-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刑院
- 1039年-104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04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使,9月除同知枢密院事
- 1040年-104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41年5月知杭州
- 1041年-1042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42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42年-1046年,永兴军路京兆府(长安),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十一月在任,兼管勾陕西转运使计度粮草公事1043年四月改任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
- 1042年-1049年,河东路并州(山西省太原市),并州知州兼安抚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4—1041
【介绍】:
宋宋城人,先世幽州人,字曼卿。累举进士不第,以武臣叙迁得官。真宗时为三班奉职,历大理寺丞,久之迁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尝进备边策,不报。李元昊反,受命往河东籍乡兵数十万,又请募人使唂厮啰及回鹘举兵攻元昊,得仁宗嘉许。以气节自豪,为文劲健,尤工诗。喜剧饮,尝与刘潜对饮至夕,无酒色。有诗集。
全宋诗
石延年(九九四~一○四一),字曼卿,一字安仁,先世幽州(治所在今北京)人,家于宋城(今河南商丘)。真宗时,以三举进士补三班奉职。仁宗天圣四年(一○二六),知济州金乡县。后改通判乾宁事、永静军。入为大理评事、直集贤院。明道元年(一○三二),加馆阁校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一)。景祐二年(一○三五),通判海州(同上书卷一一六)。康定元年(一○四○),奉使河东(同上书卷一二七)。二年二年,以太子中台、秘阁校理卒于京,年四十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四《石曼卿墓表》)。有《石曼卿集》(《郡斋读书志》卷一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作《石曼卿诗》)一卷,《宋史·艺文志》作《石延年诗》二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石延年诗,以抄本《两宋名贤小集·石曼卿集》一卷(原本藏台湾,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鉴》(《四部丛刊》本)等书所引。又清李振纲辑《石学士诗集》一卷(道光二十年刊本),较底本收诗为多,今删其重出,以其所馀参校诸书所引,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和残句合编一卷。
词学图录
石延年(994-1041) 字曼卿,一字安仁。先世幽州人,徙宋城(今商丘)。屡举进士不第。有《石曼卿诗集》、《扪虱庵长短句》,又有词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四○九
石延年(九九四——一○四一),字曼卿。先世幽州人,其祖南迁于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累举进士不第,真宗推恩三举进士,授三班奉职。后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知金乡县,为大理评事、馆阁校勘,历光禄、大理寺丞。久之,迁秘阁校理、太子中允。康定二年二月卒于京师,年四十八。延年跌宕任气节,读书通大略,为文劲健,最工于诗而善书。有诗集二卷(存)。见欧阳修《石曼卿墓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四),《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本传。
主要活动
- 1036年-103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鼓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8—1057
【介绍】:
宋许州阳翟人,字之翰。仁宗天圣八年进士。以杜衍荐,授秘阁校理。献《三圣政范》,以为讽谏。改右正言。屡上言指摘仁宗宫廷生活侈靡,对杜衍及知交尹洙之过失亦直言不讳,并反对宋夏议和,以鲠亮不私著称。后出知邓、安、陕、晋州,历任江东、两浙转运使、三司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留为侍读,卒。有《唐史记》。
全宋诗
全宋文·卷五三二
主要活动
- 1030年,进士
- 1043年-104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谏院
- 1045年,京西南路邓州(邓州市),邓州知州
- 1046年-1048年,荆湖北路安州(安陆市),安州知州
- 1047年-1048年,江南东路昪州(待考),江南东路转运使
- 1048年-1049年,淮南路待考(待考),淮南路转运使
- 1048年-1050年,两浙路杭州(杭州市),两浙路转运使
- 1050年-1051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河东路转运副使
- 1050年-1051年,永兴军路陕州(陕县),陕州知州
- 1051年-1053年,河东路晋州(山西省晋城市),晋州知州
- 1054年-105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副使
全宋诗
向传式(?~一○六一),开封(今属河南)人。敏中次子。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以工部郎中知越州。至和元年(一○五四),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北宋经抚年表》卷四)。嘉祐六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二五
主要活动
- 1042年-1044年,两浙路越州(绍兴),越州知州
- 1045年,淮南江浙荆湖等路真州(江苏省仪征市),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副使
- 1047年-104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副使
- 1048年,淮南东路亳州(亳州市),亳州知州
- 1054年-1056年,江南东路江宁府(南通),江宁府知府兼安抚使,1056年9月18日赴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新昌人,字简夫。仁宗庆历二年进士。任寿安尉、黄岩簿、义乌令。盛年解冠致仕,丞相文彦博以下皆赋诗饯之。既归,于居第西南开园圃种花木,与宾客赋咏其间。工诗,善弈棋。后转太常丞,优游二十年。卒年六十八。
全宋诗
石象之,字简夫,越州新昌(今属浙江)人(明万历《新昌县志》卷一○)。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官太子中允(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今录诗五首。
宋登科记考
字简夫。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官至太常丞。
主要活动
- 1042年,进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4—1083
【介绍】:
宋洛阳人,字彦国。仁宗天圣八年举茂才异等。庆历二年为知制诰,使契丹,力拒其割地之挟索,然许增岁币。三年,迁枢密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至和二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务守成,号贤相。神宗问边事,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拜相。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亳州,复以抵制青苗法被劾降官。以韩国公致仕。卒谥文忠。有《富郑公诗集》。
全宋诗
富弼(一○○四~一○八三),字彦国,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举茂才异等,授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开封府推官、知谏院。庆历二年(一○四二),为知制诰。三年,拜枢密副使,与杜衍、范仲淹等主持庆历新政。四年,出知郓州。历知青、郑、蔡、河阳、并等州府。至和二年(一○五五),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即位,为枢密使。居二年,出判扬州,封祁国公,进封郑。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判汝州。二年,以左仆射、门下侍郎拜同平章事。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河南,改亳州。后因阻青苗法受责,求归洛阳养疾,不久即致仕。元丰六年卒,年八十。有奏议、安边策、文集等,今存《富郑公集》一卷。《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富弼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两宋名贤小集》卷四九《富郑公集》为底本,酌校他书引诗。另从《伊川击壤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五九九
富弼(一○○四——一○八三),字彦国,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天圣八年,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迁直集贤院、知谏院、史馆修撰。庆历二年,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曾两使契丹。次年,拜枢密副使。至和二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嘉祐六年,以母忧去位。英宗立,召拜枢密使,封祁国公,进封郑。熙宁二年,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时王安石用事,弼与之不合,求退,以同平章事出判河南,改亳州。复以诋青苗法被劾,以仆射判汝州。遂请老,拜司空,进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卒,年八十,赠太尉,谥文忠。弼谙熟边事,与范仲淹分主西、北边务,又尝与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有奏议十二卷、劄子十六卷等,今存《富郑公诗集》一卷。见《范忠宣集》卷一七《富郑公行状》,《东坡集》卷三七《富郑公神道碑》,《韩南阳集》卷二九《富文忠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三本传。
主要活动
- 103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监丞,以茂材异等中第,授监丞,知河南府长水县。
- 1030年-103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判官,用丞相李迪荐辟,签书河阳(河南孟州)节度判官。
- 1034年-1036年,河东路绛州新绛(山西新绛),通判,通判绛州,梅尧臣送别。
- 103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太子中允,授太子中允、直集贤院。
- 1037年-1038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山东东平),通判,本年王曾罢相,守郓州,荐任郓州通判。
- 103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推官,本日召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
- 104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判官,本日,改任监铁判官。
- 104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右正言;知制诰,改官右正言、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赐三品服。
- 104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本日升迁翰林学士,不拜。
- 104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枢密副使,正式受命为枢密副使。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尹洙有贺启。
- 104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宣抚使,为河北宣抚使,逢保州军乱,奉命压制。
- 1045年-1048年,京东西路郓州郓州(山东东平),知州,因钱明逸诬告结党,出为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
- 1049年-1052年,京东东路青州益都(山东青州),资政殿学士,加资政殿学士。
- 1053年-1054年,京畿路蔡州汝阳(河南汝阳),户部侍郎,加观文殿大学士、知河阳;以二府旧臣,迁户部侍郎。韩琦有贺。
- 1055年-1065年,河东路并州阳曲(山西太原),平章事,在刘沆的荐举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 1066年-1068年,京西北路孟州河阳(河南孟州),节度使,在河阳。为邵雍诗集作诗。
- 106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集禧观使,召还京师。有与李师中帖。
- 1070年,淮南东路亳州谯县(安徽亳县),知州,居亳州,养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5—1045
【介绍】:
宋兖州奉符人,字守道,一字公操,学者称徂徕先生。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历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迁镇南节度掌书记。丁忧,躬耕徂徕山下,教授《易经》。服除,入为国子监直讲,从学者甚众。庆历中,荐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作《庆历圣德颂》颂扬新政人物。旋通判濮州,未赴卒。为文有气,主张道统文统合一说,反对佛老和骈文。有《徂徕集》。
全宋诗
石介(一○○五~一○四五),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尝讲学徂徕山下,学者称徂徕先生。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释褐郓州观察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调南京留守推官,三年代父远官嘉州军事判官,旋以母丧归泰山。庆历二年(一○四二)召为国子监直讲。四年,擢直集贤院,不久通判濮州,未赴。五年卒,年四十一。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其中卷一至卷四为诗。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徂徕先生墓志铭》,《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石介诗四卷,以清光绪十年刊潍县张次陶藏影宋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五十五年燕山石氏刻本(简称石本),康熙四十九年徐肇显刻本(简称徐本),清乾隆五十七年剑舟居士钞校本(浙江图书馆藏,简称剑本)等。
词学图录
石介(1005-1045) 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尝讲学徂徕山下,学者称徂徕先生。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庆历二年召为国子监直讲,四年擢直集贤院。《宋史》卷四三二有传。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
全宋文·卷六一八
石介(一○○五——一○四五),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天圣八年登进士第,历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镇南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丁母忧归。居丧期间,开馆讲学于家乡徂徕山下,学者因称徂徕先生。庆历二年服除,召入为国子监直讲,主盟上庠。著《庆历圣德颂》,讴歌范仲淹庆历新政。变法旋告失败,介不自安,求放外,得通判濮州。未及赴任,于庆历五年卒。介为北宋颇具影响之思想家,师事孙复,推尊韩愈所倡之「道统」,力倡古文运动,排佛、老,反杨亿。自编其文为《徂徕集》,又著有《唐炮》、《三朝圣政录》、《易解》等。事迹见欧阳修《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宋史》卷四三二本传。
主要活动
- 1030年,进士
- 1030年-1032年,京东西路郓州(山东东平),郓州观察推官,举进士甲科,郓州观察推官
- 1033年,京东西路郓州(山东东平),郓州观察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在郓州观察推官任上
- 1034年-1037年,京东西路应天府(河南商丘),南京留守推官,郓州秩满徙南京,为南京留守推官
- 1038年,成都府路赴嘉州途中(四川),嘉州军事判官,南京秩满,以父年老,代父远官嘉州,遂任嘉州军事判官
- 1038年-1041年,成都府路嘉州(四川乐山),嘉州军事判官,节度掌书记,九月初,抵嘉州。介自南京留守推官循资为节度掌书记,由将仕郎超阶为朝奉郎。
- 104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国子监直讲,服除,召入国子监直讲
- 1043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太子中允,由杜衍之荐拜太子中允
- 1043年-104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国子监直讲,三月,吕夷简罢相,以杜衍代夏谏为枢密使。仁宗欲更天下弊事,而增置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入选。韩琦,范仲淹入京为副使。介大喜,称此为盛世,歌颂是其职也,于四月作《庆历圣德颂》,以范仲淹,富弼为“大贤”,而以“大奸”直斥夏竦。颂且出,范仲淹曰:“为此怪鬼辈坏之也。”韩琦曰:“天下事不可如此必坏。”孙复闻之,亦曰:“子祸始于此矣。”
- 1045年,京东西路兖州奉符(山东泰安),濮州通判,通判濮州,待次于徂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59
【介绍】:
宋建昌军南城人,字泰伯,世称盱江先生、直讲先生。仁宗庆历二年,举“茂才异等”不第。与范仲淹等友善,拥护“庆历新政”。倡立盱江书院,从学者常数百人。皇祐初,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历太学说书、权同管勾太学。以文章知名,通经术,素不喜《孟子》,极力排斥释道二教,重视农业生产。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全宋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衢州西安人,字国镇。仁宗朝进士。以诗名,与赵抃同邑相得,为山林之乐。神宗元丰三年,知筠州,政平讼理。时苏辙谪筠州,相与唱和。有《凤山八咏》、《山房即事十绝》。
全宋诗
全宋文·卷九九二
主要活动
- 1042年,进士
- 1080年-1083年,江南西路筠州(高安),筠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