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全宋诗
张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诚斋集》卷九八《张钦夫画像赞》作钦夫),号南轩(同上书卷七三《怡斋记》作乐斋),祖籍绵竹(今属四川),寓居长沙(今属湖南)。浚子。从胡宏学,与朱熹、吕祖谦为友。以荫入仕。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辟为书写机宜文字(《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二)。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汤思退用事,主和议,随父罢。乾道初,主讲岳麓书院。五年(一一六七),起知抚州,改严州。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寻兼侍讲,迁左司员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以事退职家居累年。淳熙元年(一一七四)起知静江府,广南西路安抚经略使。五年,除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七年卒,年四十八。有《论语解》、《孟子详说》、《南轩先生文集》等。事见《晦庵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诚斋集》卷一一六《张左司传》,《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张栻诗,以明嘉靖元年刘氏慎思斋刻《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其中诗七卷)为底本。校以明嘉靖缪辅之刻本(简称缪刻本)、清康熙锡山华氏刻本(简称康熙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八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栻(1133—1180)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曾任江陵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等职。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为南宋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一代学者宗师,著述甚丰。今存《南轩易说》等。作有《黄鹤楼说》文一篇,对黄鹤楼的各神传说、来源加以评论,论证“盖黄鹤名楼,以山得名也”,使黄鹤楼以山命名有了一个说法。又据王葆心考证,旧有“江汉亭”在“南楼蛇山间,绍兴中南轩先生张栻所建”。
全宋文·卷五七二一
张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后因避讳改字钦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迁衡阳(今湖南衡阳)。浚子。早年师事胡宏,隆兴元年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居父丧,服除,主讲于城南、岳麓二书院。乾道五年,因刘珙荐,除知严州。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忤时宰,出知袁州。退而家居累年,授徒讲学。淳熙元年,诏除旧职,知静江府、主管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公事。有善政,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求退,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与朱熹、吕祖谦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淳熙七年二月卒,年四十八。嘉定中赐谥曰宣,淳祐中从祀孔子庙。著作有《论语解》十卷(存)、《孟子说》七卷(存)、《南轩易说》(存)、《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一卷(存)、《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存)等。见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杨万里《张左司传》及《宋史》卷四二九《张栻传》。
主要活动
- 1163年-1168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
- 1169年-1170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知州,以补郡临遣,得复见皇上,接连论奏
- 1170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尚书吏部员外郎,自严州赴召
- 1170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兼权左右司侍立官,奏罢发运使职
- 1170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得对经筵
- 1171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左司员外郎,兼侍讲,开经筵,将《葛覃》篇,推广其事以进陈
- 1171年-1173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知州,以论近习张说,被命出知袁州
- 1174年-1178年,荆湖南路潭州(湖南长沙),知府兼安抚使,除旧职,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
- 1178年-1180年,广南西路静江府(广西桂林),知府,子焯病故,力请出广,遂除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
全宋诗
刘孝韪,字正夫。以荫入仕。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知温州(《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二六)。九年,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清乾隆《嘉兴府志》卷二五)。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检正诸房公事。五年,以兵部侍郎为诸路州军赏法详定官(《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六五、一四之一一)。
全宋文·卷五八一六
刘孝韪,字正夫,初以父荫入仕。乾道二年知温州,九年以直秘阁为两浙提举常平。淳熙元年七月,以职事修举除直徽猷阁。入朝,历检正诸房公事、中书舍人。官至兵部侍郎。见《宋会要辑稿》瑞异三之七、职官一之六五、职官一四之一一、职官六二之一九,《宋诗纪事》卷五六。
主要活动
- 1166年-1167年,两浙东路温州(温州),温州知州
- 1170年-1172年,江南西路抚州(江西省临川区),江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 1173年-1174年,两浙东路绍兴府(绍兴市),两浙东路提举常平等事
- 1178年-118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兵部侍郎
- 1179年-1182年,江南东路太平州(当涂),太平州知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5—1177
【介绍】:
宋济南人,寓居丹徒,字信道,号蠹斋。孝宗乾道二年进士。淳熙初,官至真州教授。工诗,文章不事雕绘。有《蠹斋铅刀编》。
全宋诗
全宋文·卷五八一九
主要活动
- 1166年,进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7—1181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祖籍寿州,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吕大器子。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参与重修《徽宗实录》,编纂刊行《皇朝文鉴》。博学多识,与朱熹、张栻等友善,讲索益精,时称东南三贤。为学主明理躬行,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先声。卒谥成,改谥忠亮。有《东莱吕太史集》、《历代制度详说》等。
全宋诗
吕祖谦(一一三七~一一八一),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学教授。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添差严州教授。六年,召为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主管台州崇道观。二年,参与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三年,召为秘书郎,兼职如前。重修《徽宗实录》成,迁著作佐郎。先是奉诏编类《皇朝文海》,六年,书成,赐名《皇朝文鉴》,除直秘阁,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八年,卒,年四十五。著有《东莱吕太史文集》十五卷、别集十六卷、外集五卷等,并辑有《近思录》。事见《东莱集附录》卷一《年谱》,《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吕祖谦诗,以宋嘉泰四年吕乔年刻、元明递修本《东莱吕太史文集》为底本。校以清胡凤丹辑《金华丛书》本(简称金华本)、清胡宗楙辑《续金华丛书》本(简称续金华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本),编为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五八六七
主要活动
- 1163年,进士、宏词科
- 1169年-1170年,两浙西路严州(浙江严州),教授,之官严州
- 1170年-1171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太学博士,以太学博士入对,对孝宗痛陈治国方略,有对札
- 1171年-1175年,两浙东路婺州(浙江婺州),秘书省正字,除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有谢政府启
- 1176年-1178年,两浙东路婺州(浙江婺州),秘书郎,归自会稽。孝宗重修《徽宗实录》,以李焘荐除秘书省秘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 1178年-1179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浙江杭州),著作佐郎,以有志于世,持论不阿,除著作佐郎兼史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归安人。莫君陈曾孙。孝宗时知仁和县,因鞭挞出入德寿宫而恃势虐民者,忤高宗吴皇后,遂谪一级。旋复挞一豪恶,又谪一级。未几,平江缺守,除院辖,以承议郎知平江府。
全宋诗
莫漳,字子章,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一○)。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仁和县,以不畏豪强,寻知平江府,未几罢(同治《苏州府志》卷五二)。十六年,由知信州移知均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由提举浙东常平放罢(同上书职官七三之六六)。
主要活动
- 1169年,进士
- 1172年-1173年,两浙西路常州(常州),常州知州
- 1174年,两浙西路平江府(苏州),平江府知府,十月到任
- 117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郎中
- 1188年-1189年,江南东路信州(上饶),信州知州,1189年11月放罢
- 1194年-1196年,淮南东路泰州(泰州市),泰州知州
- 1196年,两浙东路绍兴府(绍兴市),两浙东路提举常平等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9—1193
【介绍】:
宋抚州金溪人,字子静,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思弟。孝宗乾道八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少闻靖康间事,感慨金军侵辱,即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轮对陈五事,为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光宗时,知荆门军,创修军城,以固边防,甚有政绩。卒谥文安。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与熹通信论难,并会于鹅湖辩论。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有《象山先生全集》。
全宋诗
陆九渊(一一三九~一一九三),字子静,号存斋、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金溪(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授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未上,丁继母忧。六年,服除,改授建宁府崇安县主簿。九年,除国子正。十年冬,迁敕令所删定官。十三年,除将作监丞,为言者疏驳,还乡,讲学贵溪象山精舍。曾与朱熹会讲鹅湖,论多不合,理学自此分朱陆二家。光宗即位,知荆门军。绍熙三年十二月卒,年五十四。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赐谥文安。有《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语录四卷。其中诗一卷。事见《象山全集》卷三三《象山先生行状》、清杨希闵编《陆文安公年谱》,《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陆九渊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一三《象山先生集》(简称小集)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陆九渊(1139—1192) 字子静,自号"象山翁",学者尊为"象山先生",谥文安。抚州金溪人。南宋教育家、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乾道八年进士。在京师,"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每开讲席,学者群集,"户外屡满,耆老扶杖观听"。 与朱熹 "所学多不合",曾在鹅湖就 "理"与"气"大辩论,而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以为治学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能诗。《陆九渊集》中录存诗作一卷23首,有《象山先生全集》36卷。
全宋文·卷六一二七
陆九渊(一一三九——一一九二),字子静,号象山翁,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乾道八年登进士第,淳熙元年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调崇安县主簿。九年,以侍从荐,除国子正。迁敕令所删定官,转宣义郎,除将作监丞。后省疏驳,主管台州崇道观。开门授徒,从容讲道,环坐率一二百人,学者称象山先生。光宗即位,除知荆门军。通下情,断狱讼,严保伍,修城壁,人情晏然,郡中恬若无事,诸司交章论荐。绍熙三年冬十一月卒,年五十四。谥文安。九渊论学,主简易直捷,开心学之派。尝与朱熹会讲鹅湖,论辩多不合。朱以「道问学」为主,陆以「尊德性」为宗,理学遂有朱、陆二派。见杨简《象山先生行状》(《慈湖遗书》卷五),《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主要活动
- 1172年,进士
- 1174年-1181年,浙江杭州,主簿,至都下,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因继母去世未到任
- 1182年-1183年,浙江杭州,国子正,得旨与职事官,除国子正。秋初,赴国子监
- 1183年-1184年,浙江杭州,删定官,冬,迁敕令所删定官
- 1184年-1186年,浙江杭州,承奉郎,修宽恤诏令书成,改授承奉郎
- 1186年-1189年,浙江杭州,主管台州崇道观,得旨,主管台州崇道观
- 1189年,江西贵溪,知荆门军,寿皇内禅,光宗皇帝即位,诏知荆门军
- 1189年,江西贵溪,宣教郎,覃恩由宣义郎转宣教郎
- 1189年,江西贵溪,奉议郎,磨勘转奉议郎
- 1189年-1192年,江西贵溪,知军,有信寄朱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9—1182
【介绍】:
宋通州静海人,卜居溧阳,字大雅。崔敦礼弟。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孝宗乾道九年,以秘书省正字兼翰林权直。淳熙五年,再入院,以议更名学士院权直。八年拜中书舍人,加吏部侍郎,直学士院。性谨愿知大体,直宿递讲,所陈必剀切。有《通鉴要览》、《玉堂类稿》、《西垣类稿》、《制诲》、《监韵》及文集等。
全宋诗
全宋文·卷六一六四
崔敦诗(一一三九——一一八二),字大雅,敦礼弟。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绍兴三十年中进士第。历高邮主簿,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为秘书省正字、翰林权直。淳熙元年,除崇政殿说书,兼权给事中。五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学士院权直。六年,除著作郎,兼权吏部郎官,又兼崇政殿说书。七年,进国子司业,改权直学士院。八年拜中书舍人。淳熙九年卒,年四十四。敦诗博览强记,为文敏赡,著有《通鉴要览》、《制海》、《鉴韵》、《玉堂类稿》、《西垣类稿》、《铙歌鼓吹曲》等。见韩元吉《崔公墓志铭》(《南涧甲乙稿》卷二一)及《玉堂类稿》附录。
主要活动
- 1160年,进士
- 1173年-118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翰林学士,12月兼翰林权直
- 117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给事中
- 1178年-117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枢密院编修官
- 1179年-118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郎中
- 1179年-118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著作郎
- 1180年-118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国子司业
- 1181年-118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中书舍人,7月除詹事
全宋诗
吴宗旦,宜兴(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清嘉庆《宜兴县志》卷七)。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除大理评事(《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一)。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开州(同上书选举二二之一)。八年,入为刑部员外郎(同上书选举二二之四)。十年,迁大理少卿(同上书职官二四之三六)。光宗绍熙中出为广西提刑、江西提刑(同上书职官七三之七、食货二八之三○)。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同上书职官六之七一)。三年,以刑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宋中兴学士院题名录》卷二八)。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五八二七
主要活动
- 1160年,进士
- 1180年-118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刑部郎中
- 1182年-118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大理少卿
- 1184年-1185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大理卿,1185年7月放罢
- 1187年-1188年,成都府路嘉州(四川省乐山市),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89年-1190年,广南西路静江府(广西省桂林市),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90年-1191年,江南西路赣州(赣州市),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1191年8月放罢
- 1193年-1194年,淮南西路舒州(安庆市),舒州知州
- 1196年-1197年,两浙路临安(杭州),中书舍人
- 1197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翰林学士,11月除起居舍人,升兼权直
- 1197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刑部侍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4—?
【介绍】:
宋荣州人,字周彦。王梦易子。七岁能属文。十三岁丧父,哀愤深切,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其旨归。徽宗崇宁时,应能书,为首选。因上书论时政得失,下第径归,奉亲养志。后复举八行,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卒谥贤节。
全宋诗
全宋文·卷三一二一
主要活动
- 进士
全宋文·卷五八○一
主要活动
- 1173年-117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判鼓司
- 117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郎中
- 1176年-1177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军器少监,9月已在任。
- 1182年-1195年,浙江荆湖福建广南等路饶州/虔州(江西波阳县/赣州),浙江荆湖福建广南等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
- 1191年-1192年,江南东路徽州(歙州),徽州知州
- 1196年,江南东路昪州(待考),江南东路转运判官
- 1197年-1202年,江南东路昪州(待考),江南东路转运副使
- 1198年,两浙东路绍兴府(绍兴),绍兴府知府
全宋诗
王齐舆,字之孟,宁海(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崇安县(《南涧甲乙稿》卷九《荐崇安建阳两知县》)。历将作、司农丞、知鄂州,提点东川刑狱,枢密院检详文字。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为宗正少卿(《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三六)。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全宋文·卷五四一三
主要活动
- 1160年,进士
- 1185年-118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将作监丞
- 1185年-1187年,成都府路嘉州(四川省乐山市),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86年-1188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司农寺丞
- 1190年-1192年,潼川府路潼川府(四川省三台县),潼川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92年,江南东路饶州(波阳县),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7月已上任
- 1192年-1197年,两浙路临安(杭州),仓部郎中
- 1193年-119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
- 1195年-119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判军器监
- 1196年-1197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大理少卿
- 1198年-1205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宗正少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54
【介绍】:
宋楚州山阳人,字元渤。王资深子。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初诏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守起居舍人,擢知制诰。十年以权发遣吉州换邵武军。洪皓使金归,人无敢过其居,洋独与往来,为人诬告与闻洪皓欺世飞语,以直徽猷阁出知饶州。寓居信州,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善诗文,其诗极意镂刻,文章以温雅见长。有《东牟集》。
全宋诗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为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辟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为《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为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为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八六六
主要活动
- 1124年,进士
- 113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中书舍人
- 113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起居舍人,10月主管台州崇道观
- 113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郎中
- 113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校书郎
- 1139年-1140年,江南西路吉州(吉安),吉州知州,1140年7月17日知邵武军
- 1140年-1143年,福建路邵武军(邵武),邵武军知军
- 1147年-1148年,江南东路饶州(鄱阳县),饶州知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8—1174
【介绍】:
宋常州宜兴人,字立义,号荆溪,晚号惟心居士。徽宗宣和六年进士。调徽州推官。高宗绍兴十一年,累除殿中侍御史,在职仅两月,言事至三十章。因不肯附和秦桧,被劾落职。桧死,为直秘阁、知绍兴府,历知婺州。孝宗隆兴元年,拜参知政事,次年兼权知枢密院事。后与宰相虞允文、陈康伯不合,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卒谥惠简。有《圣传诗》及文集。
全宋文·卷四一五二
周葵(一○九八——一一七四),字立义,号惟心居士,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宣和六年进士。任监察御史,绍兴十一年徙殿中侍御史,在职两月,言事至三十章,且历举所行不当事凡二十条。历官司农少卿、知信州、江东提点刑狱公事、太常少卿、知湖州、权尚书礼部侍郎兼权给事中,知太平州。隆兴元年六月拜参知政事,次年加资政殿大学士致仕。淳熙元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圣传诗》二十篇、文集三十卷、奏议五卷。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三《周简惠公神道碑》。
主要活动
- 1124年,进士
- 1125年-1134年,安徽广德,推官,任广德推官
- 1135年,浙江杭州,监察御史,除监察御史
- 1135年,浙江杭州,殿中侍御史,进殿中侍御史
- 1136年-1138年,浙江杭州,司农少卿,除司农少卿
- 1139年,浙江杭州,太常少卿,除太常少卿
- 1139年-1141年,浙江杭州,殿中侍御史,复除殿中侍御史
- 1142年,江苏宜兴,知州,起知湖州
- 1143年-1155年,浙江湖州,知府,移知平江府
- 1156年,浙江杭州,礼部侍郎,过阙,除礼部侍郎
- 1156年,浙江杭州,礼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兼国子祭酒
- 1157年,浙江杭州,礼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兼权给事中
- 1157年-1162年,江西上饶,知州,出知信州
- 1162年,浙江杭州,兵部侍郎,被召,除兵部侍郎
- 1162年-1163年,浙江杭州,兵部侍郎兼权侍讲,兼权侍讲,授朝散大夫
- 1163年,浙江杭州,兵部侍郎兼权户部侍郎,兼权户部侍郎
- 1163年,浙江杭州,参知政事,奉诏以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 1163年-1164年,浙江杭州,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兼权知枢密院事
- 1164年-1166年,江苏宜兴,资政殿大学士,除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宵宫
- 1167年-1169年,福建泉州,资政殿大学士、知州,起知泉州
- 1170年-1175年,江苏宜兴,资政殿大学士,以大学士致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全宋诗
曹勋(一○九八?~一一七四),字公显,一作功显,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以恩补承信郎,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二三)赐同进士出身(《嘉定赤城志》卷三四),仍为武官。靖康之变从徽宗北迁,至燕山,受密旨间行诣康王。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至南京,以建言忤执政,出于外。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副刘光远使金,中途还,又充馆伴副使。未几,为报谢副使使金,十二年至金,得请还梓宫及太后。十三年,兼枢密副都承旨。十五年奉祠。二十五年,起知閤门事兼干办皇城司。二十九年,再为称谢副使使金。三十年,提举万寿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一、一四二、一四四、一五○、一五三、一七○、一八五)。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起提举皇城司(《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八二)。淳熙元年卒,年七十馀。遗著由子耜辑为《松隐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四十卷。事见《攻愧集》卷五二《曹忠靖公松隐集序》,《宋史》卷三七九有传。 曹勋诗,以《嘉业堂丛书》据旧刻本所刊《松隐文集》为底本,校以旧钞本(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四库本多残,且佚原书第十四卷(实佚大部分,卷中几首诗并入第十三卷),而旧抄本第十四卷亦与底本全异。因彼此都不明所自,兹将旧钞本第十四卷诗编为第二十四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二○○
主要活动
- 1123年,进士
- 1158年-11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枢密副都承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4—1183
【介绍】:
宋台州仙居人,字明可,号湖山居士。高宗绍兴二年进士。为秘书省正字,以不附秦桧,出为处、婺、越三州通判。后除殿中侍御史,力主高宗亲征。孝宗即位,历知婺州、绍兴、临安,累迁吏部侍郎。以刚直见忌,求去。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卒谥康肃。有《湖山集》。
全宋诗
吴芾(一一○四~一一八三)(生年据集中诗我生甲申岁),字明可,号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一三)进士,历删定官,秘书正字。以不附秦桧,罢。后通判处、婺、越三州,知处州。三十一年,召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户部侍郎,出知婺州。孝宗即位,知绍兴府,未几,召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以事提举太平兴国宫。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起知太平州。五年,改知隆兴府。六年,以年老奉祠。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十年卒,年八十。有《湖山集》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卷(本集附宋周必大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湖山集》十卷。《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吴芾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湖山集》为底本。参校民国李之鼎宜秋馆刊本(简称宜秋本)、《仙居丛书》排印本(简称仙居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五○
主要活动
- 1132年,进士
- 1132年-1138年,浙江杭州,县尉,是年登进士第
- 1139年-1141年,江苏苏州,录事参军,调平江府录事参军
- 1141年-1142年,浙江杭州,敕令所删定官,是年秋,除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
- 1142年-1144年,浙江杭州,秘书省正字,十一月,迁秘书省正字
- 1144年-1157年,浙江丽水,通判,因不附丞相秦桧,罢。七月,通判处州
- 1158年-1160年,浙江丽水,知州,丁外艰。服除,知常州,又改处州
- 1161年,浙江杭州,监察御史,六月,除监察御史
- 1161年-1162年,浙江杭州,殿中侍御史,十一月,行殿中侍御史
- 1162年,浙江杭州,户部侍郎,五月,权尚书户部侍郎
- 1162年-1163年,浙江金华,知州,六月二十四日,以集英殿修撰知婺州
- 1163年-1164年,浙江绍兴,知州、安抚使,八月,以左朝请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充两浙东路安抚使
- 1164年,浙江杭州,刑部侍郎,八月,除权尚书刑部侍郎
- 1164年,浙江杭州,给事中兼淮西宣谕使,九月十九日,迁给事中兼淮西宣谕使
- 1164年,浙江杭州,参赞军事,同月,罢宣谕司,为参赞军事
- 1164年,浙江杭州,吏部侍郎,十月十七日,改除吏部侍郎,洪适草制
- 1164年,浙江杭州,知府、安抚使,十一月二十六日,除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充两浙西路安抚使,洪适草制
- 1164年-1165年,浙江杭州,礼部侍郎,十二月五日,复为吏部侍郎。又下迁礼部侍郎
- 1165年-1166年,浙江仙居,敷文阁直学士,六月十九日,除敷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
- 1167年-1169年,浙江仙居,知州,春,起知太平州。
- 1169年-1170年,安徽当涂,知府,四月九日,有以徽猷阁直学士知隆兴府之命,辞免不允
全宋诗
曾怀(一一○六~一一七四),字钦道,泉州(今属福建)人,晚寓常熟,公亮曾孙。南渡初,以父任授和州乌江令。高宗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知淳安县(明嘉靖《淳安县志》卷九)。孝宗隆兴初知真州(明隆庆《仪真县志》卷五)。乾道二年(一一六六),为户部侍郎;五年,擢尚书;八年,拜参知政事;九年,除右丞相。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九。元卢镇《重修琴川志》卷八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四四二三
主要活动
- 进士
- 1154年-1160年,两浙路杭州(浙江省杭州市),两浙路提举市舶,1155年闰六月仍在任。
- 1163年-1165年,淮南东路真州(仪征市),真州知州
- 1164年-1165年,两浙西路苏州平江府(江苏省苏州市),两浙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 1165年-116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度支郎中
- 1166年-1168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户部侍郎
- 1168年-117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户部尚书
- 1170年-1171年,两浙东路婺州(金华),婺州知州
- 1172年-1173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参政,1173年10月除右丞相
- 1173年-117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宰相,1174年6月罢右丞相,提举太平兴国宫,7月复右丞相,11月又罢右丞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9—1180
【介绍】:
宋开封人,字纯甫,号海野老农。以父任补官。高宗绍兴三十年,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权知阁门事。与龙大渊朋比为奸,恃宠干政,广收贿赂,权势颇盛。坐事出为淮西副总管,徙浙东。乾道中升承宣使、节度使,后除开府仪同三司。用事近二十年,权震中外。有《海野词》。
全宋诗
曾觌(一一○九~一一八○),字纯甫,号海野老农,汴(今河南开封)人。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以寄班祗候与龙大渊同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即位除权知閤门事,出为福建、浙东总管。乾道七年(一一七一),迁承宣使。淳熙元年(一一七四),除开府仪同三司。七年卒,年七十二。《宋史》卷四七○有传。今录诗二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全宋诗
虞允文(一一一○~一一七四),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权知渠州。秦桧死,召为秘书丞,累迁礼部郎官。三十一年,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一九二),金兵南侵,参谋江、淮军事,大败金兵于采石。三十二年,充川陕宣谕使。孝宗即位,知太平州。除湖北京西宣谕使,改制置使,因反对和议,改知平江府。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召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迁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出为四川宣抚使,进封雍国公。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赐谥忠肃。事见《诚斋集》卷一二○《虞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三有传。
全宋文·卷四五八三
虞允文(一一一○——一一七四),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四川仁寿)人。初以父任入官,绍兴二十四年始登进士第,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入朝,历官秘书丞、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三十一年,奉命犒军采石,时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侵,而宋军主将未至,允文收合散众,勉励将士殊死战,遂获采石瓜洲之捷。次年,充川陕宣谕使。隆兴中,历知夔州、太平州,除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宣抚使,改制置使,知平江府,累官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乾道初,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任四川宣抚使。乾道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使。八年,授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同年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封雍国公。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谥忠肃。允文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每以知人鉴士为己任,所荐多为一时名臣。所著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等。见《宋史》卷三八三本传。
主要活动
- 1154年,进士
- 1158年-11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兵部郎中
- 1158年-11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秘书丞
- 1159年-116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
- 1159年-116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
- 1159年-116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郎中
- 116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尚书右司郎中
- 1160年-116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起居舍人,1161年5月试中书舍人
- 1160年-116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中书舍人
- 1161年-116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翰林学士,9月兼权直院1162年2月试兵部尚书
- 1162年-1164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兵部尚书
- 1163年,江南东路太平州(当涂),太平州知州
- 1164年,两浙西路平江府(苏州),平江府知府,十月到任
- 1164年-1165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参政,1165年8月罢参政,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 1164年-1165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枢密副使,12月除同知枢密院事
- 1167年-117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枢密使,1169年6月除枢密使1172年2月除左丞相,9月充四川宣抚使
- 1169年-117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宰相,1172年2月除左丞相,9月罢左丞相充四川宣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