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谢荐举启(一) 南宋 · 范成大
古者荐才而未始有法,今则立法而不胜其私。
谢荐举启(二) 南宋 · 范成大
轩眉席次者,非势则利;
缩手袖间者,惟孤与寒。
谢荐举启(三) 南宋 · 范成大
一言而期鬷蔑,历盼而识孟嘉。
谢荐举启(四) 南宋 · 范成大
前以三鼎,后以五鼎;
人有一天,我有二天。
与州郡启(一) 南宋 · 范成大
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贯神明指顾之间;
千夫有浍,万夫有川,兴废坏笑谈之顷。
与州郡启(三) 南宋 · 范成大
朝夕论思,皆尧舜禹汤文武之道;
雷霆号令,有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与州郡启(四) 南宋 · 范成大
天子畿方千里,刺史入为三公。
与州郡启(五) 南宋 · 范成大
将如苍生何,无踰老臣者。
回楼大防末甲头名取放启(1163年) 南宋 · 范成大
琼杯偶缺,初惊一字之难;
金榜昭垂,果下六符之敕。
贺张魏公启(1163年) 南宋 · 范成大
负三纪倚重之望,节彼南山;
明一生忠义之心,有如皦日。
到蜀谢启(1175年) 南宋 · 范成大
既来万里,敢计一身。
谢改官启(1193年) 南宋 · 范成大
聚精会神,方图国家之多难;
振景拔迹,乐育天下之英才。
燕安南使自叙 南宋 · 范成大
妙千八百国诸侯之选,独分正于南邦;
耸二十五城督府之尊,特序宾于东道。
桂海虞衡志序(1175年) 南宋 · 范成大
始余自紫薇垣出帅广右,姻亲故人张饮松江,皆以炎荒风土为戚。
余取唐人诗,考桂林之地,少陵谓之宜人,乐天谓之无瘴,退之至以湘南江山胜于骖鸾仙去,则宦游之适,宁有踰于此者乎!
既以解亲友而遂行。
乾道九年三月既至郡,则风气清淑,果如所闻,而岩岫之奇绝,习俗之醇古,府治之雄胜,又有过所闻者。
余既不鄙夷其民,而民亦矜予之拙而信其诚,相戒毋欺侮。
岁比稔,幕府少文书。
居二年,余心安焉。
承诏徙镇全蜀,亟上疏,固谢不能。
留再阅月,辞勿获命,乃与桂民别。
民觞客于途。
既出郭,又留二日,始得去。
航潇湘,绝洞庭,溯滟滪,驰驱两川,半年达于成都。
道中无事,时念昔游,因追记其登临之处与风物土宜,凡方志所未载者,萃为一书,蛮陬绝徼见闻可纪者,亦附著之,以备土训之图。
噫!
锦城以名都乐国闻天下,余幸得至焉,然且惓惓于桂林,至为之缀缉琐碎如此,盖以信余之不鄙夷其民,虽去之远,且在名都乐国而犹弗忘之也。
淳熙二年乙未长至日,吴郡范成大至能书
⑴ 《桂海虞衡志》卷首,四库全书本。又见《方舆胜览》卷三八,《粤西文载》卷五一,《古今游名山记》卷一四,《皕宋楼藏书志》卷三四,《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四四,《静嘉堂秘籍志》卷二○,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一一。
菊谱自序 南宋 · 范成大
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说以谓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烨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虽寂寥荒寒,而味道之腴,不改其乐者也。
《神农书》以菊为养性上药,能轻身延年,南阳人饮其潭水,皆寿百岁。
使夫人者有为于当年,医国庇民,亦犹是而已。
菊于君子之道诚有臭味哉!
《月令》以动植志气候,如桃桐辈直云「始华」,而菊独曰「菊有黄华」,岂以其正色独立,不伍众草,变词而言之欤!
故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至陶渊明尤甚爱之,而菊名益重。
又其花时,秋暑始退,岁事既登,天气高明,人情舒閒,骚人饮流亦以菊为时花,移槛列斛,辇致觞咏间,谓之重九节物。
此虽非深知菊者,要亦不可谓不爱菊也。
爱者既多,种者日广。
吴下老圃伺春苗尺许时,掇去其颠,数日则歧出两枝,又掇之。
每掇益歧,至秋则一干所出数百千朵,婆娑团栾,如车盖熏笼矣。
人力勤,土又膏沃,花亦为之屡变,顷见东阳人家菊图多至七十种,淳熙丙午范村所植正得三十六种,悉为谱之。
明年将益访求它品,为后谱云。
按:《菊谱》卷首,百川学海本。
梅谱自序 南宋 · 范成大
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
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
余于石湖玉雪坡既有梅数百本,比年又于舍南买王氏僦舍七十楹,尽折除之,治为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
吴下栽梅特甚,其品不一,今始尽得之,随所得为之谱,以遗好事者。
按:《梅谱》卷首,《百川学海》本。
成都古今丙记序(1177年) 南宋 · 范成大
《前记》,赵清献公作于熙宁七年甲寅,凡三十卷。
蜀之始封及分野,梁、益州,剑南,西川,成都府属郡县得名之所自,废置因革之不同,考之详矣。
后八十七年,当绍兴三十年庚辰,王恭简公续为之记,有辨其差误,附益其未载者。
二记今皆具在。
《续记》之成,距今才十有八年,虽事之当书者不至甚夥,然恐自是日月寖久,来者难考,乃蒐耳目所及者继书之,名曰《丙记》。
其二记已载者,皆不重出云。
姑苏同年会诗序(1190年) 南宋 · 范成大
进士科始隋,盛于唐,本朝因之。
偕升者谓之同年。
衣冠之好,由来尚矣。
唐人尤憙期集,燕设之名,亡虑十数,而曲江大会,长安坊市为半空,天子至御楼以观。
当此时,通榜之士,意气相予甚厚,否则有紫陌青云之讥。
本朝略去浮侈,但存闻喜一燕而为之,同年之制则加详焉。
既朝谢,揆日集贡院,奉赐第录黄于香案,列拜庭下。
礼毕,更以齿班立,四十以上东序西乡,未四十西序东乡。
推年最长若最少者各一人升堂,长者中立南乡,少者下立北乡。
春官吏赞拜,少者拜;
又赞答拜,长者洎两序皆再拜,谓之拜黄甲,叙同年。
所以明章风期,笃叙事契,委曲之意,过唐远矣。
士大夫宁得轻负此意,恝然云散,异日相视,如涂之人乎?
绍熙改元,建阳袁起岩、张元善俱使浙西,始以岁五日会同年之在吴下者于姑苏之台,登临胜绝,倾倒情素,献酬乐甚。
赋诗相属,州里传写,一夕殆遍。
好事者杂然高赞,以为《伐木》之诗也。
起岩谓仆尝洿春闱,属为序引。
仆时位下,渠足数!
独以亲见诸公贵名之起,又嘉二使君能修旧好,略记团司故实,以代扬觯之词。
使凡号称同年者,闻风动怀,增重名义,或于雅道小有补焉,非直为一觞一咏设也。
二月望日,石湖范某书
庭下:原无,据「又见」诸书补。
⑴ 《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二九。又见《吴都文粹续集》卷四,《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六,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章专三五二,《范成大佚著辑存》第一六七页。
水利图序 南宋 · 范成大
窃谓天人之理必相因,而其力亦常相半。
人事已十五六,则其不可奈何者当归之天。
在人者未尽,不幸遭遇,便谓天实为之,此不待智者知其不然。
盖尝与老农计之,欲为救灾捍患之术,其大概有二:曰作堤,曰疏水。
其小概一:曰种茭。
今之塍岸,率去水二三尺,人单行犹侧足,其上坎坷断裂,累累如蹲羊伏兔。
佃户贫下,至东作时,举质以备粮种,其势无馀力以及畚锸之工。
妇子持木杴,探污泥,补缀缺空,累块亭亭,一蹴便陨。
谓之作岸,实可怜笑。
虽殚力耕耘,而不念四维之不足恃,秋水时至,相以飘风,莫之障防,与江湖同波,农人转徙而他。
明年或罢归业,或召新租,事力愈薄,卤莽增甚。
长民者不为检校,没世穷年,永为旷土。
今宜考绍兴二十八年来被水之由,其边邻湖瀼,土人所谓搭白之处,增筑长堤,使高五六尺,基广七八尺以上。
秋冬之交,横潦轧源,手足所及,土皆可取,阅春夏半年,至秋雨风潮,土已坚定,草茅生之,可恃为安。
较之临时补缀,相去远矣。
至于夫力,则同顷共利者不殊。
如一顷之田,南高而北下,水必先自北入。
北边有田之人,固当悉力,三边众户亦合并工。
夫有田无岸,水平入之,辄复罪岁,诚可太息。
盖作堤之说如此。
昆山之田,号为下湿。
数十年前,十种九涝。
自赵霖凿吴松江积潦,三十年来,岁无荐饥。
今吴松之利自若,而邑中诸港,颇有堙郁之处,一二里间,断绝有之。
今宜行视,凡出水之港,皆决而疏之,使水得肆行无留。
用工甚少,效验立见,而堤岸始为田用。
盖疏水之说如此,江东圩埂高厚,如太府之城,舟行常仰视之,并驱其上,犹有馀地。
至水发时,数十百围,一时皆破,其有茭葑外护者,往往独存。
盖其纷披摇曳,与水周旋,而不与之忤。
比其及岸,已如强弩之末,往怒尽霁。
茭之能杀水如此。
昆山附田,故皆有茭葑。
近岁骑军就牧。
斩刈殆尽。
陂泺漫生之茭,不可以顷亩计,独令赦,附堤者犹不乏。
军兴,宜兴主将通知利害,明立表识,使樵斤无得过此。
茭所不产处,即置葑田附之。
三说具举,无遗策矣。
此非有隐情奥理,待探赜而知。
州县属吏有解事者,使躬行阡陌,不三日间,利害皆在目,今诚因农隙,稍捐仓粟以助作者,此命一下,见其欢然翕从,指顾而成矣。
菊谱后序 南宋 · 范成大
菊有黄白二种,而二黄为正。
洛人于牡丹独曰花而不名,好事者于菊亦但曰黄花,皆所以贵珍之故也。
《谱》先黄而次白。
陶隐居谓菊有二种。
一种茎紫气芳,味甘叶嫩,可食。
花微小者为真。
其青茎细叶,作蒿艾气,味苦花大,名苦薏,非真也。
今吴下惟甘菊。
一种可食,花细碎,品不甚高,馀味皆苦,白花尤甚,花亦大。
隐居论药既不以此为真,后复云白菊治风眩。
陈藏器之说亦然。
《灵宝方》及《抱朴子》丹法文悉用白菊,盖与前说相抵牾,今详此。
唯甘菊一种可食,亦入药饵,馀黄、白二花虽不可茹,皆可入药。
而治头风则尚白者。
此论坚定无疑,并附著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