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与直讲史侍郎 南宋 · 王十朋
某辄有少禀:皇子初建,天下拭目以观盛德。
郎中直讲以正人端士居师友之职,宜以经术正其心,以古今治乱兴亡之迹为之劝戒,养成器业,以副一人付托之意。
如作诗一事,乃书生气习,于道德亡补,姑可置之。
旧日篇章尤不宜播之于外,恐为人所议。
凡百要须慎重,庶无悔吝。
某蒙建王顾遇不浅,且辱郎中厚知,辄献区区,幸恕狂妄冒渎之罪。
与宰相乞外任 南宋 · 王十朋
某仰沐陶镕,备员中秘,虽妻孥相随窃食,而二弟皆在乡闾,累重家贫,难以提挈,于某私计实为不便。
欲乞在外差遣,以敦手足之爱,伏望钧慈特赐敷奏。
再与汤右相 南宋 · 王十朋
某前日面投劄子,以私计不便,欲乞陶铸在外差遣,未蒙敷奏。
切念某所乞实非得已。
今主圣臣贤,朝廷清明,多士弹冠,咸谓时不可失。
况馆职最为清选,某以不才,窃食其间,岂所愿去?
实缘私计有所不便。
兼贱躯自八月间得肺疾,至今痰嗽不除,亦欲就外,以便医药。
伏乞钧慈早赐敷奏,得一外任或岳祠差遣,不敢有择,庶俾一门俱受保全之赐。
干冒钧严,某下情亡任激切战惧之至。
辞建王 南宋 · 王十朋
某比蒙误恩,备员小学教授,曳裾半载,仰沐王慈,顾遇有加,感激无地。
第愧不才,殊无毫发之补。
今朝廷择贤而代,舆论咸称得人。
三观察天资俱粹美,佩服义方,学问日进,兹复得贤模范,顾未易量,剧为赞喜。
某比屡求去未获,今复滥迁,闻命惊惧。
方力辞免,无繇躬诣王屏禀违,下情无任依恋之至。
辞三观察 南宋 · 王十朋
某获与游从,已违半载,自愧不才,略无所补。
遽成违远,剧用瞻依。
教授刘国博老成醇厚,盖佳士也。
师友得人,尤为助喜。
某滥迁小著,方此力辞,面别无从,敢冀仰体王慈,力学自爱,勉修忠孝,上报君亲。
某不胜区区之祷。
与陈左相辞免除著作佐郎 南宋 · 王十朋
某伏准省劄,除某为著作佐郎。
仰沐钧陶,感激亡地。
某比缘私计不便,屡入劄子,乞外差遣,未蒙敷奏。
今求去得迁,闻命惊惧,不能自已。
欱乞钧慈曲赐矜恤,特与奏闻,以寝新命。
庶使愚分稍安,获逃罪戾,不胜万幸。
与陈左相辞免除命乞外任 南宋 · 王十朋
某昨曾冒渎钧严,辞免除命,实缘求去未获,骤得美迁,心不遑安,非敢矫激。
虽小官不当辞职,在前辈亦有故事。
伏望钧慈特赐敷奏,仍乞检照某十月内乞外任劄子,并赐施行。
再与陈左相 南宋 · 王十朋
某昨再渎钧严,辞免除命,伏蒙钧旨,以某官不当辞,不与敷奏。
某有怀未尽,须至再陈。
窃谓小官虽不当辞,在前辈亦有故事。
至和、嘉祐间王荆公召除馆职,及命修起居注,皆力辞不受。
当时非独在下者能辞,在上者亦容其辞。
荆公虽立朝事业不满人意,至辞受之际,君子不以为非。
世谓王荆公辞小不辞大,司马温公辞大不辞小。
荆公辞小固无可议,不辞大则为可罪。
温公不辞小者,但谓小不必辞,不谓小不当辞。
绍兴初,张侍郎子韶为著作,亦以求去得迁,辞至五六,遂得外任。
惟秦太师当国,不容士大夫辞职及求去,习以成风,遂至今日,有辞免者则以为立异,有求去者则以为沽名。
但云官不当辞,不问事之可辞,殊不知古人进退辞受,惟问义理如何,前辈故事,不问官职高下。
某今来所辞,实缘求去未获,骤得美迁,心不遑安,非敢矫激。
伏惟仆射相公以道义事君,以忠恕待下,念某以私计不便而求去,以求去得迁而力辞,曲赐矜怜,特与敷奏。
仍乞检照某十月内节次乞外任劄子,并赐施行。
与宰相论灾异 南宋 · 王十朋
某谨按《春秋》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庚辰,大雨雪。
周之三月,即今之正月也。
《谷梁》曰:「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故谨而日之」。
刘向曰:「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电既已见,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也」。
雷电,阳也。
雨雪,阴也。
雷出非其时者,是阳不能闭,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
今月十五日戊子,大雨雪,而雷声继作,识者忧之。
春秋之时八日有变,而圣人书之以为异,今一日之间,雷雪并作,其为灾异,比春秋为尤甚。
雷作而雪止,是阳能胜阴也,雷作而雪益甚,是阳不胜阴之明验也。
恭惟主上仰畏天变,俯恤民隐,放房钱以宽细民,遣郎官以决滞狱,固宜德之动天,不俟终日。
然而积雪不消,止而复作,逮今且十日矣,岂应天当以实,而小惠不足以弥灾耶?
某窃谓《春秋》所书,必有事应,先儒「阳不能闭,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之语,不可不察。
夫阴为夷狄、为小人、为宦官女子、为群邪壅蔽,上塞下聋之患。
天心仁爱吾君,出灾异以警戒之者,其在乎此。
仆射相公居燮调之任,当任贤退不肖之责,愿以《春秋》灾异之说为上力言之,进君子,退小人,内修阙政,外备强虏,开辟言路,以通下情,闭阴纵阳,以弥天变。
勿以天道为远,圣人之言为悠悠而不之畏也。
某比因轮对狂妄,日虞罪戾,固宜钳口结舌,不言时事,而犹敢及此者,盖区区忧国之心不能自已。
以无路而告吾君,不可以不告吾相。
虽由此获罪,固所不辞。
干冒钧严,下情无任皇惧之至。
与汪侍御(一) 南宋 · 王十朋
某窃闻虏人千乘万骑,南牧中原,迁都汴京,窥伺淮甸,中外汹汹,咸以靖康覆辙为忧。
况侍御长风宪,任言责,其忧国之心当如之何?
某采之舆论,咸谓禦敌之策,莫如用人,而人才可为今日用者,莫如张和公、刘太尉。
刘已易镇京口,亦可以当一面矣。
和公虽放令自便,而犹未起废。
伏闻侍御前日尝于榻前论荐人才,而属意和公,士夫传闻,莫不相庆。
第不知果能上回天听否,亦尝指其姓名而力言之否?
如天听犹未回,侍御或未指其姓名,当率诸公再对,极力荐之。
如古人之进贤,不进不已。
主上好谋能听,侍御言听谏行,第恐不言,不患不受。
万一不从,则去就当自此决,不可微启其端而遽然中辍也。
某窃谓今日急难之际,人主正当弃瑕用才,人臣亦当弃平日之所恶,而荐可用之才。
今之人才固有可用者矣,然往往不能无过,朝廷以其常经则后台谏论列而不敢用。
某区区之意,欲侍御首以弃瑕用才之说上告吾君,且云虽经台谏论列而才可用者,仰大臣侍从荐之,不以过而废才。
侍御既以身率之,诸公必从而和之,明天子必从而听之。
如是则人才辈出,可以制千里之难,虏虽强且逼,有不足忧者矣。
今日可言者无如侍御,当言者无如侍御。
某误受侍御之知,是以敢进刍荛之说,以为开陈献纳之助。
伏望采而用之,以幸天下。
与汪侍郎(二) 南宋 · 王十朋
某昨晚与冯员仲同诣台屏,不获瞻望,第深景仰,即日伏惟台候万福。
某迫切之恳,仰沐台念,前已蒙庙堂相许,朝夕俟命。
昨得薛季益报又稍迟,似闻左揆之意,谓王嘉叟方去,不欲又将某文字上。
嘉叟以上书而出,某以私计丐祠,事体不同。
兼自去冬屡请,至今未遂。
丞相爱惜士类,意固甚善,然君子爱人以德,与其留之以窃禄,不如使其善去以保全之。
况某晚进不才,在稠人中最为碌碌,进退去留,不足以为多寡。
今诸公求去皆遂其欲,何苦于某乃独作难!
某于要路诸公无一可告者,惟侍郎丈矜怜有素,故不免喋喋以告。
切望早赐一言,以赞其决,庶令寒贱免致颠隮。
戴德之诚,宁有穷已?
与二相乞祠 南宋 · 王十朋
某自去冬以私计不便,及苦痰嗽之疾,欲乞岳祠,以便医药。
节次入劄子及屡尝面禀,虽已蒙钧诺,至今犹未获命。
当圣贤相逢,群才并进之日,某备员佐著,事简职清,岂不愿留以苟寸禄?
实缘久苦贱疾,有妨职事,私心迫切,不能自已。
欲乞钧慈速赐敷奏,陶铸岳祠差遣一任。
感戴无穷,某下情无任激切恳祷之至。
与张佐司(1171年) 南宋 · 王十朋
比闻盗窃枢柄,甚于阳虎取宝玉大弓。
公首摧其奸,与先正忠献公斩范琼、曲端等何异?
天下无贤愚远迩,莫不称快,知大贤之有后,况我辈耶!
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真可为社稷贺也。
某卧病半年,日与死迫,忽被误恩,已力辞免。
更望力赐一言,俾遂所请,甚幸甚幸。
与虞丞相 南宋 · 王十朋
某抱病卧家,久废朝谒,懵然不知时事。
昨晚忽闻左司张栻差知袁州,不觉惊骇。
朝廷除授固自有意,非某所得知,第以栻之学问操履,举皆过人,在今朝列,少见其比。
使之密侍经幄,必能以直道启迪圣君,使之治剧剸烦,亦能处纷扰而不乱。
况其直声已著,中外称贤,一旦外除,有识无不短气。
朝廷举内修外攘之政,正当爱惜人才,相公以道事君,尤宜留贤自助。
敢乞于榻前力赐主张,令栻且留旧职,庶几释中外之疑,伸善类之气。
某素蒙相公知遇,常愿少效涓埃。
属以疾病侵陵,亡从躬伸贱悃,区区之心不能自已。
辄此禀布万一,伏乞钧察。
上太守李端明(1137年) 南宋 · 王十朋
某尝读前史,窃知李氏为天下甲门,世生大贤,角立杰出,皆天人也。
自昔周柱下史先天地而生,指木为姓,博古知今,而道德为吾圣人之师。
东都太尉禀元精之气,正色在列,杀身成仁,而节义为人臣之冠。
唐翰林应长庚之梦,世号谪仙人,立马万言,而文章为天下之法,孰谓其非天人耶?
其间又有以声名自高,而天下有被其收接者,如登龙门;
隐居求志,而天下望其出仕者,如睹景星。
至若出秉旄钺,如临淮之元勋;
入总台衡,如卫公之风采者,皆卓然为一代之名臣,中兴之贤佐,其风流馀韵,足以起万世之耸慕。
某故曰李氏天下之甲门,而数公者真天人也。
迨我国朝二百年间,宗工钜儒,背项相望,而李氏之门最号得人。
有若文靖公在咸平、景德间,公忠直亮,深虑远识,尝戒王文正公与北虏和亲之议,断然有先见之明,天下至今称为贤相。
有若文定公在天禧、乾兴间,慷慨立朝,义形于色,尝伸救寇莱公之祸,以手板击奸邪,天下至今目为正人。
有若紫薇舍人在熙宁间,居代言之任,力持风裁,虽贬黜而气不挠,与苏、宋齐名,天下至今有三舍人之号。
有若大丞相在政和间危言谠论,耸动四方,及重华受禅之际,垂绅正笏,不动声气而大议决,天下至今赖为社稷臣,而苍生犹冀其复起。
有若尚书公当靖康之难,得主辱臣死之义,力抗腥膻,碎首裂额而愤骂不绝,英烈言言,与赫日秋霜争严,艰难以来一人而已。
天下至今称为烈丈夫,而知与不知莫不为之流涕。
仰惟明公以英伟之才,刚方之气,挺生华裔,为当世羽仪,被遇三朝,终始一节。
乃者上方兴衰拨乱,任贤使能,日不暇给,起明公于均逸中,付以喉舌之任。
公卿大夫相与贺于朝,韦带布衣相与贺于下,咸谓明公体道德如柱下史,尚节义如汉太尉,工文章如唐翰林。
立天子前,披陈利害,论列可否,在廷竦慄,明公之谏诤,固不在谏议勃之后也。
屡典名藩,皆著声绩,奸赃望风解绶而去,明公之威声固不在河南尹之下也。
至如临淮、卫公之勋烈,文靖、文定之事业,皆明公之所优为者。
诗人诵召虎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然则,明公岂非所谓天人者耶?
然朝廷方视明公之出处以为安危之系,天下方视明公之进退以为治乱之分,夷狄问明公之安否而为之叛服,奸邪伺明公之行藏而为之喜惧。
舆议皆谓明公匪朝伊夕,正台鼎之司,慰苍生之望,中兴之功,指日可期。
今乃力辞柄任,出牧侯藩,虽一方得卧治之贤,而天下郁具瞻之望。
窃料明公固难久屈于此也。
某蓬荜一贱生尔,自总角闻先生长者称颂明公盛德伟望,殆非一日,第恨生居遐陬,自处卑贱,邈无进见之阶。
今幸明公父母吾桑梓之邦,适符夙昔景慕企仰之诚。
比者千骑入境,道由僻邑,而某遂得与田夫野老奔走争先,瞻望于车尘马足间,已足少偿素愿矣。
然未获进拜黄堂,亲承謦咳之馀,少窥大人君子之高致。
不日明公入秉洪钧,则某于此时当抱无穷之恨矣。
是以不介于人,不谋于龟,朝斋而裁书,莫沐而修刺,曳裾麾戟,冀一瞻芝宇,退当誇大,自谓今日得见天人也。
代曾尉上陈安抚 南宋 · 王十朋
太山北斗,十年怀景仰之勤;
白日青天,一旦快清明之睹。
实自夤缘之幸,靡由媒介之先,行遂凫趋,预深雀跃。
恭惟某官学师孔孟,才亚卿云,风流号当世无双,声望居缙绅第一。
日光玉洁,文章腾万丈之辉;
凤翥龙蟠,翰墨扫千军之敌。
早收巍第,荣历显途,赤心备竭于三朝,白首克全于一节。
荐更中外,并著恩威。
将命外台,茂荆潭之治绩;
分符重镇,蔼吴越之休声。
何所至之有闻,盖无施而不可。
咸望有为于今日,自期无愧于古人。
方驰赫赫之声,俄起营营之谤。
唐室赖宣公之议,克济艰难;
汉庭忌贾谊之才,遽罹谴责。
舆议咸称其屈,士流尤为不平。
稍息人言,卒回天听。
脱风涛于异域,寻松菊于故园,职姑领于真祠,官未还于旧物。
优游里巷,颐养年龄。
门多长者之车,座有贤人之榻。
量包海岳,挠不浊而澄不清;
节贯冰霜,穷益坚而老益壮。
然当宁方兴衰而拨乱,岂旧臣可置散以投闲?
矧鼎席之尚虚,想宸襟之素注,必起渭滨之大老,式慰海隅之苍生。
宰相以镇抚四夷,况我有种;
丈夫当扫除天下,非公其谁。
无惮趣装,行膺赐召。
如某者箕裘冷族,蓬荜寒生,思不坠于家声,谩力勤于学业。
始由经术而获选,终用词章而决科,名再上于贤书,计始偕于吏部。
备员海邑,雅怀慕蔺之诚;
易尉仙邦,遂有依刘之幸。
自惭樗散,实赖帡幪。
欲脩吾道以致君,盍就大人而正己?
去先圣之既远,非通儒其孰归?
点也何如,方起「舞雩」之咏;
参乎不敏,预怀避席之惭。
仰祈先达之见知,庶俾后生之有赖。
望尘伊迩,颂德尤勤。
执贽宾庭,行当尽门弟子之礼;
投缄记室,先展事贤大夫之诚。
代曾尉答交代 南宋 · 王十朋
备员小邑,考未一书;
承命大贤,任俄两易。
仰叹高风之难继,俯惊琐质之何堪,敢惮驱驰,第从鞭策。
恭惟某官家传忠义,天赋材猷。
门地素高,早联姻于卿相;
仕涂初筮,聊隐迹于江山。
宣北部之馀威,继南昌之雅韵,精神不动,曹务自清。
朱轓皂盖,乃贤主人;
黄门紫枢,有真知己。
虽曲从于引避,宁又致于淹徊,固宜绾爵于天朝,何至易官于海峤!
舍鹤溪之旧治,寻雁荡之胜游。
白面红颜,姑作神仙之隐;
金章紫绶,伫期台阁之荣。
士论素期,舆情共祝。
如某者箕裘冷族,笔砚寒生,二十年劳苦而末第始尘,数百里崎岖而小官初效。
去何速也,期不待于及瓜;
行或使之,坐宁容于煖席。
犹喜不才之质,获承既治之馀。
自西徂东,而何敢惮劳;
以此易彼,则固已多幸。
方图趋拜,遽辱缄封,究观礼意之勤,益佩恩私之厚。
仰攀懿躅,顾续貂之愧虽多;
遐想高标,而睹凤之心已快。
代谢同文馆解 南宋 · 王十朋
束书千里,不尝太学之齑盐;
战艺三场,偶缀同文之龙虎。
齿发类贾生之少,姓名居杜牧之先,揣分何堪,抚心知愧。
窃以学者幸朝廷之偃武,吾皇欲天下之同书。
思祖宗名馆之因,广华夏得人之路。
收拾贤关之遗士,网罗圣代之弃才。
为选最艰,荐名无几。
方叹蓬瀛之难到,岂知樗栎之兼收!
如某者海角鲰生,荜门贱士,业乏箕裘之素,家无诗礼之传。
七岁知书,赖有择邻之慈母;
三冬务学,屡求解惑之贤师。
技专习于雕虫,志必期于中鹄。
偶遇诏音之下,复更科举之条。
虽章句宿儒,亦习凌云之赋;
纵风骚大手,必通拾芥之经。
惊鼠技之已穷,取麟书而谩习。
欲慕武、崔之驰辩,不容游、夏之措辞,益加记诵之功,稍悟谨严之旨。
董仲舒潜心大业,粗明一王;
玉川子独抱遗经,欲束三传。
辞亲梓里,鼓箧帝都,深期厕迹于何蕃,庶获授经于韩愈。
操矛入室,对多士而气骄;
血指汗颜,望成均而胆落。
战之罪也,心实耻之。
虽出门无啮臂之盟,然题柱有还乡之誓,抱玉效卞和之泣,焚舟起明视之惭。
一鼓作而再鼓衰,人疑必败;
小敌怯而大敌勇,天使其成。
不烦三献之劳,辄幸一名之预,恩踰望外,喜溢颜间。
伏遇某官炎汉相门,括苍多族,驰所至有声之誉,蕴无施不可之才。
出为五马之贵侯,来继三贤之高躅,梦草起谢公之兴,吹笙寻子晋之游。
民歌恺悌之风,士被作成之赐。
遂致青衿之小子,稍知黄卷之古人,仰荷陶镕,偶膺荐擢。
某敢不勉修事业,早赴功名,收一第于少年,慰双亲于未老,报天子恢儒之德,酬使君在泮之恩。
嗅梅蕊于江头,早知春信;
折桂枝于月窟,行带天香。
代谢乡解 南宋 · 王十朋
棘闱战艺,英髦多阙里之徒;
贡籍标名,寒贱缀卜商之列。
滥中披沙之选,深怀负刺之惭。
窃以朝廷当投戈讲艺之秋,圣主起侧席求贤之念,专尚诗书之技,不求鞍马之功,羽干服蛮貊之邦,俎豆压腥膻之气。
贤关新辟,洋洋乎东汉之风;
乡饮盛行,易易也成周之化。
既广育才之路,载更取士之科。
风骚如屈、宋者,不废明经;
儒雅若宽、洪者,亦兼用赋。
得凛凛大奇之士,有多多益辩之才,无一不长,所施皆可,斯足副有司之举,庶能为盛世之光。
如某者白屋寒生,青衿小子,夙被父兄之训,获从师友之游,期头角之稍疏,望箕裘之必大。
欣遇圣旦,在贾生未冠之年;
欲充国宾,无杜甫如神之笔。
识陋井中之小,文窥管内之班。
谩同孔鲤之趋庭,屡作曾参之避席。
坐阅三岁,未通一经。
《周诰》、《商盘》,方苦聱牙之难读;
李诗谢赋,尤惭篆刻之未工。
偶逢科诏之颁,妄起贤书之应,深虑画图之类狗,何期误墨之成蝇。
况东嘉号多士之躔,而乐成居滨海之邑。
由舍法之一罢,更科场之七开,寂无中选之钱,咸作退飞之鹢。
士气若死灰之冷,江乡类穷谷之寒。
人指儒冠,恣成戏剧,路逢鬼物,刚被揶揄。
谁知拜赐之孤军,俄有定从之下客。
三千人大敌之勇,曾何敢当;
二十年败北之羞,粗能一雪。
望不及此,得之若惊。
兹盖伏遇某官黼黻斯文,权衡吾道。
一举而得垂天之翼,兼收而取败鼓之皮,遂俾缪庸,亦膺选擢。
某敢不勉修操履,益叩渊源,探皇极之猷为,造中庸之门户。
舒笺点翰,尚期一第之可收;
耸壑昂霄,庶及双亲之未老。
上酬圣造,下答己知。
升补上舍谢宰相(1150年) 南宋 · 王十朋
业肄贤关,滥预千人之列;
名叨舍选,愧居群俟之先。
嗟小人得福以非常,痛私门钟衅之何亟!
有稽伸谢,徒切衔恩。
窃以兴庠序于不遑暇给之秋,见圣贤相与致太平之业。
惟有道主,能散马牛而包干戈;
非大仁人,孰明俎豆而辟军旅。
洪惟上圣,笃任真儒。
不求矢石之功,专务衣裳之化。
矢其文德,虽灏灏尔噩噩尔之书无以加;
烝我时髦,岂济济乎洋洋乎之世所能及!
自槐坛之载建,纷银袍而遝来,仰追唐、虞之盛时,祖述熙、丰之故事。
谓科举取士于一时也,非所以造士;
而舍法作人于平日也,斯足以得人。
必将试之以积累之勤,故可期之以远大之地。
非得行艺两全之美,曷副君相旁求之诚?
选既至艰,得宜无滥。
如某者受才猥琐,赋命穷奇。
齿才及壮,而遽失所天;
仕岂欲干,而盖缘有母。
辄施鼠技,妄习麟经,徒专记问之工,莫识谨严之旨。
不束高阁,兼取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之长;
未得美泉,姑为啖先生、赵夫子、陆文通之凿。
辞亲故里,鼓箧上庠,幸厕迹于裒衣,获执经于绛帐。
半世仅一名之得,壮心早衰;
匹夫获千金之资,大祸俄及。
未副倚门之望,遽罹枕块之忧。
三釜之志既孤,五鼎之心何有。
念孝子为亲而求禄,自伤无禄以及亲;
思忠臣致主以忘身,或可以身而事主。
退惟畴昔之侥冒,实由在上之作成。
兹盖伏遇某官命世大才,迪民先觉,躬阿衡惟一之德,为成汤自得之师。
靖康之节人所难,绍兴之政古未有。
既以其身致中兴之烈,又将与国贻有永之谋。
广辟成均,兼收士类。
传吾道于孟轲之后,率天下为仲尼之徒。
二尺短檠,犹念儒生之日;
万间广厦,俱欢多士之颜。
遂致缪庸,亦蒙教育。
某敢不益脩操履,力探渊源?
入大匠之准绳,资哲人之鼓铸。
傥离场屋,粗有进身之阶;
仰戴陶钧,莫知报德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