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代李邦彦谢先少师赐谥宣简表 宋 · 綦崇礼
恩贲宝符,载举追荣之典;
宠纡华衮,特颁忠节之褒。
沾厚泽于九原,蔼遗芳于千载。
婺孤感涕,松槚生辉。
臣某(中谢。)若昔圣谟,且循周道。
谓叙勋而累行,必考谥以尊名。
为惠若康,断一言而可定;
合文与献,应二法以无嫌。
慰孝子慈孙之心,作忠臣义士之劝。
欲有闻于永世,宜不愧于平时。
伏念先臣某生忝圣民,学知儒业。
逢清时之宴乐,保白首之康宁。
蓄德不施,莫展济时之略;
教忠弗倦,仅收训子之功。
持从橐于甘泉,称善人于乡里。
上方贵齿,天不假龄。
陪册府之英游,玉辇曾回于舜目;
冠河图之禁职,蜜章深恻于尧言。
荐因愚息之恩,进守孤卿之号。
殊私未憖,异数继颁。
爰稽追劝之文,庸致宠嘉之意。
小言望小利,视功名已谢于前生;
大行遇大名,顾道德乃彰于身后。
弗自有司之义,俾为人子之光。
存没与荣,戚疏均叹。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笃忠信而恤老,秉明哲以知人。
礼务始终,轸至仁于畴昔;
言为褒贬,著大法于将来。
念耆庞宿齿之臣,有浚达直行之节。
过形圣训,兼锡美称。
述士诔而有传,书史篇而不朽。
臣衔哀未既,拜赐增悲。
志在显亲,已极扬名之义;
身当许国,但坚移孝之诚。
代李邦彦谢起复表(1124年4月) 宋 · 綦崇礼
倚庐梓里,方深何怙之怀;
出綍枫宸,遽复频虚之促。
以仅存之残息,而使之陪国论;
以已试之空官,而责其赞治功。
恳避无从,兢惶罔措。
臣伏念奋身疏逖,逢时休明。
亲膺睿圣特达之知,服在左右畴咨之列。
俯殚末技,顾玩岁愒日以无闻;
仰跂清光,惟奉令承教之不暇。
知力微而胜重,果福过以灾生。
虽保全允赖于皇慈,而祸衅难逃于天罚。
未究循陔之养,忽缠陟岵之悲。
曲轸宸心,特优恤典。
冠隆名于五阁,肆推蜜印之褒;
庀襄事于九原,仍厚轺车之委。
松楸改色,闾里生辉。
不忘孤苦之身,每示记存之意。
夺情以起,捐日以需。
甫终哭踊之期,申命维纲之旧。
哀情累上,天听莫回。
夫何待尽之微生,乃冒非常之异数。
洒宝章而关天运,载纡紫诏之温;
颁驲骑以冀星驰,荐枉皇华之重。
扶力前趋于严召,疏恩亟对于便朝。
玉色赐怜,德音甚渥。
谕以显亲之大,勉其许国之方。
履地戴天,奚胜跼蹐;
摩顶至踵,尽出生成。
矧兹筦辖之司,实佐钧衡之任。
念龊龊备员之久,已愧罔功;
岂皇皇衔恤之中,敢云善职?
兹荷龙光之渥,更惭鼠技之穷。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礼以使臣,道无弃物。
深顾邦家之计,聿严辅翼之图。
矧制服以情,当致三年之爱;
然断恩以义,宁逃二事之嫌。
爰俾从权,靡容退处。
宠灵横被,感涕交流。
臣敢不恭体殊私,益坚素守。
收思虑于摧裂荒迷之后,劳筋骸于忧伤毁瘠之馀。
贪禄何心,忍死但从于王事;
教忠在耳,捐生期报于君恩。
代谢江东转运使表 宋 · 綦崇礼
襆被去曹,罢列郎官之宿;
褰帷行部,复驰使者之星。
董长江漕运之权,付十郡澄清之寄。
恩随责重,感与惧并。
臣某(中谢。)伏念臣生本寒乡,世皆儒业。
学三冬而射策,尝妄意于英游;
展四体以效官,但徒劳于吏役。
时哉易失,老矣何为。
顷叨荐鹗之闻,骤玷握兰之选。
属衣冠而南渡,偕父子以同奔。
脱此一身,濒于万死。
顾险阻艰难之备历,仅保残年;
且忧伤衰病之交攻,可当剧务?
幸闻汰免,谓获退闲。
敢言简记之私,更被光华之遣。
矧六飞驻跸,不忘北顾之图;
而列戍临江,方谨南侵之备。
师屯甫集,馈饷实繁。
宜资心计之能,无乏军须之给。
乃容衰惫,尚预使令。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明哲生知,圣神天纵。
周王复古,挺兴衰拨乱之姿;
唐帝知人,广因能任官之道。
初营江表,首命使臣。
博访庶僚,俯收一介。
谓煮海采山之政,尝所按临;
彼飞刍挽粟之方,宜知利病。
肆加误宠,将责成功。
臣敢不澡瀹初心,激昂晚遇。
爱人节用,仰推上圣克勤俭之风;
祝国裕民,愿讲前贤知取予之术。
代宰执贺顺州进枸杞表(1122年) 宋 · 綦崇礼
灵根夜吠,变异质于千年;
驿骑朝驰,荐圣人之万寿。
眷荒裔沉藏之久,实王师恢复之初。
物岂无知,时如有待。
臣某(中贺。)臣闻神仙不可以学得,至道不可以情求。
访云海之三山,殆为虚语;
候金丹之九转,安睹成功。
与其捕影以徒劳,孰若清心而自至。
惟养生之上药,著却老之嘉名。
夙标农帝之书,杂见道家之记。
验西河之遗法,盖推服饵之良;
询南丘之故封,厥有延长之益。
能致飞仙之变化,更传伏狗之精英。
方士搜奇,叹穷年而未遇;
边臣效异,得具体以来归。
疑彼舐鼎之留形,宛若结刍而取象。
天心垂佑,上符所属之辰;
地宝储休,下见始开之境。
帝龄兆永,国祚增隆。
恭惟皇帝陛下体妙希夷,凝神昭旷。
四海觌亨嘉之会,群生跻仁寿之区。
城彼朔方,允合天人之望;
震于珍物,是兴草木之祥。
式彰辟国之符,益衍后天之算。
遗一丸而生羽翼,笑魏君誇诞之词;
名百物而垂衣裳,协帝祖神灵之德。
事光简策,欢动󲦤绅。
臣等佐治无功,逢辰有幸。
数北州之贡,既观寿物之奇;
占南极之躔,伫奏老人之瑞。
代宰执贺寿岳生芝草双竹表 宋 · 綦崇礼
灵华蔓蔓,擢重英累叶之祥;
绿竹漪漪,耸共本双萌之异。
协此千龄之运,见于万寿之峰。
兆实有开,欢均无外。
臣某(中贺。)臣闻天地并贶,乃兴绝异之祥;
草木无知,亦感太平之应。
贤愚同信,图谍可观。
维宝岳之蟠基,奠宸居而作镇。
雄固实岱嵩之配,穹崇疑霄汉之连。
神运天成,宛峙蓬山之宫阙;
云奔电掣,屡瞻仙驭之龙鸾。
宜上帝之还资,肆元精之回复。
并钟瑰产,用告珍祺。
圆盖髹柯,挺煌煌之三秀;
骈枝偶节,殊冉冉以孤生。
美踰汉殿之九茎,奇压渭川之千亩。
苍虬下降,同呈菌蠢之姿;
萼绿相辉,共对婵娟之色。
自今创见,订古无伦。
恭惟皇帝陛下绍尧舜之纯风,承祖宗之休典。
登于至治,粲六合以同文;
洽此太和,拥万灵而荐祉。
肆及无情之类,共彰有道之期。
五色可餐,度年龄而有永;
四时并茂,因苞本以无疆。
天意在兹,物生共验。
臣等亲逢华旦,目觌成功。
帝省其山,既获非常之瑞;
神降之福,尚观滋至之休。
代宰执贺后苑太清楼前生芝草表 宋 · 綦崇礼
宝构峥嵘,贮太空之和气;
金芝菌蠢,呈治世之嘉祥。
繄禁籞之储休,见灵华之荐祉。
臣某(中贺。)臣闻庶民归心则天瑞至,植物蒙德而芝草生。
圣哲有传,贤愚可信。
甘泉歌美,用昭元祀之诚;
函德书奇,克著中兴之效。
倬彼自天之祐,亶为有道之符。
孰若圣时,屡臻休应?
杂遝远来于方贡,魁殊近出于皇居。
岁未一周,祥今三见。
阁名宣道,显希夷妙物之功;
门揭敷春,表生植如山之德。
伟太清之崇制,承列圣之宏规。
别栖御府之名书,间接岩廊之近辅。
前言往行,恣充一夜之观;
忠臣嘉宾,密奉需云之燕。
惟致福召和之道,职亲贤稽古之由。
上帝博临,宫童效异。
金英并秀,绚藻井以煌煌;
紫蒂骈分,映蓂阶而蔓蔓。
传观众目,欣颂一词。
恭惟皇帝陛下圣日普临,仁天广覆。
周行无外,恩渐四裔之黔黎;
南向如归,风动五关之草木。
矧兹秘苑,实近严宸。
天且应诚,地何爱宝?
肆元精之回复,茁神草之芬敷。
合彼图书,曾罔愆于象类;
荐之郊庙,宜不愧于声诗。
臣等数觌珍符,莫窥妙用。
备诸福之物,遹观四海之来臣;
申无疆之休,永赖一人之有庆。
代宰执贺艮岳敷春门生芝草表 宋 · 綦崇礼
奠宝岳于宫隅,克壮九重之势;
擢神芝于门阙,式昭万世之符。
庆祚邦家,观传海宇。
臣某中贺。
臣闻天之降瑞也,常应诚而示报;
神之监德也,或因物以荐休。
惟灵草之芬敷,繄太和之克浃。
茁九茎于秘宇,是兴汉帝之歌;
采三秀于琼山,尝感骚人之赋。
盖必祈祥于圣哲,故能均信于贤愚。
倬彼艮岑,镇兹京室。
灵秀实华嵩之配,穹崇疑霄极之连。
神运天成,宛若海山宫阙;
云奔电掣,屡回仙驭之龙鸾。
嘉上帝之博临,伟宫童之效异。
镵翠珉而炳炳,欲章万世不拔之洪基;
绚金色以煌煌,肆有累叶相重之异本。
仰圣言之垂信,知天意之同符。
妙用难言,嘉祥可见。
恭惟皇帝陛下运希夷之元化,抚晏粲之昌期。
德合乾坤,法黄帝垂衣之象;
仁加草木,有周成行苇之风。
庶邦徯方岳之朝,四海望名山之幸。
震于瑞物,兆比介丘。
异中黄藏府之传,掩函德铜池之美。
事光千古,喜动一时。
臣夙偶熙辰,荐逢休證。
披图按牒,益观符应之明;
登岱蹑梁,愿剡礼文之盛。
代宰执贺尚书省生芝草表 宋 · 綦崇礼
出大政于中台,克举一王之法;
资洪休于上帝,式占三秀之祥。
感于至治之馨香,表此太平之官府。
荐绅动色,率土交欢。
臣某(中贺。)窃以文昌万化之原,职无不统;
尚书百官之本,人所具瞻。
时为端右之司,实总机衡之务。
运开列考,道冠前王;
大饬庶工,肇新华省。
事得其序,备存为政之经;
官惟其人,曲尽任贤之道。
嗣兴元圣,丕阐大猷。
深思垂裕之勤,尤慎持盈之念。
建公师而典领,正宰揆以分釐。
不愆不忘,悉举旧章之善;
无偏无党,咸归王道之平。
土宇辟,而四夷兼被于威怀;
生齿蕃,而兆姓同归于仁寿。
恩光浃洽,和气薰蒸。
是钟芝菌之华,特产机衡之地。
披图按牒,共知天意之明;
修德锡符,益显圣时之应。
恭惟皇帝陛下业隆宝祚,道振皇纲。
善驾驭而任群臣,谨缉熙而经百度。
重规叠矩,布治具于邦家;
端本澄源,委化枢于台阁。
凡道揆于一堂之上,盖法行于六职之联。
伟兹灵草之生,如告成功之效。
神休甚侈,适依北极之真祠;
瑞物有传,永作南宫之故事。
臣等叨陪近辅,获望清光。
日月照而四时行,孰测斡旋之妙;
神灵应而嘉祥见,共欣明盛之期。
代宰执贺平奚寇表 宋 · 綦崇礼
帝德广临,始获全燕之盛;
天戈薄伐,遂平正寇之馀。
戮桀黠之渠魁,抚伤残之降众。
神祇嘉悦,疆埸乂宁。
臣某(中贺。)臣闻受天命而臣万方,王者所以大乎一统;
柔远人而安诸夏,天子所以守于四夷。
惟去来荒忽之难常,故叛服恩威之迭用。
维时北狄,实隔中华。
乘五季之不纲,盗一方而自擅。
既合并于八部,因噬服于诸蕃。
星躔掩析木之津,舆地阙幽州之贡。
赖累圣扩涵容之德,越百年无讨伐之虞。
属寇运之告终,致戎猷之失守。
民心厌乱,胡马尚忘于北嘶;
物意归仁,塞草亦知夫南向。
蠢兹奚种,思逆天常。
当众军效顺之初,独怀旅拒;
洎故境复平之后,犹缓大刑。
窃拥驼马之群,偷安沙漠之地。
伺我边隙,奋厥狡谋。
天诱其衷,辄空离于巢穴;
神降之罚,敢侵轶于疆陲。
王师一麾,敌众再北。
举太山而压卵,势必自摧;
张螳臂以当车,力何能禦!
执俘相系,委伏争奔。
歛京观以如山,牧马牛而蔽野。
顾人劳则下皆怨,而势定则内相图。
肆首恶之伏辜,掩凶徒而悉殄。
诛行夷落,声震龙荒。
关塞闾阎,永袭汉家之俗;
田园耕织,共安豳土之风。
恭惟皇帝陛下道冒八纮,威加九有。
旌旃所指,先之以无敌之仁;
鈇钺有征,临之以不杀之武。
伟此平燕之举,亶为复古之能。
馀孽载歼,大勋是集。
克就祖宗之志,用申庙社之休。
矧雹陨羌营,仰天心之助顺;
而禾生燕土,见神载之呈祥。
岂人力之能为,殆神功之默运。
捷音诞布,欢颂攸同。
臣等获与庙谋,恭闻宸算。
运筹中幄,惭无补于皇猷;
坐治明堂,愿永扬于圣化。
代宰执贺熙州甘露表 宋 · 綦崇礼
至阴肃肃,安厚载于坤舆;
露瀼瀼,格休符于天鉴。
诞降高真之宇,适临宁贶之辰。
欢动使车,恩流边部。
臣某(中贺。)窃以滋液渗漉者,雨露所以生物;
劳来还定者,帝王所以安民。
必下得于人情,乃上来于天瑞。
眷彼洮河之境,杂居戎夏之群。
烽烬不惊,岁事乐三时之务;
铜机偶触,宵衣勤丙夜之思。
临遣使华,往绥远俗。
布王言而人人挟纩,宣上德而物物回春。
声与气和,不言斯应;
泽随恩浃,莫令自均。
时维天地之同流,孰睹阴阳之偏势。
纤荄巨植,普沾饴醴之甘;
列障连城,永奠金汤之固。
恭惟皇帝陛下体神参化,妙道成能。
坐明堂而正天纲,定宝鼎而调元气。
波横六合,化行宁限于西东;
中及万灵,德洽遂充于上下。
肆及边陲之地,载瞻行露之祥。
承仙掌于修茎,窃陋汉京之赋;
霈蓼萧于四海,式追周《雅》之歌。
臣等早遘明昌,荐观懿烁。
天不爱其道,允臻膏泽之丰年;
地得一以宁,实赖财成之妙用。
代宰执贺燕山甘露表 宋 · 綦崇礼
车书混同,浸恩波于远俗;
天地相合,洒瑞露于新疆。
俯元命之前期,委上真之秘宇。
帝心昭著,圣历绵长。
臣某(中贺。)臣闻和气所以致祥,仁声所以柔远。
阳胜者,则散而为雨露,盖上天化育之功;
阴衰者,其应在于蛮夷,实中国安彊之證。
眷彼全燕之地,久沦亡寇之区。
运极数终,罪盈恶稔。
弃遗氓而莫抚,戴元后以知归。
威武张皇,大慰云霓之望;
惠慈渗漉,尽离涂炭之辜。
霈膏泽于立苗将槁之馀,濯清凉于执热如焚之际。
人渐厚德,天锡珍符。
肆卜瑞于殊庭,用荐休于景祚。
珠凝玉蕊,异霄降之金茎;
脂润饴甘,疑朝和于琼液。
繄一人之有庆,协六合以同风。
大美何言,嘉祥可验。
恭惟皇帝陛下道兼覆载,德遍群黎。
扬九庙之明灵,追继丕承之烈;
复五关之要塞,坐收不战之功。
民怀有仁,天不爱道。
洽彼湛恩之施,格兹膏露之祥。
边徼永宁,迈○庭之著异;
神祇并贶,陋托号之誇奇。
臣等获遘昌时,荐逢盛事。
太和充塞,已观天下之一家;
休应彰明,更祝圣人之万寿。
代前任宰执谢赐腊药口脂表 宋 · 綦崇礼
息老收民,与闾里蜡宾之乐;
膏唇卫体,分宫闱腊剂之珍。
锡予惟新,矜怜如旧。
臣某(中谢。)伏念臣功惭谋国,恩许归田。
岁喜顺成,同赖农夫之庆;
时加好赐,犹叨公辅之仪。
戴厚德以不赀,体殊私之未憖。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仁均疏近,恩厚始终。
仙粒储灵,知免负薪之疾;
玉肪借润,更滋槁木之容。
属当谢事之初,莫效捐躯之素。
代宰执贺八月一日阴云不见日蚀表(1123年8月1日) 宋 · 綦崇礼
太史献占,日在当亏之候;
圣人修德,天垂纯祐之符。
有来云物之祥,莫睹阳精之阙。
臣某(中贺。)窃以天神相远,匪声臭之能求;
历象有明,乃躔离之可考。
维盈缩或违其常度,则推占因著于繁文。
虽日有食之,何系灾祥之事;
而分同道也,初非次舍之差。
赫彼众阳之宗,炳为群目之用。
拂扶桑而出旸谷,岂阴慝之能干;
坐明堂而正天纲,知圣功之默运。
交居朔日,时当仲秋。
仰大明之方升,蔼微阴之徐覆。
霞舒雾集,讵观如月之初;
气霁烟销,还照普天之下。
事光载籍,喜溢寰区。
恭惟皇帝陛下道并尧明,功高汤圣。
在璿玑而齐七政,调玉烛而行四时。
德上昭天,允格太和之应;
日不食朔,是谓太平之期。
亶兹难致之休,若有固然之理。
神心不测,妙用孰窥?
臣等叨备近司,获逢盛旦。
修六官之治,顾敢怠于钦承;
扬五色之辉,尚继瞻于庆瑞。
代百官贺冬至表 宋 · 綦崇礼
一气回旋,消长验阴阳之理;
七日来复,高卑见天地之心。
方宝历之迎长,宜法宫之储祉。
臣某(中贺。)恭惟皇帝陛下神参化育,道妙裁成。
四时调玉烛之和,七政顺璇玑之运。
清台观象,协珠星璧月之躔;
缇室候祥,兆竹管葭灰之应。
仰乾刚之独断,乘阳德以方隆。
与时偕行,茂对履长之庆;
终古不忒,绍膺滋至之休。
臣等生遇昌辰,庆逢令节。
得天之纪,永观神策之增新;
如日之升,愿赋周诗之归报。
笏记 宋 · 綦崇礼
冬无愆阳,共庆同云之瑞;
宴有折俎,俄沾湛露之恩。
恭惟皇帝陛下治通神明,诚赞化育。
喜格屡丰之兆,式知饫赐之欢。
论道经邦,顾何裨于燮理;
醉酒饱德,期勉辅于隆平。
大驾驻跸建康府起居表(1129年5月8日) 宋 · 綦崇礼
地钟五气,兆夙见于前朝;
名协藩封,祥寔开于上圣。
仰銮舆之再驾,知寰宇之将同(中谢。)
恭惟皇帝陛下德迈宣、光,孝如舜、禹。
励枕戈之志,勤万乘以亲行;
均挟纩之恩,抚六师而争奋。
遂临江次,以定域中。
神灵所扶,夷夏咸耸。
臣昔从清跸,叨侍禁墀。
梦越秦淮,已远同朝之侣;
功成京邑,庶陪复会之期。
乞申饬百官劄子(绍兴二年闰四月十三日)(1132年4月13日) 宋 · 綦崇礼
臣伏观周宣王之《小雅》,于《车攻》则曰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
于《吉日》则曰能慎微接下,无不自尽,以奉其上。
然则中兴之效,本于修政事;
而政事之修,亦在夫小大之臣无不自尽而已。
今朝廷播迁,庶事草创,外备彊敌,内锄群盗,日不暇给。
而百司庶府,小大之臣,类多苟且偷安,不务举职,姑息胥吏,阔略细务,累资养誉,犹袭承平之弊。
其间亦有孜孜奉公,疚心职事,则众必非笑,指以为迂;
至摘其事而靳之曰:「了得其事,便足以胜夷狄否」?
臣切怪之。
且国家大体,辅弼大臣任之,所谓百司庶府之臣,知治其一官一职而已。
夫使一官一职而皆治焉,则事将无所不治。
传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
彼忧之诚是也,盍亦图其所忧而效于上欤?
傥无所陈其智谋,以裨国论之万一,乃徒私忧过计,空废实务,亦奚救于危乱哉!
今不及其暇时修起庶政,顾以细务为不足省,则大事亦将委靡,而纪纲弛矣。
纪纲既弛,而欲驾驭豪杰,以兴衰拨乱,不亦难乎?
臣愚欲望圣断,深察兹弊,申饬百执事之臣各扬其职,无以空言忧国而妨实务。
庶几细大毕举,纪律设张,则内治外攘,无所不可矣。
取进止。
面对第一劄子(绍兴四年正月)(1134年1月16日) 宋 · 綦崇礼
臣观近者金人议和,托言刘豫所请。
虽敌情叵信,然而中原残破,民力困瘁,不堪驱役,豫、麟父子特倚金人为重,以拒王师。
如闻敌自有故,且倦于南牧,则议出于豫,欲款吾问罪之举,延旦夕之命,理亦或然。
今敌人遣使先至豫所乃来,而所持书辄有封疆之画,其为豫计无疑。
陛下灼见其情,报书曲折,事理详尽,固应夺其狡谋,破其奸胆,不复敢肆桀骜,庶能听顺,以定和约。
然而犹可虑者,万一负恃彊敌,尚怀逆图,必欲窥吾境土;
或恐稽留使人,呼敌骑以来邀胁,则吾可以不为之备乎?
今已过防秋,且远近传闻通使,人情恐便舒缓。
臣愚欲望圣慈申戒沿江将帅明远斥候,防扼险要,选练士卒,日训于师,常如遇敌,以为先事之备,庶无后悔。
苟和议遂成,亦未可以弛备,况今日耶?
臣过计如此,惟陛下裁择。
取进止
年月原无,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补。
⑴ 《北海集》卷二八。又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二。
面对第二劄子(绍兴四年正月)(1134年1月16日) 宋 · 綦崇礼
臣伏观陛下惩彊敌之侵凌,念两宫之阻远,不惮卑词以通使,屈己以议和,上以为宗庙社稷灵长之计,下以息海内元元战伐之苦。
至诚交感,异类革心,甚盛德也。
然以臣愚私窃度之,如陛下神圣之资、英武之略,内有拨乱之志,而乃郁郁居此,忍自卑屈,以求成请好,岂得已哉?
徒以事势未竞,国步未夷,生民未安,故为计出此,庶几天诱其衷,还我二圣,休兵蓄力,徐为后图;
非谓旧事可忘,中国可弃,敌情可信,能恃以久安也。
然则约和之后,便欲高枕而卧,得乎?
仰惟圣志,固将大有所为,兴起庶政,观时俟衅,期复旧业,不唯苟纾目前之急而已。
臣愿陛下坚坐薪尝胆之志,励宵衣旰食之勤。
深诏大臣简贤能、慎名器、明殿最、严赏罚;
申饬百执事之列,下至州县之吏,各修厥官,毋敢媮堕。
革因循之弊,去苟且之习,要使人人公心为国,诚意在民,而无养资尸禄、计日待迁之患,则众治举矣。
于是生财积谷,缮甲治兵。
啬用度,宽赋歛,以实民力;
汰冗弱,精选练,以作士气。
日伸月长,假以岁年,一旦起而用之,则大计可图,成功可必也。
顾惟今日权宜之议,所利在此。
昔周宣复古,盖以内修政事,外攘夷狄;
越之报吴,亦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兹非往事之明验,而陛下之所熟闻者乎?
伏望陛下不以臣言为腐儒常谈,留神而勉勉焉,天下幸甚。
取进止。
面对劄子(一) 宋 · 綦崇礼
臣闻为天下者,审夫议论规模所存而已。
规模者,国家所恃以立;
议论者,规模所待而定。
议论定则规模立,而国家之势成矣;
议论不定,则规模不立,而国家之势危矣。
夫规模议论,尤急于天下多事之际。
议论定则成,不定则败;
规模立则存,不立则亡。
此成败存亡之机也。
仰惟陛下初绍大统,适当戎狄搏噬、盗贼凭陵之时,凡所为议论规模,有未能定。
今八年之久,天下之变至此已极。
戎狄之要虽未可得,而其情已见;
盗贼之暴虽未尽平,而其势已蹙。
事固有失之于终,其在今日,收终之时也。
故臣愚窃以为今日之议论规模宜不出三者:恢复中原,以成再造之功,上也;
因所有之地而疆理之,中也;
苟目前之安而无所为,下也。
语其上,则今之力诚未可为;
守其下,则吾之势不可复立。
惟度时量力,就其中者为之。
中者既成,则其上可驯而致;
苟止于下,则虽志于中者,有不可得矣。
臣愚欲望陛下发自圣志,明诏大臣,无取高言以害实治,毋偷苟安以玩岁月,议论审其可用,规模定其适中。
以此立政事,以此任人材,以此责功效。
如是而期月之间,治功不成,未之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