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又谢土物状 宋 · 刘一止
华旌暂弭,式睹于清规;
方物再陈,更烦于私馈。
输情良厚,永好敢忘。
愧佩之诚,名言罔既。
回旦望启 宋 · 刘一止
季秋谨时,肃霜在候。
恭惟某官远修方贡,备著贤劳,宜神物之阴扶,拥福祉以来集。
未遑修庆,先辱枉缄,感愧之私,名言靡究。
又回旦望启 宋 · 刘一止
斗当建戌,节谨授衣。
恭惟某官享上惟忠,宅心以道,宜百神之交相,茂多福以来绥。
曾修庆之未遑,遽贻书之猥及,眷言感愧,罔既敷宣。
回高丽使先状 宋 · 刘一止
伏审抗旌修贡,将觐于日边;
飞鹢候途,已临于浙右。
行展郊坰之劳,仍瞻原隰之华。
修问未遑,占书猥及,眷言感愧,罔既敷陈。
又回高丽使先状 宋 · 刘一止
伏承泛雪海之浩茫,欣兹入觐;
想天津之壮丽,行矣观光。
辱函牍之过勤,知舟师之在望。
即谐瞻晤,良极忻愉。
谢高丽使副土物状 宋 · 刘一止
称贽鼎来,仅展行舻之劳;
输情良厚,更分贡篚之馀。
既用拜嘉,敢忘佩德。
又谢高丽使副土物状 宋 · 刘一止
画鹢经行,幸清规之获展;
殊珍问遗,岂私好之难期。
仰被笺牍之勤,抑认情文之尽。
逡巡拜贶,欣愧交怀。
答赠物状 宋 · 刘一止
窃以适程子之驩心,赠之束帛;
酬季札之嘉惠,献以纻衣。
辄陈薄仪,用答厚意,有少土物,具在别笺。
又答赠物状 宋 · 刘一止
窃以惠好猥加,感深赠带,物仪甚厚,愧匪报瑶。
有少土毛,具在别纸。
回使副不赴排宴状 宋 · 刘一止
授馆方初,瞻风是幸。
我有旨酒,冀陪挥麈之欢;
客歌《骊驹》,莫遂攀辕之愿。
枉华笺而敦喻,佩谦德之弥光。
感愧惟深,敷宣罔既。
又回使副不赴排宴状 宋 · 刘一止
饬厨传以称客,盖列辟之常仪;
衔杯酒以接欢,实鄙人之私愿。
遽蒙诲谕,仰认勤诚。
谅温诏之趣行,及需云而称寿。
挽留莫遂,怅怏何胜。
代贡土物状 宋 · 刘一止
侯邦岁聘,既遵典礼之常;
天子时巡,爰袭祖宗之旧。
辱在守土,敢废多仪。
前件物三壤所宜,九赋攸出,莫备充庭之实,用伸旬日之诚。
前日帖 宋 · 刘一止
一止顿首再拜。
前日幸获一再瞻望,属怀抱茹痛,不能甚款。
违奉以来,岂胜倾向。
伏计已拜纶綍,即戒旌麾,涓辰上道。
一止还邑,微苦故疾,尚图趋拜,并叙辞违之意。
兹不覼缕,仰冀幸察。
一止顿首再拜。
劝发大菩提心广博庄严供养会总录序(1143年) 宋 · 刘一止
萧闲老人周嘉仲往在政和间,两慕道俗,于钱塘南山净慈禅寺建发大菩提心广博庄严供养胜会,自制劝发心文及答白疏语,词旨周尽,恳到悲切。
意者以众生背觉合尘、攀缘善恶、流转生死为可哀悯,于菩提中虽或今生见闻随喜,中又畔违,如隔日疟,以其未尝知发大心,心与境争,力强者夺,中又畔违,无足怪者。
故为此胜会,中人下成佛作祖种子,呜呼伟哉!
时钓台先生谏议江公实为之记,又为智炬白语,精洁奥妙,闳肆演迤。
读其文,知其致力于斯事非一日矣。
嘉仲以前后矩范及制文,与钓台之作合为一集,属余为之序。
余观世间未有不由发心而能有所建立,非特佛氏之言也。
所谓大心者,槩而言之,曰出世间心,曰坚固心,曰决定心。
以出世间心而行世间事,且辅之以坚决,则处成败利害死生祸福之间,初若无物,当行则行,当立则立,视身世如浮云,视死生如昼夜,视轩冕富贵如弃涕唾。
如其不然,则颜子不能居陋巷而乐,仲尼不能不畏匡而不忧,夷齐不能重节义而死,子房不能辞功名而去,商山翁不能傲富贵而不来,而况以出世间心而行出世间法者乎!
虽然,是心岂有殊哉。
所谓出世间,抑非两法也。
钓台先生以清节直道仕于朝,论议之伟,士大夫能诵之。
而萧闲老人者,年踰耳顺,官不过下大夫,职不越州县,累然坐环堵,面有孺子之色,而心苦作佛事,心存救物,其事为可哀。
故余论人必察其用心,而不敢以穷达为重轻。
余既叹萧闲之勤,而又喜钓台之文为足以增重于斯事,故并叙之。
绍兴十三年四月乙酉,吴兴刘某序。
钱氏箕裘集序(1147年12月1日) 宋 · 刘一止
右钱氏《箕裘集》,武肃王之六世孙名悦字稷臣者之所作也。
武肃以兵拒巢贼,讨刘汉宏,诛董昌,尽有吴越之地,尊奉上国,四传至忠懿王。
武肃躬蹈忠孝,又以训子孙,而忠懿奉承惟谨。
方太祖皇帝之下江南也,忠懿提兵取常润,已而来朝京师,太祖慰遣甚厚。
太宗登极,卒以国入觐,而吴越之民几二百年不识兵革。
其阴德之茂在人膺肺间,至于今未忘也。
士大夫喜道其事而传闻异辞,或不审谛,故稷臣类其祖宗建立传序次第,以家世荣遇,人才瑰杰有闻于时者若干人,以为此集,将附之家谱,属余序其后。
余尝观自昔门第之盛,席勋旧姻戚,世公世卿,宠遇赫奕,不为不多,故独以恩泽闻;
而人才辈出,表仪󲦤绅如钱氏者,未见其比。
岂其世德所钟与他异欤?
异时位孤棘、秉旄钺者,余盖识其一二。
即之退然如窭人子,论道古今,考质疑义,以自乐于名教,其意岂肯与恩泽侯比。
其有挟册觅举,与寒士较得失,率攻苦食淡,淬励事业,使余爱叹之不已也。
况前辈硕儒所谓一门三学士,三世四贤良,与其政绩行义,超诣卓越,余之所跂慕,愿见而不及者哉!
以是知人物门第,事不两全,钱氏既兼得之,又何多耶。
如其不然,虽金张之盛,七叶珥貂,亦无取云。
稷臣在宗族中为最不遇者,客居异县,累然坐空卢,读古书,行古道,面有藜苋之色,是余寂寞之友也。
绍兴十七年十一月辛卯,吴兴刘某序。
慧和尚四会语录序(1157年2月10日) 宋 · 刘一止
师讳居慧,吴兴人,俗姓吴。
早岁习天台教,已而更复入丛林,从甘露长灵卓公得道。
寻出世为人,阅四名刹,曰天圣、曰灵名山崇因、曰何山宣化、曰道场山护国。
既示寂,门人道枢集四会演畅语句成编,俾信士刊行散施,开悟后学,属余序之。
余尝谓释迦之亲付饮光,单传心印,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是不容声矣。
然从上祖师一时言言流传世间,已既甚多,为有言耶,为无言耶?
世尊良久,外道得入,既不在言语有无之间,亦不离言语有无之间。
或曰,此有得焉。
则知从上祖师与师之心一也。
师住道场最久,学徒四集。
观其与人处,倾囷倒廪,无所盖藏,老婆心且于是为至。
古德云「尽大地是解脱门,把手拽不入」,师意直欲出一只手,一时拽入耶?
余恐得入者并门失之,是乃师之意也欤。
绍兴二十七年二月十日,太简老人刘某序。
题褚氏印施金光明经后(1135年12月10日) 宋 · 刘一止
会稽褚邦直印施《大乘金光明经》,荐严二亲,用报罔极,属余题其后。
每得书,问无恙外,未尝不以为言。
余谓孝子之于亲,无所不用其至。
以为亲之德不可报者,终于不报而已,若曰必报,在一念顷。
盖以周遍十方,于光明会,王菩萨诸佛如一一亲至其前,承事供养,无空过者。
而况此经一句一偈,一字一义,了然在目,其为庄严亦岂有量乎哉,余之言无能加损也。
绍兴五年十二月戊申,吴兴刘某题。
跋李尚书赠政上人三诗(1135年3月) 宋 · 刘一止
政上人携尚书陇西公送行三诗见示,将刻之石,俾余跋其后。
陇西公胸中如水鉴,所见外物,不能以情遁。
师既经题品矣,黄龙三关不足道也。
绍兴五年三月日吴兴刘某题。
题章致平丐父内徙表后(1144年6月) 宋 · 刘一止
故礼部章公刺血上疏,丐父内徙,恳到深切,辞气交尽。
既上,半岁而得请,家人子弟鲜有知其事者。
后四十年,而公之真迹乃存于一故时相之家,公之次子今上饶使君实得之。
呜呼,岂偶然也哉!
岂偶然也哉!
使君不图见请,且使跋卷轴后。
某伏读数过,且喜且悲之。
悲公诚孝之实,久埋而未耀;
喜公之有子,能致之于流落艰难之中,俾公行义略见于此书,而世袭之美,抑他日又有大焉者也。
绍兴十四年六月某日,吴兴刘某记。
跋司业许公墨帖后(1150年) 宋 · 刘一止
司业许公在太学时,某为诸生,实相先后,因获从师德游。
公行义文学,一时宗师,非但乡里后进如某者知敬慕而已。
逮今逾五十年,前辈轨迹既不可追,师德又下世,而得此卷轴于师德之令子,展读感叹。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