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说势 北宋 · 曾巩
周之初,天下列为诸侯而居者以千数,力小易使也,势便易治也,此所以不惟承号令、奉职贡而已,固实有以翼戴天子也。
及其衰也,大国兼数千里而王,令之不能,诛之不能,加之并为六国,合为秦,而周亡矣。
非封建罪也,地过王制也。
汉兴,袭其衰制,寻亦大乱。
秦人壤列国而郡县之,其势诚小而易使也,尺兵不得制,斗粟不得专,视徙置守宰若弈棋然尔。
势甚便,而治岂得行也?
上之与吏,吏之与民,不异于燕越之相观,一有变则翻而从寇尔,而能有以翼戴天子乎?
故一夫唱叛而秦灭矣,非郡县罪也,守宰亡具甚耳。
今病封建者必曰用秦法,病郡县者必曰用周制,皆不得其理也。
且从而更其事,以为天下可得更乎?
否也。
天下之存亡,视其大伦大法之治乱耳。
其次惟其所制,制之使力小而易使,势便而易治,皆善也。
地过王制,势夺于下,皆害也。
借使韩、魏、燕、赵列为百里之国而侯,虽至今存可也。
秦之郡县,势足以自治,力足以自卫,虽以万世无患可也。
天下之势岂不诚易知哉?
后世矫前之敝法,寝藩镇权,功成求遂矣。
然而尚未反守宰之分职,伸州县之干翼,岂计之善也?
万一水旱疾疫,其或有觊倖之人出者,州县其胡以备之?
徐乐、山涛之论,可不念耶?
诚念之,不难择人而任之,分势而使之,如斯而已矣。
说用 北宋 · 曾巩
物有根而殖,柯叶而茂,芽若穗而实。
翼而天飞,足而陆走,喙而鸣息,而食啮者其形类多矣。
非有主于虚空以蕃而息之者欤?
吾观其用亦密矣。
彼使之水而濡,火而焚,雷而动,风霆而鸣,霜雪而悴,雨露而滋硕,则世得而知之矣。
若其裁之为形,散之为声,充之为气,始终之为死生,则非水也、火也、雷也、风霆也、霜雪也、雨露也所能使为之也,世固不可测其所以为也。
然而万物相得以生,是则其用非密耶?
今夫群而居,缝而衣,燧而食,筑土石、构竹木而庐者,其嗜欲众矣。
非有制而一之者,则其争滋不息,吾观其用也密矣。
彼立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序,为之衣食饮用之物,节之以仪,通之以声,习之以言,束缚之以刑,则世皆得而知之矣。
若其扰之使相亲,和之使相悦,厚之使相让以不争,结之使乐出其死而不顾其私,迁之使去于利而就于谊,则非序也、物也、仪也、声也、气也、言也、形也所能使为之也,世固不测其所以为也。
然而万民相得以治,是则其用亦非密耶?
吾有以而知之矣。
生而死万物者,阴与阳也。
运于内而莫显于外,不可得而穷其妙也。
世之以水、火、雷、风、雪、霜、雨、露而求之者,妄也。
亲而善万人者,仁与义也。
兴于上而阴被于下,驯于其心而不可强通于其耳目,不可得而识其微也。
世之侈于仪,繁于声音,执于器,据于文字,以力驱而法缚者之求之也愈妄。
《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
又曰:「显诸仁,藏诸用」。
善播万物、善教万民者为之也。
说言 北宋 · 曾巩
上之收群言,其务当而已。
诚使贵且信者,其言非必不可以听也;
贱且疏者,其言是则必可舍乎?
否也,期为有补于治而已。
夫然则岂惟上之失得可质焉?
天下之邪正举白矣。
昔舜之达四聪、明四目也,故元凯在下不能抑也,四凶在上不能盖也,其治由此而已。
昧者反此,喜是其所用,不广听,于其所忽,杂然当否莫有主也。
岂惟上之失得不闻焉?
天下之阴狡者举进矣。
秦之敝以斯、高,汉之莽、禹,晋以荀、贾,唐以牛、李、裴、卢,其大效然已,可不惩欤?
或曰:「不已察耶」?
曰:「绳其大慝,纾其小过,诛其实,弛其文,何察焉」?
噫!
吾有为而言之也,使贵且信者皆得其人,兹说其不可以已耶?
说非异 北宋 · 曾巩
人不能相持以生,于是圣人者起,绍天开治。
治者罔不云道德仁义礼智,六达而不悖,然后人乃克群游族处,生养舒愉。
历选列辟,无有改此者也。
独浮屠崛起西陲荒忽枭乱之地,假汉魏之衰世,基僭迹,文诡辩,奋丑行。
至晋梁,破正擅邪,鼓行中国。
有卑世主、轻海内之实,盛从诡谲嵬琐恣睢之邪情,驰骛祓祥倾荡怪神之邪说,离君臣,叛父子,捐耒耜桑柘之务,髡而缁,不俪不嗣,辟而无用。
意者在削灭典刑,刬学刮语,寝礼崩乐,涂民视听。
遂将除唐虞,汩沉三代,杜塞仲尼之训检,自贤其淫,妄然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为言动居处皆变诸夷狄。
缅惟在昔,尊礼义而尚失畴,圮废而克终。
故圣明者称唐虞,暴乱者蹈幽厉,况欲尽泛扫人之所以生息之道,漂荡圣贤数千载功业,专遂己之私,而可以行之哉!
虽宿儒硕生,绳其僻邪乖剌,勤恳于策书,然世主莫之寤,其波流汗漫无其救止。
其徒相与唱而大之,习为诪张幻惑,下祸降休,若探诸箧。
与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悉天下之财什伍而奉焉。
其庐益侈,其众益蕃,其辩益枝叶,耗费无穷而怪乱无极,耗矣,衰哉!
孰抑而正之与?
或曰:「斯嫉其迹庶矣,盍究其源?
其源情性奭然,与孔子异意,凡为之者,不爱官争能,贤失唯印组为务,逐逐然相轧也」。
曰:否,明先王之道,内足以不惑,外足以行事。
情性有不平欤?
背而之他,将失其平,尚何有于孔子之意?
官也以行吾道,能也以治,不能或争。
而轧之者,自其戾先王之道,而教义不行也。
尊教兴义,则上让而下竞,畴轧之乎?
谋末而遗本,以售其辞,斯害也已。
浮屠利心无足,而假无欲也;
行伪险秽,而强高言淡泊也。
恶在其为贤哉!
则又以谓为愚者设之,故鬼神之相司察、冥报阴谪、灾福相胜相摩之说,以震恐于其心,觊其惑惧而创艾,是又惑也。
其以冥报阴谪之可畏,孰与畏刑而慕赏哉?
謇謇者陈礼义,损益灼然著乎其前。
当世之法,生杀、出入、升黜、成败,焯乎迫于其心,而犹不知省而避也,奚暇顾未至之祓祥哉?
若晋魏梁隋之间,蹈道者乡劝,而抵触者衰止欤?
否也。
则浮屠之说,无益已可知矣。
今者虞庠夏校之制未备,而塔庙丛于海宇;
缘南亩、操机杼之民寡,而断发胡服之隶肩相摩、踵相交也;
缀学立制、补礼改乐之道未极,而蛮貊之书眩中国者,骊驾联驷不足载,邃宇高栋不足容也;
声明文物之具未完,而洪钟垒鼓之声铿锵于闾阎也。
崇奉之侈,古之未极者,今复尽行之矣。
民父子粝梁之食,褐衣之袭,举捐之矣。
是以在下不免乎有冻饿之民,操觚囊而为沟中瘠也。
为今之策,先民所谓复其人,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导之,出于中计,斥祷祠之末,制厌胜之嵬,学自上先焉,场庙勿新也,诵试勿数也,冠而隶籍,五百髡其一人,为老子学,捶提仁义,截绝礼法,乱人伦,耗桑农之务,其源不可不深为制,仿此颇损其数,亦创艾之一端也。
王者正德以应天,纯仁以得民,群天下之智愚,而告之以往古,教之以至顺,粲焉!
寰宇之间,形气之内,圣人之典章存焉。
可以外运造化,内沾毫芒,寖之以纯嘏矣!
恶用胡夷之治、荒唐之学哉?
治之难 北宋 · 曾巩
以天下而行唐虞三代之道,不唐虞三代如者,无有也。
然而治之难也,何故?
治世非无小人也,其信正人也,固其相参非庸者也,虽有,正人弗病也。
唐之时四罪立唐之朝,周之时三监在周之廷,唐尧、周公大圣人也,其辨之也不疑,其知之也果,彼虽幸而至乎大臣诸侯之间也,绌矣,于正人焉无病也。
汉元之初,萧望之相汉,刘向、周堪、张猛为之腹心。
东汉之末,李固、陈蕃、杜乔相汉,李膺、范滂之徒布据,禁寺光大矣,天下仰而待治也。
去斯时则已矣,使克其所施,功德万计哉。
孝元、桓、灵,常主也,主其相参者史高、稚圭、韦成、胡广、赵戒而下庸者也,而邪者嚣其间,其于辨众贤之不明,而用之也不果,虽进而立于公卿之内,儇然而危矣,可得天下国家之安乎?
呜呼!
治之难也。
以此观天下者,不观小人、正人、贵贱、升黜,观其用否如何耳,则治乱审矣。
号令辨 北宋 · 曾巩
令必行,则民信上而尊其令,令二三则反此。
天下之所以归其上者,以令行也。
今也朝与一事焉,暮或夺之;
暮夺一事焉,或不越宿而与之。
二三孰甚焉?
使民安所从而守之耶?
又不务实也,故令发于朝,出于市,布于野,民则曰:「非必行也,非可信也」。
脱然去之而莫顾,已而果不行不信也。
是不独道民二也,又滋之使易其上也。
所以使民能一其归者几何?
其不损焉,行之乎久,得无失执重以召败耶,然则如之何?
曰:要之议于朝也,稽其本末,审其利害,为可久之意焉,如斯而已,可也。
时俗辨 北宋 · 曾巩
时之人,非皆不知事之本末、势之治乱也,然而举天下之务者,惟利而已。
凶年野无其青草,而租赋取盈也;
徙人杀人以锢山泽之货与税与酒,而犹曰不严也。
民之馑而死者相比,而不肯发义仓一粒,虽发常平之仓,斗不五十则六十其价也。
强之输绢而曰和买,不更其价而曰折发,变纤悉之财皆计而争之,如此者以为利上也,无贵贱,无智愚,拘拘然穷身力而行之,犹恐不暨焉。
曰复流亡,曰弛岁歛,曰劝耕殖,曰兴水利,如此者皆益民也,虽诏书丁宁,皆使其文而已,莫有一缀一心者焉,况穷身力而行之也?
此非其性工于利上而专于疾民也,以利者有司之所甚急,民者有司所甚忽也。
成俗几百年,所以百姓未厚而仁政未兴也。
为时之计者,安得不损天下之浮费而下求其利之术焉?
既然矣,则官者庶几忧其本、爱其民,百姓可厚而仁政可举也,先王之所以为天下者,归然而已矣。
或曰:费不可损也已。
而曰:布冠弋绨,丁时之匮也,有安之者,所以致足也,况其过于彼者乎?
推是以在己也,至于他费,有不可损邪?
论贫 北宋 · 曾巩
古者有常农无常兵,今也有常兵无常农,兵日以愈蕃,农日以愈贫,治之所以未孚者以此也。
举天下之地连千亩而不耕者何数?
举天下之民投为兵者相望焉。
莫若始今募兵者比而田,因弛旧兵也。
或曰:何谓也?
旧兵之享利也多,而病于政甚矣。
惠养戒驭少不至焉,辄怨且戾不可止;
不持一物而从出入,往往有怠色;
以之值敌焉,则惧而溃;
使之田与,废之不可也。
识其敝之所以然且存之,害不有大于此者耶?
莫若择旷田,募今投而为兵者伍而耕,暇而隶武,递入而卫,旧兵之耗也勿完焉?
如斯而已矣。
井甸田车之制未可复也,宜于今者非此欤?
谋于庙,行于天下,不先此,吾不识其能为治也已。
书虏事 北宋 · 曾巩
妾之移人,自至也者,人弗自知其身之至也。
如知之,古今岂有败哉?
予尝悲汉高帝之英伟绝特,光武之仁明,而至于爱恶于其子。
以及魏武,忮险绝世,其心非复人也,至其且终,眷眷于所昵,与小夫懦竖无异。
此二谊主、一暴臣,皆非常之人也,及蔽之来,虽英伟之量、仁明之器、忮险之性皆不能免,况中材乎?
故曰:妾女之移人自至也。
自至也者,人弗自知其身之至也,非信哉?
及观向之书虏事,则又知虏之陆梁暴恣而蔽于帷帐之间,不能自知,死之日卒大乱其国,然后知妾女之祸,非特甚于中国也。
吁,可畏哉!
吁,可畏哉!
书与客言 北宋 · 曾巩
居十日,求文于某者四人,义不克与也。
客至曰:「盍与之?
不然,子其戒,毁且至矣」。
应之曰:「与非义,吾不敢违义也。
虽然,君子者未尝不戒也,毁何患」?
「吾闻君子之不志于毁誉也久矣,其何以应之」?
曰:「君子之于道德,力行不倦而已矣,内顾不愧而已矣。
誉,恶乎喜而慕;
毁,恶乎惧而避。
古之人如吕尚者,观其成功,其道德可知也。
方其渭水于渔,自修于己而已耳,天下之不己知无以为也。
盖尝穷困且老矣,及周之逢,而天下乃克知其懿。
由是观之,其自守如何也?
力行不倦而已矣,内顾不愧而已矣,其不志于毁誉也以此」。
曰:「彼自守其如是也,孔孟何以不如彼」?
应之曰:「子以孔孟之汲汲于行其道为其自守欤?
孔子拒王孙贾,而孟子亦不枉尺以直寻,夫不自守乎哉?
君子者未尝不自守也」。
「然则彼何以不汲汲于行其道也」?
应之曰:「彼有文王以为之归也,何汲汲哉?
卒武王之相而东也,非汲汲哉,惟其时而已矣」。
「然则士奚师」?
「师孔孟与,彼之自守而为其所汲汲可;
师所汲汲而不为孔孟与,彼之自守其可哉」?
客曰:「然。
盍书之」?
遂书。
说学 北宋 · 曾巩
古者乡党学校少长为序,以州处,其有司所施用十有二教,举用六德六行六艺,节用五礼六乐,纠用八刑,论用其乡之老,其体惟以化民成俗为教之意。
故其士之入朝、在乡、居家皆有法度而不为非,所以励世而育材也。
周之所以垂七八百年而治为称首者用此。
自乡党之制废不行,学校虽存者亦非古。
故其处无长少,施无十有二教,举无六德行艺,节无礼乐,纠无八刑,论无其乡之老,惟课试文字之习否以为务,其体未尝志于化民成俗,故其士之入朝、在乡、居家皆无法度,而为亦无所不至,求其所以励世而育材可乎?
今议者曰:宜郡立学校,使天下士师弟子为位以居学。
曰:讲古传业亦周之盛也,予独以谓教之之意不如古,虽设学无益也。
噫!
古之制不必尽用也,其意不可改也,故原古之事以存之,庶夫有通治乱者能用之。
说官 北宋 · 曾巩
古者命官各因其材,而致于久也,则必总核而升绌之,所以适于治之要也。
帝王之法皆然,而尤详于舜。
舜之分任九官,其人皆禹、稷、皋陶仁智大人也。
然而即知水土,必以为司空,不以为虞;
知五教,必以为司徒,不以为士师,以有宜也。
三年一考绩,九年一绌陟。
水土不治责司空,蛮夷奸究不禁责士师,以有守也。
其法之大较,鲧一以不胜任而殛死焉,盖明其材,分付责任,久其岁时,严其诛赏也如此。
故百官各尽其能,务治其业而以赴功,则舜无为已。
后世不然,自公卿大夫至于百执事,每一官之阙,则有司诎指计资之先后而升之,不然则择其或有执重、或得人间之誉者而升之。
升之者一涂人之材,而遍历群有司之任,未尝计其能否、优劣、宜不宜也,用人之敝至不精于大臣,况其他耶?
此茍全其私而忘其所以公进贤退不肖之弊也,深戾所谓各因其材也。
而当迁者概以三岁为限断,少者再岁、一岁、甚者不穷月盈时而迁耳,非可以至夫三年、九年、屡考而又绌陟也。
即天下迁举,每岁得失可责吏部乎?
天下钱谷,每岁登耗可责度支乎?
自公卿大夫至于州县吏,莫非居其位而不任其责者也。
万事之众,王者独治而已。
而吏之输钱赎罪,或免于位,或徙或诛者,一切触法耳,非为不胜任也。
是一皆违古,进之不循其材,用之不久其时,侵其职而忘其责,故百官之于万务也,皆怠而忽。
为国或百年,上之事繁且勤,而不足以致治也。
噫!
何久而不思变也?
曰:如之何而可?
曰:求庶于古而变之。
说宫 北宋 · 曾巩
室堂奥备然后为宫。
宫,贤有力者之所有也。
若乃为之,则非贤有力者之所能也。
故有材木于此,虽累千万,必待匠人焉。
尔匠人之为之也,广轮高下、横邪曲直,一板以上皆有法也。
巧既发于心,绳墨刀尺皆应于手,其成也必善。
巧既夺于心,绳墨刀尺皆戾于手,且以高者为库,直者为钩也,其卒可以成自善乎?
有若公输在,肯舍法度而利之乎?
不肯,则将得拙工,而嗜利者从之,为之穷岁月,耗材与力,至竭而已耳。
今夫天下之为公也,人主之所安而有也,州县有司之为室堂隅奥也。
万机之为材木也,人主之所不能自治也,其势必付之人。
付之而当且颛,则辑矣。
付之而当否未前定,又一一束缚之,其异于戾匠人也亡矣。
有圣且贤,肯枉道而就之乎?
不肯,则易而他使。
使圣且贤则犹是也,又易而他使,则得庸者邪者而从之与之,日夜力为之,至尽败万事而已耳。
秦之亡其宫也以此。
说内治 北宋 · 曾巩
古者公侯卿大夫士,非惟外行淑也,盖亦有闺门之助焉。
考《诗》之二南,言后夫人之事,明妇人之于夫也,不独主酒食、奉巾栉而已,固实有以辅佐之也。
先王之制,闺门之内,姆保师傅,车服佩玉,升降进退,起居奉养,皆有条法。
妇人少习而长安焉,故禔身正家莫有过也。
近世不然,妇人自居室家,已相与矜车服,耀首饰,辈聚欢言以侈靡,悍妒大故,负力阀贵者,未成人而嫁娶,既嫁则悖于行而胜于色,使男事女,夫屈于妇,不顾舅姑之养,不相悦则犯而相直,其良人未尝能以责妇,又不能不反望其亲者,几少矣。
其于舅姑然尔,而况于夫之昆弟、相与为等夷者乎?
有祀祭、宾客之礼,不自为具,而使人为之。
浣濯之服,蚕桑之务,古天子后礼安而常行者也,而今之庶人孽妾羞言之。
姆保师傅、佩玉仪节、采蘋蘩、贽枣脩之事,则族而笑曰:「我岂能是?
是非我宜也」。
一切悖礼,相趋于骄骜淫僻而已,求其所以辅佐夫,可乎?
噫!
古士庶人之妻,知秉礼义,服训导,而今王公大人之匹反不能,可怪也。
剪缕之不工,刻画之不善,则耻而学焉;
至大伦大法之不修,则瞷然安之,吾未见其可也。
古语曰: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
道之衰,莫不始乎阃内。
岂非风俗之厚薄,人道之邪正,寿夭之原系于此欤?
其可以忽然流恣而不返欤?
曰:如之何而可返?
曰:放今之敝,考古之制,而先之于公卿大夫之家,兹可也。
《易》曰:正家而天下定。
吾说岂疏乎?
说遇(下) 北宋 · 曾巩
王者之贵,普天之下,其义莫不为臣妾,尊至极也。
然而三公也进见,在舆为下御,坐即起。
其于诸侯,曰伯父伯舅而不名也。
至于群臣,皆变容色,正冠服而俟之。
其于进退疾病死丧之事,虽小未尝不勤,义至厚而恩至亡量也。
非徒用其礼而已,乃所以推其情而见于下也。
上下之情交,则治道之所由出也。
近世自王公大臣之进见,皆俯首侧身,屏息以听仪相者疾呼姓名敕进,使拜舞已,则立而侍。
设有宴享,则郎中以降皆坐于庑下,与工祝为等仵,王者遇之,体貌颜色未尝为之变也,而曾起且下,又不名乎。
其于进退疾病死丧,未尝皆备其礼也。
自公卿莫能得其从容,而况于疏远之臣庶乎?
上下之情间然可知矣。
至有罪故,则又困辱而刑之。
此所以使偷安倖进之利深,无节自薄之俗胜,百官之于上,茍若而已,能无因败而利之者邪?
国家之治最甚已,可无变欤(《曾子固集》卷八。)
其:原本作「甚」,据下文改。
说夷 北宋 · 曾巩
夷狄负其险力蕃鸷也,辄引而窥中国。
议者曰:不蚤痛剪其株蘖,浸淫至此不禁也。
或者又曰:有数。
夫壤之有蚁也,与木之有蠹也,与肉之有虫与人体肤之有疾也,是岂不以先有败而生耶?
推而观之,则凡孽之生,皆以物先有败也,而独夷狄为病非中国之先有败耶?
故凡孽之生,则物滋不善,夷狄之病攻而中国亦益不宁。
或曰不蚤杀,或曰有数,是皆妄,吾独以敝生于不自治尔。
天下之敝,常生于不自治。
既而岂不思复治之?
诚尚有可治之时,即能修其政令,择材而任职,使百姓乐于为上用,则彼岂独不识也?
之无间可窥乎,然而且肯妄寇犯以触死乎?
《诗》、《书》以来可质也,未有内自治而夷狄汩之者也,其汩于夷狄者,率不自治者也。
善也,严尤之论之也。
不自治而至乎禦者,其有上策乎?
太学 北宋 · 曾巩
郡立刺史,所以主其治也。
郡之不治,刺史之过也。
黜一刺史、立一刺史而已矣,夫岂遂污其郡哉?
邑有县令,亦所以主其治也。
邑不治,县令之过也。
黜一县令、立一县令而已矣,岂遂污其邑哉?
今有人曰郡不治则污其郡,邑不治则污其邑,则以为狂惑之人也。
今夫太学之设,何以异于是?
天子立太学,立官以掌之,立师以教之,所以兴教化也,所以出礼乐,所以萃贤材也,所以养俊髦也。
俊髦不能养,贤材不能萃,礼乐不能出,教化不能兴,则官师之过也。
当黜其为官而屏其为师者,而别置其能官能师,则岂遂隳其学哉?
向者国家兴学校自京师始,天下之人倾耳而听,竦目而视,其皆以为三代之治复起于今日,而今日之治复为于三代也。
既而官师非其人,措置非其宜,怨谤并起而天下窃笑,其实皆官师之过也。
黜一官师、立一官师可矣,而议者皆以为太学之过,官师未出而太学废。
呜呼!
太学何过哉?
今愚愿立一官师,使居其职,以恢大其业,而无罪太学,前所谓养俊髦、萃贤材、出教化、兴礼乐无所不可者。
若不度其本,不推其源,案而责之曰:此学之过,废之而已矣。
是刺史不治而污其郡,县令不治而污其邑也,治天下者当为如何?
议茶 北宋 · 曾巩
农桑贡赋,王道之本也;
管榷杂税,王道之末也。
善为国者,重其本而轻其末,不善为国者反是。
由尧舜至文武皆重其本者也。
由秦汉至隋唐,重其本故薄征轻敛,而天下有仁义之俗焉;
重其末故急徭横赋,而县官遂兴管榷之利焉。
管榷之利,茶其首也。
当汉武之时,其食国用皆不足,虽群臣献策,尽笼天下之货,然茗荈之利犹不之取,历代议者亦未尝一言及之。
至唐永泰中,天下耗竭,莫或为计,乃有赵赞首陈税之策。
贞元之后,又兼张滂之谋,虽权宜立制,功不合于古,然亦未至于榷也。
逮乎文宗,当李训辅之,恣为诡说以惑其听,内则协郑注奸邪之议,外则资王涯刻暴之苦,始立使号以榷茶为名。
茶之有榷,自此始也。
于时新令一出,所暴虐者甚众,以是故身伏大诛。
尔后贤臣继世,一兴一废,或以惨急而行之,或以仁慈而议之。
如裴休者,则欲去榷复税以十二之法;
如令狐楚者,则欲通商惠众,以增上下之便。
虽深究利害各极当时之宜,然行之一朝,流弊千载。
我国家勃兴昌运,抚有方国,四圣接武,泽流生民。
所先者仁义之化也,所行者礼乐之教也,所敦者农桑之业也,所后者管榷之利也。
然卒所以资国用而足兵食者,唯货一扃尤为剧大。
自曩岁群臣定议随土宜而制之,或禁其私鬻以充郡县之课,或通商人以泄县官之利,各任其俗,成乎便宜。
以今观之,则禁者诚非,而通者诚是也。
何则?
茗者山林之所产也,山林者人力之所营也。
所营者博,则所生者众;
所生者众,则所赋者馀;
所赋者馀,则常生之业毕出于是矣。
今乃申严号令,窒其私鬻之路,欲使民利一归于公,虽歛之计诚得其术,曾不知敝生于下,而抵冒之狱阗然而起矣。
及其不胜也,然后从而加之,民或至死亡而不惧令,或至峻烈而无益,久不易则无乃伤仁慈之政乎?
而又上之而急,继以千艘,一岁之庸,动逾百倍,伤财暴众,无大于此,故曰禁者诚非也。
今若普治天下,均其常法,上则蓄之以大扃,下则通之于商人。
其直也,就中都而入之;
其茗也,由外郡而与之。
俾夫周旋海内,自受其益,所过关市,则悉增其税,所至郡国,则悉弛其禁。
大可以减县官每岁之用,小可以息生民抵冒之狱,此谋一立,万世利之。
故曰通者诚是也。
二者之论,期于一择。
议酒 北宋 · 曾巩
榷酤之兴久矣,桑羊建白之,武帝力行之,千秋奏罢之,新莽重立之,绝于魏,起于陈,盛于唐,大备于当今之世。
其源益深,其本益固,其所害者多,所利者寡。
虽有非常之智,弗能去其害也;
虽有不世之略,弗能益其利也。
盗滥日益起,争夺日益繁,狱讼日益长,刑辟日益峻。
非酌以便宜而建以中道,则淳厚之化其何以致哉?
昔武帝之世,骋志四夷,兵资国用皆所不赡,则置之者乃其榷也。
孝昭之世,海内休息,务以仁政,绥怀于民,则废之者亦其宜矣。
虽新莽诡制,强复其法,然历东汉魏晋,数百年间而弗复用焉。
及陈氏膺统,文帝当御,始下诏令恢而袭之。
至于有唐,厥制渐备,或定其酤之税,或别为三等之目,可否相半,损益相兼,行于一时,稍得其便。
厥后京都免榷,以优乎大众之聚,五州榷曲,以当乎鬻卖之利,随所利害,以为定法。
载在前史,灼有明验。
我宋绍位,有三制焉。
王城之中,则征其糵而不征其市;
闽、蜀之地,则取其税而不禁其私;
四方郡国,则各有常榷。
军旅之饷,非是不能给也;
帑藏之实,非是不能充也;
岁时之课,非是不能足也;
醝茗之扃,非是不能并也。
其名虽异而其课则同,其法则三而其利则一。
课既同,利既一,则天下之制可以尽一矣。
然朝廷所以不一者,盖将优遐迩之徼而重畿内之民。
诚深利矣,孰若兼四海而利之?
且盗滥争夺,天下之公患也;
狱讼刑辟,天下之大殃也。
今使王城之中则亡其公患,闽、蜀之地则弃其大殃,其馀郡国则兼殃患而有之。
呜呼!
亦仁者之所非也。
愚以谓京都之内则宜遵旧常之法,天下郡国则宜通闽蜀之制。
无损于课而课以之集,不烦于刑而刑以之省。
可以导仁政,可以消争心。
前所谓酌其便宜而建以中道者,莫大于此。
财用 北宋 · 曾巩
荀卿言富国之道曰:「节用裕民,而善藏其馀。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所谓裕民者,取之有制,使之优厚之谓也;
所谓节用者,使之出入有度,足以相掩之谓也。
善哉!
荀卿言富国而先及民者,知本欤!
比咸平、景德虽有北警之役,而国用民力上下交足者,其是道哉?
今日无向者之警役,而藏于国者或寡,赋于民者或多,何哉?
且节用经制、百官谨职皆如向之时,胡为国用民力不加焉?
是亦天时之水旱,兵食之多冗,管榷之未通。
姑当乘丰而储备,利商而通货,练兵而去冗。
昔尧汤水旱而民无捐瘠者,备先具也。
唐大历后,国费能给者,刘晏辈利商转货也。
兵贵精,昔曹公以五千敌众万,故冗食可省也。
如是,其民赋少省,国用少充,庶几民裕国足如荀卿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