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奏乞定夺在京百司差遣等第 北宋 · 范仲淹
臣窃见内诸司并百司,显有紧慢高下,事体不同。
今来臣僚不拘官职大小,各取便乞勾当,紊乱纲纪,深属未便。
欲乞特降指挥,令入内内侍省定夺内中诸司高下等第,令三司定夺在京百司高下等第。
各合系何等官职,及合入何差遣人勾当,既定高下等第,则陈乞之人不敢踰越。
所贵百司有伦,不至轻授。
奏乞差官看详投进利见文字 北宋 · 范仲淹
臣窃见天下官员使臣诸色人,日有投进并奏到利见文字,中书、枢密院以公事文字至多,不暇子细看详。
其中须有民间利济及干边机可行之事,恐有漏落。
虽自来曾差两制臣僚各有主判,去处不得精专,动经岁时,不能与夺。
臣欲乞特降圣旨,权于馆阁选差官二员,就近置局,看详官员使臣诸色人所投进及奏到利见文字。
内有合行事件,两府臣僚更加详酌,逐旋取旨施行。
所贵下情尽达,庶政有补。
其看详官每季或半年一替,所看文字,须旋旋了当,不得交割后人。
所有机密文字,即两府依旧自行,更不送看详官处。
奏乞救济陜西饥民(1043年7月4日) 北宋 · 范仲淹
臣等窃见陕西永兴军、同、耀、华州、陕府等处,今夏灾旱,得雨最晚,民间秋稼,甚无所望,官中仓廪,亦无积贮。
若不作擘画,即百姓大段流移,殍亡者众,兼军食阙绝,临时转漕不及。
臣等欲乞朝廷速降指挥,委本路都转运使孙沔,速相度上件州军向去救济饥民及办给军食有何次第。
如难为擘画,即便于黄河内搬辇自京以来斛斗往彼应付。
仍速行相度沿路如何计纲,即不至艰阻。
事状闻奏,候到,乞朝廷早赐施行。
庆历三年七月四日,臣范仲淹,臣韩琦。
奏乞罢陕西近里州军营田(1043年7月) 北宋 · 范仲淹
臣等窃见陕西昨来兴置营田,本欲助边,以宽民力。
除沿边有空閒膏腴地土处可以开垦外,其近里州县官吏不能体朝廷之意,将远年瘠薄无人请佃逃田,抑勒近邻人户分种,或令送纳租课。
又自来人户租佃官庄地土,每亩出课不过一二斗,今亦勒令分种,每亩须收数斗,致贫户输纳不前,州县追扰,无时暂暇。
缘人户自用兵以来,科率劳弊,至于己业,尚多荒废,实无馀力更及营田。
其所出租课,多是抱虚送纳。
切睹编敕指挥,不得将逃户田土,抑勒亲邻佃莳,盖恐害民。
况今岁灾旱尤甚,理当优恤,不可非理烦扰,使之重困。
臣等欲乞特降指挥,应陕西近里州军营田,一切废罢。
如元系租佃,即令依旧额出课。
如元系远年瘠薄逃田,旧税额重,无人请佃者,即与减定税额,召人请佃。
所贵疲民受赐,归感睿仁。
臣范仲淹,臣韩琦。
奏乞择臣僚令举差知州通判(1043年) 北宋 · 范仲淹
臣等窃以天下郡邑,牧宰为重。
得其人则致化,失其人则召乱。
推择之际,不可不慎。
国家承平以来,不无轻授。
应知州、通判、县令,因举荐擢任者少,以资考序进者多。
才与不才,一涂并进。
故能政者十无二三,谬政者十有七八。
国家诏令程式,天下一体。
何则?
能政之处,民心蒙福;
谬政之下,民常受弊。
非国家法令之殊,盖牧宰贤愚之异也。
今四方多事,民日以困穷,将思为盗。
复使不才之吏临之,赋役不均,刑罚不当,科率无度,疲乏不恤,上下相怨,乱所由生。
若不急于求人,蚤革其弊,诚国家之深忧也。
然自来虽曾诏臣僚各举所知,或举主非贤,则多谬荐。
臣等欲乞圣慈特降诏书,委中书、枢密院臣僚各于朝臣中荐堪充举主者三人,候奏到姓名,即逐人各赐敕一道,令于通判内举成资已上一员充知州,知县内举成资已上一员充通判,簿尉中举有出身三考已上、无出身四考一员充职官知县,或于职官令录中举五考已上之人充京官知县。
仍于敕明言,所荐之人,若将来显有善政,其举主当议旌赏;
赃污不理,茍刻害民,并与同罪。
所贵生民受赐,寇盗自息。
臣范仲淹,臣韩琦。
奏乞将先减省诸州公用钱却令依旧(1043年) 北宋 · 范仲淹
臣窃见朝旨下陕西,省罢同、解、乾、耀等九州军公使钱共一千八百贯文。
切以国家逐处置公使钱者,盖为士大夫出入及使命往还有行役之劳,故令郡国馈以酒食,或加宴劳,盖养贤之礼,不可废也。
谨按《周礼·地官》有遗人掌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
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
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
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之。
此则三王之世,已有厨传之礼,何独圣朝顾小利而亡大体?
且今赡民兵一名,岁不下百贯,今减省得公用钱一千八百贯,只养得兵士一十八人。
以一十八人之资,废十馀郡之礼,是朝廷未思之甚也。
况今来逐州使命之外,各有军营,每年春后,边兵歇泊,动经半年,军中人员并无宴犒之具。
虽条贯有旬设之名,逐州每月一次举行,军员各给得钱壹佰文已来,官务薄酒二升。
既无公用,更不赴筵,亦不张乐,岂朝廷宴飨将校之意?
州郡削弱,道路咨嗟,当全盛之朝,岂宜如此?
或谓有公使钱处,收买食物,搔扰户民。
殊不知郡守得人,自能约束;
如非其人,更出己俸买物,亏民愈甚。
是见其小而不思其大也。
伏望圣慈速降指挥下陕西、河北、河东路转运司,昨来经减废公用钱处,并令依旧,庶协典礼,稍息物论。
况朝廷用武之际,于此一事,尤宜照管。
臣等久在边任,深知此事,近贰枢庭,岂当缄默?
臣范仲淹,臣韩琦。
按:《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又见《皇朝文鉴》卷四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四,二八五。
奏乞差官陕西祈雨(1043年5月5日) 北宋 · 范仲淹
臣今月五日至华州华阴县,入西岳庙烧香,切见本庙有老医官一员监当。
其庙廷阔远,舍屋甚多,只有剩员一十四人,尽是老年病患,供应洒埽不前。
在国家崇奉五岳之意,似非严谨。
今来关中大旱,永兴、同、华、陕、虢以来,无二三分秋苗,粟米每斗一百五十文足,兼乡村无可收籴,人心嗷嗷,贼盗不少。
欲乞圣慈选精谨使命至西岳庙专行祭告,并于陕西灵湫等处祈雨泽,以救生民。
仍乞委转运使一员赴西岳庙,点检庙貌祭器法物,并添差兵士洒埽防护。
所贵崇奉之礼,不至废坠。
奏为灾异后合行疏决刑狱等六事(1043年) 北宋 · 范仲淹
臣今早亲闻德音,谓复有灾异,当修德以及民,并诏臣等谨省刑法。
此实见圣人忧畏之心,合于天意。
臣今条奏数事,皆陛下增修明德之要。
一、斋诫发诚,特降诏命,明言灾变屡见,敢不罪己祗畏,以告中外群臣,同心修省。
二、遣使四方,疏决刑狱,非害人者,悉从减降。
三、诏天下州县长吏,访问民间孤独不能存活者,特行赈恤
四、诏逐处籍出阵亡之家,察其寡弱,别加存养。
五、边陲之民被戎狄驱虏者,量支官物,赎还本家。
六、诏诸处欠负已该赦恩除放者,官司更不得催理。
违者,官吏科违制之罪,遇赦不原。
仍差近臣置司与夺。
陛下力行此数事,下悦民心,上答天戒。
昔商中宗桑谷共生于朝,惧而修德,抚绥百姓,三年而归者十六国,号为中兴。
陛下今日因灾修德,则福及兆人,道光千载,天下幸甚。
答手诏五事(1044年6月1日) 北宋 · 范仲淹
臣等伏奉六月一日手诏云云。
臣等各蒙奖用。
待罪二府,不能燮理弥缝,致化天下,过烦圣虑,特降德音,上以宗庙为忧,下以生灵为念,臣等不任惭恐战汗死罪。
诏旨谓合用何人镇彼西方。
臣等思之,今元昊遣人到阙,名体稍顺,其如戎人难信,止可权宜。
如翻覆未宁,则当择节制之帅;
若和好且合,亦须藉镇抚之才,经度边陲,以防来患。
见选人具名闻奏次。
诏旨谓民之困弊,财赋未强。
臣等议之,国家革五代诸侯之暴,夺其威权,以度支财用自赡天下之兵。
岁月既深,赋歛日重,边事一耸,调率百端,民力愈穷,农功愈削,水旱无备,税歛不登,减放之数,动踰百万。
今方选举良吏,务本安民,修水旱之防,收天地之利,而更严著勉农之令,使天下官吏专于劝课,百姓勤于稼穑,数年之间,大利可见。
又山海之货,本无穷竭,但国家轻变其法,深取于人,商贾不通,财用自困。
今须朝廷集议,从长改革,使天下之财通济无滞。
又减省冗兵,量入以出,则富强之期,庶有望矣。
诏旨谓军马尚多,何得精当。
近韩琦、范仲淹所上备边文字,内有河北五六事,陕西七事,精择兵马及攻守之策,已在其中。
臣等见商量施行次。
诏旨谓将臣不和,如何制。
枢密院先因许怀德、张亢不协,曾指挥戒励
然将佐之中,性情不类,爱恶相攻,全在主帅别白抚遏,随才任用,使各得其所,则怨恶不生。
故长帅之才,不敢轻易选用。
诏旨谓躁进之徒,宜塞奔竞。
臣等谓躁进怀贪之人,何代无之?
由朝廷辨明而进退之。
如责人实效,旌人静节,贪冒者废之,趋附者抑之,如此则多士知劝,各生廉让之心。
奏乞重定三班审官院流内铨条贯(1044年2月) 北宋 · 范仲淹
臣窃见审官、三班院并铨曹,自祖宗以来,条贯极多,逐旋冲改,久不删定。
主判臣僚,卒难详悉;
官员使臣,莫知涯涘。
故司属高下,颇害至公。
欲乞圣慈特降指挥,选差臣僚,就审官、三班院并铨曹取索前后条例,与主判官员同共看详,重行删定,画一闻奏,付中书、枢密参酌进呈,别降敕命,各令编成例策施行。
奏议尹洙转官(1044年) 北宋 · 范仲淹
臣窃见尹洙才业操行,󲦤绅所推。
由台阁进用,便可直入两制;
若边城骤迁,则有未便。
缘去年春是太常丞,在路分都监许迁、张肇之下。
去年秋转司谏、管勾经略司公事,迁在钤辖安俊之上。
才方半年,若就除待制,又迁在部署狄青之上。
既不因功劳,又不改路分,偏受宠擢,众情非便,于体未安。
须合进擢,即今将入夏,边上无事,且乞召尹洙赴阙,令条奏边事,观其陈述可采,即与改职,却令驰往边上,亦未为晚。
既因启沃,面受殊恩,边臣闻之,不为越次。
续奏乞于职官令录中举充京官知县(1043年) 北宋 · 范仲淹
臣近与韩琦上言,乞择举主,令逐人于通判中举知州一员,于知县中举通判一员,于簿尉中举职官知县一员。
官蒙降敕,至密院入递次,臣看详敕头名署臣等上言,于理未便。
欲乞只作朝廷忧劳之意,特选臣僚举官,其体甚重。
仍乞于「簿尉中举职官知县一员」下添入「或于职官令录中举五考以上之人充京官知县」,计添一十九字,庶无遗才。
奏为赦后乞除放祖宗朝欠负(1044年) 北宋 · 范仲淹
臣伏睹国家每一降赦,万人欢呼。
一两月间,钱谷司存将欠负之人依旧督责,桎梏老幼,籍没家产,既失大信,且亏至仁。
蒙圣恩已差杨日严、王质与三司详定不系侵欺盗用该赦欠负次。
臣旧曾在三司定放欠负,见滑州酒务有少欠杂物,系专副四十馀界计八十来年登戴少数,又不显侵欺。
其勾当人亡殁年深,只追贫弱子孙理纳,并不知祖父如何少欠。
似此刻剥伤民,岂陛下爱育生灵之德!
臣欲特出圣意,应祖宗朝天下欠负,更不问侵欺盗用,并与除放。
如省司更不举行,许三司知次第人陈告干系人吏,并坐违制决停,告事人与转一资,诸处承受施行官吏,并科违制之罪。
奏乞指挥国子监保明武学生令经略部署司讲说兵书(1044年) 北宋 · 范仲淹
臣窃闻国家兴置武学以来,苦未有人习艺,或恐英豪隐晦,耻就学生之列。
傥久设此学,无人可教,则虑外人窥觇,谓无英材,于体未便。
欲乞指挥国子监,不须别立武学之名。
如学生中有好习兵书者,令本监官员保明委是忠良之人,即密令听读。
臣切见边上甚有弓马精强、谙知边事之人,即未曾习学兵书,不知为将之体,所以未堪拔擢。
欲乞指挥陕西路、河东逐路经略司,于将佐及使臣军员中,拣选识文字、的有机智武勇、久远可以为将者,取三五人,令经略、部署司参谋官员等密与讲说兵书,讨论胜策。
所贵边上武勇已著之人,更知将略,或因而立功,则将来有人可任。
即不得虚张,多放人数。
奏为置官专管每年上供军须杂物(1040年) 北宋 · 范仲淹
臣窃见兵兴以来,天下科率,如牛皮、筋角、弓弩、材料、箭干、鎗干、胶鳔、翎毛、漆蜡,一切之物,皆出于民,谓之和买。
多非土产之处,素已难得,既称军须,动加刑宪
物价十倍,吏辱百端,输纳未前,如负重罪。
一年之中,或至数四,官中虽给价直,岂能补其疮痍?
盖是国家不能素备,祸及生民。
伏望圣慈委三司选差官并有行止心力司属三五人,别置一司,专管天下科率应副,每年合要上供并军须杂物,先勘会诸处见在数目,置簿拘管。
如朝廷取索并外处奏乞之时,即先点检见在物色,支拨应付外,将少数下诸处和买,亦大段减得分数。
仍于土产处,许将二税沿纳钱并场务课利,依市价取人户情愿折纳,不得抑勒。
据纳到数目,如尚少阙,亦只就土产处置场收买。
如此,百物有备,更无非时科率,其非土产之处,自无烦挠。
国家大计,须为经久,岂可逐度须索,旋行诛求?
苏息万民,无切于此。
如允臣所奏,即乞特降敕命指挥。
奏乞两府兼判 北宋 · 范仲淹
臣谨按三代之制,皆立三公,建六卿。
太公、周公、召公,周之三公也,以论道经邦为师傅。
又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禁,冬官司空掌邦土,此周之六卿也。
各帅其属,以佐王理邦国。
大事从其长,小事则专达。
亦以三公兼六卿之职,取其重也。
周用此制,而王道大兴,世祚绵久,至八百年。
我国家有周之天下,未能行周之制,亦当约而申之,以治天下,则可卜长世之业矣。
今中书乃天官冢宰之任,枢密院乃古夏官司马之任。
其地官、春官、秋官、冬官之职,各散于群有司,皆无六卿之正,又无三公兼领之重。
而两府间惟进拟差除,多循资级,评论赏罚,各遵条例之外,上不专三公论道之职,下不专六卿佐王之业,虽庶政不修,天下不理,咎将安归?
臣请朝廷于百职中选其务之重者,命辅臣兼领其纲要,体周之三公下兼其六卿,法周之六卿各帅其属,以佐理邦国。
唐贞元中,诏宰相齐映判兵部,李勉判刑部,刘滋判吏部,崔造判户部、工部。
又尝命宰相兼诸路盐铁、转运使。
是宰相下兼其职,以重其事也。
其不修举者,朝廷得以责之。
辅臣任责,则庶政之弊可救,天下之治可期,惟陛下裁择。
一、审官是京朝官所集之府,固当区别善恶,黜陟幽明,使贤者知劝。
岁终,书其一岁黜陟之数,以何等功而进者几人,以何等罪而退者几人,各分其类,具目进呈。
一、吏部流内铨条诏程式,颇闻烦碎。
权势之与孤寒,优便之与远恶,在乎均平恻隐,方协至公。
况群材所聚,倚在铨品,亦天官冢宰之任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每至岁终,书其一岁之黜陟,以何等功而进者几人,以何等罪而退者几人,各分其类,具目进呈。
一、国子监及诸道郡学,聚天下之士,讲议诗书,服习礼乐,长养贤俊,为国器用。
此地官司徒之职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以总天下郡学。
每遇科场开日,或有德行文学之士乡里所推重者,不以应举不应举,许郡学士众举履行善状,诣所属荐举。
逐处官员更体量名实相副者,保明闻奏,当议别行敦遣,以劝天下之士。
一、三司天下金谷之府。
今窘于财用,经费以艰,刻剥既深,生灵重困。
宜疏通利源,以救天下之弊。
此地官司徒之政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此当今之急务。
每至岁终,尽其减省冗费之数,增息财利之数,蠲放困穷之数,具目进呈。
一、司农寺管天下常平仓,本欲凶岁用济生民,今逐处弛慢,不为急务。
仓廪渐虚,灾伤无备,赤子之命,委于沟壑。
又劝农之政,新颁诏令,其天下官员劝课劳绩,并合委本寺考校以闻。
此亦地官司徒之政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每岁终以诸道常平仓增损之数,并亲民官劝课功状之优者,具目进呈。
一、太常礼院用历代之礼,或不谨于典法,随时绵蕝,纲纪寖坏,制度日隳。
太常寺用历代之乐,或八音失序,慢于大祀,则神祇不享,祸罚可召。
此春官宗伯之职,朝廷之所重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至岁终具礼乐有所损益,或废坠有所修举,画一进呈。
一、三班院使臣数千人,其品流至杂,难于区别,磨勘差遣,日有荣悴。
臣请命辅臣兼判。
常选可用于边陲,或可委以钱谷,或可付以亲民,或可任以殄寇,至岁终以所选人数,具目进呈。
一、殿前马步军司总辖诸军,其体最大。
更戍边鄙,要在均平。
拣擢材勇,责其精当。
至于战阵之法,号令之要,皆须服习。
此夏官司马之政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至每岁终,以将校选擢之数,军旅服习之效,具目进呈。
一、审刑、大理寺评天下之法,生死荣辱,系于笔下。
祸及非辜,怨动天地,故五帝三王尽心此道,即秋官司寇之政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每至岁终,具天下断案中大辟、流罪以特恩减放并法寺辨明出入人数进呈。
一、刑部一司,详覆天下已断文案。
凡天下诉冤之奏,尽委刑部辩之,此亦秋官司寇之政也。
今官属寡弱,与审刑、大理寺势不相敌,岂敢尽行駮正?
故沈冤之人,十无一雪。
臣请命辅臣兼判。
至每岁终,具天下断案详覆到差失公事并辩雪过负冤人数进呈。
右,伏望圣慈各委辅臣兼判前件职司。
其创置新规、更改前弊、官吏黜陟、刑法轻重、事有利害者,并令兼判辅臣与夺。
其大体者,别具奏呈,令中书、枢密院更从佥议,然后奏取敕裁。
其逐司常务,即主判官员依旧施行。
再奏乞两府兼判(1044年) 北宋 · 范仲淹
臣昨上愚见,乞诏两地辅臣兼领要务。
盖欲朝廷纲纪并举,以救因循之弊。
伏以三代命官,以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按于书传,则三公兼卿事。
又汉以三公分部九卿,唐以六尚书分部二十四司,亦尝命宰相兼领事任,著于方册。
我国家承五代破散之弊,未能复三代汉唐之制,事多权宜。
今中书是冢宰之任,而四人或五人共司一职。
枢密院是大司马之任,亦四人或五人共司一职。
上不专三公论道之事,下不兼六卿分职之业。
其六尚书、九卿之位,皆无正官,并是权假
如三司、审刑、大理寺、审官院、流内铨、司农寺之类,是朝廷六官九卿之职,而皆用人权知权判,无一正官,莫安其职。
臣到阙数月间,见审刑院梁适、宋祁、丁度三人权判,其审官院经富弼、王拱辰、孙抃三人权判,本曹尽非正官,数易无定,大臣又不任责,岂是永图!
今二虏至强,四方多事,兵戈尚息,财利已乏,生民久困,苛政未宽。
设有饥馑相仍,盗寇竞起,将何以定,天下可忧。
国家当令大臣各竭其力,以持危坠之势。
如欲复三公九卿六尚书之位,则体大难举,卒不可定。
愿陛下从臣前议,且诏两地辅臣兼领要务,庶几可济。
陛下既能责两地之职业,大臣必能振百司之纲纪;
纲纪备用,则政令既行;
政令既行,则天下自理。
使吏安其职,民乐其业,虽有夷狄,而中国明盛,彼不我轻;
虽有水旱,而百姓富庶,自不为乱。
然后社稷可久,生灵无祸。
臣非才多难,分甘远弃,蒙陛下擢居辅列,夙夜思报,臣愿为百司中领一最重难处。
如朝廷不以职业责于辅臣,而伺其私有过咎,然后废黜,臣恐人人自全,但求免过,无补国家之政,不为社稷之福。
臣无任再三冒昧恳切之至。
进呈周朝三公六卿汉朝宰臣兼判事/周官:
三公/太师(天子所师法。)太傅(傅相天子。)太保/(保安天子。)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
六卿/天官卿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今中书之任也。)
地官卿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
春官卿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夏官卿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今枢密院之任也。)
秋官卿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
冬官卿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属谓大夫也,每卿之属六十官。),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岁终,天子斋戒受谏(谏当有所改为。)
六卿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质犹平,平其计。)
百官斋戒受质(受平报。)
然后休老劳农(飨食之。),成岁事(断计要。),制国用。
《周礼》大司徒职云:二卿则公一人。
郑注云:三公者,内与王询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卿之教。
《周礼正义》云:三公下兼六卿。
《尚书》孔安国注曰:冢宰第一,召公领之。
司徒第二,芮伯为之。
宗伯第三,彤伯为之。
司马第四,毕公领之。
此周时三公各兼一卿之职。
汉制三公分部九卿:
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
司徒所部:太仆、鸿胪、廷尉三卿。
司空所部:宗正、少府、司农三卿。
唐太宗朝,宰臣兼职事:
萧瑀内外考绩委之司会(唐之尚书省,今之三司)
高士廉摄太子少师,特令掌选。
杜如晦知选事。
马周为中书令兼右庶子。
戴胄专掌选事。
中宗朝,宰臣崔湜与郑愔同知选事。
代宗朝,宰臣元载领度支转运使,刘晏充度支盐铁诸道铸钱等事使。
德宗朝,宰臣乔琳兼京畿观察使,窦参兼转运使,齐映兼判兵部,李勉判刑部,刘滋判吏部,崔造判户部、工部。
文宗朝,宰臣杨嗣复、李珏同领诸道盐铁转运使,李珏依旧判户部,郑覃判国子祭酒。
武宗朝,宰臣杜琮判度支盐铁转运使,曹确充延资库使。
皇朝开宝中,宰臣薛居正领淮南、岭南、湖南等路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同列沈义伦兼荆南、剑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
开拓辅臣兼领职任条目:
三司司农寺/今戎事未息,三司主天下大计,而财力已困。
又司农寺管天下常平仓,以备水旱,赈救生民,亦可督天下劝农之政。
今委辅臣一员兼掌,重为经制,取天下岁入之利,并岁给之数较之。
有所不足,则须专置农官,以广天地之利。
大变商法,以行山海之货。
每至岁终,具天下减省冗费之目,增息财用之法,蠲放困穷之数,并常平仓增收赈发之数,及取天下官吏劝农课绩之优者,画一进呈。
群牧司/今诸路骑兵绝未精强,诸军阙马,人多相与咨怨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专修马政,较之汉唐增葺苑监,庶于多中选择,可得精强。
每至岁终,具括买并滋息之数,及拣选格尽筋骨必可带甲冲突者,方得均与诸军。
三班院/今三班使臣数千人,品流至多,难于区别。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常切选择可任边陲,或可擒寇盗,或可干钱谷,或可委亲民,每岁具所选到人数进呈,则人品自分,用无不当。
太常寺、国子监/太常寺掌历代礼乐,上以奉天地宗庙,次则正朝廷,序人伦也。
国子监并天下学校,是国家育材之府。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以重其事。
每至岁终,具礼乐损益之事,并天下教育之数进呈。
审官院、流内铨/审官院、流内铨,是天下抡材之府。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每至岁终,具旌擢过京朝官若干,黜陟过选人若干进呈。
审刑、大理寺、刑部/经曰:刑者成也。
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天下之人生死荣辱,系于笔下,祸及非辜,怨动天地。
刑部覆较天下已断文案,并天下诉冤之奏,尽得辩正。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以重其事。
每至岁终,具天下断过大辟徒流若干人,并特恩宽减及法寺辩雪人数,并刑部覆校过公案若干道,辩正冤讼若干件进呈。
⑴ 三公之官,不必备员,惟其人有德乃处之。
⑵ 以倡导九州牧伯,大成兆民之性命。
奏乞令两府详议百官起请条贯如可经久即令施行等事(1044年) 北宋 · 范仲淹
① 系用前所陈十事内重命令一门,再作劄子进呈。
臣闻《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
准律文,诸被制书有所施行而违者,徒二年;
失错者,杖一百。
又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十五疋,绞。
盖先王重其法令,使无敢动摇,将以行天下之政也。
今睹国家每降宣敕条贯,烦而无信,轻而弗禀,上失其威,下受其弊。
盖由朝廷近来百官起请,率尔颁行,既昧经常,即时更改,此烦而无信之验矣。
又海行条贯,虽是故违,皆从失坐,全乖律意,致坏大法,此轻而弗禀之甚矣。
臣请特降诏书,今后百官起请条贯,令中书、枢密院看详会议,必可经久,方得施行。
如事干刑名者,更于审刑、大理寺勾明会法律官员参详其起请,内有能合律意、可以久行者,委中书将起请之词,删去繁冗,裁为制敕,然后颁行天下,必期遵守。
其冲改条贯,并令缴纳,免致错乱,误有施行。
仍望别降敕命,今后逐处当职官吏,亲被制书,及到职后所受条贯,敢故违者,不以海行,并从违制,徒二年。
未到职以前所降条贯,失于检用,情非故违者,并从本条失错断决,杖一百。
馀人犯海行条贯不指定违制刑名者,皆从失坐。
若条贯差失,于事有害,逐处长吏,别有机会,须至便宜而行者,并须具缘由闻奏,委中书、枢密院详酌。
如合理道,即与放罪,仍便相度,别从改更。
奏议葬荆王(1044年1月13日) 北宋 · 范仲淹
昨日奉圣旨,令中书熟议荆王葬事者。
臣谓此议有三:其一曰年岁不利,此阴阳之说也;
其二曰财用方困,此有司之忧也;
其三曰京西寇盗之后,不可更有骚扰,此忧民之故也。
臣又别有四议,乞陛下择之。
其一曰,诸侯五月而葬,是自古不易之典。
今年岁不利之说,非圣人之法言也。
其二曰,天下财利虽困,岂不能葬一皇叔耶?
陛下常以荆王是太宗爱子,真宗爱弟,虽谗惑多端,陛下仁圣,力能保全,使得令终,岂忍送葬之际,却惜财利,而废典礼,使不得及时而葬?
恐未副太宗、真宗之意。
臣为陛下惜之,岂不防天下之窃议哉?
更乞检会先朝诸王之薨,有无权厝之者。
其三曰,自来敕葬,多是旋生事节,呼索无算。
臣请特传圣旨,令宋祁、王守忠与三司使副并礼官聚议,合要物色,务从简俭,画一闻奏,与降敕命,依所定事件应付,更不得于敕外旋生事节,枉费官物。
仍出圣意,特赐内藏库钱帛若干备葬事,使三司易为应付。
如此则陛下孝德无亏,光于史册。
其四曰,自来敕葬,枉费太半,道路供应,民不聊生。
臣请特降严旨,荆王二子并左右五七人送葬外,其馀妇人合存合放,便与处分,更不令前去。
自然道路易为供顿,大减冗费。
既减得费耗,又存得典礼,此国家之正体也。
乞圣慈从长处分。
臣待罪政府,不敢不尽。
奏议许怀德等差遣(1044年) 北宋 · 范仲淹
臣窃见许怀德在延州,为不进兵击贼,及军民虚惊,抛弃随军粮草,遂送永兴勘劾;
该赦释放,授秦州部署。
近又西贼侵边,破荡却熟户一千帐,不能保护,即合重行朝典。
以其在边无效,降充永兴部署。
郭承佑降知相州,为转运使纠奏,充北京都部署。
此二人一面责降,一面迁转,天下闻之,是朝廷赏罚颠倒,取笑四方,何以激劝勋臣?
何以鉴戒惰将?
如王信、狄青实有武勇,堪任管军,亦恐未有大功,迁转太速。
祖宗朝任用边将,赏赐至厚,使用度充足;
委信至重,使生杀在己。
惟惜官职,不令满志,恐有懈惰,不思立功,实前王驭将之术也。
又朝廷曾降诏,所阙都虞候等更不循转,候有边功除授。
今却不因功劳,冲改此诏。
而今而后国家之命,全无信矣。
惟用兵命将之令,尤要取信,系国安危,与其他号令不同。
如须合转起,亦候过郊礼,使作该恩,方可进爵。
愿陛下再三思之,仍乞丁宁指挥两府,今后议论赏罚,不可轻易,须是有所激劝,不招旁议,方可施行。
臣谓国家承五代之弊,赖祖宗威德,陛下仁圣,保守四海,久无祸难。
今四夷已动,百姓已困,仓库已虚,兵旅已骄,国家安危,实未可保。
惟赏罚之柄,驾驭天下。
如赏罚频失,将何以保太平之业?
臣切惧之,愿陛下裁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