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潘叔度书(一七) 南宋 · 吕祖谦
某到山间近十日,初欲游历近村,而窗明几净,阅《通鉴》颇有绪,遂兀坐不复出户也。诗两种已收看。《春秋》三传伊川说之外,胡、二刘(原父、质夫。)、陆(《纂例微指》。)、孙(《发微》。)皆当参看。然向时屡曾说病后且宜静养,考凡例,校异同,恐亦劳心也。《通鉴》欠《后唐》、《后晋纪》两册,诸子欠《韩非子》上册,今汪时法见有专人入城,若寻得附来为佳。二月初当泛舟归城中,他俟面尽。昆仲间并致意。
答潘叔度书(一八) 南宋 · 吕祖谦
某以五月半后同朱丈出闽,下旬至鹅湖,诸公皆集,甚有讲论之益。更三四日即各分手,到信须留两三日,次第月半决可到衢也。迩来日用间况味复何似?审观来示,似犹有迫隘气象,更放令宽平润泽为善。自馀悉俟面尽。时法、必东诸友,因见为道此意,舍弟辈亦只示以此纸,盛暑不能多作字也。
答潘叔度书(一九) 南宋 · 吕祖谦
某旬日以来编诗,少曾出门户,今日已断手矣。侍傍小从容,甚善。到官之初,弥缝裨赞,不可阙人,而久不与事物接,旁观酬酢之纷纭,亦可为观省之助也。天地间何物不有,要皆丕冒太和之内,胸次须常乐易宽平,乃与本体不相背违尔。艾轩畏事,自旧如此,然资质终长者也。闻重阳后归,所怀并俟面尽。北山之行,亦留以相待也。
答潘叔度书(二○) 南宋 · 吕祖谦
所苦闻已复旧,甚可喜。然要须长养和平,勿再触动为佳。如此间目前无所不有,若一一关怀,则顷刻不可过矣。叔昌想旦夕须自严陵回,近礼部建请更变文体,大抵皆前辈之论。若果行此,则奇杰宿学皆得舒展。但世士溺于所习,故不能行,殊可惜也。叔源日来安健否?亦时观书否?
答潘叔度书(二一) 南宋 · 吕祖谦
李寿翁改婺,一方之幸也。此公守正而晓事,又不近名,婺人有休息之望矣。
答潘叔度书(二二) 南宋 · 吕祖谦
得手字,虽以向安为慰,但笔力犹弱,切须凡事一切放下,专意恬养,常令胸次欣欣如春木之向荣,则血气不患不滋长,体力不患不平复也。一年两大病,虽状健者犹不能胜,况素怯者乎!若复依前失调护,可为寒心也。
答潘叔度书(二三) 南宋 · 吕祖谦
自闻叔度不快,寝食为之不宁。一年两次大病,岂易堪任!今幸向安,切须宽心自养,盖此疾多是郁滞所致也。又闻九哥亦尝不快,不知果否?叔昌却须安健。叔源坟所事已了否?孺子且宜在家调护医药,只此便是为学根本。妨废举业,乃至细至末事,须识别得轻重分明乃善。以《实录》一两月间进书,日夕整顿无少暇,略如编诗时,故不及作昆仲书,只出此纸同看。
答潘叔度书(二四) 南宋 · 吕祖谦
某官次粗遣,日来圭角突兀之病虽去,而媮惰因循之病复易生,每切自警也。对班尚在八月,饱食随众,良愧负耳。闻气体已复常,须常养胸次,令宽平和裕为善。盖不宜再有激触也。史丞相虽为柴端所击,而趣召犹未已,不知果来否?郑景望入学,旧观浸还。若用人每如是,亦何忧不治也!天民、叔晦,亦似有来意,但艰得缺耳。沈子寿缴章,乃谦之第一义,折其萌芽,亦不为无益也。
答潘叔度书(二五) 南宋 · 吕祖谦
某官次粗遣,他无足言者。闻旧疾又尝小发,莫已平复否?宽心乃止疾之本,天宇间何所不有,无为强自苦也。某自入夏来,每至日落乃出馆,终日潇然事外,不异山林。虽日来人情向背万端,未尝与之将迎也。以此颇觉顽健。大抵不问在朝在野,职分之内不可惰媮,职分之外不可侵越,自然日用省力也。
答潘叔度书(二六) 南宋 · 吕祖谦
某官次粗遣,汩没废日,每以自惧。对班尚在来夏,苟是时犹未罪斥,则当致惓惓之义,然后谋归耳。若徒往徒来,虽于私计为便,而非心之所安也。近张伯永来,颇道德瞻甚进,极为之喜。盖为学要是孚于近者乃可,一书告付之。或已归,蚤送达为佳。来谕复求病源,窃谓源在自疑而已,前圣贤之训及向来讲论亦甚详悉。今有药未服而更求方,据问头即是病源,更不须他求也。叔昌往见沈正卿,政当如此,为学当真知止。前书所言,乃暂时意思,非究竟法也。
答潘叔度书(二七) 南宋 · 吕祖谦
某到德清已数日,归期更一两日,事定方可禀妻父,然想亦不出后月也。斋中想时蒙检校,大抵群居以和肃为上,若为学之志专则自无暇及他事,况于规矩乎?见仲益诸友生,以此意谕之。
答潘叔度书(二八) 南宋 · 吕祖谦
谒守倅毕,即交割,人事扰扰,须更数日乃定。学舍芜甚,然郑教授甚练事,款曲须同商量整顿,内不敢旷职,外不敢立异也。廨舍亦自明洁可居,已虚一室为置榻地。月初千万如约趣棹也。马同年尚未曾款语,前所说方教授气貌亦自静,但先入已坚,政恐难挽耳。张守闻已为入对之行,其势须来此。德锐课程,望时提督之。仲益因见,亦告勉其卓然自立为佳。
答潘叔度书(二九) 南宋 · 吕祖谦
某到严两旬矣,郡庠亦渐有次序,日以躬行务实之语薰灌之,不专讲程文也。但殊难得有志趣者耳。蒋从道之夭,甚可伤。慰书并祭文同往⑴,烦老兄亲为致奠,少见同舍之义。读祭文可就烦蒋子先也。
⑴ 钱八百五十足,可用徐孺子故事,办只鸡斗米之奠,其详具别纸。
答潘叔度书(三○) 南宋 · 吕祖谦
某官次粗安。张守举措详审,问学平正,而又虚心从善,善类中甚难得也。如《知言》中所疑,往往适同,朝夕相与讲论,甚可乐。至于形迹所当照管者,渠亦自解此也。
按:如亲投请书,两教官厅皆同。
答潘叔度书(三一) 南宋 · 吕祖谦
某官次粗遣,学校间事已详见叔度书中矣。大抵讲论治道,不当言主意难移,当思臣道未尽;不当言邪说难胜,但当思正学未明。盖工夫到此则必有此应,元不在外也。来谕操存,固所当用力处,要须与体察之功并进乃善。
答潘叔度书(三二) 南宋 · 吕祖谦
某官次粗安。对班只在下旬,区区所怀,自当倾尽,但虑识闇诚薄,不能为损益耳。去就久速,过是亦可略见矣。天民、子重召还,于善类牢落之中不为无助,但却是四明论荐。若到此,于交际间亦须斟酌,令浅深得所乃佳。叔玠酒事,此亦细故,固不可不料理,不可为此而凡事解体。盖小事便阻挠,则为下所窥,易得生事也。
答潘叔度书(三三) 南宋 · 吕祖谦
某到严已两旬,郡庠亦渐成次序,规矩皆无所更改,但辰入未归,以身率之而已⑴。在学士人乐从者十之八,止有八九人教市学者颇相妨⑵。郑几道为人自平实,但所病者力不足耳。程《易》缮写今几何?年兄千万少留主盟,俟其写毕,乃为此来,不然恐遂散漫不举也。
⑴ 不在斋者但回当日食,亦不行点斋不到之罚。
⑵ 昔时此曹终日在外点授,遇两膳时乃来,今遂不能尔也。
答潘叔度书(三四) 南宋 · 吕祖谦
某官次粗安,无足言者。张守议论甚平正,且虚心从善,在今士大夫中殊不易得也。如极称重刘宾之而以王龟龄为未至⑴,论胡生《知言》,见处极高,而文理密察之功颇有所未到;论朱元晦妙理几微,亦未以为然者。其他长处亦甚多,但相待独厚,恐于同僚形迹,已再三恳之,更俟一两日,当力言之也。张守闻年兄诚笃,甚愿见,他时到此见之,似无害。《易传》刊板,更望留意。
⑴ 此一段话最可取,世人每以同异为爱憎,能平心者甚鲜。
答潘叔度书(三五) 南宋 · 吕祖谦
某官次粗安,无足言者。程《易》既下手,则毕工会当有期。因见点对诸公,告时勉厉之。不惜前劳,则无后误,不特刊书□□也。下访之期未有日否?虽梦寐诲约,恨挐音之迟,然若得勉留三四日,过至节乃行,得此书粗有端绪。尤幸叔昌得暇,能偕行否?郡庠渐就绪,亦无挠规矩者,加之岁月,须略可观也。
答潘叔度书(三六) 南宋 · 吕祖谦
林谦之以缴新端除目,迁工侍,次第须决去就,此举过江后未有也。平昔保任此老,果不负所期,可喜也。日来时事变更,疑畏者颇众,然有心于避祸,终不若无心于任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