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跋米元章大字多景楼帖(1182年12月) 南宋 · 袁说友
淳熙壬寅十二月,汪伯时自淮归衢,道由锡山,泊舟梁溪之下,携宾客访陆泉。
樽酒贰簋泉,酌薄暮,倚春松,临清流,为九曲流杯之制。
宾主交罚,亡能免者。
俄焉明月在天,松影堕地,泉落流散,循除自鸣,主人不劝而客自饮。
余醉卧乱石,勺饮已不可进。
伯时撼余曰:「君毋醉,吾有醒具矣」。
遂出《多景楼帖》,余读之醒然,如对伟丈夫,如观万涛奔崩,又如项羽破章邯时也。
轩然大呼,索酒三酌,有饮必酬。
客有善饮者,为之辟易。
夜既半,踏月归步,山行如昼,余独愀然。
跋米公法帖 南宋 · 袁说友
人之云亡,心之忧矣,信哉!
顷见章申公家所刊《东坡自海外归毗陵六月帖》,方以建中靖国改元之意为当时贺,甫旬日而公亡矣。
使天假之年,所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跋米元章帖 南宋 · 袁说友
此帖米为代人书者,今留汪氏。
嗟夫,物之迁徙,岂独此哉!
观此令人百念灰冷。
跋蔡君谟书柳子厚诗大字 南宋 · 袁说友
君谟大字真迹流落人间者,仅见此尔。
闻公之曾孙文昌公尝见之,自谓家藏未有也。
岂伯时嗜古至到,造物固私畀之,不容以异姓为后耶?
跋司马温公帖 南宋 · 袁说友
元祐初元六月,范忠宣同知密院,温公以是年九月薨于位。
今观《答忠宣贺朝谢帖》,盖公已得疾卧家时所书,几绝笔也。
呜呼哀哉!
公以诚一格天,宗主斯道,既相累月,而德在生民,勋藏盟府,扶持凭藉,后世赖焉。
方忠宣公自环庆来朝,上问备禦西戎之策,忠宣请罢兵弃地,以靖边垒。
诸公会议未决,忠宣甫入枢府,亟申前议,边人赖以弗恐。
所谓「今日朝谢,中外同庆」,是亦有见于此矣。
呜呼!
公方病日无聊,而休戚于国事,其惓惓如此。
余三复斯帖,竟日为之流涕。
跋苏子美宝奎颂帖 南宋 · 袁说友
观《宝奎颂帖》,使人襟度飘然,如排阊阖而上蓬莱也。
润色皇猷,黼黻王度,非斯人其谁?
呜呼惜哉!
跋韩忠献魏王帖 南宋 · 袁说友
前辈书尺,语简而情有馀。
后世道不情语,至一帖累数百言,犹恨不足,是真可鄙也。
忠献王与曾宣靖同相,赵康靖、欧阳文忠皆参预。
凡议政令,王必曰问集贤,议典故,必曰问东厅,议文学,必曰问西厅,至于大事,则王自决之矣,人谓真得宰相体。
后一帖盖王与赵康靖者,语虽不多,而缱绻怀旧,溢于意表,至谓「永裨圣治」,则犹未忘前日东厅咨谋之意也。
前辈心在王室,其于书词,岂直为问讯而已,可不敬哉!
跋李北海帖 南宋 · 袁说友
李北海七十字,若草草不经意,而法度咸陈,毫釐必具。
好事者蓄前代名帖,往往仅得墨本,方订正优劣,不胜异同。
呜呼!
是未见真者尔,何纷纷墨本为也!
跋山谷先生茶词帖 南宋 · 袁说友
后山诗云:「当年阙里与论诗,晚岁河山断梦思。
妙手不为平世用,高怀犹有故人知」。
时山谷方自戎徙黔,后山盖为当时人物惜也。
余三复此帖,为之愀然。
跋李西台临魏晋帖 南宋 · 袁说友
唐人临书,多用粉蜡纸、薄纸,或冷金硬黄,是直欲真相似者。
《西台帖》独用厚笺摹拓,笔势迅速,意足而迹弗拘,此尤不可及。
不然,有若似孔子,岂真似孔子者耶?
跋范石湖草书诗帖 南宋 · 袁说友
右石湖先生翰墨也。
绍熙癸丑,某将指肃客事已,道由吴门,见公于寿栎堂,饮食教诲,载辱竟日。
某因出道间诗编呈似,公不鄙焉而览之。
既又伸楮和墨,取四绝作草圣,顷刻即就。
公曰:「予属和未暇,书此以当和篇耳」。
蛟龙骧腾,蜿蜒起伏,笔端变态,不可穷尽,视杜祁公、苏沧浪、黄太史之笔,诚兼有之。
又六年,某缪制蜀阃,继公于十九年之后,流风善政,殆不止于犹存也。
仰企前规,如在左右,慨念畴昔洒翰之宠,何可自秘,敬鑴乐石,留置郡斋,庶几夫古人挂剑之义,且以慰蜀民爱棠之思云。
因挈大轴,命小史展卷檐前,月华下照,字画交映,三复未竟,已闻家僮鼻息雷鸣矣。
呜呼!
所谓得之心而寓之酒者,岂独山水之乐哉!
翼日,因书其事于帖。
跋余襄公平蛮帖(1196年) 南宋 · 袁说友
庆历间,元昊纳誓请和。
契丹以兵临境上,言为中国讨贼。
襄公独曰:「中国厌兵,契丹所幸也,故用此挠我耳」。
朝廷命公往报,公驰骑出关,见敌于帐中,从容辨折,往复数十,卒屈其议,遂得要领以还。
呜呼!
子仪单骑见敌,不足道也。
其精神折冲如此,平蛮一事,真牛刀割鸡哉。
三复劲画,懦者增气。
庆元二年九月晦日,建安袁某谨书。
跋沈正言放蝤蛑帖(1164年9月) 南宋 · 袁说友
隆兴二年九月旦日,与客会于妻叔知录惠公之家,拜观正言沈公《放蝤蛑帖》,而侍郎周公亦尝记梦于后。
客有言曰:「同一法界而无物我心者,实于此见之,二公真仁人也」。
某曰不然。
君子之于仁,贵乎不自狭也。
而不自狭盖自能推始,愈推而愈有馀,是之谓仁。
今正言沈公再世历台谏,造膝之语,皆不虚发。
民之及公姓氏者,率以手加额也。
侍郎周公历更三院,章奏百上,非兴利除害不言也。
四海赤子遂以得所,此二公之仁善推至此,岂可独以放一鳞介之物,与得一恍惚之梦而观之哉?
异时左右圣君,燮调元化,使万物各正其命,则其功德又不止于帖中语也。
某虽甚愚,尚致力于不杀之戒。
而他日涖官行法,敢不以二公为师,以庶几仁之不狭者。
跋范季海摹范侍读留题赵州诸石刻帖(1183年) 南宋 · 袁说友
癸卯年在锡山,与新澧州使君范邦定邂逅相遇。
邦定以侍读公之适孙也,屡出侍读在资善堂所得阜陵旧学时奎画,及公自书数帖。
君臣之遇合,岂一言一见之顷哉!
后十五年,今复见公留题善本,且闻阜陵盖尝宣取而赐览焉。
唐太宗得魏徵身后一纸,书而记之于笏,殆不足道也。
虽然,季海万里使敌,方驱驰鞍马间,一见此刻,下马瞬息,急脱墨本以归。
非敏且勇,谁能办此。
汉陈汤出西域,所过城邑山川,必常登望,其志远且大矣。
卒之将义兵,行天诛,斩郅支单于,悬于藁街,为汉隽功。
今季海疋马敌廷,能于登望俄顷中,遇事敏且勇如此,使得万人而往,则威震百蛮,当不在陈汤下,尚他日见之。
跋默堂先生帖 南宋 · 袁说友
东坡先生道由广德,薛昂以郡文学见。
昂自以年少气锐,与坡论议滋久,遂及新学,推尊其说,累数千言不停口。
坡纵其喋喋,无语及之。
昂语竟,坡徐曰:「教授后生,然成败政不在今日也」。
今观默堂先生帖,其论王氏之学,忧深思远,而独要其终,一归于国家治乱之所系,极而至于华戎之变。
其流毒馀孽,至今未泯者,此岂区区学者欲以一时之说,事科目,中程度,可得而是非之哉?
自昔志士仁人为天下国家虑者,不忧其变而忧其穷,不计其近而计其远。
夫倚道以徇利,其端倪之发,必有以柔悦夫人之心。
然自其学之一穷而变之,极于既远,则乘其祸者,乃至于君臣犹不能以相保,此坡所谓成败不在今日。
而先生亦曰:「谁实兆之」?
天下之患,其机故如此也。
先生方轻一身如鸿毛,嫉权臣如犬彘,国论未定,死且弗恤,故谠言一发而身已斥去。
然至今数十载,其凭藉扶持,生民阴受其赐而不可穷者,渊源所渐,其及人之远又如此。
余三复此帖,终日不能释手云。
跋赵监簿帖 南宋 · 袁说友
本朝文治之盛,教养所渐,疏昵为一。
庆历置睦亲宅两教授,又课经典文辞。
二百年间,本支蕃衍,秀颖层出。
至不幸多事,而怀忠挺节者又凛如也。
吁,有以哉!
今观监簿之帖,足以验庆历所以诒谋之意矣。
跋昭明文集 南宋 · 袁说友
池阳郡斋既刊《文选》与《双字》二书,于以示敬事昭明之意。
今又得《昭明文集》五卷,而并刊焉。
呜呼!
所以事于神者至矣。
夫神与人相依而行也,吏既惟神之恭,神必惟吏之相,则神血食,吏禄食,斯两无愧。
淳熙八年岁在辛丑八月望日,郡刺史建袁说友书
「淳熙」以下,原无,据右引补。
⑴ 《东塘集》卷一九。又见尤袤刻本《文选》卷末,《梁昭明太子文集》卷末,《秀山志》卷七。
跋胡元迈集句诗帖 南宋 · 袁说友
和六材以为弓,绘五色以为服,组织缕结而锦绣具,长短十九而笙簧成,数者皆天下之至巧。
况于粹古人之美句,联事比律以为诗哉!
若元迈者,亦甚巧且博矣。
夫其咏异事,其人异时,其出异手,而元迈方裂而取之,如即一事,混而成之,如同一时,比而声之,如出一手,信乎其为文也。
老苏谓「绣绘锦縠,衣服之穷美者,尺寸而割之,错而组之以为服,则绨缯之不若」,此元迈所自疑者。
仆谓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观所集《暮游江村》诗,政使八君子者自为之,其自然成文,恐不过是,亦何恶于割与错哉?
虽然,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此又文之出于我而不可禦者,则仆犹有望于元迈云。
又跋饯仲甄旧诗 南宋 · 袁说友
仲甄国博,顷予在学省为同舍郎,今二十七年,嗟乎!
仲甄为古人久矣。
予来帅蜀,阅三年,而仲甄之子大雅相过,且出昔所饯仲甄归蜀之诗。
怀贤念旧,不觉泫然。
前辈于故旧子孙深所属意,予虽不能如西门思恭以师友教导郑亚之子,然仲甄有子克自植立,他日必能振起门户,尚刮目见之。
跋惠斋草书千字文 南宋 · 袁说友
自昔学士大夫以翰墨称者,固不乏人。
而闺闼之间,能擅其美者,自晋、宋至今,仅一二数也。
唐仙女吴彩鸾工小楷,一日夜书《广韵》一部,得之者售金可一两,亦以罕得为宝尔。
惠斋未笄,已落笔数百纸,散在人间。
今又存二十年矣,草书千文,特其一也,真卫夫人之亚。
吴彩鸾,其惠斋之细也耶?
子由遣示《千文》,因著数语。